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 程 目 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魏晋 制 隋唐科举制开创 曹魏创立 隋炀帝建进士科选官 标准 先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主要看重家世 考试成绩(才能)本质 影响 前期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 特权的工具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 【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变化: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确立职责 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 (下设六部) 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发展 ①扩大宰相范围。②设立 ,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 【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中枢机构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时: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步加强和相权逐步削弱。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制 两税法背景 渊源 北魏,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失效发展 唐初,除租、调外, ①按 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 ②夏秋两次纳税作用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 【总结】 北魏至唐先后推行的赋税制度的变化,征税的不同依据,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说明的问题。变化:北魏:租调制。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依据:租调制和租庸调制主要按人丁征税;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征税。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选官之变1. 【探究】 评价九品中正制刘毅论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时人段灼指出:“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品第评定,重家世、轻德才,使得在官员选拔方面,国家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据《晋书·刘毅传》等)根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2. 【学思之窗】 评价隋唐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 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2025惠州期末)中唐诗人姚合曾在诗中写道:“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A. 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D. 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主题二 中枢之变3. 【教材图示】 唐朝三省位置图依据图片中三省的分布,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并做简单解读。4. 【图示】 唐朝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根据图示,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项大型工程,该事项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程序如何 (2025厦门期末)唐初太宗对中书、门下“顺旨而行”的做法表示不满,要求诏敕“有不便者”,需充分讨论方可实行。这一要求 ( )A.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B. 削弱了三省职能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D. 激化了君相矛盾主题三 赋税之变5. 【教材图示】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 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谈谈唐朝怀集庸调银饼的史料价值。6. 【问题探究】 认识两税法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阅读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2024太原期中)安史之乱后,百姓四地“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状况 ( ) A. 引发了藩镇割据 B. 推动了税制改革C. 加剧了农业衰退 D. 促进了人口迁徙A. 三教并行的政策B. 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C. 中西交流的现象D.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配套新练案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 (2025南昌期末)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时期内 ( )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加剧了局势动荡 D. 杜绝了政治腐败2. (2025南通期末)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B. 利于抬高文官的政治地位C. 废弃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D. 不断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3. (2024扬州期末)下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以下制度和此相关的是 ( )A. 三省六部制 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4. (2025福州期末)唐朝实行科举制后,士人可以“怀牒(身份证明)自投”,异地求考,不再需要经过地方官察举或九品中正官评定。这有利于 ( )A. 提高官员地位 B. 确立儒学正统C. 实现社会公平 D. 扩大统治基础5. (2024东莞期末)在唐代,举人在考试前要象征性地给考官提供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接着他们要和考官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考生期待和考官之间的情谊能帮助自己通过科举。据此可知,唐代 ( )A. 门阀士族控制官员选拔B. 选官以品行为标准C. 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D. 科举制度有待完善6. (2025海淀期末)唐太宗时,宰相右仆射封德彝为了增加兵员,建议让18岁以上的男子从军。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因此起草诏书,但是在诏书下发过程中,因门下省官员反复“执奏以为不可”,最终不了了之。以上史事可用于研究 ( )A. 科举制 B. 中外朝制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7. (2024无锡期末)唐代形成较为独特的“封驳制度”,即皇帝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想法不合理,则不予签字。在唐代掌握“封驳”权限的机构是 ( )A. 中书省 B. 门下省C. 尚书省 D. 礼部8. (2025大连期末)隋唐时期,将相权分配给三个机关,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运作程序“出令—审驳—实行”为下行程序,反过来,尚书省在将政务下发六部执行前,先提请实行,然后交由门下审驳定义,然后移给中书省堪议出令,此为上行程序。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 ( )A. 完善了民主政治机制B. 扩大了宰相的行政决策权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 使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9. (2025太原期中)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本意在使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实施不久,二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于是,唐太宗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目的是 ( )A. 提升三省地位 B. 完善决策机制C. 分化宰相事权 D. 加大监察力度10. 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 )A. 皇权受一定制约B. 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11.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C. 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D. 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12. (2025郑州期末)唐朝时期,国家规定“每丁一岁定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日准三尺。以其出绢而当庸直,故谓之庸”。这一规定 ( )A. 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 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D. 缘于两税法所产生的弊端13. (2025太原期中)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田户数 平均每 户应受 田亩数 平均每 户未受 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A. 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加强B.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C. 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D.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激烈14. (2025清远期末)中唐以后,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所谓“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种风尚 ( )A. 助推商品经济的产生B. 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C.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D. 表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15. (2025佛山期末)白居易《杜陵叟》一诗涉及两税法的实施情况。该诗记载了天灾导致农民歉收,但地方征收机构没按规定上报灾情申请赋税减免,反而为了政绩考核而强行征税的事实。这反映了两税法 ( )A. 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问题B. 脱离了社会现实C. 重复征税激化社会矛盾D. 强化了基层治理16. (2025福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主题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史料研习活动,研习步骤如下表。材料史料研习步骤表步骤一:史料收集 步骤二:信息提取和整理北宋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①唐太宗考虑到事务繁多,先交给各部门商量、“宰相筹划”南宋语录体著作 《朱子语类》 ②“先经由中书省”拟定方案,皇帝批览后再发门下省审议,“若事可行”,“即下尚书省”执行元朝典章制度史 《文献通考》 ③中书门下“日有争论”,难作决定。“行之久矣”,程序繁琐问题严重,与它创立之初的目的逐渐偏离现代综合类史学 著作《中国通史》 ④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地位(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表中属于史实陈述的是 、 (填序号),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填序号)。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史料研习的认识。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知识奠基知识点一九品中正 士族 中央集权知识点二中书省 执行 政事堂知识点三租庸调 以庸代役 户等 人身控制核心导学主题一1. 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品第评定重家世;破坏国家公信力。2. 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典例指引 1 B 解析: 据“乡中赋籍除……应举觅官”等可知,唐朝一些原本身在底层的农民通过参加科举选拔成为官员,从而实现了阶层跨越,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但选官制度中科举考试只占一小部分,排除D项。主题二3. 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内,尚书省位于宫城之外。三省的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的分工。中书省和门下省地处宫城,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尚书省是皇帝诏令的执行机构,对距宫城的距离要求不高。这种空间布局和职责分工,整体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4. 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计划,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将审核通过的兴建计划下达给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典例指引 2 C 解析:唐太宗让三省官员对诏令进行充分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诏令内容,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要求对诏令“有不便者”充分讨论后再实行,在讨论过程中会花费更多时间,可能降低行政效率,而非提高,排除A项;唐太宗的这一要求并没有削弱三省各自的职能,排除B项;唐太宗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完善决策,并非针对宰相,排除D项。主题三5. 银饼作为重要的一手实物资料,印证了唐政府推行的租庸调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岭南道地处偏远,说明以银代庸有其积极作用,也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6. 利:简化税收名目和时间;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弊:税外加征,出台许多苛捐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强;配赋不均,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当时仍然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按照资产计税,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难以估算。典例指引 3 B 解析:材料描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均田制瓦解,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780年唐朝实行了税制改革,B项正确;藩镇割据并非土地兼并引起的,排除A项;土地兼并并不一定会加剧农业衰退,排除C项;材料描述了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等在户口总数所占比例,这是人口迁徙之后形成的局面,而不是进一步促进人口迁移,排除D项。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 B 解析: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从地方收归中央,这意味着地方在官员选拔上的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虽然与察举制有一定联系,但它是察举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形,A项“完善”说法不妥;局势动荡通常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排除D项。2. A 解析:九品中正制在施行过程中,家世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庶族寒人难以获得晋升机会,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并未特别强调文官地位,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实际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中正官的角色类似于延续地方评议,而非废弃这一传统,排除C项;该制度后期因过度依赖家世而缩小了选拔范围,排除D项。3. D 解析:唐朝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新科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D项正确。4. D 解析:唐朝科举制突破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家世门第和品德的限制,扩大了所选拔人才的社会阶层,故选D项;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涉及官员的地位,排除A项;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的选官方式突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但C项“实现”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5. 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朝虽然确立科举制,但是考生仍然通过某些途径和考官建立裙带关系,说明科举制度有待完善,D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6. D 解析:材料中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唐朝中央官制的运作特点,结合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规定,诏令需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选D项;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是汉武帝实行的关于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B项;C项主要实行于秦汉时期,隋唐三省六部制最终取代了三公九卿制。7. B 解析: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C项;礼部属于尚书省,排除D项。8. D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有明确的运作程序,无论是下行程序还是上行程序都有章可循,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使中央行政体系更加趋于完备和规范,故选D项;中国古代隋唐时期是封建专制社会,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服务于封建统治,并非民主政治机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实际上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C项。9. B 解析: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协调中书省、门下省的矛盾,其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中枢决策机制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便于国家治理,而不是提升三省地位,排除A项;政事堂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宰相的事权并未再次分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监察,排除D项。10. A 解析:根据材料“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可知,皇帝诏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合法,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故选A项。11.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限制土地兼并的均田制,故选A项;均田制强化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均田制下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均田制只能缓解不能消除土地买卖,排除D项。12. A 解析:农民如果不想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这种以庸代役的方式,让农民在农忙等时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以庸代役是给农民提供了一种替代服徭役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它仍然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排除C项;以庸代役在前,两税法在后,排除D项。13. D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均田户和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说明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这主要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有关,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只展示了土地分配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供具体的人口数量或人口增长数据,排除C项。14. B 解析:唐朝中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实行,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品经济,排除A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赋税制度的调整是针对全国,排除C项;长期动荡也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D项。15. A 解析: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不顾民众的实际情况强行征收,可见其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问题,故选A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符合社会实际,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不顾民众的实际情况强行征收,并非反复征税,排除C项;基层治理的强化需要加强基层管理机构,两税法属于赋税制度,排除D项。16. (1) 序号:史实陈述:①、②;历史评价:③、④。(2) 影响:积极: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避免政务无序;巩固皇权;消极:部门推诿延误政务;程序繁琐,降低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 认识:多渠道获取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史料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共42张PPT)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 程 目 标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选官制度 魏晋____________制 隋唐科举制开创 曹魏创立 隋炀帝建进士科选官标准 先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后主要看重家世 考试成绩(才能)本质影响 前期加强中央集权→后期成为维护______特权的工具 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____________九品中正士族中央集权【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选官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变化: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知识点二 三省六部制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三省确立 隋文帝时中央确立职责 _________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尚书省负责______(下设六部)特点 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发展 ①扩大宰相范围。②设立_________,三省出现一体化的趋势中书省执行政事堂【总结】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中枢机构制度发生了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趋势。变化:秦朝:三公九卿制;西汉武帝时: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趋势: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逐步加强和相权逐步削弱。知识点三 赋税制度 _________制 两税法背景 渊源 北魏,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 唐中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失效发展 唐初,除租、调外,____________ ①按______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夏秋两次纳税作用 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的赋税收入 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②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政府对农民的____________租庸调以庸代役户等人身控制【总结】 北魏至唐先后推行的赋税制度的变化,征税的不同依据,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说明的问题。变化:北魏:租调制。唐前期:租庸调制。唐中后期:两税法。依据:租调制和租庸调制主要按人丁征税;两税法按土地和财产征税。说明: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核心导学1. 【探究】 评价九品中正制刘毅论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时人段灼指出:“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品第评定,重家世、轻德才,使得在官员选拔方面,国家的公信力受到严重损伤。(据《晋书·刘毅传》等)根据史料,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答案:弊端:世家大族垄断仕途;品第评定重家世;破坏国家公信力。主题一 选官之变2. 【学思之窗】 评价隋唐科举制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王定保《唐摭言》卷1《散序进士》)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1 300年,直到清朝末年才被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答案:科举制度是维护国家统一和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保障,在程序上给所有考生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形成了相当大的社会阶层流动;以才学为依据,保证了政府官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但是,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1(2025惠州期末)中唐诗人姚合曾在诗中写道:“阙下科名出,乡中赋籍除”,韩愈也自称:“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凡二十年。”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A. 提高了官员执政能力 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 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解析】据“乡中赋籍除……应举觅官”等可知,唐朝一些原本身在底层的农民通过参加科举选拔成为官员,从而实现了阶层跨越,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但选官制度中科举考试只占一小部分,排除D项。B3. 【教材图示】 唐朝三省位置图主题二 中枢之变依据图片中三省的分布,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并做简单解读。答案:中书、门下两省位于宫城内,尚书省位于宫城之外。三省的这种空间布局体现了决策权、审议权和执行权的分工。中书省和门下省地处宫城,是为了便于皇帝决策;尚书省是皇帝诏令的执行机构,对距宫城的距离要求不高。这种空间布局和职责分工,整体上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4. 【图示】 唐朝三省六部工作流程图根据图示,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项大型工程,该事项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程序如何?答案:中书省草拟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计划,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将审核通过的兴建计划下达给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2025厦门期末)唐初太宗对中书、门下“顺旨而行”的做法表示不满,要求诏敕“有不便者”,需充分讨论方可实行。这一要求( )A. 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B. 削弱了三省职能C.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 激化了君相矛盾2【解析】唐太宗让三省官员对诏令进行充分讨论,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诏令内容,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决策失误,故选C项;要求对诏令“有不便者”充分讨论后再实行,在讨论过程中会花费更多时间,可能降低行政效率,而非提高,排除A项;唐太宗的这一要求并没有削弱三省各自的职能,排除B项;唐太宗这一要求的目的是完善决策,并非针对宰相,排除D项。C5. 【教材图示】 唐朝怀集庸调银饼这是岭南道广州怀集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的银饼,出土于陕西西安何家村。谈谈唐朝怀集庸调银饼的史料价值。答案:银饼作为重要的一手实物资料,印证了唐政府推行的租庸调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岭南道地处偏远,说明以银代庸有其积极作用,也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的逐渐放松。主题三 赋税之变6. 【问题探究】 认识两税法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诗人白居易则写出如下诗句: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织绢未成匹,缫丝未盈斤。里胥迫我纳,不许暂逡巡……昨日输残税,因窥官库门。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号为羡余物,随月献至尊。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白居易集》卷2《重赋》)阅读上述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两税法利弊的认识。答案:利:简化税收名目和时间;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弊:税外加征,出台许多苛捐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强;配赋不均,由于战乱,田亩数量变化很大,当时仍然以旧额摊派赋税,显然是不合理的;按照资产计税,但是实际操作过程中,资产难以估算。(2024太原期中)安史之乱后,百姓四地“多被殷富之家、官更吞并”,大量自耕农民成为地主的佃户。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在户口总数中占了很大比例。这一状况( )A. 引发了藩镇割据 B. 推动了税制改革C. 加剧了农业衰退 D. 促进了人口迁徙3【解析】材料描述了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这种现象导致均田制瓦解,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780年唐朝实行了税制改革,B项正确;藩镇割据并非土地兼并引起的,排除A项;土地兼并并不一定会加剧农业衰退,排除C项;材料描述了寄庄户、寄住户、客户、逃户和隐户等在户口总数所占比例,这是人口迁徙之后形成的局面,而不是进一步促进人口迁移,排除D项。B配套新练案1. (2025南昌期末)曹丕继任魏王后,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这在一定时期内( )A. 完善了察举制度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加剧了局势动荡 D. 杜绝了政治腐败【解析】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从地方收归中央,这意味着地方在官员选拔上的权力被削弱,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故选B项;九品中正制虽然与察举制有一定联系,但它是察举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变形,A项“完善”说法不妥;局势动荡通常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复杂因素有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在实际运行中逐渐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排除D项。B2. (2025南通期末)九品中正制施行之初,中正评定人物品第之后,方“考之簿世,然后授任”,家世只是一个参考因素。但不久之后,“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A. 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B. 利于抬高文官的政治地位C. 废弃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 D. 不断扩大官吏的选拔范围【解析】九品中正制在施行过程中,家世因素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庶族寒人难以获得晋升机会,故选A项;九品中正制并未特别强调文官地位,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实际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的传统,中正官的角色类似于延续地方评议,而非废弃这一传统,排除C项;该制度后期因过度依赖家世而缩小了选拔范围,排除D项。A3. (2024扬州期末)下图是西安大雁塔唐朝进士题名帖。以下制度和此相关的是( )A. 三省六部制B. 察举制C. 九品中正制D. 科举制【解析】唐朝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新科进士均在大雁塔内题名,故以“雁塔题名”代称参加科举考试进士及第,D项正确。D4. (2025福州期末)唐朝实行科举制后,士人可以“怀牒(身份证明)自投”,异地求考,不再需要经过地方官察举或九品中正官评定。这有利于( )A. 提高官员地位 B. 确立儒学正统C. 实现社会公平 D. 扩大统治基础【解析】唐朝科举制突破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对家世门第和品德的限制,扩大了所选拔人才的社会阶层,故选D项;科举制和察举制、九品中正制是选拔人才的制度,不涉及官员的地位,排除A项;确立儒学正统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的选官方式突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能够体现一定的社会公平,但C项“实现”说法不符合封建社会实情。D5. (2024东莞期末)在唐代,举人在考试前要象征性地给考官提供一个名单,上面有五位担保自己品行和背景的州县官员。接着他们要和考官建立社会关系,登门拜访,抬出家室原来的纽带,献上自己创作的作品。考生期待和考官之间的情谊能帮助自己通过科举。据此可知,唐代( )A. 门阀士族控制官员选拔 B. 选官以品行为标准C. 地方豪强势力依然强大 D. 科举制度有待完善【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唐朝虽然确立科举制,但是考生仍然通过某些途径和考官建立裙带关系,说明科举制度有待完善,D项正确;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排除A项;科举制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排除B项;材料与地方豪强势力无关,排除C项。D6. (2025海淀期末)唐太宗时,宰相右仆射封德彝为了增加兵员,建议让18岁以上的男子从军。唐太宗对此表示认可,因此起草诏书,但是在诏书下发过程中,因门下省官员反复“执奏以为不可”,最终不了了之。以上史事可用于研究( )A. 科举制 B. 中外朝制C. 三公九卿制 D. 三省六部制【解析】材料中的这一过程体现了唐朝中央官制的运作特点,结合所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规定,诏令需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故选D项;科举制是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排除A项;中外朝制是汉武帝实行的关于加强皇权的措施,排除B项;C项主要实行于秦汉时期,隋唐三省六部制最终取代了三公九卿制。D7. (2024无锡期末)唐代形成较为独特的“封驳制度”,即皇帝指示要经过政府部门“给事中”的审查,给事中认为没问题,才能下达。如果给事中认为皇帝想法不合理,则不予签字。在唐代掌握“封驳”权限的机构是( )A. 中书省 B. 门下省C. 尚书省 D. 礼部【解析】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封驳审议,B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排除A项;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排除C项;礼部属于尚书省,排除D项。B8. (2025大连期末)隋唐时期,将相权分配给三个机关,即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其运作程序“出令—审驳—实行”为下行程序,反过来,尚书省在将政务下发六部执行前,先提请实行,然后交由门下审驳定义,然后移给中书省堪议出令,此为上行程序。由此可见,三省六部制( )A. 完善了民主政治机制B. 扩大了宰相的行政决策权C.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D. 使中央行政体系趋于完备D【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三省六部制有明确的运作程序,无论是下行程序还是上行程序都有章可循,分工明确,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使中央行政体系更加趋于完备和规范,故选D项;中国古代隋唐时期是封建专制社会,三省六部制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服务于封建统治,并非民主政治机制,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和监督,实际上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排除C项。9. (2025太原期中)唐初置中书省出诏令,门下省掌驳正违失,本意在使二者“以相检察”,使诏敕“务求至当”。但实施不久,二者之间经常发生矛盾。于是,唐太宗增设政事堂,“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据此可知政事堂的设置目的是( )A. 提升三省地位 B. 完善决策机制C. 分化宰相事权 D. 加大监察力度【解析】政事堂的设立是为了协调中书省、门下省的矛盾,其设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使中枢体制进一步完善,故选B项;唐朝三省六部制的中枢决策机制是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唐太宗设立政事堂的目的是便于国家治理,而不是提升三省地位,排除A项;政事堂体现了三省一体化趋势,宰相的事权并未再次分化,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中书、门下两省,未反映监察,排除D项。B10. 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唐中宗把不经中书门下两省的诏敕封袋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不用朱笔而用墨笔。这反映了( )A. 皇权受一定制约B. 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中书门下拥有决策权【解析】根据材料“在唐朝,若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的皇帝诏令是违法的”可知,皇帝诏令需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才合法,说明唐朝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作用,故选A项。A11. 北魏至唐朝中叶,政府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大部分只能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服徭役兵役。这一措施( )A. 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B. 动摇了封建土地制度C. 加重农民的赋役负担D. 消除了土地买卖现象【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所述为限制土地兼并的均田制,故选A项;均田制强化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B项;均田制下农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排除C项;均田制只能缓解不能消除土地买卖,排除D项。A12. (2025郑州期末)唐朝时期,国家规定“每丁一岁定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日准三尺。以其出绢而当庸直,故谓之庸”。这一规定( )A. 有利于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 B. 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控制C. 改变了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D. 缘于两税法所产生的弊端【解析】农民如果不想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这种以庸代役的方式,让农民在农忙等时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故选A项;以庸代役是给农民提供了一种替代服徭役的方式,相对来说是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它仍然是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排除C项;以庸代役在前,两税法在后,排除D项。A13. (2025太原期中)下表为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据表可知,当时该地( )A. 政府对人民的控制加强 B.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土地C. 人口数量呈现上升趋势 D.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激烈D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田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均田户和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实际应受田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这说明国家手中掌握的无主荒地越来越少,这主要与土地兼并愈演愈烈有关,故选D项,排除B项;材料只展示了土地分配情况,排除A项;材料未提供具体的人口数量或人口增长数据,排除C项。14. (2025清远期末)中唐以后,大量农民弃农经商,或者亦农亦商,农商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正所谓“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种风尚( )A. 助推商品经济的产生 B. 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C. 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D. 表明社会长期动荡不安【解析】唐朝中期,因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难以实行,国家财政收入锐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实行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选B项;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商品经济,排除A项;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赋税制度的调整是针对全国,排除C项;长期动荡也不利于商业发展,排除D项。B15. (2025佛山期末)白居易《杜陵叟》一诗涉及两税法的实施情况。该诗记载了天灾导致农民歉收,但地方征收机构没按规定上报灾情申请赋税减免,反而为了政绩考核而强行征税的事实。这反映了两税法( )A. 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问题 B. 脱离了社会现实C. 重复征税激化社会矛盾 D. 强化了基层治理【解析】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不顾民众的实际情况强行征收,可见其执行过程存在一定问题,故选A项;两税法简化了税收名目,扩大了收税对象,符合社会实际,排除B项;材料中反映的是不顾民众的实际情况强行征收,并非反复征税,排除C项;基层治理的强化需要加强基层管理机构,两税法属于赋税制度,排除D项。A16. (2025福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历史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主题为“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史料研习活动,研习步骤如下表。材料 史料研习步骤表步骤一:史料收集 步骤二:信息提取和整理北宋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 ①唐太宗考虑到事务繁多,先交给各部门商量、“宰相筹划”南宋语录体著作 《朱子语类》 ②“先经由中书省”拟定方案,皇帝批览后再发门下省审议,“若事可行”,“即下尚书省”执行元朝典章制度史 《文献通考》 ③中书门下“日有争论”,难作决定。“行之久矣”,程序繁琐问题严重,与它创立之初的目的逐渐偏离现代综合类史学著作《中国通史》 ④这种几个宰相执政的制度,可以防止外戚或个别大臣专权,有利于巩固最高统治者地位(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上表中属于史实陈述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历史评价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响。答案:影响:积极:减少决策失误;分工明确,避免政务无序;巩固皇权;消极:部门推诿延误政务;程序繁琐,降低行政效率。三省六部制的确立,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史料研习的认识。答案:认识:多渠道获取不同角度的史料;对史料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有助于形成对事物的全面认识。①②③④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docx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