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军事 条件:①经济发展需要。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地理位置优越。④变法图强和数代励精图治。⑤战争战略得当
表现:东灭    、南征越族、北击匈奴
政治 ①中央:     制度、三公九卿制。②地方:     制、基层乡里制度
经济 统一      和货币
思想 尊奉法家,颁布《秦律》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
其他 ①编制户籍。②迁徙六国贵族豪强。③整顿社会风俗
意义 ①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推动      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辨析】 “秦国”与“秦朝”
  秦统一之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秦统一后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概念】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
【对比】 郡县制与分封制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官员产生 世袭 皇帝任免
政治地位 相对独立 中央垂直管理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易形成割据 利于中央集权
【拓展】 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结束分裂,实现疆域统一。②开创中央集权制度,追求大一统。③利于经济与文化整合。④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⑤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 暴政表现(可解释秦亡的原因):法律严酷;赋役沉重;      ;统治者穷奢极欲。
2. 结果:农民起义→秦朝速亡→      战争
【概念】 焚书坑儒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以强制手段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旨在巩固政权统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拓展】 秦朝速亡的历史启示
单纯依靠高压统治和军事扩张,忽视民生、文化整合与社会矛盾的调和,必然导致政权短命。这些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借鉴,如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社会矛盾,才奠定了长期稳定的基础。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 【学思之窗】 秦统一的原因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2. 【探究】 秦朝中央制度
三公九卿职(务)官图
注: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3. 【教材地图】 秦朝形势图
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从制度、国家、工程等角度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2025南京期末)秦朝建立后,丞相李斯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与太史胡毋敬也先后组织编写过类似的书籍。它们在汉代被汇编成册,称为“秦三苍”。以上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
              
A. 巩固统一 B. 广纳贤才
C. 启迪民智 D. 发展教育
主题二 秦的速亡与启示
4. 【史料阅读】 秦朝灭亡原因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据此史料,概括贾谊关于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5. 【学思之窗】 秦政弊端和农民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6. 【思考点】 结合秦朝灭亡原因,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025大连期末)秦始皇一方面建造起中央集权的金字塔,另一方面又不断在下面抽掉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结果是塔顶结构愈严密,塔基结构愈松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快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这表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
A. 与西周分封制权力结构相同
B. 使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灵活性
C. 因对百姓残暴导致政权灭亡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
配套新练案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 (2024海南期末)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
                 
A. 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 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2. (2025杭州期末)“(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下列举措中,秦始皇曾经采取的有 (  )
A. 重用商鞅,富国强兵
B. 开疆拓土,控制西域
C. 分封诸侯,以为屏障
D. 北击匈奴,南抚夷越
3. 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昧死再拜”“顿首死罪”“诚惶诚恐”等语词,自称“愚憨”“粪土”“叩头死罪”之类。文书格式上还形成避讳、抬头等制度。这根源于 (  )
A. 君主专制制度
B. 文书格式的规定
C. 宗法避讳制度
D. 礼乐制度的发展
4.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结构体现家国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5. (2025南京期末)西周时期,姓与氏的功能泾渭分明:前者明母系出身,后者别父系亲疏。自秦朝开始,姓与氏逐渐合流,不再具备别亲疏的功能。这一变化表明 (  )
A. 父权观念的淡化
B. 统治思想的混乱
C. 宗法制度的瓦解
D. 经济联系的松散
6. (2024苏州期末)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地方上的表现是实行 (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内外服制
7. (2025海淀期末)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纳内地“逋(逃)亡人、赘婿、贾人”至陆梁地(今两广等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这一措施的实施 (  )
A. 强化了东方六国的统治
B. 增加了防范匈奴的力量
C. 打击了豪强等社会势力
D. 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8. (2025无锡期末)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 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  )
A. 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 秦简更具史料价值
C. 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 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9. (2025太原期中)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典、老由县级官府任命,且由无爵年长者出任。这一变化表明 (  )
A. 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
B. 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成
C. 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D. 地方管理体系的完备
10. (2025青岛期末)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这些措施旨在 (  )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完善基层治理
D. 普及文化教育
11. (2025福州期末)下图是里耶秦简(局部),作为官署档案,它详细登记了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身份等信息。这可以用于直接研究秦朝 (  )
A. 中央机构 B. 社会矛盾
C. 户籍制度 D. 行政效率
12. (2025芜湖期末)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是为了 (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防止六国叛乱
C. 抗击匈奴袭扰
D. 巩固君主专制
13. (2025佛山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  )
A.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 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 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 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14. (2024沈阳期末)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主要意图是 (  )
A. 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
B. 彰显强大国力
C. 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
D. 构建国家认同
15. (2024广州期末)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下列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贡献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
A.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
B.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C. 封禅泰山,威震四方
D. 约法三章,休养生息
16. (2025厦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简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秦简的出土有力推进秦史研究的深入。下表为文献和秦简中有关秦地方官制的部分记录。
秦代 地方 官职 汉代记载 云梦 秦简 (1975年 发现) 里耶 秦简 (2002年 发现) 结论
郡守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郡守 守 据秦简,《史记》中所记“郡守”大体无误,为秦朝的地方官员
县守 无 无 县守 ①
县令、 县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县令 县令 ②
——摘编自黄海烈《里耶秦简与秦地方官制》
仿照示例写出①、②,并指出秦简对于研究秦朝历史的史料价值。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六国  皇帝  郡县  度量衡 统一多民族
知识点二
1. 焚书坑儒
2. 楚汉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例,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丞相位高权重;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官僚体系完备;家国色彩浓厚。
3. ①实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②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先统一六国;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击匈奴。③加强国家治理能力:长城(加强北部防御)和灵渠(利于进入云、贵地区),为秦朝疆域的扩大和巩固作出贡献。长远来说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典例指引 1  A 解析:秦朝编写统一的识字课本,能够促进文化的统一和传播,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根本目的是巩固统一,故选A项;材料中未提及编写课本与广纳贤才的联系,编写识字课本主要针对儿童教育,排除B项;对启迪民智有一定作用,但这不是秦朝统治者实施此举的根本出发点,巩固统治才是核心目的,排除C项;发展教育是手段,巩固统一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
主题二
4. 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战国时期秦国从西部迅速崛起,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过度迷信武力,统一后继续采用尚武的法家理念治国。在战囯时期主张王道治国的理论没有优势,但在统一后的和平治理时期,以德政为主的王道治国方式值得重视。
5. 这是陈胜的一种宣传策略。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非常强烈,加之陈胜起事地点大泽乡原先在楚国。“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6. 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由农民起义战争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他为人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
典例指引 2  B 解析: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得“塔基结构愈松弛”,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地方难以有效应对,故选B项;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大的自治权,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配套新练案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1.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公元前3世纪,王翦和王贲相继攻破楚国、燕国和齐国,并设立郡县进行管辖,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
2. 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称帝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南征百越地区,故选D项;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开展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排除A项;汉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3. A 解析:由材料“昧死再拜”“诚惶诚恐”“叩头死罪”“形成避讳、抬头等制度”可知,古代上达于皇帝的文书有诸多忌讳,体现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项。
4. C 解析:材料体现了秦朝建立中央官制,但与王室关系密切,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B项“分开”与材料不符,D项“牵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5. C 解析:秦以后的姓氏合流后,使得姓和氏可以作为区分血缘亲疏的功能消失,这表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强调三纲五常,是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等级社会,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排除B项;姓氏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政治上集权的趋势,排除D项。
6. 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管理地方,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设置的三公九卿制是中央机构,排除C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D项。
7. D 解析: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迁徙大量人口到今两广等地区,并设立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所述史实出现于秦朝统一全国之后,此时东方六国已被消灭,排除A项;匈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区域间,未涉及社会阶层结构,排除C项。
8. C 解析:秦简中出现传世文献中从未有过的“洞庭郡”郡名,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补充和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故选C项;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A项;秦简和传世文献都有各自的史料价值,不能简单判定秦简更具史料价值,排除B项;历史结论可以通过可靠的史料研究得出,排除D项。
9. A 解析:材料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基层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应为“基层的治理权力被削弱”,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基层管理者由官府任命,D项“完备”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
10. A 解析:秦朝统一车轨利于交通与军事,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颁行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编制户籍加强人口管理,这些都旨在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B项只属于客观影响,不属于主观目的,且部分措施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能全面涵盖统一车轨、文字等其他措施的目的;D项不能涵盖所有措施,且不属于主观目的。
11. C 解析:材料这些信息属于该家庭的户籍信息,故选C项;中央机构主要涉及国家层面的管理和决策,排除A项;社会矛盾通常指不同社会阶层或者群体间的对立与冲突,排除B项;行政效率涉及政府部门处理事务的速度和质量,排除D项。
12. A 解析:这些道路的修建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道路连通西南、岭南、北方边疆地区,排除B项;C项不能涵盖修建其他道路的目的;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帝对中央官员的控制,排除D项。
13. C 解析: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采取了歧视性措施,限制和打压商人,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秦代商人的“市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且只提及商人这一群体,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意思相左,排除。
14. D 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始皇到各地巡视,留下许多石刻,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主要目的是构建国家认同,巩固统治,D项正确;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秦始皇此举并不是为彰显国力,排除B项;据石刻的内容可知,秦始皇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巩固统治,不是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排除C项。
15. B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B项正确;“焚书坑儒”不算是历史功绩,排除A项;封禅泰山并不算历史贡献,排除C项;“约法三章,休养生息”属于刘邦的事迹,排除D项。
16. 内容:①:“县守”一职仅见于里耶秦简,其是否存在还需其他史料印证。②:据秦简,《汉书》中所记“县令”大体无误,为秦朝的地方官员。“县长”尚不能为秦简所印证。
价值:秦简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可与传统文献中的秦史相印证,也可补充订正传统史料中关于秦史的不足。(共40张PPT)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秦的统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军事 条件:①经济发展需要。②人民渴望统一。③秦国地理位置优越。④变法图强和数代励精图治。⑤战争战略得当
表现:东灭______、南征越族、北击匈奴
政治 ①中央:______制度、三公九卿制。②地方:______制、基层乡里制度
经济 统一_________和货币
思想 尊奉法家,颁布《秦律》
文化 统一文字(小篆)
交通 统一车轨;修驰道和直道
其他 ①编制户籍。②迁徙六国贵族豪强。③整顿社会风俗
意义 ①建立幅员辽阔的国家。
②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③推动_______________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六国
皇帝
郡县
度量衡
统一多民族
【辨析】 “秦国”与“秦朝”
秦统一之前称“秦国”,是战国时期诸侯国之一;秦统一后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概念】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是指一种决策方式,其特点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等大权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独断性。
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而言,与地方分权相对。其特点是全国军、政、财等大权都归属中央,地方必须绝对听命于中央。
【对比】 郡县制与分封制
分封制 郡县制
时代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官员产生 世袭 皇帝任免
政治地位 相对独立 中央垂直管理
性质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影响 易形成割据 利于中央集权
【拓展】 认识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意义
①结束分裂,实现疆域统一。
②开创中央集权制度,追求大一统。
③利于经济与文化整合。
④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⑤对后世影响深远,如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知识点二 秦朝的暴政与速亡
1. 暴政表现(可解释秦亡的原因):法律严酷;赋役沉重;____________;统治者穷奢极欲。
2. 结果:农民起义→秦朝速亡→_______战争
焚书坑儒
楚汉
【概念】 焚书坑儒
实质上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以强制手段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旨在巩固政权统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拓展】 秦朝速亡的历史启示
单纯依靠高压统治和军事扩张,忽视民生、文化整合与社会矛盾的调和,必然导致政权短命。这些为后世王朝提供了重要借鉴,如西汉初期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缓和社会矛盾,才奠定了长期稳定的基础。
核心导学
1. 【学思之窗】 秦统一的原因
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促使嬴政改变了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其理由是: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史记·李斯列传》)
主题一 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秦能够统一六国?
答案: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指出许多具体的事例,如商鞅、张仪等,皆以客卿身份帮助秦国,证明六国来事秦之客无负于秦。“秦僻在雍州”,经济文化相对于东方六国较为落后,人才也比较匮乏,只有大量任用外来客卿,唯才是举,才能在大国争雄中崛起。李斯将人才提升到敌我战争中战略资源的高度,强调了人才在统一事业中的重要地位。
2. 【探究】 秦朝中央制度
三公九卿职(务)官图
注: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及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或最后请皇帝裁决。
据史料并结合所学,说明三公九卿制的特点。
答案: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皇帝任免,不得世袭;丞相位高权重;皇帝拥有最终决策权;官僚体系完备;家国色彩浓厚。
3. 【教材地图】 秦朝形势图
依据地图和所学知识,从制度、国家、工程等角度可以获取哪些有效信息?
答案:①实现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②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先统一六国;后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北击匈奴。③加强国家治理能力:长城(加强北部防御)和灵渠(利于进入云、贵地区),为秦朝疆域的扩大和巩固作出贡献。长远来说也有利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
1
(2025南京期末)秦朝建立后,丞相李斯编写了儿童识字课本《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与太史胡毋敬也先后组织编写过类似的书籍。它们在汉代被汇编成册,称为“秦三苍”。以上举措的根本目的是(  )
A. 巩固统一 B. 广纳贤才
C. 启迪民智 D. 发展教育
【解析】秦朝编写统一的识字课本,能够促进文化的统一和传播,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根本目的是巩固统一,故选A项;材料中未提及编写课本与广纳贤才的联系,编写识字课本主要针对儿童教育,排除B项;对启迪民智有一定作用,但这不是秦朝统治者实施此举的根本出发点,巩固统治才是核心目的,排除C项;发展教育是手段,巩固统一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
A
4. 【史料阅读】 秦朝灭亡原因
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秦二世而亡的教训时说:
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主题二 秦的速亡与启示
据此史料,概括贾谊关于秦二世而亡的原因。
答案:贾谊认为秦朝灭亡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于统治理论选择出现重大的失误。战国时期秦国从西部迅速崛起,以武力统一中国,因此过度迷信武力,统一后继续采用尚武的法家理念治国。在战囯时期主张王道治国的理论没有优势,但在统一后的和平治理时期,以德政为主的王道治国方式值得重视。
5. 【学思之窗】 秦政弊端和农民起义
《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占领陈后,“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史记·项羽本纪》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答案:这是陈胜的一种宣传策略。秦王朝东部地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六国反秦势力比较强。当时流传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谣谚,楚人反秦意识非常强烈,加之陈胜起事地点大泽乡原先在楚国。“张楚”,意为“张大楚国”,期望得到楚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6. 【思考点】 结合秦朝灭亡原因,分析楚汉战争中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两个军事集团之间,由农民起义战争转变为争夺全国统治权的战争。项羽缺乏政治远见,企图倒退至秦以前的割据时代,违背了统一的历史潮流,他为人刚愎自用,不能用人,残忍暴虐,将优势转为劣势,最后兵败自杀。刘邦顺应秦王朝以来的统一形势,加之他善于纳谏,知人善任,遂由劣势转为优势。
(2025大连期末)秦始皇一方面建造起中央集权的金字塔,另一方面又不断在下面抽掉金字塔的一块块基石,结果是塔顶结构愈严密,塔基结构愈松弛,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很快形成“头重脚轻”的局面。这表明,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
A. 与西周分封制权力结构相同 B. 使地方应对突发事件缺乏灵活性
C. 因对百姓残暴导致政权灭亡 D.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初步建立
2
【解析】秦朝在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后,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使得地方权力被严重削弱,缺乏自主性和灵活性,使得“塔基结构愈松弛”,当面临突发事件时,地方难以有效应对,故选B项;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有较大的自治权,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中央与地方关系的问题,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B
配套新练案
1. (2024海南期末)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世纪,王翦“虏荆王负刍,竟平荆地为郡县。因南征百越之君。而王翦子王贲,与李信破定燕、齐地”。这一记载可用来说明(  )
A. 周武王积极开拓国家疆域
B. 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地位
C. 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D. 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据材料可知,公元前3世纪,王翦和王贲相继攻破楚国、燕国和齐国,并设立郡县进行管辖,这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反映了秦逐步建立起统一多民族国家,故选D项。
D
2. (2025杭州期末)“(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下列举措中,秦始皇曾经采取的有(  )
A. 重用商鞅,富国强兵
B. 开疆拓土,控制西域
C. 分封诸侯,以为屏障
D. 北击匈奴,南抚夷越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称帝后派遣蒙恬北击匈奴,并南征百越地区,故选D项;秦孝公时期任用商鞅,开展富国强兵的商鞅变法,排除A项;汉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对西域地区的控制,排除B项;秦始皇废除分封制,排除C项。
D
3. 上达于皇帝的文书,须有“昧死再拜”“顿首死罪”“诚惶诚恐”等语词,自称“愚憨”“粪土”“叩头死罪”之类。文书格式上还形成避讳、抬头等制度。这根源于(  )
A. 君主专制制度
B. 文书格式的规定
C. 宗法避讳制度
D. 礼乐制度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昧死再拜”“诚惶诚恐”“叩头死罪”“形成避讳、抬头等制度”可知,古代上达于皇帝的文书有诸多忌讳,体现出君主专制集权统治下皇权的至高无上,故选A项。
A
4.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结构体现家国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材料体现了秦朝建立中央官制,但与王室关系密切,故选C项;A项材料没有涉及,B项“分开”与材料不符,D项“牵制”与材料主旨不符。
C
5. (2025南京期末)西周时期,姓与氏的功能泾渭分明:前者明母系出身,后者别父系亲疏。自秦朝开始,姓与氏逐渐合流,不再具备别亲疏的功能。这一变化表明(  )
A. 父权观念的淡化 B. 统治思想的混乱
C. 宗法制度的瓦解 D. 经济联系的松散
【解析】秦以后的姓氏合流后,使得姓和氏可以作为区分血缘亲疏的功能消失,这表明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瓦解,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封建社会强调三纲五常,是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的等级社会,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排除B项;姓氏的变化反映了国家政治上集权的趋势,排除D项。
C
6. (2024苏州期末)秦统一全国后,确立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地方上的表现是实行(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三公九卿制 D. 内外服制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管理地方,B项正确;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秦朝设置的三公九卿制是中央机构,排除C项;商朝实行内外服制,排除D项。
B
7. (2025海淀期末)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征纳内地“逋(逃)亡人、赘婿、贾人”至陆梁地(今两广等地区),“为桂林、象郡、南海”。这一措施的实施(  )
A. 强化了东方六国的统治
B. 增加了防范匈奴的力量
C. 打击了豪强等社会势力
D. 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秦朝统一之后,秦始皇迁徙大量人口到今两广等地区,并设立郡县,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促进了岭南地区的开发,故选D项;所述史实出现于秦朝统一全国之后,此时东方六国已被消灭,排除A项;匈奴是北方的少数民族,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区域间,未涉及社会阶层结构,排除C项。
D
8. (2025无锡期末)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 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
A. 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 秦简更具史料价值
C. 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 历史结论无法确定
【解析】秦简中出现传世文献中从未有过的“洞庭郡”郡名,说明考古发现可以补充和拓展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故选C项;文献记载有一定的可信度,排除A项;秦简和传世文献都有各自的史料价值,不能简单判定秦简更具史料价值,排除B项;历史结论可以通过可靠的史料研究得出,排除D项。
C
9. (2025太原期中)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典、老由县级官府任命,且由无爵年长者出任。这一变化表明(  )
A. 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
B. 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成
C. 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D. 地方管理体系的完备
【解析】材料这一措施有利于国家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故选A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基层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应为“基层的治理权力被削弱”,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基层管理者由官府任命,D项“完备”材料没有充分体现,排除。
A
10. (2025青岛期末)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这些措施旨在(  )
A. 巩固国家统一 B. 促进经济发展
C. 完善基层治理 D. 普及文化教育
【解析】秦朝统一车轨利于交通与军事,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颁行法律规范社会秩序,编制户籍加强人口管理,这些都旨在巩固国家统一,故选A项;B项只属于客观影响,不属于主观目的,且部分措施与经济没有直接关系;C项不能全面涵盖统一车轨、文字等其他措施的目的;D项不能涵盖所有措施,且不属于主观目的。
A
11. (2025福州期末)下图是里耶秦简(局部),作为官署档案,它详细登记了家庭成员的姓名、性别、身份等信息。这可以用于直接研究秦朝(  )
A. 中央机构
B. 社会矛盾
C. 户籍制度
D. 行政效率
【解析】材料这些信息属于该家庭的户籍信息,故选C项;中央机构主要涉及国家层面的管理和决策,排除A项;社会矛盾通常指不同社会阶层或者群体间的对立与冲突,排除B项;行政效率涉及政府部门处理事务的速度和质量,排除D项。
C
12. (2025芜湖期末)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是为了(  )
A. 加强中央集权
B. 防止六国叛乱
C. 抗击匈奴袭扰
D. 巩固君主专制
【解析】这些道路的修建主要出于政治目的,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故选A项;道路连通西南、岭南、北方边疆地区,排除B项;C项不能涵盖修建其他道路的目的;君主专制主要涉及皇帝对中央官员的控制,排除D项。
A
13. (2025佛山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
A. 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 赋税徭役征发繁重
C. 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 鼓励发展边疆经济
【解析】材料表明秦朝对商人采取了歧视性措施,限制和打压商人,故选C项;材料仅提及秦代商人的“市籍”,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且只提及商人这一群体,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意思相左,排除。
C
14. (2024沈阳期末)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主要意图是(  )
A. 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 B. 彰显强大国力
C. 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 D. 构建国家认同
【解析】据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秦始皇到各地巡视,留下许多石刻,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统一天下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主要目的是构建国家认同,巩固统治,D项正确;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项;秦始皇此举并不是为彰显国力,排除B项;据石刻的内容可知,秦始皇主要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功绩,彰显自己的威严,巩固统治,不是对地方的有效治理,排除C项。
D
15. (2024广州期末)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下列关于秦始皇的历史贡献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 焚书坑儒,以愚黔首
B. 并吞战国,海内为一
C. 封禅泰山,威震四方
D. 约法三章,休养生息
【解析】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B项正确;“焚书坑儒”不算是历史功绩,排除A项;封禅泰山并不算历史贡献,排除C项;“约法三章,休养生息”属于刘邦的事迹,排除D项。
B
16. (2025厦门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秦简是研究秦朝历史的重要史料。近年来,秦简的出土有力推进秦史研究的深入。下表为文献和秦简中有关秦地方官制的部分记录。
秦代地 方官职 汉代记载 云梦秦简 (1975年发现) 里耶秦简 (2002年发现) 结论
郡守 《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郡守 守 据秦简,《史记》中所记“郡守”大体无误,为秦朝的地方官员
县守 无 无 县守 ①
县令、 县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县令 县令 ②
——摘编自黄海烈《里耶秦简与秦地方官制》
仿照示例写出①、②,并指出秦简对于研究秦朝历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内容:①:“县守”一职仅见于里耶秦简,其是否存在还需其他史料印证。②:据秦简,《汉书》中所记“县令”大体无误,为秦朝的地方官员。“县长”尚不能为秦简所印证。
价值:秦简作为研究秦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可与传统文献中的秦史相印证,也可补充订正传统史料中关于秦史的不足。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