资源简介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 程 目 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列国 纷争 表现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实质 周天子“ ”的地位丧失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 华夏 认同 表现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中原)文化,内迁融入华夏族实质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经济 发展 农业 农具出现、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 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细密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中心城市和大商人变法 运动 目的 成效 推动社会转型,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 代表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 ①经济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拆分为个体小家庭。 ②政治集权: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 ③军事强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作用必然性:①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如铁器与牛耕的推广、工商业发展)。②政治结构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出现)。③军事竞争加剧(兼并战争促进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④思想解放(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提供理论基础)。作用:变法运动不仅是各国君主巩固权力的手段,更是中国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关键步骤。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 崛起。 ③统治者争霸需要,招揽人才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地位(评价)儒家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重建 制度。 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儒家学派 创始人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 ——道家 老子 哲学:“道”为本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政治: ,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 创始人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阴阳 家 邹衍 提出五行“ ”理论,朴素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创始人: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 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拓展】 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 诸子百家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题,但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传承关系。如孔子曾请教于老子,法家韩非师从儒家荀子。学派之间既有争论,又有协作,相互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才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领域 传统等级分封制→封建制度经济领域 土地国有和井田制→土地私有和小农经济,奴隶主→地主阶级思想领域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注解】 本课指代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大致等同于东周时期,属于先秦时期;中华文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政治大变动1. 【教材地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通过两张地图,从建筑、政局、民族等角度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并结合所学,做简单的解读。2. 【学思之窗】 变法观念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阅读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3. 【问题探究】 变法革新与社会转型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查阅战国变法的史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2025潍坊期中)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有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下同一公共墓地的“集中公墓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这一变化 ( )A. 反映了争霸战争的激烈B. 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体现了政治秩序的变动D. 促进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主题二 思想大解放4. 【探究】 百家争鸣的背景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根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5. 【探究】 诸子思想对比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也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合史料及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2025惠州期末)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代表人物 主张荀子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韩非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墨子 “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A. 诸子百家的思想趋同B. 加强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 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D. 追求统一成为时代潮流配套新练案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 (2024泉州期末)西周初年,周成王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当时 ( )A. 思想文化空前活跃B. 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 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2. (2025潍坊期末)《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贵族欢宴场面的描写。周初的描写往往突出贵族对天子的忠诚,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共和行政后的描写则更强调贵族间的兄弟情谊,如“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变化折射出 (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B. 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强化C. 家国同构观念日益消亡D. 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3. (2025南京期末)下图是一幅历史地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命名正确的是 ( ) A. 西周分封示意图 B. 春秋列国形势图C. 战国形势图 D. 秦朝形势图4. (2025肇庆期末)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 )A. 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B. 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C. 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D. 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5. (2025清远期末)“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一变化有助于 ( )A. 巩固周天子的权威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 消除各民族间差异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6. (2025无锡期末)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 )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 农耕技术有所发展C.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D. 燕国实现富国强兵7. (2024深圳期末)下侧图片描绘的是 ( )A. 郑国渠 B. 都江堰 C. 芍陂 D. 灵渠8. (2025成都期末)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奖励耕织。这些举措 ( )A. 促进了铁器牛耕的出现B. 推动了郡县制度的确立C. 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求D. 导致了商业发展的停滞9. (2025东莞期末)战国时期,吴起提倡“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墨子倡导“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荀子认为“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些主张体现了 ( )A. 贵族政治的瓦解征兆B. 以德治国的政治构思C. 国家统一的时代趋势D. 思想融合的社会现象10. (2025佛山期末)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新的基层行政组织郡县乡里制取代。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地域划分民众,实现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据此可知,当时 ( )A. 宗法制度影响消除B. 周王权威依然稳固C. 中央控制地方有限D. 社会转型正在进行11. (2025芜湖期末)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 )A. 道家思想B. 无为思想C. 辩证法思想D. 以柔克刚思想12. (2025青岛期末)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君主)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该思想家属于 ( )A. 道家 B. 儒家C. 法家 D. 墨家13. (2025海淀期末)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针对国家贫困提出“节用”;针对诸侯国相互征伐,提出“兼爱”“非攻”;针对礼崩乐坏,提出“尚贤”。该思想家是 ( )A. 孔子 B. 老子C. 墨子 D. 韩非子14. (2025日照期末)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 )A. 礼法并施B. 建构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人伦15. (2025石家庄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 )A. 儒墨思想趋向融合B. 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C. 墨家主张隆礼重法D. 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16. (2025青岛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慰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 根据材料,分析商鞅为推进变法而采取的策略。(2) 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说(悦)”的原因。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知识奠基知识点一天下共主 铁制 富国强兵 君主专制 商鞅变法知识点二士阶层 礼乐 隆礼重法 无为而治 相生相胜 新兴地主阶级核心导学主题一1. ①长城出现:处于诸侯国之间及与北方戎狄交界处,说明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②局部统一:诸侯国数量逐步变少,由“春秋列国”到“战国七雄”,局部统一为后世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③政治秩序: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周王室权威逐渐下降,周朝的传统政治秩序最终走向瓦解。④民族关系:周边齐、燕、秦、楚等国的发展、南北的交往、周边与中原交往,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华夏认同观念。2. 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材料引文是商鞅主张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治国政策应该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即商鞅变法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建立先进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材料也体现了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的品质。3. 原因:①铁犁牛耕和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③争霸兼并战争不断。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⑤法家思想顺应形势。效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促进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出现。追求富国强兵下促进局部统一,最终利于后世的全国统一。总之,整体推动战国时期社会的全面转型,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典例指引 1 C 解析: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等级森严。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陵园制”,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故选C项;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是兼并战争,A项本身与材料无关;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主要反映政治秩序的发展,其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只是其表现之一,排除B项;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变化,实际上是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的表现,排除D项。主题二4. 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5.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典例指引 2 D 解析:材料体现了荀子、韩非和墨子都强调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统一,即统一国家中出现统一的权力,故选D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且材料仅涉及部分思想家,排除A项;B项“共识”说法绝对;墨家代表社会中下阶层利益,排除C项。配套新练案答案与精析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1. C 解析:西周初年,分封体制运行有序,周天子能够有效号令诸侯,但在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不听号令,擅自征伐小国,这反映了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大诸侯国擅自征伐小诸侯国与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2. D 解析:周初贵族对天子忠诚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共和行政后强调贵族间兄弟情谊,以维系统治,说明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故选D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A项;从强调对天子忠诚到贵族间兄弟情谊体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态度变化,折射宗法血缘关系弱化,排除B项;C项“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3. C 解析:当时存在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故选C项;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至少要有晋国,排除A、B两项;秦朝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排除D项。4. B 解析:楚国从自称蛮夷到认同自己与华夏同源,体现了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更多的地区和族群开始认同共同的祖先,故选B项;A项“消失”说法不妥;春秋时期国家统一尚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5. B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族与周边政权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增强了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认同,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宗法制的崩溃,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下降,排除A项;民族差异只能说缩小,但不能消除,排除C项;秦、楚等周边政权也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排除D项。6. B 解析:材料表明燕国在冶铁技术和农耕工具制造上有所发展,故选B项;A项“开始”说法无法确认;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信息不足以直接推断出D项观点。7. B 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故选B项;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排除A项;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位于今安徽省,排除C项;灵渠位于今广西境内,排除D项。8. C 解析:材料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增强后又可为军事提供保障,故选C项;铁器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举措主要是经济措施,排除B项;D项“停滞”说法不妥。9. A 解析:材料主张都涉及人才选拔问题,冲击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选A项;材料中虽都有提及“德”,但重点是强调根据才能、功劳等授官分禄,并非单纯的以德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只是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未体现思想融合,排除D项。10. D 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正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转型,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被取代,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排除B项;郡县乡里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排除C项。11. C 解析:“万物负阴而抱阳”表明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等观点体现了看似相反的状态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符合辩证法思想,故选C项;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源,排除A项;“无为思想”属于老子的政治思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排除D项。12. B 解析: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行仁政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强调平等和反对战争,排除D项。13. C 解析:据材料“节用”“兼爱”“非攻”“尚贤”并结合所学可知,故选C项;孔子、老子属于春秋末期人,排除A、B两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排除D项。14. B 解析:荀子的礼法并用是为了通过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而韩非子的法治也是为了通过明确的法律制度来确保社会秩序,故选B项;礼法并施、重视人伦更偏向于荀子的观点,排除A、D两项;两位思想家都没有表现出对古代的特别偏爱或对现代的贬低,排除C项。15. D 解析: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注重等级差别和礼仪规范,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强调无差别的爱和互利互助,由于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也不同,故选D项;材料中墨子和孟子对对方学派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排除A项;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16. (1) 策略:说服君主;取信于民;执法公正。(2) 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百姓获得土地;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给百姓提供上升机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家给人足,有利于富国强兵。(共40张PPT)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 程 目 标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列国纷争 表现 春秋五霸→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战国七雄实质 周天子“____________”的地位丧失后,宗法分封制走向瓦解华夏认同 表现 周边民族认同华夏(中原)文化,内迁融入华夏族实质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促进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经济发展 农业 ______农具出现、牛耕的推广,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手工业 冶铁技术出现、分工细密商业 货币流通广泛,涌现中心城市和大商人天下共主铁制变法运动 目的 ____________成效 推动社会转型,建立起__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代表 ____________为秦统一中国奠定基础:①经济富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拆分为个体小家庭。②政治集权:推行县制;实行什伍连坐。③军事强兵: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富国强兵君主专制商鞅变法【拓展】 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和作用必然性:①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转型(如铁器与牛耕的推广、工商业发展)。②政治结构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出现)。③军事竞争加剧(兼并战争促进各国进行富国强兵的改革)。④思想解放(诸子百家尤其是法家提供理论基础)。作用:变法运动不仅是各国君主巩固权力的手段,更是中国从分封制向中央集权制过渡的关键步骤。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知识点二 百家争鸣背景 ①社会经济发展。 ②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_________崛起。 ③统治者争霸需要,招揽人才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地位(评价)儒家 孔子 政治:“仁”,“为政以德”,重建______制度。 教育:“有教无类”,推动私学发展 儒家学派创始人孟子 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 人性恶,主张____________ ——道家 老子 哲学:“道”为本原,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政治:____________,小国寡民 道家学派创始人庄子 崇尚逍遥自由 ——士阶层礼乐隆礼重法无为而治学派 人物 思想主张 地位(评价)阴阳家 邹衍 提出五行“____________”理论,朴素科学认识 ——墨家 墨子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墨家创始人:代表下层平民利益法家 韩非 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体现中央集权)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意义 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为__________________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 ③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相生相胜新兴地主阶级【拓展】 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诸子百家的关系既矛盾又统一,每一个学派都有自己的核心命题,但相互之间又有一些传承关系。如孔子曾请教于老子,法家韩非师从儒家荀子。学派之间既有争论,又有协作,相互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这才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景象。【归纳】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表现社会性质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政治领域 传统等级分封制→封建制度经济领域 土地国有和井田制→土地私有和小农经济,奴隶主→地主阶级思想领域 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民族关系 华夏认同,民族交融【注解】 本课指代春秋战国时期(前770—前221),大致等同于东周时期,属于先秦时期;中华文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即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核心导学1. 【教材地图】 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主题一 政治大变动通过两张地图,从建筑、政局、民族等角度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做简单的解读。答案:①长城出现:处于诸侯国之间及与北方戎狄交界处,说明兼并战争更加激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②局部统一:诸侯国数量逐步变少,由“春秋列国”到“战国七雄”,局部统一为后世全国统一奠定基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③政治秩序: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周王室权威逐渐下降,周朝的传统政治秩序最终走向瓦解。④民族关系:周边齐、燕、秦、楚等国的发展、南北的交往、周边与中原交往,都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华夏认同观念。2. 【学思之窗】 变法观念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史记·商君列传》)阅读上述史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答案:商鞅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材料引文是商鞅主张变法的理论基础的核心内容。他认为治国政策应该根据时代变化而适时调整和变革,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即商鞅变法是一种政治体制改革,本质上是建立先进的封建地主生产关系。材料也体现了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反对因循守旧的品质。3. 【问题探究】 变法革新与社会转型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查阅战国变法的史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答案:原因:①铁犁牛耕和生产力发展。②封建土地私有制代替奴隶主土地国有制。③争霸兼并战争不断。④新兴地主阶级兴起。⑤法家思想顺应形势。效果: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促进封建制度(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出现。追求富国强兵下促进局部统一,最终利于后世的全国统一。总之,整体推动战国时期社会的全面转型,由奴隶社会转向封建社会。1(2025潍坊期中)商周时期,王及诸侯方国国有死后普遍实行多代集中埋葬下同一公共墓地的“集中公墓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以每代国君为中心的“独立陵园制”。这一变化( )A. 反映了争霸战争的激烈 B. 根源于土地私有制的确立C. 体现了政治秩序的变动 D. 促进了族权与政权的结合【解析】商周时期的“集中公墓制”,体现了分封制下等级森严。春秋战国时期的“独立陵园制”,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故选C项;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是兼并战争,A项本身与材料无关;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主要反映政治秩序的发展,其经济根源是生产力的提高,“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只是其表现之一,排除B项;从“集中公墓制”到“独立陵园制”的变化,实际上是族权与政权逐渐分离的表现,排除D项。C4. 【探究】 百家争鸣的背景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李静、萧洪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根据史料,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承担的历史使命。答案: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使命:促进社会转型,呼唤新的社会。主题二 思想大解放5. 【探究】 诸子思想对比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也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结合史料及所学,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答案: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孔子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富国强兵、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2025惠州期末)下表是战国时期部分思想家的主张。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A. 诸子百家的思想趋同 B. 加强集权成为社会共识C. 新兴地主阶级的诉求 D. 追求统一成为时代潮流2代表人物 主张荀子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韩非 “一家二贵,事乃无功。夫妻持政,子无适从。”墨子 “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解析】材料体现了荀子、韩非和墨子都强调权力的集中和国家的统一,即统一国家中出现统一的权力,故选D项;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相互辩驳,且材料仅涉及部分思想家,排除A项;B项“共识”说法绝对;墨家代表社会中下阶层利益,排除C项。D配套新练案1. (2024泉州期末)西周初年,周成王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当时( )A. 思想文化空前活跃B. 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D. 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解析】西周初年,分封体制运行有序,周天子能够有效号令诸侯,但在东周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大国不听号令,擅自征伐小国,这反映了西周确立的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内容与思想文化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大诸侯国擅自征伐小诸侯国与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无关,排除D项。C2. (2025潍坊期末)《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贵族欢宴场面的描写。周初的描写往往突出贵族对天子的忠诚,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共和行政后的描写则更强调贵族间的兄弟情谊,如“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变化折射出( )A.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 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强化C. 家国同构观念日益消亡 D. 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解析】周初贵族对天子忠诚体现严格的等级秩序,共和行政后强调贵族间兄弟情谊,以维系统治,说明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故选D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在秦朝,排除A项;从强调对天子忠诚到贵族间兄弟情谊体现了对等级关系的态度变化,折射宗法血缘关系弱化,排除B项;C项“消亡”不符合史实,排除。D3. (2025南京期末)右图是一幅历史地图,根据图中信息,下列命名正确的是( )A. 西周分封示意图B. 春秋列国形势图C. 战国形势图D. 秦朝形势图【解析】当时存在韩、赵、魏、楚、燕、齐、秦等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故选C项;西周分封示意图和春秋列国形势图至少要有晋国,排除A、B两项;秦朝时期实现天下统一,排除D项。C4. (2025肇庆期末)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A. 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B. 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C. 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D. 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解析】楚国从自称蛮夷到认同自己与华夏同源,体现了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更多的地区和族群开始认同共同的祖先,故选B项;A项“消失”说法不妥;春秋时期国家统一尚未成为社会共识,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B5. (2025清远期末)“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一变化有助于( )A. 巩固周天子的权威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 消除各民族间差异 D.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解析】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华夏族与周边政权之间的往来逐渐增多,增强了周边政权对中原政权的认同,逐渐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主体的民族共同体,为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宗法制的崩溃,周天子的权威逐渐下降,排除A项;民族差异只能说缩小,但不能消除,排除C项;秦、楚等周边政权也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排除D项。B6. (2025无锡期末)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 铁犁牛耕开始出现B. 农耕技术有所发展C.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D. 燕国实现富国强兵【解析】材料表明燕国在冶铁技术和农耕工具制造上有所发展,故选B项;A项“开始”说法无法确认;C项与材料无关;材料信息不足以直接推断出D项观点。B7. (2024深圳期末)下侧图片描绘的是( )A. 郑国渠B. 都江堰C 芍陂D. 灵渠【解析】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故选B项;郑国渠位于今陕西省,排除A项;芍陂因水流经过芍亭而得名,位于今安徽省,排除C项;灵渠位于今广西境内,排除D项。B8. (2025成都期末)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尽地力之教”,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商鞅在秦国“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民,奖励耕织。这些举措( )A. 促进了铁器牛耕的出现B. 推动了郡县制度的确立C. 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求D. 导致了商业发展的停滞【解析】材料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经济实力增强后又可为军事提供保障,故选C项;铁器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A项;材料举措主要是经济措施,排除B项;D项“停滞”说法不妥。C9. (2025东莞期末)战国时期,吴起提倡“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墨子倡导“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荀子认为“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些主张体现了( )A. 贵族政治的瓦解征兆 B. 以德治国的政治构思C. 国家统一的时代趋势 D. 思想融合的社会现象【解析】材料主张都涉及人才选拔问题,冲击了以血缘为纽带的贵族政治,故选A项;材料中虽都有提及“德”,但重点是强调根据才能、功劳等授官分禄,并非单纯的以德治国,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只是不同思想家的主张,未体现思想融合,排除D项。A10. (2025佛山期末)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新的基层行政组织郡县乡里制取代。这一制度的特点是以地域划分民众,实现了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全面渗透。据此可知,当时( )A. 宗法制度影响消除 B. 周王权威依然稳固C. 中央控制地方有限 D. 社会转型正在进行【解析】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所取代,正向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转型,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分封制被取代,而非宗法制,排除A项;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衰微,排除B项;郡县乡里制下,地方官员由中央任免,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排除C项。D11. (2025芜湖期末)老子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深刻地认识到“万物负阴而抱阳”,他提出“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观点,这体现了老子的( )A. 道家思想 B. 无为思想C. 辩证法思想 D. 以柔克刚思想【解析】“万物负阴而抱阳”表明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等观点体现了看似相反的状态其实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这符合辩证法思想,故选C项;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强调虚无的道是世界的根源,排除A项;“无为思想”属于老子的政治思想,排除B项;题干强调的是矛盾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排除D项。C12. (2025青岛期末)战国时期,某思想家认为“(君主)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该思想家属于( )A. 道家 B. 儒家C. 法家 D. 墨家【解析】该思想家认为君主行仁政能够得到百姓的拥戴,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故选B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项;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C项;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强调平等和反对战争,排除D项。B13. (2025海淀期末)战国时期,某位思想家针对国家贫困提出“节用”;针对诸侯国相互征伐,提出“兼爱”“非攻”;针对礼崩乐坏,提出“尚贤”。该思想家是( )A. 孔子 B. 老子C. 墨子 D. 韩非子【解析】据材料“节用”“兼爱”“非攻”“尚贤”并结合所学可知,故选C项;孔子、老子属于春秋末期人,排除A、B两项;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主张法治和中央集权,排除D项。C14. (2025日照期末)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二者都着眼于( )A. 礼法并施B. 建构秩序C. 厚古薄今D. 重视人伦【解析】荀子的礼法并用是为了通过道德和法律双重约束来维护社会秩序,而韩非子的法治也是为了通过明确的法律制度来确保社会秩序,故选B项;礼法并施、重视人伦更偏向于荀子的观点,排除A、D两项;两位思想家都没有表现出对古代的特别偏爱或对现代的贬低,排除C项。B15. (2025石家庄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A. 儒墨思想趋向融合 B. 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C. 墨家主张隆礼重法 D. 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解析】孟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注重等级差别和礼仪规范,墨家代表的是小生产者、小私有者阶层的利益,强调无差别的爱和互利互助,由于两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所以看待问题的角度和价值取向也不同,故选D项;材料中墨子和孟子对对方学派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排除A项;儒家思想获得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隆礼重法”是儒家荀子的思想主张,排除C项。D16. (2025青岛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论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谋於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慰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摘编自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1) 根据材料,分析商鞅为推进变法而采取的策略。答案:策略:说服君主;取信于民;执法公正。(2) 结合商鞅变法的措施分析“秦民大说(悦)”的原因。答案:原因:商鞅变法的内容“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百姓获得土地;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给百姓提供上升机会;重农抑商,奖励耕织,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了家给人足,有利于富国强兵。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