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儒道佛的多元发展
时期 特征 儒学 佛教 道教
两汉 三教 形成 汉武帝确立     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 东汉末 本土兴起
魏晋 南北 朝 三教 发展 有新的发展;儒道融合形成魏晋玄学 渐趋     ;范缜反佛 广为传播
隋唐 三教 并行 “三教合归儒”;   复兴儒学 形成不同宗派 最受尊崇
【提醒】 关于当时思想的几个问题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②“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③“三教并行”,即唐朝主张尊道、礼佛、崇儒,社会容纳思想多元发展。
知识点二 繁盛的文学艺术
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书法 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 融汇南北创出新风格;颜体和柳体
绘画 顾恺之主张“    ”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     
【史学】 诗史互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是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盛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②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③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提供社会条件。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多元的文化基因。⑤道教发展和佛教本土化趋势,提供思想基础。
知识点三 新成果突出的科技
魏晋 南北 朝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贾思勰《      》
地理学 裴秀《禹贡地域图》
隋唐 建筑 李春赵州桥
     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政府《唐本草》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 传入 ①中亚、天竺高僧来华。 ②名僧西行取经,如东晋法显、唐朝   
佛教 外传 ①唐朝鉴真东渡日本。 ②日本、新罗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其他 交流 ①唐首都     成为国际大都会。 ②影响日本、新罗文化,如遣唐使。 ③西亚商人在我国港口城市定居
【思考点】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表现。
①汉字:日本文字创制深受汉字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②思想宗教:中土佛教和儒学外传。
③社会习俗:饮茶、围棋、服饰、发式等。
④城市建筑:古代平壤、日本平城京都。
⑤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烧制等。
⑥制度:如日本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仿照唐制。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活跃的思想文化
1. 【探究】 儒道佛多元发展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韩愈《原道》)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2. 【教材图示】 艺术与现实
龙门石刻北魏
《杨大眼造像记》 王羲之《姨母帖》
  (摹本)  柳公权
《金刚经碑》
指出三幅书法作品的风格,及与时代的关联。
3. 【学思之窗】 科技与现实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 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简单解读。
(2025成都期末)唐玄宗于722年和743年两次为《孝经》作注,并颁于天下,要求百姓每家必藏。735年,唐玄宗不仅为《金刚经》作注,还亲自编写了《道德经注》,令各州大型道观刻石记录。这些举措 (  )
A. 得益于中外交流的扩大
B. 有助于文化的多元繁荣
C. 破坏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D. 颠覆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主题二 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圈
4. 【教材图示】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依据图示和文字,概括唐招提寺的史料价值。
5. 【探究】 中外交流
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依据史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025佛山期末)下图为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角杯。据考证,脚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该脚杯作为实物证据,可用于研究唐朝 (  )
A. 三教并行的政策
B. 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
C. 中西交流的现象
D.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配套新练案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 (2024广州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 (  )
                 
A. 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 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 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2. (2025湛江期末)北朝时期,魏孝文帝以儒学为治国思想,立孔庙于京师,谥孔子为圣尼父,多次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当时“名儒辈出”。周武帝时,在儒佛道三教中确定以儒教为先,并召集群臣亲讲《礼记》。这表明北朝时期 (  )
A. 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B. 已完成儒学复兴
C. 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D. 佛教渐趋本土化
3. (2024深圳期末)574年,北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从而将三百万僧人收为编户。这客观上反映了佛教 (  )
A. 严重威胁儒家正统地位
B. 不能满足朝廷精神统治需求
C. 遭到了唯物主张的否定
D. 严重影响了官府的赋役征收
4. (2025太原期中)现藏于太原市纯阳宫的《涅槃变相碑》,雕刻于唐武周天授二年,意在宣扬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当代唐以拯救众生。由此可见,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
A. 体恤百姓与休养生息
B. 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 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
D. 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5. (2025南通期末)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御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并颁行于天下。这反映出唐朝 (  )
A. 正统思想发生异化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D. 重建伦理道德秩序
6. 东晋南朝戴逵父子在中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地区的“吴声”和“西曲”,形成“新声变曲”。这说明魏晋以来 (  )
A. 中原文化日渐消亡
B.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C. 各地文化不断交融
D. 市民文化悄然兴起
7.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 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 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 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 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8. 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
A. 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 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 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9. (2025东莞期末)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开创了诗文证史的历史研究新方法。唐诗“南山截竹为觱篥(bì lì),此乐本自龟兹出”“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可用于说明 (  )
A. 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
B. 民族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
C. 统治者沉迷音乐不思进取
D. 边塞诗歌成为唐诗的主流
10. 1944年,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可识别出:“□□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1966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这说明唐朝时 (  )
A.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B. 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
C. 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D. 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11. (2025潍坊期末)唐代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她们可以从事餐饮、旅店、客运、织造、歌舞娱乐等行业。朱熹评价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 (  )
A. 妇女获得解放 B. 社会风气开放
C. 商业贸易繁荣 D. 伦理道德失序
12. (2025福州期末)汉朝时狮子传入中国,其形象多被赋予象征意义。唐朝时期,狮子形象“由虚入实”,融入社会生活,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
A. 博大精深 B. 源远流长
C. 兼收并蓄 D. 以人为本
13. (2025清远期末)史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国子学“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从中可以看出,唐朝 (  )
A. 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B.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 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D. 科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14. (2025潍坊期中)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携回《唐礼》一百三十卷、《大衍历》一卷、《乐书要录》十卷等许多典籍。同他一起的学问僧玄昉也带回经论章疏一千零七十六部。这 (  )
A. 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B. 印证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C. 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15. (2024福州期末)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等省份发现了一些萨珊王朝(224-651)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拜占庭金币等。这可用来说明 (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通道
B. 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C. 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
D. 贵金属全面取代实物货币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正统 本土化 韩愈
知识点二
诗歌 以形写神 莫高窟
知识点三
齐民要术 雕版印刷术
知识点四
玄奘 长安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特征:活跃、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2. 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作品风格雄健;与北魏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军事力量强悍有关。
王羲之《姨母帖》:作品风格秀美;与东晋门阀士族政治有关。
柳公权《金刚经碑》:融汇南朝秀美与北朝雄健,结构严谨平衡,守法度规矩;与唐朝大一统的时代风貌相符。
3. 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贾思勰生活在北朝时期,当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该思想也符合他对时代的诉求,重视民生,注重民本、农本,希望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典例指引 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注》的注释和推广,显示了对儒、释、道等不同思想的包容和重视,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繁荣,故选B项;中外交流强调唐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举措主要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玄宗对《孝经》的注释和推广,实际上是对儒学的重视和推广,并非颠覆其官方地位,排除D项。
主题二
4. 唐招提寺是一手原始史料,体现古代中日之间和平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文化(建筑和佛学)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发展。
5. 特点:对外交往活跃,交往区域和范围广泛,交往渠道多样,交流领域和内容丰富,属于双向交流。
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典例指引 2 C 解析:唐朝工匠将希腊神话人物融入三彩角杯的制作中,这体现了唐朝与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交流,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儒、佛、道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描述了三彩角杯上的异域人物形象,未提及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信息,排除B项;希腊小海神特里同不属于少数民族范畴,排除D项。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 D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后,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2. A 解析:通过魏孝文帝和周武帝推崇儒学的具体举措,可以得出他们对儒学这一主流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北朝时期儒学虽受重视,但佛教、道教同样具有影响力,且南北朝整体处于多元思想并存阶段,排除B项;北朝虽存在政权更迭,但材料主旨是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儒学地位的提升,未涉及佛教本土化的具体表现,D项偏离主旨。
3. D 解析:北周武帝意在扩大劳动力群体,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也说明佛教严重影响了北周的赋役征收,故选D项;“严重威胁儒家正统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不能满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遭到了唯物主张的否定”不合题意,排除C项。
4. C 解析:这是借助佛教来神话武则天的统治地位,让民众对其统治更加信服和顺从,故选C项;A项更多表现为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等政治、经济措施,而非宗教措施;B项不是武则天的主观目的;D项属于结果或影响。
5. B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统治者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都予以重视,故选B项;唐朝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三部经典均为本土或已本土化的思想产物,与中外交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玄宗注经虽包含《孝经》以强调伦理,但另注佛道经典表明其目的不仅限于伦理秩序重建,而是更广泛的思想整合,排除D项。
6. C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声变曲”是在中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地区的“吴声”和“西曲”而形成的,说明各地文化不断交融,故选C项。
7. B 解析:根据“保护汉元帝”“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等信息可知这两幅画带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说明该画卷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B项正确。
8. A 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被各地广泛吟诵,即被整个社会所推崇和喜爱,故选A项。
9. B 解析:两句唐诗描述了来自龟兹的乐器,和羯鼓产生的音乐,反映了唐朝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故选B项;A项强调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材料强调唐诗中提到了音乐,未涉及统治者对音乐的沉迷情况,排除C项;边塞诗通常是指以边疆地区的生活、战争、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等为题材的诗歌,材料中的唐诗并非边塞诗,排除D项。
10.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墓中发现雕印《陀罗尼经咒》且有汉字可识别,韩国发现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使用武则天所制新字,说明雕版印刷术流行,促进文化传播,故选C项。
11. B 解析:唐代女性能够从事多种行业,且朱熹评价唐朝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都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故选B项;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受到封建束缚,并未获得解放,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只是说明社会观念相对开放,排除D项。
12. C 解析:题干中狮子从外来物种演变为本土文化标志的过程,说明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后,将其融合并发展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故选C项;博大精深通常强调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联,排除A项;源远流长强调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但题干侧重横向的文化融合而非纵向传承,排除B项;以人为本则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排除D项。
13. C 解析:唐朝允许外国的贵族子弟来本国学习,说明唐朝在文化教育方面对外国开放包容,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教育发展,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治国理念,唐朝并没有突出这一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而不是科举选官,排除D项。
14. D 解析:两位携带大量典籍,使得唐朝的文化传播到日本,故选D项;大化改新是在646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有文学方面的典籍,还有《唐礼》《大衍历》等关于礼仪和历法等方面的书籍,排除B项;这些典籍对日本的文化、礼仪等方面会产生影响,而非对唐朝自身,排除C项。
15. A 解析:材料说明古代中国与材料所述的一些地区有联系,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沟通中国西部地区和西亚以及欧洲的通道是丝绸之路,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欧洲和中国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游牧民族封建化并无关系,排除C项;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16. (1) 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 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共42张PPT)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 程 目 标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儒道佛的多元发展
时期 特征 儒学 佛教 道教
两汉 三教形成 汉武帝确立______地位 两汉之际传入 东汉末本土兴起
魏晋南北朝 三教发展 有新的发展;儒道融合形成魏晋玄学 渐趋_________;范缜反佛 广为传播
隋唐 三教并行 “三教合归儒”;______复兴儒学 形成不同宗派 最受尊崇
正统
本土化
韩愈
【提醒】 关于当时思想的几个问题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虽受到冲击,但仍占据统治地位。
②“三教合归儒”,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③“三教并行”,即唐朝主张尊道、礼佛、崇儒,社会容纳思想多元发展。
知识点二 繁盛的文学艺术
领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文学 建安文学、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 ______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书法 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书圣”王羲之 融汇南北创出新风格;颜体和柳体
绘画 顾恺之主张“____________” 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画圣”吴道子
石窟 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_________
诗歌
以形写神
莫高窟
【史学】 诗史互证(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近代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史诗互证,开创了诗文证史,这是研究历史的新方法。唐诗作为研究唐朝历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会盛衰、重大历史事件及民众生活等。
【思考点】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出现了“诗圣”“书圣”“画圣”等杰出人物。这一时期的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①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②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提供人才基础。
③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提供社会条件。
④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提供多元的文化基因。
⑤道教发展和佛教本土化趋势,提供思想基础。
知识点三 新成果突出的科技
魏晋南北朝 数学 祖冲之圆周率
农学 贾思勰《____________》
地理学 裴秀《禹贡地域图》
隋唐 建筑 李春赵州桥
_______________ 印刷佛经、日历和书籍
火药 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天文 僧一行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
医学 孙思邈《千金方》;唐政府《唐本草》
齐民要术
雕版印刷术
知识点四 中外文化交流
佛教传入 ①中亚、天竺高僧来华。
②名僧西行取经,如东晋法显、唐朝______
佛教外传 ①唐朝鉴真东渡日本。
②日本、新罗等学问僧来长安求法
其他交流 ①唐首都______成为国际大都会。
②影响日本、新罗文化,如遣唐使。
③西亚商人在我国港口城市定居
玄奘
长安
【思考点】 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的表现。
①汉字:日本文字创制深受汉字影响,汉字在朝鲜广泛使用。
②思想宗教:中土佛教和儒学外传。
③社会习俗:饮茶、围棋、服饰、发式等。
④城市建筑:古代平壤、日本平城京都。
⑤科技:造纸术、印刷术、瓷器烧制等。
⑥制度:如日本大化改新的政治经济制度仿照唐制。
核心导学
1. 【探究】 儒道佛多元发展
北魏之际,寺塔林立,僧尼广布。仅京师洛阳就“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所”,至孝静帝元善“迁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洛阳余寺四百二十一所。(据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老,则入于佛。(韩愈《原道》)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特征,说明呈现这些特征的原因。
答案:特征:活跃、多元、融合;佛道盛行、儒学地位受冲击。
原因:社会动乱,大一统遭到破坏,百姓生活困苦,需要心灵慰藉;统治者利用佛道思想巩固统治;儒学理论本身存在弊病,不适应时代需要。
主题一 活跃的思想文化
2. 【教材图示】 艺术与现实
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 王羲之《姨母帖》(摹本) 柳公权《金刚经碑》
指出三幅书法作品的风格,及与时代的关联。
答案:龙门石刻北魏《杨大眼造像记》:作品风格雄健;与北魏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军事力量强悍有关。
王羲之《姨母帖》:作品风格秀美;与东晋门阀士族政治有关。
柳公权《金刚经碑》:融汇南朝秀美与北朝雄健,结构严谨平衡,守法度规矩;与唐朝大一统的时代风貌相符。
3. 【学思之窗】 科技与现实
舍本逐末,贤哲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齐民要术·序》)
贾思勰的这段话,反映了他怎样的思想?联系时代背景,进行简单解读。
答案:反映了贾思勰重农抑商、农本商末的思想。贾思勰生活在北朝时期,当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该思想也符合他对时代的诉求,重视民生,注重民本、农本,希望恢复社会经济发展。
1
(2025成都期末)唐玄宗于722年和743年两次为《孝经》作注,并颁于天下,要求百姓每家必藏。735年,唐玄宗不仅为《金刚经》作注,还亲自编写了《道德经注》,令各州大型道观刻石记录。这些举措(  )
A. 得益于中外交流的扩大 B. 有助于文化的多元繁荣
C. 破坏了法律政令的统一 D. 颠覆了儒学的官方地位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玄宗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注》的注释和推广,显示了对儒、释、道等不同思想的包容和重视,有助于促进文化的多元繁荣,故选B项;中外交流强调唐朝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举措主要是文化和思想方面的,排除C项;材料强调唐玄宗对《孝经》的注释和推广,实际上是对儒学的重视和推广,并非颠覆其官方地位,排除D项。
B
4. 【教材图示】 唐招提寺
唐招提寺是鉴真和他的弟子在日本奈良仿唐制建造的寺院,是建筑艺术的杰作,至今被日本视为国宝。
依据图示和文字,概括唐招提寺的史料价值。
答案:唐招提寺是一手原始史料,体现古代中日之间和平的文化交流,体现了唐文化(建筑和佛学)对日本的影响,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发展。
主题二 兼收并蓄的中华文化圈
5. 【探究】 中外交流
当时与唐朝进行交流的国家主要有西域诸国、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波斯等,交流的内容涉及乐舞、文学、书法、绘画、雕塑等方面。其中,日本与唐朝的交流最为频繁,以皇室贵族为中心的日本上层知识分子,掀起了学习汉诗文的热潮。此外,大量的唐朝书法作品被日本留学生、学问僧带回日本,深受日本人的欢迎和喜爱。在向他国传播中华艺术的同时,唐朝对他国艺术也虚心接纳,在乐舞艺术方面,吸收了西域诸国、印度、波斯、大食等国的乐舞理论、乐器、乐舞作品等成就,从而使唐代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景象。(赵喜惠《唐代中外艺术交流研究》)
依据史料概括唐朝中外艺术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答案:特点:对外交往活跃,交往区域和范围广泛,交往渠道多样,交流领域和内容丰富,属于双向交流。
影响: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增强了唐朝的国际影响力;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容和内涵。
(2025佛山期末)下图为西安唐墓出土的三彩角杯。据考证,脚杯上的人物是唐朝工匠选择异域人物的真实图像制造出的希腊小海神特里同。该脚杯作为实物证据,可用于研究唐朝(  )
A. 三教并行的政策
B. 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
C. 中西交流的现象
D.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2
【解析】唐朝工匠将希腊神话人物融入三彩角杯的制作中,这体现了唐朝与西方在文化方面存在交流,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儒、佛、道相关内容,排除A项;材料仅描述了三彩角杯上的异域人物形象,未提及长途贩运的商品种类信息,排除B项;希腊小海神特里同不属于少数民族范畴,排除D项。
C
配套新练案
1. (2024广州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政治家儒玄双修,以儒学治国,以玄学自修,道教称“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而不少高僧又有高深的玄学造诣。这有利于当时(  )
A. 儒学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B. 玄学思想逐渐成为统治思想
C. 佛道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D. 思想文化之间相互交融
【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佛三教之间相互影响,出现三教并立、三教合一的发展趋势,有利于思想文化领域碰撞交融,D项正确;儒家思想自汉武帝后,就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排除A项;B、C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D
2. (2025湛江期末)北朝时期,魏孝文帝以儒学为治国思想,立孔庙于京师,谥孔子为圣尼父,多次强调以礼治国的重要,当时“名儒辈出”。周武帝时,在儒佛道三教中确定以儒教为先,并召集群臣亲讲《礼记》。这表明北朝时期(  )
A. 对主流文化的认同 B. 已完成儒学复兴
C. 政权更迭非常频繁 D. 佛教渐趋本土化
【解析】通过魏孝文帝和周武帝推崇儒学的具体举措,可以得出他们对儒学这一主流文化的认同,故选A项;北朝时期儒学虽受重视,但佛教、道教同样具有影响力,且南北朝整体处于多元思想并存阶段,排除B项;北朝虽存在政权更迭,但材料主旨是文化政策,排除C项;材料仅说明儒学地位的提升,未涉及佛教本土化的具体表现,D项偏离主旨。
A
3. (2024深圳期末)574年,北周武帝下令“断佛、道二教,经象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从而将三百万僧人收为编户。这客观上反映了佛教(  )
A. 严重威胁儒家正统地位
B. 不能满足朝廷精神统治需求
C. 遭到了唯物主张的否定
D. 严重影响了官府的赋役征收
【解析】北周武帝意在扩大劳动力群体,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这也说明佛教严重影响了北周的赋役征收,故选D项;“严重威胁儒家正统地位”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不能满足”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遭到了唯物主张的否定”不合题意,排除C项。
D
4. (2025太原期中)现藏于太原市纯阳宫的《涅槃变相碑》,雕刻于唐武周天授二年,意在宣扬武则天就是弥勒佛降入世间,当代唐以拯救众生。由此可见,武则天大力推崇佛教的主要原因是(  )
A. 体恤百姓与休养生息
B. 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C. 维护现实统治的需要
D. 佛教传播渐趋本土化
【解析】这是借助佛教来神话武则天的统治地位,让民众对其统治更加信服和顺从,故选C项;A项更多表现为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等政治、经济措施,而非宗教措施;B项不是武则天的主观目的;D项属于结果或影响。
C
5. (2025南通期末)开元年间,唐玄宗先后御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并颁行于天下。这反映出唐朝(  )
A. 正统思想发生异化 B.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C. 中外交往颇为密切 D. 重建伦理道德秩序
【解析】材料表明唐朝统治者对儒家、道家、佛教思想都予以重视,故选B项;唐朝时期儒家思想依然是正统思想,排除A项;材料中三部经典均为本土或已本土化的思想产物,与中外交往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玄宗注经虽包含《孝经》以强调伦理,但另注佛道经典表明其目的不仅限于伦理秩序重建,而是更广泛的思想整合,排除D项。
B
6. 东晋南朝戴逵父子在中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地区的“吴声”和“西曲”,形成“新声变曲”。这说明魏晋以来(  )
A. 中原文化日渐消亡
B. 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C. 各地文化不断交融
D. 市民文化悄然兴起
【解析】据材料可知,“新声变曲”是在中原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吸收江南地区的“吴声”和“西曲”而形成的,说明各地文化不断交融,故选C项。
C
7.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东晋绘画以女性人物为主要题材
B. 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 汉代和晋代女性的地位空前提高
D. 佛道观念对艺术创作影响深远
【解析】根据“保护汉元帝”“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等信息可知这两幅画带有一定的教化功能,说明该画卷具有审美和教化的双重功能,B项正确。
B
8. 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传诵于士庶、僧徒、孀妇、牛童、马夫之口,吟诵于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乃至谱写成流行歌曲。这反映唐朝诗歌繁荣的原因之一是(  )
A. 崇尚诗歌的社会氛围
B. 市民阶层的发展壮大
C. 科举制提升官员素质
D. 官方意识形态的提倡
【解析】据题干可知,唐代文人创作的诗歌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被各地广泛吟诵,即被整个社会所推崇和喜爱,故选A项。
A
9. (2025东莞期末)近代著名学者陈寅恪把唐诗当作史料,开创了诗文证史的历史研究新方法。唐诗“南山截竹为觱篥(bì lì),此乐本自龟兹出”“龙池赐酒敞云屏,羯鼓声高众乐停”,可用于说明(  )
A. 少数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 B. 民族交往丰富了社会生活
C. 统治者沉迷音乐不思进取 D. 边塞诗歌成为唐诗的主流
【解析】两句唐诗描述了来自龟兹的乐器,和羯鼓产生的音乐,反映了唐朝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故选B项;A项强调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材料强调唐诗中提到了音乐,未涉及统治者对音乐的沉迷情况,排除C项;边塞诗通常是指以边疆地区的生活、战争、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等为题材的诗歌,材料中的唐诗并非边塞诗,排除D项。
B
10. 1944年,成都一唐墓中发现雕印单页《陀罗尼经咒》,其右边一行汉字可识别出:“□□成都县□龙池坊□□□近卞□□印卖咒本”;1966年,韩国庆州发现一卷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其中使用了武则天称帝时所制的新字。这说明唐朝时(  )
A. 政府加强了对文化的控制 B. 雕版印刷技术源于成都地区
C. 技术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播 D. 佛教文化开始传入朝鲜半岛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墓中发现雕印《陀罗尼经咒》且有汉字可识别,韩国发现雕印《无垢净光大陀罗尼经》使用武则天所制新字,说明雕版印刷术流行,促进文化传播,故选C项。
C
11. (2025潍坊期末)唐代的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之间游刃有余,她们可以从事餐饮、旅店、客运、织造、歌舞娱乐等行业。朱熹评价说:“唐源流出于夷狄,故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反映了唐朝(  )
A. 妇女获得解放 B. 社会风气开放
C. 商业贸易繁荣 D. 伦理道德失序
【解析】唐代女性能够从事多种行业,且朱熹评价唐朝闺门失礼之事不以为异,这都体现出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对女性的束缚相对较少,故选B项;在封建社会中,妇女受到封建束缚,并未获得解放,排除A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材料只是说明社会观念相对开放,排除D项。
B
12. (2025福州期末)汉朝时狮子传入中国,其形象多被赋予象征意义。唐朝时期,狮子形象“由虚入实”,融入社会生活,并成为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这体现了中华文化(  )
A. 博大精深 B. 源远流长
C. 兼收并蓄 D. 以人为本
【解析】题干中狮子从外来物种演变为本土文化标志的过程,说明中华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元素后,将其融合并发展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故选C项;博大精深通常强调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与中外文化交流无关联,排除A项;源远流长强调文化的历史连续性,但题干侧重横向的文化融合而非纵向传承,排除B项;以人为本则关注人的需求和价值,排除D项。
C
13. (2025清远期末)史载,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年),国子学“增筑学舍千二百间,增学生满二千二百六十员。于是四方学者云集京师,乃至高丽、百济、新罗诸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升讲筵者至八千余人”。从中可以看出,唐朝(  )
A. 官僚队伍的日益膨胀 B. 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C. 包容开放的对外政策 D. 科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解析】唐朝允许外国的贵族子弟来本国学习,说明唐朝在文化教育方面对外国开放包容,故选C项;材料主要涉及教育发展,排除A项;“崇文抑武”是宋朝的治国理念,唐朝并没有突出这一理念,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就,而不是科举选官,排除D项。
C
14. (2025潍坊期中)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遣唐使吉备真备归国时携回《唐礼》一百三十卷、《大衍历》一卷、《乐书要录》十卷等许多典籍。同他一起的学问僧玄昉也带回经论章疏一千零七十六部。这(  )
A. 推动了日本的大化改新 B. 印证了唐朝文学的繁荣
C. 丰富了礼乐制度的内涵 D. 扩大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解析】两位携带大量典籍,使得唐朝的文化传播到日本,故选D项;大化改新是在646年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不仅有文学方面的典籍,还有《唐礼》《大衍历》等关于礼仪和历法等方面的书籍,排除B项;这些典籍对日本的文化、礼仪等方面会产生影响,而非对唐朝自身,排除C项。
D
15. (2024福州期末)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新疆、青海、陕西等省份发现了一些萨珊王朝(224-651)的银币和“波斯锦”,还有拜占庭金币等。这可用来说明(  )
A. 丝绸之路是中外交流通道 B. 中国与欧洲建立直接联系
C. 游牧民族加速封建化进程 D. 贵金属全面取代实物货币
【解析】材料说明古代中国与材料所述的一些地区有联系,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沟通中国西部地区和西亚以及欧洲的通道是丝绸之路,A项正确;通过材料信息并不能证明欧洲和中国有直接联系,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游牧民族封建化并无关系,排除C项;D项描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A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答案:原因:国家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选官制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统治者推崇和重视;人民群众的积极创造;吸收前代和外来文学艺术精华。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答案:影响:隋唐制度、思想、文字、建筑、雕刻、服饰等文化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社会进步与发展;以佛教为纽带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以丝绸之路为纽带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