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 程 目 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政权更迭(填充)【注解】 据上图解读时代特征: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长期对峙。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概念】 士族政治萌芽于两汉时期,形成和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与庶族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知识点二 江南开发原因 ,充实劳动力资源,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表现 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手工业各行业明显进步影响 促进南方 交融;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措施 迁都 ,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 影响 ①顺应北方民族 的历史趋势,缓和民族矛盾。 ②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 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 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 知识点四 民族交融方式 表现人口迁徙 北方 内迁;北民南迁 区域开发 江南开发促进南方民族交融政治变革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和汉族典章制度【概念】 民族交融 是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政权更迭的时空考查1. 【教材地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据地图可获得哪些信息 请做简单解读。2. 【教材地图】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依据地图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和意义。(2025福州期末)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地;三国以来逐渐向沼泽、洼地扩展,耕地面积随之大大增加。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 北民南迁 B. 气候适宜C. 社会安定 D. 土地肥沃主题二 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3. 【学思之窗】 江南开发《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根据史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开发的原因。4. 【探究】 北朝封建化改革(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几《史通》)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2025石家庄期末)下图为出土于嘉峪关新城的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图中的氐人正在耙地。这体现了,当时 ( )A.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 政权更迭频繁C. 社会风俗推陈出新D. 江南得到开发配套新练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 (2025南京期末)考古人员在东吴大将丁奉( —271年)的墓中发现了大量当时烧制的陪葬陶俑,造型独特。学者认为,它们与南朝时期“杂胡”的形象颇为相似,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直接表现。该考古成果体现了 ( ) A. 三国时期的区域交流B. 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C. 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D. 隋唐时期的南方开发2. (2024扬州期末)有学者分析西晋灭亡原因时指出,司马炎袭位是依靠门资,平吴之后更是耽于游宴;他重用的“八公”也不过是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该学者意在批评西晋 ( )A. 崇尚清谈 B. 制度僵化C. 政治腐败 D. 士族专权3. (2025佛山期末)汉代私学与官学相映生辉,而魏晋时期官学普遍衰落,“学在家族”的现象大量涌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少数民族内迁B. 儒学受到冲击C. 南方环境稳定D. 士族势力强化4. (2024石家庄期末)中国古代史上,游牧民族与固守丛林的山地民族一起构成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了文化之争、领土之争、统治之争、政治之争以及直接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 ( )A.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C.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D.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产生5. (2024郑州期末)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任命儿子刘聪为大单于,当时既有大单于台,又有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上述现象 ( )A. 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C. 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D. 削弱了匈奴贵族的政治地位6. (2025海淀期末)东晋建立之初,琅邪王氏当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与皇权共治。以上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 )A. 门阀士族专权B. 地方势力割据C. 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D. 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 北方自然经济解体B. 北方物资大量剩余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D.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8. (2025清远期末)下表为南朝齐陈时期两位地方官的事迹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二者都致力于 ( )朝代 官员 事迹齐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陈 姚察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A. 民众负担的减轻 B. 农业技术的改进C. 基层民众的教化 D. 江南地区的开发9. (2025郑州期末)南朝时,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建康“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长安、洛阳)”。这一现象 ( )A. 体现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B. 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C. 缘于门阀士族政治的瓦解D. 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10. (2025芜湖期末)南朝时期,政府除了给农民公田外,还鼓励人们开荒造田;除了种植五谷杂粮外,人们还可以将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桑麻等。这些措施 ( )A. 实现了江南生产模式的转型B. 巩固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优势C. 解决了南朝政权的财政困难D. 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11. (2025惠州期末)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推行部落离散政策,解散贺兰、独孤等大部族,实行计口授田,使部民脱离部落体制,逐渐成为编户齐民。这一举措 (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B. 增强了各部族的凝聚力C.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D.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进程12. (2025无锡期末)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这说明 ( )A. 少数民族汉化明显B. 北方社会较为安定C. 鲜卑族封建化加强D. 改革促进民族交融13. (2025惠州期末)据《隋书》记载,南朝徐陵的作品“传于周、齐,家有其本”,而北朝薛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据此可知 ( )A. 小说受到民众喜爱B.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C. 南北文风日渐融合D. 政治对峙未能阻止文化交流14. (2024济南期末)下表中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言行意在 ( )族属 政权 自称匈奴 大夏 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鲜卑 北魏 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鲜卑 北周 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A. 实现华夏认同B. 促进经济发展C. 寻求政治认同D. 统一黄河流域15. (2024泉州期末)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这可以印证当时 ( )图1 农耕图 图2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A. 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B. 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 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D. 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时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奠基知识点一西晋 北魏 隋知识点二北人南迁 民族知识点三洛阳 交往交流交融 隋唐知识点四少数民族核心导学主题一1. 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魏国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实力最强。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2. 涉及迁徙方向和区域:从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从游牧区向中原迁移;北人南迁,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原因: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原因是游牧区生存环境恶化,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吸引。中原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国家分裂、南方相对稳定。意义:促进迁入地区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如促进江南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典例指引 1 A 解析: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民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沼泽、洼地等被开发,耕地面积扩大,故选A项;其余三项都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主题二3. 成就:这段时间史称“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文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涉及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土地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工商业获得发展。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政权的积极政策。4. 意义:①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民族矛盾,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②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典例指引 2 A 解析: 据材料“氐人正在耙地”可知,该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氐人正在耙地的劳动场景,体现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学习和借鉴汉族生产,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故选A项;图中只涉及了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权更迭,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是劳动场景,并未体现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C项;嘉峪关新城位于西北地区,并非江南地区,排除D项。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1. A 解析:根据“它们……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直接表现”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可能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其余三项与三国时期的时间要求不符。2. C 解析:根据“依靠门资”“耽于游宴”“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可知,该学者认为西晋时期统治者耽于享乐,选拔的官员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意在批评西晋时期政治腐败,C项正确。3. D 解析: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他们为保持家族优势,注重家族教育,使得学术传承在家族内部进行,故选D项;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影响的是民族关系和北方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主体,而不是内容,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全国范围内教育现象的变化,排除C项。4. C 解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通过战争、经济、文化、领土争夺等方式的碰撞、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使华夏认同不断增强,C项正确;封建政治走向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各族同源共祖观念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5. A 解析:材料反映前赵政权仿造汉制设立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精通汉文化,这些措施有助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政权更迭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措施,据此不能得出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排除C项;D项以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6. A 解析:“王与马,共天下”体现了琅邪王氏把控朝政,与皇帝共同执掌天下,这反映了门阀士族专权,故选A项;“相继与皇权共治”体现了其在东晋朝廷中影响巨大,排除B项;西晋八王之乱体现了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排除C项;琅邪王氏等并非少数民族,东晋也并非民族政权,排除D项。7. D 解析:据材料“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钱币的信用度下降,百姓交换多使用物品,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钱币流通相对广泛,故选D项。8. D 解析:两位官员都致力于劝课农桑,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姚察的“轻其赋役”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民众的负担,但孙谦的事迹中没有,排除A项;二者事迹都未涉及农业技术、民众教化,排除B、C两项。9. D 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得会稽、荆州、建康等地区经济得以发展,故选D项;南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B项“不平衡”说法错误;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10. D 解析:这些措施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故选D项;当时江南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项;C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11. C 解析:部落离散政策使部民成为编户齐民,便于北魏政府进行管理和征发赋役,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A项“消除了”不符合史实;B项“增强”与材料不符;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北魏国内的部落管理,排除D项。12. D 解析:材料显示改革促进了鲜卑人与汉族的语言文化交流,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影响,A、C两项只体现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仅通过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不能得出北方地区是否安定,排除B项。13. D 解析:南朝和北朝在政治上处于对峙状态,但南朝徐陵的作品能在北朝的周、齐流传,北朝薛道衡的作品能被南人吟诵,说明政治上的对峙并没有阻止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徐陵和薛道衡的作品并非小说,排除A项;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发展,在这之前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抄写等方式,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南北方作品的流传,没有提及南北文风融合的内容,排除C项。14. 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迁各族以传说中的大禹、轩辕、炎帝、神农氏为祖先,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寻求政治认同,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C项正确,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目的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5. A 解析:甘肃位于西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从墓室砖画可以看出,甘肃地区已经出现了农耕,同时汉族妇女在制作烙饼,而烙饼是少数民族的食物。这说明当时甘肃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双向互动,A项正确;材料绘画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场景,比较单一,排除B项;通过绘画内容并不能看出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军民关系,排除D项。16. (1) 表现: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 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共38张PPT)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 程 目 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的新成就。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政权更迭(填充)【注解】 据上图解读时代特征:①政权更迭频繁,政局长期动荡。②少数民族与汉族政权长期对峙。③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概念】 士族政治萌芽于两汉时期,形成和盛行于魏晋时期,南北朝后期开始衰落,随着隋唐科举制的推行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政治上,按门第高低享受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通婚,甚至与庶族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谈。知识点二 江南开发知识点三 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 ____________,充实劳动力资源,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表现 土地开垦,农作物品种和产量提高;手工业各行业明显进步影响 促进南方______交融;南北经济差距缩小背景 鲜卑拓跋部统一北方措施 迁都______,改籍贯、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与汉族通婚影响 ①顺应北方民族__________________的历史趋势,缓和民族矛盾。②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北方统一南方以及______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北人南迁民族洛阳交往交流交融隋唐知识点四 民族交融方式 表现人口迁徙 北方____________内迁;北民南迁区域开发 江南开发促进南方民族交融政治变革 少数民族政权采用中原模式和汉族典章制度少数民族【概念】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之间在交往交流的过程中,互相渗透,在优秀文明成果上相互吸收、相互认同,在此基础上产生共同性因素,逐步走向一体。核心导学1. 【教材地图】 三国鼎立形势图主题一 政权更迭的时空考查据地图可获得哪些信息?请做简单解读。答案:相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魏国统治中心在黄河中下游,是全国经济重心所在,实力最强。蜀吴两国加强了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加强了南迁中原人民与东南、西南地区人民的交融。2. 【教材地图】 西晋末年内迁少数民族分布与北方流民南迁示意图依据地图可以获取哪些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原因和意义。答案:涉及迁徙方向和区域:从北向南;少数民族内迁,从游牧区向中原迁移;北人南迁,从黄河流域迁到长江流域。原因: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原因是游牧区生存环境恶化,汉族先进文化和生产方式的吸引。中原人口南迁,主要原因是北方战乱、国家分裂、南方相对稳定。意义:促进迁入地区经济开发和社会进步(如促进江南开发);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和民族交融;为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1(2025福州期末)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的开发主要集中在高地;三国以来逐渐向沼泽、洼地扩展,耕地面积随之大大增加。出现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民南迁B. 气候适宜C. 社会安定D. 土地肥沃【解析】西晋末年,北方战乱频繁,北民大量南迁,促进江南的开发,沼泽、洼地等被开发,耕地面积扩大,故选A项;其余三项都是原因之一但非主要原因。A3. 【学思之窗】 江南开发《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至于元嘉末……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主题二 民族交融和区域开发根据史料,说说当时南方经济发展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江南开发的原因。答案:成就:这段时间史称“元嘉之治”,是南朝的鼎盛时期。文中提到了钱塘江下游平原、长江下游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几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涉及农业、渔业、副业、手工业等生产领域。土地开垦、农作物产量提高,工商业获得发展。原因:江南自然条件优越,具备良好的开发基础;长期以来基本处于和平环境,没有爆发像北方那样大规模和长时间的战乱;北方大批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南方政权的积极政策。4. 【探究】 北朝封建化改革(北魏)南迁,革夷从夏。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刘知几《史通》)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所谓帝京翼翼,四方之则。(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精血,注入中华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进步意义,并谈谈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的关系。答案:意义:①顺应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缓解民族矛盾,推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②促进北魏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③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基础。关系:①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北方已经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民族交融促进了北魏孝文帝改革。②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推动了民族交融。(2025石家庄期末)下图为出土于嘉峪关新城的魏晋时期的画像砖,图中的氐人正在耙地。这体现了,当时( )A.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B. 政权更迭频繁C. 社会风俗推陈出新D. 江南得到开发2【解析】 据材料“氐人正在耙地”可知,该图反映了魏晋时期氐人正在耙地的劳动场景,体现了魏晋时期少数民族在经济活动中学习和借鉴汉族生产,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现,故选A项;图中只涉及了农业生产,不能说明政权更迭,排除B项;图中展示的是劳动场景,并未体现社会风俗的变化,排除C项;嘉峪关新城位于西北地区,并非江南地区,排除D项。A配套新练案1. (2025南京期末)考古人员在东吴大将丁奉(?—271年)的墓中发现了大量当时烧制的陪葬陶俑,造型独特。学者认为,它们与南朝时期“杂胡”的形象颇为相似,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直接表现。该考古成果体现了( )A. 三国时期的区域交流B. 东晋时期的士族专权C. 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D. 隋唐时期的南方开发【解析】根据“它们……可能是胡汉通婚的直接表现”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可能南迁,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A项;其余三项与三国时期的时间要求不符。A2. (2024扬州期末)有学者分析西晋灭亡原因时指出,司马炎袭位是依靠门资,平吴之后更是耽于游宴;他重用的“八公”也不过是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该学者意在批评西晋( )A. 崇尚清谈B. 制度僵化C. 政治腐败D. 士族专权【解析】根据“依靠门资”“耽于游宴”“攀龙附凤、阿意苟合之人”可知,该学者认为西晋时期统治者耽于享乐,选拔的官员都不是真正的人才,意在批评西晋时期政治腐败,C项正确。C3. (2025佛山期末)汉代私学与官学相映生辉,而魏晋时期官学普遍衰落,“学在家族”的现象大量涌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少数民族内迁B. 儒学受到冲击C. 南方环境稳定D. 士族势力强化【解析】根据所学,魏晋时期士族势力强大,他们为保持家族优势,注重家族教育,使得学术传承在家族内部进行,故选D项;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影响的是民族关系和北方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教育主体,而不是内容,排除B项;材料讨论的是全国范围内教育现象的变化,排除C项。D4. (2024石家庄期末)中国古代史上,游牧民族与固守丛林的山地民族一起构成的边疆民族,与中原王朝之间展开了文化之争、领土之争、统治之争、政治之争以及直接的战争。在这一过程中( )A.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B.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削弱C. 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 各族同源共祖观念产生【解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通过战争、经济、文化、领土争夺等方式的碰撞、交流,推动了民族交融,使华夏认同不断增强,C项正确;封建政治走向衰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A项;中国古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呈现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各族同源共祖观念产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C5. (2024郑州期末)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任命儿子刘聪为大单于,当时既有大单于台,又有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上述现象( )A. 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 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C. 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 削弱了匈奴贵族的政治地位【解析】材料反映前赵政权仿造汉制设立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精通汉文化,这些措施有助于当时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A项正确;材料信息与政权更迭不相关,排除B项;材料仅能反映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措施,据此不能得出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的认识,排除C项;D项以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6. (2025海淀期末)东晋建立之初,琅邪王氏当权,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相继与皇权共治。以上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 门阀士族专权 B. 地方势力割据C. 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 D. 民族政权学习中原制度【解析】“王与马,共天下”体现了琅邪王氏把控朝政,与皇帝共同执掌天下,这反映了门阀士族专权,故选A项;“相继与皇权共治”体现了其在东晋朝廷中影响巨大,排除B项;西晋八王之乱体现了宗室诸王争夺中央权力,排除C项;琅邪王氏等并非少数民族,东晋也并非民族政权,排除D项。A7.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 北方自然经济解体 B. 北方物资大量剩余C. 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D. 南方社会相对稳定【解析】据材料“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并结合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钱币的信用度下降,百姓交换多使用物品,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钱币流通相对广泛,故选D项。D8. (2025清远期末)下表为南朝齐陈时期两位地方官的事迹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二者都致力于( )A. 民众负担的减轻 B. 农业技术的改进C. 基层民众的教化 D. 江南地区的开发【解析】两位官员都致力于劝课农桑,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故选D项;姚察的“轻其赋役”一定程度上能够减轻民众的负担,但孙谦的事迹中没有,排除A项;二者事迹都未涉及农业技术、民众教化,排除B、C两项。D朝代 官员 事迹齐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陈 姚察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9. (2025郑州期末)南朝时,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建康“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长安、洛阳)”。这一现象( )A. 体现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 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C. 缘于门阀士族政治的瓦解 D. 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解析】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大量北方人口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以及大量的劳动力,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使得会稽、荆州、建康等地区经济得以发展,故选D项;南朝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项;南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差距,B项“不平衡”说法错误;南朝时期门阀士族政治并没有瓦解,排除C项。D10. (2025芜湖期末)南朝时期,政府除了给农民公田外,还鼓励人们开荒造田;除了种植五谷杂粮外,人们还可以将开垦出来的田地用于种植桑麻等。这些措施( )A. 实现了江南生产模式的转型B. 巩固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优势C. 解决了南朝政权的财政困难D. 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解析】这些措施促进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有利于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故选D项;当时江南地区依然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排除A项;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B项;C项“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11. (2025惠州期末)北魏立国之初,道武帝拓跋珪推行部落离散政策,解散贺兰、独孤等大部族,实行计口授田,使部民脱离部落体制,逐渐成为编户齐民。这一举措(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增强了各部族的凝聚力C. 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D. 加快了北民南迁的进程【解析】部落离散政策使部民成为编户齐民,便于北魏政府进行管理和征发赋役,增加了国家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A项“消除了”不符合史实;B项“增强”与材料不符;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北魏国内的部落管理,排除D项。C12. (2025无锡期末)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人对汉语的研究,出现了一位颇有建树的汉语声韵学者陆法言。同时鲜卑的民歌也译成了汉语,收集在《乐府诗集》中。这说明( )A. 少数民族汉化明显 B. 北方社会较为安定C. 鲜卑族封建化加强 D. 改革促进民族交融【解析】材料显示改革促进了鲜卑人与汉族的语言文化交流,说明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故选D项;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相互影响,A、C两项只体现了汉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不能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仅通过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不能得出北方地区是否安定,排除B项。D13. (2025惠州期末)据《隋书》记载,南朝徐陵的作品“传于周、齐,家有其本”,而北朝薛道衡“每有所作,南人无不吟诵焉”。据此可知( )A. 小说受到民众喜爱 B. 印刷术的发展推动文化交流C. 南北文风日渐融合 D. 政治对峙未能阻止文化交流【解析】南朝和北朝在政治上处于对峙状态,但南朝徐陵的作品能在北朝的周、齐流传,北朝薛道衡的作品能被南人吟诵,说明政治上的对峙并没有阻止文化的交流,故选D项;题干提及的徐陵和薛道衡的作品并非小说,排除A项;印刷术在隋唐时期才开始发展,在这之前书籍的传播主要靠抄写等方式,排除B项;题干只是说南北方作品的流传,没有提及南北文风融合的内容,排除C项。D14. (2024济南期末)下表中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言行意在( )A. 实现华夏认同 B. 促进经济发展C. 寻求政治认同 D. 统一黄河流域C族属 政权 自称匈奴 大夏 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鲜卑 北魏 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鲜卑 北周 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内迁各族以传说中的大禹、轩辕、炎帝、神农氏为祖先,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寻求政治认同,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C项正确,排除A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目的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5. (2024泉州期末)图1、图2是出土于甘肃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室砖画,这可以印证当时( ) 图1 农耕图 图2 汉族妇女制作蒸馍与烙饼A. 民族关系的双向互动 B. 绘画体裁的多种多样C. 边疆经济的繁荣发展 D. 戍边军民的鱼水之情A【解析】甘肃位于西北,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是少数民族活动区域,从墓室砖画可以看出,甘肃地区已经出现了农耕,同时汉族妇女在制作烙饼,而烙饼是少数民族的食物。这说明当时甘肃地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存在双向互动,A项正确;材料绘画内容主要是日常生活场景,比较单一,排除B项;通过绘画内容并不能看出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程度,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军民关系,排除D项。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时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答案:表现: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发展的基本格局;生产力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手工业方面的纺织、造纸等行业进步明显;商业活跃,海外贸易进一步发展。(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答案:原因:从西晋末年起,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批流亡南下;南方独有的丘陵山地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南朝政权重视农业。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docx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