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 程 目 标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历程 表现版图统一 结束南北长期 的局面 政权建设 ①兴建仓库(分官仓和义仓)。 ②兴建洛阳城。 ③开通 (贯通南北) 暴政而亡 隋炀帝施政激化矛盾【拓展】 经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封建化改革和民族交融,南方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③政权方面,隋朝励精图治,南方陈朝统治腐败。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政权 建设 唐太宗“ ”(开明政治)→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全盛时期) 民族 交融 北方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先后平定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西北西域 设置 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 西南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汉藏和亲;唐蕃 东北靺鞨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知识点三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表现 影响 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黄巢起义 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五代十国 唐中期以来 局面的延续 【概念】 藩镇割据唐代中后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认识隋唐政权盛衰1. 【学思之窗】 评价古代君王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结合皮日休的诗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2. 【问题探究】 认识隋朝灭亡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 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609至610年,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资治通鉴》卷181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 ”市人惭不能答。阅读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3. 【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025泉州期末)唐代初年“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后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开元以后的三年间光是从江南运粮就高达七百万石。同时运河沿线的造船、制瓷、制盐、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 )A. 国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B. 运河沿线实现经济转型C. 交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D. 国家重视发展运河运输主题二 唐朝边疆和地方管理4. 【教材地图】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依据地图,从疆域、机构、国家等角度出发,可获取哪些信息,并进行简单解读。5. 【史料阅读】 藩镇割据 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依据史料,概括地方藩镇有哪些权力及藩镇造成的影响。(2025南京期末)唐朝时期,公主与回鹘首领联姻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回鹘世称唐朝为舅。于阗国王(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则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仿照唐朝建立了官僚制度。这说明,该时期 ( )A. 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B. 华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C. 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稳定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配套新练案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 (2025福州期末)隋朝开皇年间,度量衡重获统一。同时,政府保留了测日影用南朝小尺、官民日常生活用北朝大尺的大小制传统。这些措施 ( ) A. 完善了地方治理 B. 增强了君主权威C. 巩固了国家统治 D. 缩小了南北差距2. (2024太原期中)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一遗址可用来研究隋朝 ( )A. 实现统一的条件 B. 商业发展的水平C. 财政经济的状况 D. 政治制度的创新3. (2025厦门期末)《隋书》载,大业九年(613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满),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材料揭示了隋朝 ( )A. 吏治腐败 B. 经济发展失衡C. 法令废弛 D. 潜藏统治危机4. (2025南京期末)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异常宽阔,有一百步宽,目的是防止道路两旁的弓箭射到路中央,并且所有的坊门都不能朝向朱雀大街。朱雀大街的设计体现了 ( )A. 敬天保民的思想 B. 君权至上的理念C. 因俗而治的方针 D. 与民休息的政策5. (2025惠州期末)在唐代,北人南下无论何种走法都能形成一个以扬州为中心的交通圈。如“长安—成都—扬州”“长安—扬州—江陵”“长安—扬州—广州”。扬州这一特殊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藩镇割据的阻隔 B. 经济重心南移C. 丝绸之路的衰落 D. 大运河的开通6. 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 )A.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 具有双重影响C. 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 促进南北交流7. (2024广州期末)《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8. (2025潍坊期中)据记载,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而且还在屏风上录都督、刺史的姓名,谁有善政,也都具列于名下,“坐卧恒看”。这说明唐太宗重视 ( )A. 规范地方吏治 B. 提高行政效率C. 减轻百姓负担 D. 健全监察制度9. 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继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政策。他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 )A. 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B. 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C. 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D. 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10. (2025成都期末)图1、图2两种不同风格的绢麻画均出土于唐代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居民公共墓地。这表明唐代新疆先民 ( )图1 彩绘伏羲女娲图(汉风) 图2 彩绘伏羲女娲图(胡风)A. 具有华夏认同观念 B. 遵守封建等级秩序C. 排斥游牧生活习俗 D. 开始从事农耕生产11. (2024南京期末)下图是某位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 )A. 汉武帝 B. 孝文帝C. 隋炀帝 D. 唐玄宗12. (2025佛山期末)756年,唐玄宗下诏赋予地方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责。这些措施 ( )A. 导致了安史之乱B.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C. 助长了奢靡风气D. 激化了唐末社会矛盾13. (2024济南期末)下图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户数统计表,其中M点之后户数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土地兼并 B. 安史之乱C. 民族矛盾 D. “开元盛世”14. (2025肇庆期末)下表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 )朝代 开国皇帝 出身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职后梁 朱温 贫贱 汉族 宣武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南唐 李昇 贫贱 汉族 宁国节度使A. 藩镇势力延续发展 B.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C. 门第观念趋于消除 D. 统治阶级斗争激烈15. (2025东莞期末)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清除五代弊政,实力渐强,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文段中,“世宗”属于 ( )A. 尊号 B. 庙号 C. 谥号 D. 年号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知识奠基知识点一分裂 大运河知识点二贞观之治 安西 会盟知识点三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核心导学主题一1. 隋炀帝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他开凿大运河,也有利于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位暴君。当然,评价隋炀帝时还要考虑到儒家修史者的评价标准。2. 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资源调配能力(财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统治方式和个人私欲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导致隋王朝灭亡,故称盛极而亡。启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丰衣足食,政权才能稳固,社会才会和谐。重视民心,以民为本,施政宽容。3. 从历史大势上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从统治者来说,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典例指引 1 C 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唐代水陆漕运数量大幅上升,并且带动了运河沿岸手工业的迅猛发展,这说明运河的改善不仅提高了漕运效率,还促进了沿线手工业的繁荣,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运河开阔和疏浚前后,沿线经济均是封建经济,经济并未实现转型,排除B项;国家重视发展运河运输,这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D项。主题二4. ①相比之前的王朝,唐朝疆域更加广大,主要涉及东北、北部和西北。②对边疆地区设置相关机构管理,并能因俗而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③能够展示唐朝的精神特质:昂扬进取、兼容并包、开明开放。④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利于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利于边疆地区或民族地区的开发。5. 权力:藩镇独立性强,甚至成为割据势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影响:使唐朝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是导致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五代十国也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典例指引 2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及民族交融得以加强,有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回鹘与于阗等少数民族与唐朝关系密切,民族交融强化,并不能看出民族隔阂,排除A项;华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唐朝时期回鹘、于阗等少数民族并非内迁的民族政权,排除C项。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1. C 解析:隋朝开皇年间的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整合和社会稳定,还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治理智慧,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治,故选C项;虽然统一度量衡和保留传统对地方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些效果更多是统一政策的附带结果,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2. C 解析:隋朝大量修建国家粮库,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说明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能够反映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C项正确;隋朝修建粮仓是统一之后的行为,排除A项;国家粮仓的粮食不在市场上流通,属于储备粮食,因此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排除B项;含嘉仓遗址信息中没有包含制度创新内容,因此无法佐证,排除D项。3. D 解析:材料反映出隋朝在统治过程中,百姓生活与官府管理之间存在严重矛盾,故选D项;重点强调的是官吏不敢违反规定去赈灾,并非单纯的吏治腐败(通常指贪污受贿等行为),排除A项;题干主要围绕百姓生活困苦和官府不赈灾展开,B项与题意不符;“吏皆惧法”表明法令是很有效力的,排除C项。4. B 解析:材料中大街的宽度和坊门的朝向都具有政治目的,其设计体现君权至高无上,不容僭越,故选B项;敬天保民思想指敬畏天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人民的福祉,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根据风俗习惯来进行区别治理,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 D 解析:大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使得从长安出发的路线能以扬州为中心向其他地区辐射,因此扬州兴盛主要依赖于大运河的开通,故选D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中晚唐政局,但扬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在唐代前期已确立,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期,排除B项;唐代丝绸之路仍较繁荣,排除C项。6. 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大运河也便利统治阶级对江南地区人民的掠夺,因此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具有双重影响,故选B项。7. A 解析: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体现的是重视民生和轻徭薄赋,A项正确。8.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十分关注地方吏治,认识到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存亡,故选A项;B项与材料“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相悖;C项与材料侧重唐太宗重视吏治相悖;“监察制度”偷梁换柱,与材料侧重地方治理相悖,排除D项。9. C 解析:唐太宗认为应该用德泽来感化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项;据材料“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认为少数民族可与汉族成为一家,是华夷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题干中“历代统治者”“严格遵循”表述错误,排除D项。10. A 解析:伏羲女娲是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说明唐代新疆先民对华夏文化元素的接纳和认可,故选A项;彩绘伏羲女娲图主要呈现的是神话人物形象以及不同的风格特点,并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排除B项;两幅绢麻画分别呈现汉风与胡风,重点在于文化风格方面的展示,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无法论证。11. D 解析:改革兵制、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这些都是唐玄宗的举措,D项正确。12. 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使其在地方上拥有了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安史之乱的发生时间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756年不属于唐末,排除D项。13. B 解析:M点对应的时间是755年,此点之后户数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755—763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次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人口的锐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14. A 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的部分开国皇帝即位前大多是节度使,他们凭借手中掌握的地方军政权力,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故选A项;材料重点在于这些开国皇帝的出身背景,并非强调民族政权并立这一表象,排除B项;门第与社会阶层有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内容,排除D项。15. B 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世宗”符合庙号的命名规则,且是后人对柴荣的称呼,符合庙号的定义,故选B项;尊号通常是皇帝在位时,由臣下或百姓上尊号给皇帝,用以表示尊崇或颂扬,排除A项;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排除C项;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排除D项。16. (1) 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2) 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共41张PPT)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课 程 目 标了解从隋唐到五代十国的历史脉络。认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与民族交融。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隋朝兴亡历程 表现版图统一 结束南北长期______的局面政权建设 ①兴建仓库(分官仓和义仓)。②兴建洛阳城。③开通_________(贯通南北)暴政而亡 隋炀帝施政激化矛盾分裂大运河【拓展】 经历魏晋南北朝大分裂,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封建化改革和民族交融,南方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③政权方面,隋朝励精图治,南方陈朝统治腐败。知识点二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政权建设 唐太宗“____________”(开明政治)→武周政治→唐玄宗“开元盛世”(全盛时期)民族交融 北方突厥 尊奉唐太宗为“天可汗”;先后平定东突厥、西突厥、后突厥西北西域 设置______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西南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汉藏和亲;唐蕃______东北靺鞨 册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贞观之治安西会盟知识点三 唐朝衰亡和五代十国表现 影响____________ 中央集权被削弱,唐朝由盛转衰藩镇割据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黄巢起义 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五代十国 唐中期以来____________局面的延续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概念】 藩镇割据唐代中后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节度使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核心导学1. 【学思之窗】 评价古代君王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二首》结合皮日休的诗和所学知识,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答案:隋炀帝率军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他开凿大运河,也有利于国家消除分裂隐患,促进南北经济交流以及运河沿岸城市发展。但是他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了社会的承受极限,引发了大规模起义。从这方面讲,隋炀帝又是位暴君。当然,评价隋炀帝时还要考虑到儒家修史者的评价标准。主题一 认识隋唐政权盛衰2. 【问题探究】 认识隋朝灭亡隋朝国力雄厚,财政充裕。杜佑《通典·食货典》记载说: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而赐赉勋庸、并出丰厚,亦魏晋以降之未有!609至610年,隋炀帝为夸耀国家富强,在洛阳举行盛大的表演大会。《资治通鉴》卷181记载:帝以诸蕃酋长毕集洛阳……于端门街盛陈百戏,戏场周围五千步,执丝竹者万八千人,声闻数十里,自昏至旦,灯火光烛天地。终月而罢,所费巨万……整饰店肆,檐宇如一,盛设帷帐,珍货充积,人物华盛,卖菜者亦藉以龙须席。胡客或过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坐,醉饱而散,不取其直,绐之曰:“中国丰饶,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惊叹。其黠者颇觉之,见以缯帛缠树,曰:“中国亦有贫者,衣不盖形,何如以此物与之,缠树何为?”市人惭不能答。阅读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其他朝代有何不同。答案:一般朝代多是亡于王朝末期资源调配能力(财政能力)的枯竭。隋朝国库充盈,但是隋炀帝统治方式和个人私欲超过了社会承受能力,导致隋王朝灭亡,故称盛极而亡。启示:民众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丰衣足食,政权才能稳固,社会才会和谐。重视民心,以民为本,施政宽容。3. 【思考点】 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答案:从历史大势上说,经历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三个多世纪的动乱,人心思定,百姓需要稳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从统治者来说,政治上,注意改革吏治,选贤任能,从谏如流;经济上,发展生产,规范赋税徭役;军事上,实行府兵制,对外用兵有节制;文化上,大兴文治,兴学重教;民族关系上,采取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密切。1(2025泉州期末)唐代初年“水陆漕运,不过二十万石”,后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开元以后的三年间光是从江南运粮就高达七百万石。同时运河沿线的造船、制瓷、制盐、制茶等行业也迅猛发展。这反映了( )A. 国家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 运河沿线实现经济转型C. 交通建设带动经济发展 D. 国家重视发展运河运输【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对江南运河的开阔和疏浚,唐代水陆漕运数量大幅上升,并且带动了运河沿岸手工业的迅猛发展,这说明运河的改善不仅提高了漕运效率,还促进了沿线手工业的繁荣,故选C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运河开阔和疏浚前后,沿线经济均是封建经济,经济并未实现转型,排除B项;国家重视发展运河运输,这是材料部分内容,排除D项。C4. 【教材地图】 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分布图主题二 唐朝边疆和地方管理依据地图,从疆域、机构、国家等角度出发,可获取哪些信息,并进行简单解读。答案:①相比之前的王朝,唐朝疆域更加广大,主要涉及东北、北部和西北。②对边疆地区设置相关机构管理,并能因俗而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③能够展示唐朝的精神特质:昂扬进取、兼容并包、开明开放。④促进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利于中原与周边民族保持着良好的经济文化交流关系,利于边疆地区或民族地区的开发。5. 【史料阅读】 藩镇割据北宋欧阳修在他编撰的《新唐书·兵志》中,总结了从藩镇林立直至唐朝覆亡的历史线索: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盖姑息起于兵骄,兵骄由于方镇,姑息愈甚而兵将愈俱骄。由是号令自出,以相侵击,虏其将帅,并其土地,天子熟视不知所为,反为和解之,莫肯听命……故兵之始重于外也,土地、民赋非天子有;既其盛也,号令、征伐非其有;又其甚也,至无尺土,而不能庇其妻子宗族,遂以亡灭。依据史料,概括地方藩镇有哪些权力及藩镇造成的影响。答案:权力:藩镇独立性强,甚至成为割据势力。政治上,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经济上,拥有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影响:使唐朝中央对地方控制削弱,是导致唐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五代十国也是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2025南京期末)唐朝时期,公主与回鹘首领联姻的现象比较普遍,所以回鹘世称唐朝为舅。于阗国王(古西域国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则采用了内地通行的年号,仿照唐朝建立了官僚制度。这说明,该时期( )A. 民族隔阂仍然广泛存在 B. 华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C. 内迁少数民族政权稳定 D.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2【解析】 据材料可知,唐朝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和控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对中央王朝的认同及民族交融得以加强,有助于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回鹘与于阗等少数民族与唐朝关系密切,民族交融强化,并不能看出民族隔阂,排除A项;华夏同源共祖的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排除B项;唐朝时期回鹘、于阗等少数民族并非内迁的民族政权,排除C项。D配套新练案1. (2025福州期末)隋朝开皇年间,度量衡重获统一。同时,政府保留了测日影用南朝小尺、官民日常生活用北朝大尺的大小制传统。这些措施( )A. 完善了地方治理B. 增强了君主权威C. 巩固了国家统治D. 缩小了南北差距【解析】隋朝开皇年间的这些措施不仅促进了经济的整合和社会稳定,还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和治理智慧,这些措施有效地巩固了国家统治,故选C项;虽然统一度量衡和保留传统对地方治理产生了积极影响,但这些效果更多是统一政策的附带结果,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C2. (2024太原期中)含嘉仓是隋朝在洛阳修建的最大的国家粮库。经考古发掘,遗址面积40多万平方米,有数百个粮窖。隋文帝末年,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一遗址可用来研究隋朝( )A. 实现统一的条件 B. 商业发展的水平C. 财政经济的状况 D. 政治制度的创新【解析】隋朝大量修建国家粮库,国家储备的物资和粮食可以供应全国五六十年,这说明当时隋朝经济发展状况良好,能够反映当时的财政经济状况,C项正确;隋朝修建粮仓是统一之后的行为,排除A项;国家粮仓的粮食不在市场上流通,属于储备粮食,因此并不能反映出当时的商业发展水平,排除B项;含嘉仓遗址信息中没有包含制度创新内容,因此无法佐证,排除D项。C3. (2025厦门期末)《隋书》载,大业九年(613年)“百姓废业,屯集城堡,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犹大充牣(满),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材料揭示了隋朝( )A. 吏治腐败 B. 经济发展失衡C. 法令废弛 D. 潜藏统治危机【解析】材料反映出隋朝在统治过程中,百姓生活与官府管理之间存在严重矛盾,故选D项;重点强调的是官吏不敢违反规定去赈灾,并非单纯的吏治腐败(通常指贪污受贿等行为),排除A项;题干主要围绕百姓生活困苦和官府不赈灾展开,B项与题意不符;“吏皆惧法”表明法令是很有效力的,排除C项。D4. (2025南京期末)唐长安城的朱雀大街异常宽阔,有一百步宽,目的是防止道路两旁的弓箭射到路中央,并且所有的坊门都不能朝向朱雀大街。朱雀大街的设计体现了( )A. 敬天保民的思想 B. 君权至上的理念C. 因俗而治的方针 D. 与民休息的政策【解析】材料中大街的宽度和坊门的朝向都具有政治目的,其设计体现君权至高无上,不容僭越,故选B项;敬天保民思想指敬畏天命、尊重自然规律、保护人民的福祉,排除A项;因俗而治指根据风俗习惯来进行区别治理,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B5. (2025惠州期末)在唐代,北人南下无论何种走法都能形成一个以扬州为中心的交通圈。如“长安—成都—扬州”“长安—扬州—江陵”“长安—扬州—广州”。扬州这一特殊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 藩镇割据的阻隔 B. 经济重心南移C. 丝绸之路的衰落 D. 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大运河开通后,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扬州处于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是南北交通的枢纽,使得从长安出发的路线能以扬州为中心向其他地区辐射,因此扬州兴盛主要依赖于大运河的开通,故选D项;藩镇割据主要影响中晚唐政局,但扬州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在唐代前期已确立,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中期,排除B项;唐代丝绸之路仍较繁荣,排除C项。D6. 唐代诗人李敬方曾在《汴河直进船》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 )A. 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B. 具有双重影响C. 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D. 促进南北交流【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大运河的开通对促进南北经济交流起到巨大作用,同时大运河也便利统治阶级对江南地区人民的掠夺,因此作者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具有双重影响,故选B项。B7. (2024广州期末)《贞观政要》记载:“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贞观时期,体现上述思想的措施是( )A. 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B. 制定法律,减省刑罚C. 勤于政事,虚心纳谏 D. 整顿吏治,裁减冗员【解析】材料“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体现的是重视民生和轻徭薄赋,A项正确。A8. (2025潍坊期中)据记载,唐太宗“每夜恒思百姓间事,或至夜半不寐,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而且还在屏风上录都督、刺史的姓名,谁有善政,也都具列于名下,“坐卧恒看”。这说明唐太宗重视( )A. 规范地方吏治 B. 提高行政效率C. 减轻百姓负担 D. 健全监察制度【解析】据材料可知,唐太宗十分关注地方吏治,认识到吏治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稳定、百姓的存亡,故选A项;B项与材料“惟恐都督、刺史堪养百姓以否”相悖;C项与材料侧重唐太宗重视吏治相悖;“监察制度”偷梁换柱,与材料侧重地方治理相悖,排除D项。A9. 唐太宗及其祖辈数代与鲜卑族保持通婚关系,继位后积极推行民族和解政策。他认为:“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这一认识( )A. 消除了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 B. 表明唐代统治者华夷观念强化C. 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 D. 为后世历代统治者所严格遵循【解析】唐太宗认为应该用德泽来感化周边少数民族,积极推行民族和解的政策,这有利于维护国家和平与稳定,故选C项。据所学可知,汉族与周边民族的差异不可能被消除,排除A项;据材料“德泽恰,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认为少数民族可与汉族成为一家,是华夷观念的淡化,排除B项;题干中“历代统治者”“严格遵循”表述错误,排除D项。C10. (2025成都期末)图1、图2两种不同风格的绢麻画均出土于唐代西域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居民公共墓地。这表明唐代新疆先民( )A. 具有华夏认同观念B. 遵守封建等级秩序C. 排斥游牧生活习俗D. 开始从事农耕生产A图1 彩绘伏羲女娲图(汉风)图2 彩绘伏羲女娲图(胡风)【解析】伏羲女娲是华夏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说明唐代新疆先民对华夏文化元素的接纳和认可,故选A项;彩绘伏羲女娲图主要呈现的是神话人物形象以及不同的风格特点,并没有体现封建等级秩序,排除B项;两幅绢麻画分别呈现汉风与胡风,重点在于文化风格方面的展示,排除C项;D项“开始”说法无法论证。11. (2024南京期末)下图是某位同学整理的学习笔记。根据所示内容,判断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A. 汉武帝B. 孝文帝C. 隋炀帝D. 唐玄宗【解析】改革兵制、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在边境重地增设军镇,这些都是唐玄宗的举措,D项正确。D12. (2025佛山期末)756年,唐玄宗下诏赋予地方节度使以自调军粮、任免辖区内官吏、主管辖区内赋税徭役征发等职责。这些措施( )A. 导致了安史之乱B. 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C. 助长了奢靡风气D. 激化了唐末社会矛盾【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节度使权力的扩大,使其在地方上拥有了军事、行政、财政等大权,这就为藩镇割据埋下了隐患,故选B项;安史之乱的发生时间是755—763年,排除A项;材料涉及中央和地方关系,排除C项;756年不属于唐末,排除D项。B13. (2024济南期末)下图为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户数统计表,其中M点之后户数剧烈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地兼并B. 安史之乱C. 民族矛盾D. “开元盛世”【解析】M点对应的时间是755年,此点之后户数急剧下降,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因为755—763年,发生了安史之乱,这次持续了八年的战争造成人口的锐减,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B项正确。B14. (2025肇庆期末)下表所示为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开国皇帝的信息。这在本质上反映了( )A. 藩镇势力延续发展 B. 多个民族政权并立C. 门第观念趋于消除 D. 统治阶级斗争激烈A朝代 开国皇帝 出身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职后梁 朱温 贫贱 汉族 宣武节度使后晋 石敬瑭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后汉 刘知远 贫贱 沙陀族人 河东节度使南唐 李昇 贫贱 汉族 宁国节度使【解析】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五代十国时期的部分开国皇帝即位前大多是节度使,他们凭借手中掌握的地方军政权力,建立起自己的政权,故选A项;材料重点在于这些开国皇帝的出身背景,并非强调民族政权并立这一表象,排除B项;门第与社会阶层有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内容,排除D项。15. (2025东莞期末)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形势,清除五代弊政,实力渐强,为北宋结束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文段中,“世宗”属于( )A. 尊号 B. 庙号C 谥号 D. 年号【解析】根据题干可知,“世宗”符合庙号的命名规则,且是后人对柴荣的称呼,符合庙号的定义,故选B项;尊号通常是皇帝在位时,由臣下或百姓上尊号给皇帝,用以表示尊崇或颂扬,排除A项;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排除C项;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排除D项。B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朝在西北边境设交市监管理互市,是中央派出机构。唐朝沿用隋制,继续设互市监掌管陆路贸易,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改隋交市监为互市监。《唐六典》“诸市互监”云:“汉、魏以降,缘边郡国皆有互市,与夷狄交易,置其物产也。并郡县主之,而不别置官吏。”“诸互市监各掌诸蕃交易之事”,唐代互市监的品级相对于隋代大大提高。还规定“诸官私互市,唯得用帛练、蕃彩,自外并不得交易。其官市者,两分练,一分蕃彩,若蕃人须籴粮食者,监司斟酌须数,与州司相知,听百姓将物就互市所交易。”——摘编自李叶宏、惠建利《唐代“互市”法律制度探析》材料二 唐初,以“怀柔远人,义在羁縻”为要义,在川西北地区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到武德二年(619年),“羌、蛮隶剑南者,为州二百六十一”。对于封授的羁縻府都督、刺史等职,唐朝明确规定“皆得世袭”,“其部落代袭刺史等官”,仅“天宝中国家所赐官告共三十九通”。同时,唐朝还对这些内附的“首领”们厚于赏赐,其中包括官秩很高的虚衔。同时,唐朝还积极吸收当地的民族和部落参与作战,对参与和配合出征打仗的地方首领还授予军职。通过积极采取羁縻措施,设置羁縻府州和大量封授、赏赐,唐朝强化了对川西北地区的政治领属。宋朝沿袭唐朝旧制并使用唐朝的封印,宋朝予以默认。——摘编自黄辛建、次旦顿珠《唐宋两朝在川西北地区的羁縻政策》(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隋唐西北边境互市的贸易特点,并分析边境互市的作用。答案:特点: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吏负责;贸易受到地方政府监督;帛练和蕃彩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作用:促进了边境和内地的贸易交往;促进了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融。(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代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政策的表现。答案:表现:在西北地区设置众多的羁縻府州;厚赐少数民族首领财务和虚衔;重用少数民族首领和部落参与作战,并加授官职。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docx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