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 程 目 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 尊奉 政策 “与民休息”制度 “汉承秦制”地方 郡县与 并行制 成就 “文景之治”,恢复经济,社会稳定【概念】 汉承秦制 是指汉初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调整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尊奉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概念】 黄老无为思想 是指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知识点二 西汉强盛:汉武帝“大一统”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 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选官:确立 制 收人事权,选拔人才监察:建立刺史制度 加强控制地方地方:颁布“ ” 削弱诸侯王势力社会:任用酷吏治理 打击地方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扩大财源,维护秩序,限制、打击贵族豪强巨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 ”,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思想 “罢黜百家, ” 确立主流意识形态民族 对外 北方: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设立 商路:贯通丝绸之路【概念】 “大一统”思想 “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是涉及疆域、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多个领域的统一。该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醒】 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制,只是分割了王国侯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与郡县并存的逐渐失势的封国,一直存在于西汉后期和东汉。知识点三 东汉兴衰1. 史实逻辑:王莽政权→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光武中兴→中央外戚宦官专权和地方 发展→中央“党锢之祸”和地方土地兼并→ →军阀割据。 2. 光武中兴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 增强 的作用 加强皇权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整顿 经济 清查垦田、户口数量 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释放奴婢文化 重视儒学 儒学继续发展知识点四 两汉文化成就门类 代表 评价/特征史学 司马迁《史记》 纪传体通史班固《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社会真实情况五言诗 民间流行医学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专著数学 《九章算术》 与实践相结合技术 蔡伦改进 促进文化传播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西汉“大一统”建设1. 【探究】 汉武帝国家政策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依据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各个领域推行制度变革的表现。2. 【史料阅读】 思想统一 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据此史料,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原因和目的。3. 【教材地图】 西汉形势图据图,联系秦朝疆域,西汉版图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通过哪些措施实现 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2025无锡期末)西汉初年以15个“郡”和10个“国”建政。在公元1—2年,汉朝的行政单位中,共有83个“郡”和20个“国”。其变化的原因是 ( )A. 地方行政区区划数量的增加B. 郡国并行制废除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D. 刺史州部的设立主题二 两汉衰亡原因的探讨4. 【学思之窗】 文化与社会关系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江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5. 【问题探究】 地方势力影响 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阅读这段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2024青岛期末)汉朝的厚葬之风盛行,汉武帝的茂陵规模宏大,海昏侯刘贺墓里陪葬品近2万件,大量的中产家庭,也变卖田产或者借贷,以筹集下葬之资。这一习俗 ( )A. 体现了道德规范的弱化B. 反映了汉朝吏治的腐败C. 源于分封制的等级观念D. 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配套新练案1. (2023东莞期末)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 ) A. 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B.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D.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2. (2025青岛期末)汉高祖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B. 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C.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D. 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3. (2025惠州期末)汉初,权力的争夺者多是实权在握的功臣和被授予大量封地的皇家子侄,汉武帝以后则变成了外戚、宦官、宠臣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 专制皇权的加强B.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C. 选官制度的变化D.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4. (2025福州期末)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王子侯没有治民权。此举 ( )A. 减轻了财政负担B. 承袭了秦朝制度C. 开拓了汉朝疆域D. 加强了中央集权5. (2025杭州期末)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就是位知名大儒。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董仲舒被地方官员推举参加皇帝的策问,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辅助易王。据此可知,董仲舒任官主要得益于 ( )A. 察举制度 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 D. 科举制度6. (2025南通期末)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余不问;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这些举措 ( )A. 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B. 提升了中朝的地位C. 规范了地方行政制度D. 巩固了大一统国家7. (2025郑州期末)西汉时期,汉武帝下令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称为“算缗”。还分别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这些举措 (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 体现了黄老无为的思想C. 消弭了豪强对国家的威胁D. 稳定了国内市场的物价8. (2025南京期末)《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A. 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B. 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C. 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9. (2025惠州期末)东汉光武帝时设立“举谣言”制度,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在此制度激励下,东汉涌现出一批亲民、清廉、以骄人治绩赢得民众歌谣赞颂的名臣。这一制度 ( )A. 完善了刺史制度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 保障了吏治清明D. 拓宽了官员考核方式10. (2024成都期末)我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图”,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棰、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这反映出汉代 ( )A. 社会矛盾尖锐B. 血缘观念强化C. 儒学影响扩大D. 绘画技艺高超11. (2025南通期末)下图为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东汉墓壁画(局部),画面中几名农人正驱赶着耕牛犁地,翻起的碎土另行成行,庄稼种植有垄有沟。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 )A. 耕犁技术定型 B. 农业精耕细作C. 庄园自给自足 D. 绘画技艺成熟12. (2025厦门期末)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好稼穑”,代石之地“好气,任侠”,中山之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这体现出当时 ( )A. 文化交流广泛 B. 区域文化多元C. 区域经济迥异 D. 政治环境宽松13. (2025日照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 )A. 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B. 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 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D. 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14. (2025清远期末)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查科尔帖纸”。纸上有文字7行,共50字,能辨认出“兵器”“转运”等20字,可考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之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C. 战争牵引并推动造纸术发展D.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15. (2025海淀期末)下图为我国东汉时期一部科技著作的内容摘录,该书最可能是 ( )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亩。 又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 答曰:一百六十八步。 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A. 《神农本草经》 B. 《九章算术》C. 《伤寒杂病论》 D. 《史记》16. (2025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武帝亲自主持政务之后,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有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识拔,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不过,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如班固所说,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作用。群星的闪耀,是因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背景,曾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晴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执政期间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对此进行评价。第4课 西汉与东汉—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知识奠基知识点一黄老无为 分封知识点二察举 推恩令 均输平准 尊崇儒术 西域都护府知识点三1. 豪强地主 黄巾起义2. 尚书台 吏治知识点四汉赋 造纸术核心导学主题一1. 强化中央集权:“推恩令”。强化君主专制:设立中朝。强化官员监督:刺史制度。强化经济控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2. 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原因:思想统一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混乱不利于统治。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 变化:开拓疆域,尤其是拥有了西北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措施:军事打击,丝绸之路贯通,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置,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典例指引 1 C 解析: 汉武帝派兵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拓展了领土,且推行“推恩令”,大诸侯国被拆分为多个小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只是对变化现象的描述,并非原因;直到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依然受郡国并行制影响,排除B项;刺史州部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郡国数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主题二4. 汉赋华美的辞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汉赋、乐府、五言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5. 发展:豪强地主兴起于西汉后期,在他们的支持下,东汉政权建立起来。他们逐步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特权,控制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财富等,生活奢侈腐化,势力不断发展。关系: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对中央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促成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典例指引 2 D 解析:汉朝厚葬之风盛行,不仅皇帝、贵族厚葬,而且大量中产家庭也变卖田产或者借贷,以筹集下葬之资,这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道德规范的弱化,排除A项;“汉朝吏治的腐败”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厚葬之风”源于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是来源于分封制的等级观念,排除C项。配套新练案答案与精析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1. C 解析:据材料“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可知,汉初朝中臣子多出自社会中下层,能够理解民间疾苦,有利于汉初政府实行体恤民情、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C项。2. C 解析: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故选C项;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叛乱等威胁,防患于未然,排除A项;编户齐民是对百姓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治国思想主要还是以黄老之学为主,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3. A 解析:西汉中期以后权力争夺主要是皇帝的身边人,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加强,故选A项;宗法血缘关系与皇帝本人相关,与宦官无关,B项也不符合史实;选官制度不是主因,选官制度的调整也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但其与太学的创办、儒学地位提升等相关,与宦官、外戚等关系不大,排除D项。4. D 解析:汉武帝的“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逐步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选D项;“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且分割后的侯国需中央直接管理更多地区,可能增加行政支出,排除A项;秦朝制度以郡县制为核心,废除分封,实行中央垂直管理,而“推恩令”并未直接废除分封,是西汉对分封制的创新改造,排除B项;“推恩令”是内政改革,仅针对汉朝境内原有诸侯国,排除C项。5. A 解析:董仲舒通过地方官员举荐得到皇帝赏识而被授予官职,这主要得益于察举制度,故选A项;中朝制度涉及中枢权力结构调整,排除B项;刺史制度负责监督地方,排除C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6. D 解析:这两种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另一方面选拔出符合统治需求的人才,两者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故选D项;刺史的监察对象和职责范围被严格限定为“六条问事”,其职能并未在广度上扩展,排除A项;中朝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而设立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C项与选官制度没有直接关联。7. A 解析:根据“铸币权收归朝廷”“算缗令”“盐铁官营”并结合所学可知,三者均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深度干预,故选A项;黄老无为思想是汉初政策,三项措施表明西汉政府积极施政,排除B项;C项“消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均输平准才是平抑物价的核心措施,排除D项。8. C 解析:西汉政府对归附的羌人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和管理,这反映了西汉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加强管理,故选C项;这里的羌族属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主要出现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排除D项。9. D 解析: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为官员考核增添了新的途径和视角,故选D项;“举谣言”制度是通过民间歌谣来评价官员,与刺史制度的职责和体系不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针对政府行政流程等进行优化和改进,排除B项;C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10. C 解析:汉代画像石(砖)中,大量出现“孝子图”,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意味着儒学影响较大,C项正确;《孝子图》分布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情况,排除A项;孝子图反映的是儒家伦理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血缘观念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绘画技艺本身,排除D项。11. B 解析:从壁画中农民驱赶耕牛犁地、碎土成行、庄稼种植有垄有沟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较为精细的耕种步骤,故选B项;中国古代耕犁技术在唐朝曲辕犁出现后才基本定型,排除A项;壁画展示的农业耕种场景体现不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12. B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充分体现出当时区域文化的多元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流,排除A项;有些地区主要描述风俗、性格等文化方面,排除C项;至少秦朝管制是比较严苛的,且文化风俗与政治环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13. A 解析:材料显示州牧权力极度膨胀,在中央集权削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项;州牧为巩固统治常与豪强地主勾结,无法抑制其势力,排除B项;刺史重点不再是监察,而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实际上是地方行政和军事长官,排除C项;州牧权力过大使地方失控,加剧社会动荡而非扭转,排除D项。14. B 解析:查科尔帖纸的年代约属于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证明了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选B项;蔡伦在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书写载体,排除D项。15. 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科技著作是在算面积,这是数学著作,即东汉的《九章算术》,故选B项;《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著作,且记载截至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16. 举措:设置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建立察举制;任用酷吏;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治理西南少数民族。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外交流;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消极方面:尊崇儒术束缚了人们思想;任用酷吏体现了专制强权;穷兵黩武,劳民伤财。(共41张PPT)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课 程 目 标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西汉初期:无为而治思想 尊奉____________政策 “与民休息”制度 “汉承秦制”地方 郡县与______并行制成就 “文景之治”,恢复经济,社会稳定黄老无为分封【概念】 汉承秦制是指汉初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如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调整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尊奉无为思想和“与民休息”。【概念】 黄老无为思想是指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知识点二 西汉强盛:汉武帝“大一统”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 中央:实行中外朝制度 加强皇权,削弱相权选官:确立______制 收人事权,选拔人才监察:建立刺史制度 加强控制地方地方:颁布“_________” 削弱诸侯王势力社会:任用酷吏治理 打击地方不法行为经济 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 扩大财源,维护秩序,限制、打击贵族豪强巨商实行盐铁官营推行“____________”,平抑物价抑制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察举推恩令均输平准领域 措施 影响思想 “罢黜百家,____________” 确立主流意识形态民族 对外 北方:北击匈奴,设置河西四郡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西域:张骞出使西域;后设立_______________商路:贯通丝绸之路尊崇儒术西域都护府【概念】 “大一统”思想“大一统”不同于“大统一”单纯就地域统一作为理念,而是涉及疆域、政治、经济、思想、民族等多个领域的统一。该思想在中国古代两千年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醒】 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并没有废除封国制,只是分割了王国侯国的领地,从而削弱了地方势力,以加强中央集权。与郡县并存的逐渐失势的封国,一直存在于西汉后期和东汉。知识点三 东汉兴衰1. 史实逻辑:王莽政权→绿林赤眉农民起义→东汉建立→光武中兴→中央外戚宦官专权和地方_________发展→中央“党锢之祸”和地方土地兼并→_________ →军阀割据。豪强地主黄巾起义2. 光武中兴领域 措施 影响政治 增强_________的作用 加强皇权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裁减官吏 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整顿______经济 清查垦田、户口数量 限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释放奴婢文化 重视儒学 儒学继续发展尚书台吏治知识点四 两汉文化成就门类 代表 评价/特征史学 司马迁《史记》 纪传体通史班固《汉书》 纪传体断代史文学 ______ 辞藻华丽乐府诗 反映社会真实情况五言诗 民间流行医学 《黄帝内经》 中医理论《神农本草经》 药物学专著数学 《九章算术》 与实践相结合技术 蔡伦改进_________ 促进文化传播汉赋造纸术核心导学1. 【探究】 汉武帝国家政策汉初制度大多不切实际,要求制度变革的呼声甚高,却无法得以实施。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依据史料和所学,指出汉武帝时期在各个领域推行制度变革的表现。答案:强化中央集权:“推恩令”。强化君主专制:设立中朝。强化官员监督:刺史制度。强化经济控制:盐铁官营,均输平准。主题一 西汉“大一统”建设2. 【史料阅读】 思想统一董仲舒详细叙说了“尊崇儒术”的理由:《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据此史料,指出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及其原因和目的。答案:思想主张:罢黜百家,尊崇儒术。原因:思想统一是自古以来的传统,思想混乱不利于统治。目的:加强中央集权。3. 【教材地图】 西汉形势图据图,联系秦朝疆域,西汉版图最大的变化是什么?通过哪些措施实现?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答案:变化:开拓疆域,尤其是拥有了西北的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措施:军事打击,丝绸之路贯通,河西四郡和西域都护府的设置,都发挥了巨大作用。意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和加强。1(2025无锡期末)西汉初年以15个“郡”和10个“国”建政。在公元1—2年,汉朝的行政单位中,共有83个“郡”和20个“国”。其变化的原因是( )A. 地方行政区区划数量的增加 B. 郡国并行制废除C. 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D. 刺史州部的设立【解析】 汉武帝派兵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地区,拓展了领土,且推行“推恩令”,大诸侯国被拆分为多个小国,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C项;A项只是对变化现象的描述,并非原因;直到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制度依然受郡国并行制影响,排除B项;刺史州部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与郡国数量的变化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C4. 【学思之窗】 文化与社会关系若夫终日驰骋,劳神苦形,罢车马之用,抏士卒之精,费府库之财,而无德厚之恩,务在独乐,不顾众庶,忘国家之政,贪雉兔之获,则仁者不繇也。(司马相如《上林赋》)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乐府《江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行行重行行》)主题二 两汉衰亡原因的探讨谈谈阅读上述诗赋的感受体会。答案:汉赋华美的辞藻、恢宏的气势中蕴含着对大一统后政治潜力的肯定和彰显,也体现了作者对君主过度奢靡、滥用民力的担忧,寄托了作者劝谏君主勤政爱民,为国政之计久远的主旨。《江南》描写了江南采莲中的欢乐场景,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委婉含蓄,韵味无穷。《行行重行行》主题是东汉末年动荡社会中的生离死别,带有浓厚的时代特征。汉赋、乐府、五言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5. 【问题探究】 地方势力影响东汉末年政论家仲长统讲述了东汉豪强势力的迅猛发展:汉兴以来,相与同为编户齐民,而以财力相君长者,世无数焉。而清絜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贮,满于都城。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妖童美妾,填乎绮室;倡讴伎乐,列乎深堂。宾客待见而不敢去,车骑交错而不敢进。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睇盼则人从其目之所视,喜怒则人随其心之所虑。此皆公侯之广乐,君长之厚实也。(《后汉书·仲长统列传》阅读这段史料,分析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与东汉政权衰亡之间的关系。答案:发展:豪强地主兴起于西汉后期,在他们的支持下,东汉政权建立起来。他们逐步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特权,控制着大量的人口、土地、财富等,生活奢侈腐化,势力不断发展。关系:东汉后期,豪强地主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对中央王朝构成巨大威胁。黄巾起义后,促成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2024青岛期末)汉朝的厚葬之风盛行,汉武帝的茂陵规模宏大,海昏侯刘贺墓里陪葬品近2万件,大量的中产家庭,也变卖田产或者借贷,以筹集下葬之资。这一习俗( )A. 体现了道德规范的弱化 B. 反映了汉朝吏治的腐败C. 源于分封制的等级观念 D. 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2【解析】汉朝厚葬之风盛行,不仅皇帝、贵族厚葬,而且大量中产家庭也变卖田产或者借贷,以筹集下葬之资,这会导致社会财富的浪费,埋下了社会危机的隐患,D项正确;题干信息无法体现道德规范的弱化,排除A项;“汉朝吏治的腐败”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厚葬之风”源于汉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风气的变化,不是来源于分封制的等级观念,排除C项。D配套新练案1. (2023东莞期末)汉高祖出身不高,其臣子也多出自社会中下层,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对“举措太众,刑罚太极”的后果深有体会。这客观上有利于汉初( )A. 沿袭秦朝的各项制度B. 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C. 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D. 强化政府的管理职能【解析】据材料“朝中基本是‘布衣将相’,他们熟知民间疾苦”可知,汉初朝中臣子多出自社会中下层,能够理解民间疾苦,有利于汉初政府实行体恤民情、休养生息的政策,故选C项。C2. (2025青岛期末)汉高祖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B. 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C. 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D. 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解析】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但随着时间推移,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故选C项;汉景帝削减诸侯封地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可能出现的叛乱等威胁,防患于未然,排除A项;编户齐民是对百姓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从汉高祖到汉景帝时期,治国思想主要还是以黄老之学为主,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项。C3. (2025惠州期末)汉初,权力的争夺者多是实权在握的功臣和被授予大量封地的皇家子侄,汉武帝以后则变成了外戚、宦官、宠臣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 专制皇权的加强 B. 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C. 选官制度的变化 D.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解析】西汉中期以后权力争夺主要是皇帝的身边人,侧面反映了皇权的加强,故选A项;宗法血缘关系与皇帝本人相关,与宦官无关,B项也不符合史实;选官制度不是主因,选官制度的调整也是为了强化皇权,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但其与太学的创办、儒学地位提升等相关,与宦官、外戚等关系不大,排除D项。A4. (2025福州期末)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可以封子弟为王子侯,但王子侯没有治民权。此举( )A. 减轻了财政负担 B. 承袭了秦朝制度C. 开拓了汉朝疆域 D. 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汉武帝的“推恩令”涉及的是中央和地方关系,逐步解除了地方封国对中央的威胁,故选D项;“推恩令”属于政治措施,且分割后的侯国需中央直接管理更多地区,可能增加行政支出,排除A项;秦朝制度以郡县制为核心,废除分封,实行中央垂直管理,而“推恩令”并未直接废除分封,是西汉对分封制的创新改造,排除B项;“推恩令”是内政改革,仅针对汉朝境内原有诸侯国,排除C项。D5. (2025杭州期末)董仲舒在汉景帝时就是位知名大儒。汉武帝继承帝位以后,董仲舒被地方官员推举参加皇帝的策问,受到赏识,被任命为江都相,辅助易王。据此可知,董仲舒任官主要得益于( )A. 察举制度 B. 中朝制度C. 刺史制度 D. 科举制度【解析】董仲舒通过地方官员举荐得到皇帝赏识而被授予官职,这主要得益于察举制度,故选A项;中朝制度涉及中枢权力结构调整,排除B项;刺史制度负责监督地方,排除C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排除D项。A6. (2025南通期末)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余不问;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这些举措( )A. 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 B. 提升了中朝的地位C. 规范了地方行政制度 D. 巩固了大一统国家【解析】这两种举措,一方面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督,另一方面选拔出符合统治需求的人才,两者都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故选D项;刺史的监察对象和职责范围被严格限定为“六条问事”,其职能并未在广度上扩展,排除A项;中朝是汉武帝为削弱相权而设立的决策机构,排除B项;C项与选官制度没有直接关联。D7. (2025郑州期末)西汉时期,汉武帝下令把铸币权收归朝廷,统一铸造五铢钱。下令对商人和高利贷者加重征收财产税,称为“算缗”。还分别在产盐区设盐官,雇工煮盐,又在产铁区设铁官,经营采冶铸造。这些举措( )A.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 体现了黄老无为的思想C. 消弭了豪强对国家的威胁 D. 稳定了国内市场的物价【解析】根据“铸币权收归朝廷”“算缗令”“盐铁官营”并结合所学可知,三者均体现政府对经济的深度干预,故选A项;黄老无为思想是汉初政策,三项措施表明西汉政府积极施政,排除B项;C项“消弭”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均输平准才是平抑物价的核心措施,排除D项。A8. (2025南京期末)《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 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 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C. 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解析】西汉政府对归附的羌人进行了详细的登记和管理,这反映了西汉政府对边疆地区的重视和加强管理,故选C项;这里的羌族属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排除A项;军阀割据局面主要出现在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排除D项。C9. (2025惠州期末)东汉光武帝时设立“举谣言”制度,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在此制度激励下,东汉涌现出一批亲民、清廉、以骄人治绩赢得民众歌谣赞颂的名臣。这一制度( )A. 完善了刺史制度 B. 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 保障了吏治清明 D. 拓宽了官员考核方式【解析】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为官员考核增添了新的途径和视角,故选D项;“举谣言”制度是通过民间歌谣来评价官员,与刺史制度的职责和体系不同,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接针对政府行政流程等进行优化和改进,排除B项;C项“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D10. (2024成都期末)我国各地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砖)中出现了大量的“孝子图”,描绘了丁兰刻木、闵子骞御车失棰、董永侍父等孝亲故事。这反映出汉代( )A. 社会矛盾尖锐 B. 血缘观念强化C. 儒学影响扩大 D. 绘画技艺高超【解析】汉代画像石(砖)中,大量出现“孝子图”,且分布地域广泛,说明汉代儒家伦理道德渗透的深入,意味着儒学影响较大,C项正确;《孝子图》分布并不能反映出社会矛盾情况,排除A项;孝子图反映的是儒家伦理观念,并不能由此证明血缘观念强化,排除B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绘画技艺本身,排除D项。C11. (2025南通期末)下图为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的东汉墓壁画(局部),画面中几名农人正驱赶着耕牛犁地,翻起的碎土另行成行,庄稼种植有垄有沟。据此可知,东汉时期该地区( )A. 耕犁技术定型B. 农业精耕细作C. 庄园自给自足D. 绘画技艺成熟【解析】从壁画中农民驱赶耕牛犁地、碎土成行、庄稼种植有垄有沟可以看出,东汉时期该地区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有较为精细的耕种步骤,故选B项;中国古代耕犁技术在唐朝曲辕犁出现后才基本定型,排除A项;壁画展示的农业耕种场景体现不出庄园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12. (2025厦门期末)秦汉时期,关中地区“好稼穑”,代石之地“好气,任侠”,中山之地“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这体现出当时( )A. 文化交流广泛 B. 区域文化多元C. 区域经济迥异 D. 政治环境宽松【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这充分体现出当时区域文化的多元性,故选B项;材料没有涉及交流,排除A项;有些地区主要描述风俗、性格等文化方面,排除C项;至少秦朝管制是比较严苛的,且文化风俗与政治环境没有直接关联,排除D项。B13. (2025日照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A. 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 B. 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 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 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解析】材料显示州牧权力极度膨胀,在中央集权削弱的情况下,很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故选A项;州牧为巩固统治常与豪强地主勾结,无法抑制其势力,排除B项;刺史重点不再是监察,而是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实际上是地方行政和军事长官,排除C项;州牧权力过大使地方失控,加剧社会动荡而非扭转,排除D项。A14. (2025清远期末)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查科尔帖纸”。纸上有文字7行,共50字,能辨认出“兵器”“转运”等20字,可考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之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B. 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C. 战争牵引并推动造纸术发展 D. 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解析】查科尔帖纸的年代约属于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证明了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甚至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故选B项;蔡伦在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明确具体原因,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其他书写载体,排除D项。B15. (2025海淀期末)下图为我国东汉时期一部科技著作的内容摘录,该书最可能是( )A. 《神农本草经》B. 《九章算术》C. 《伤寒杂病论》D. 《史记》【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的科技著作是在算面积,这是数学著作,即东汉的《九章算术》,故选B项;《神农本草经》是药物学专著,排除A项;东汉张仲景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史记》是西汉时期历史著作,且记载截至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B今有田广十五步,从十六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亩。又有田广十二步,从十四步。问为田几何?答曰:一百六十八步。方田术曰:广从步数相乘得积步。16. (2025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汉武帝亲自主持政务之后,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有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识拔,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不过,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如班固所说,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作用。群星的闪耀,是因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背景,曾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晴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执政期间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举措,并对此进行评价。答案:举措:设置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建立察举制;任用酷吏;尊崇儒术;北击匈奴;出使西域;治理西南少数民族。评价:积极方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推动了封建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繁荣;有利于民族交融;有利于对外交流;开拓了疆域;促进了边疆的开发;有利于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消极方面:尊崇儒术束缚了人们思想;任用酷吏体现了专制强权;穷兵黩武,劳民伤财。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docx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