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课件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
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在距今7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蚕纹牙雕,红山文化中亦有玉蚕的发现。商周时期玉蚕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甲骨文中也有关于“蚕”“丝”“桑”“帛”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 (  )
                     
A. 玉器制作传承有序 B. 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C.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D. 中原文明水平领先
2. 陶寺遗址早期城址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内有宫城、外城、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有礼制建筑,其中还有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这反映出陶寺遗址 (  )
A.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 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 开始进入农耕文明 D. 已经出现了青铜文明
3. 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 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 社会矛盾的缓和
C. 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 礼乐制度的影响
4. 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如下图。“德”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 (  )
A. 汉字由简至繁的演变趋势 B. 商周崇德重道的治国理念
C. 古代汉字在西周臻于成熟 D. 主流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
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
A. 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6.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
A. 华夷同源共祖 B. 区域交往密切
C. 国家实现统一 D. 贵族矛盾缓和
7.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
A. 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 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8. 商代尊河神(即黄河之神)为祖神,周代将它比做诸侯,但其形象并不明朗。战国时期,河神改称河伯,《庄子》则将它描绘成行动敏捷、感情丰富、声音洪亮、善于自省的长者。这一演变反映了,先秦时期 (  )
A. 迷信色彩逐渐淡化 B. 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C. 鬼神观念趋于瓦解 D. 人文意识日益增强
9. 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驰道交通的发达
C. 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 法律制度的完备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变化 (  )
A. 表明中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 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语言障碍
C.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11. 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  )
A. 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 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12.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桑弘羊奏请实施“酒榷法”,经汉武帝批准推行。此法规定由官府向私营酿酒作坊提供原料和酒曲,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专设榷酒官进行管理。这一政策 (  )
A. 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B. 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C. 创新了商业经营主体 D.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13. 下表是两汉时期部分医学资料的出土、搜集情况整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时期 医学资料搜集、出土情况(部分)
两汉 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简共178 枚,含古医籍 2 部 11 种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竹简约200枚、木牍10枚、绢帛10种
甘肃武威县出土简牍92 枚,记载完整医方31个
A. 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 B. 中医注重理论创新
C. 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 D. 两汉医学成就突出
14. 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技法娴熟老练,艺术水平空前。下图是东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 (  )
A. 诸侯势力不断膨胀 B. 中华文化广泛传播
C.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 百姓生活水平较高
15. 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
A. 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 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
C. 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 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
16. 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
A.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 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 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 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17. 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  )
A.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 江南农业发展鼎盛
18. 唐太宗下令停建洛阳乾元殿,两次释放宫女,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应有田三十亩。这表明他 (  )
A.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B.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D. 政治清明,对外开放
19.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阐述:“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所以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矣。”这可以用来说明 (  )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 B. 大运河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中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D. 北方文化实力强于南方
20.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医生、画师、工匠、厨师、艺人和翻译人员等,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杜牧在写给侄子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反映出唐朝 (  )
A. 崇文抑武观念的盛行 B. 中央官制有重大变革
C. 文官政治形成并完善 D. 科举有利于文化发展
21.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据此可知,唐太宗的主要目的是 (  )
A. 减少决策失误 B. 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 提高政府效率 D. 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22. 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但岭南道怀集地区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银饼。如图是唐怀集庸调银饼,观察该图可知当时 (  )
A. 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
B. 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 南方税收总额高于北方
D. 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
23. “它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们用它辅助治理国家;它具有思辨性,闪耀着哲学思想的智慧;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端连着华夏中原沃土,一端连着西域中亚文明。”对“它”的解读正确的是 (  )
A. 西汉时成为正统思想
B. 东汉末年在中国兴起
C. 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
D. 隋唐时成为文化主流
24. 天宝年间(724—756年),服制规定唐玄宗和杨贵妃才能穿着绣有金乌的锦袍。到了文宗(827—840年)时,一般富贵人家都有这样贵重的衣服。这反映了 (  )
A. 唐朝丝织业的繁荣发展
B. 尊卑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
D. 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25.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定都平城后,北魏政权经常强制迁徙各地新民以充实京师(平城),并在京畿及其附近对他们进行计口授田,田土完全来自官府。在土地私有制已经充分发展,土地私有观念根深蒂固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基本上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各户的原有土地(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也都没有被触动,因而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
材料二 汉魏至唐宋士大夫说的“均田”有二义,一是限田,一是均税。北朝时人从不称北魏《地令》为均田令或均田制,而称之为《地令》《地制》或“垦田授受之制”。有学者以为,未对北朝隋唐《地令》或《田令》的实施状况进行论证之前,径称《地令》或《田令》设计的田制为“均田制”容易给人“均分田土”的先入之见。
——以上均摘编自杨际平《论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
材料三 制度本身是有生命的,有它的节奏、韵律,历经形成、生长、发展,可能不断完善,也可能走向衰亡。追踪、观察、多维度反思这一过程,正是制度史的“生命”所在。
——摘编自邓小南《再谈走向“活”的制度史》
(1) 据材料一,概述北魏土地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历史背景。(6分)
(2) 据材料二,概述学者观点及其理由。(6分)
(3) 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制度,写一篇“XXX制度研习报告”的短文。(13分)(要求:题目明确,制度发展演变完整,有研习结论)
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
1. 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的现象,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传承,说明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C项正确;甲骨文与玉器制作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养蚕的历史悠久,不能体现民众生活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原文明与其他文明,无法得知中原文明水平领先,排除D项。
2. A 解析:材料表明陶寺遗址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具备国家初始形态,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B项;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开始进入农耕文明”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提到“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说明未出现青铜文明,排除D项。
3. C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时,王臣指向周王国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度的深化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宗法制的目的是贵族内部的权力继承与分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社会矛盾的缓和”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制度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4.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德”字体现了古人要求行正、眼正和心正,反映了商周崇德重道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汉字的总体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排除C项;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主流思想,汉字也还没有成为书法艺术,排除D项。
5. C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彻底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
6. A 解析: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于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东夷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祖先认同,表明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交往,排除B项;春秋时期尚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知贵族矛盾缓和,排除D项。
7. B 解析: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目的是确立和推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而非庄园经济,排除A项;影响徭役负担的主要是服劳役的年龄和天数方面的规定,而非家庭规模,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排除D项。
8. 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到战国时期,河神的形象由“祖神”到“诸侯”再到“长者”,凸显的是人文精神,说明当时人文意识增强,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当时迷信色彩并未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鬼神观念趋于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9. 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再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地方,便于中央政府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完成大规模的公共建设,A项正确;“驰道交通的发达”只是便利政府调用人力与物力,但不是秦朝具有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和“法律制度的完备”只是秦朝具有大规模动员和组织能力的其中一个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10. D 解析:统一文字,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故选D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国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排除C项。
11. D 解析:汉初强调“孝”,汉武帝把“孝”作为选官的标准,这些政策有利于家庭和睦,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D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消亡”“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
12. D 解析:“酒榷法”规定由官府向私营酿酒作坊提供原料和酒曲,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专设榷酒官进行管理,这说明国家一定程度上实行垄断,这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酒榷法”是国家对酒业的垄断,在当时并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酒榷法”限制了私营酒商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商业经营的主体依然是商人,C项错在“创新”,排除。
13. 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搜集的众多两汉时期的医学资料,表明两汉医学成就突出,D项正确;材料只列举部分资料,仅凭此不能断定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列举两汉时期的医学理论成就,不能得出注重理论创新方面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列举的医学资料多书写在竹简、木牍、绢帛上,看不出主要以纸为书写材料,不能得出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排除C项。
14.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包罗万象,画像石中描绘了男女多人制作车轮的场景,可以得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概况,C项正确;图中画像没有提及当时诸侯的生活状况,且东汉时期的诸侯势力已大不如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百姓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15. D 解析: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文化发达,注重文学艺术,北方则战乱频繁,注重军事和政治,因此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而北朝的勋贵传记则以军功,吏治为尚,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南北朝社会环境的差别造成的,D项正确。
16. 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禅泰山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均有封禅之议,说明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发展,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与同源同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关于封禅的讨论有助于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
17. 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
18. C 解析:唐太宗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是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的表现,C项正确。
19. B 解析:材料认为黄巢起义使大运河阻断,加速了唐朝的灭亡,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大运河对南北经济联系的作用,无法说明中原经济发展停滞,排除C项;唐代北方文化实力强于南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2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社会大多数职业都需要通过考试选拔以及杜牧希望侄子认真学习,将来可以通过科举入仕等,结合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可知,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推动了唐朝文化发展,D项正确;宋朝盛行崇文抑武观念,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官制有重大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官政治,排除C项。
21. A 解析:唐太宗认为国家政务繁多,应与百官商量,与宰相谋划,若皇帝独断,难免出现失误。其目的是为减少决策失误,A项正确;增加宰相议政职能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从“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府效率,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君相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
22. D 解析:银饼刻铭文字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庸调来源地、缴纳时间、性质、重量,一是接收时的承办人员:专当官令、匠。庸调银的计量单位是“拾两”,这是既定的统一规格,不足者要添补,于是有银饼上的补疤,体现当时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D项正确;唐怀集庸调银饼不能看出百姓缴纳赋税的数额,无法断定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排除A项;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而非货币地租为主,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南北方税收的总数额,排除C项。
23. C 解析:材料是对佛教的描述,在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仍然是主流,排除D项。
24. B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服制规定逐渐松弛,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遭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丝织业发展的具体信息,此项不是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排除A项;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服制规定逐渐松弛”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
25. D 解析:“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故A项错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境,故B项错误;“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故C项错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以印证唐朝的中外交往,故D项正确。
26. (1) 特点:双轨制;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分)
背景:不同地区,土地所有情况不同。鲜卑拓跋地区,国家占有大量土地;汉族地区,国家无地可授;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汉族农耕文明得到认同与尊重;北魏政权要保证财政税收,户籍等级,按照户口人丁征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等。(任答两点,4分)
(2) 观点:反对使用均田制概念。(2分)
理由:言不达意,传统一是限田,一是均税;历史上并没有相关概念名称;均田容易引发歧义。(任答两点,4分)
(3) 示例:题目:分封制研习报告。(2分)
发展演变: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分封王族、功臣、贵族等到各地做诸侯,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9分)
结论:分封制是中国独特的国家社会治理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制度应与时俱进等。(2分)(共34张PPT)
第二单元
阶段综合
第一、二单元 先秦至隋唐阶段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
1. 在距今7 000年左右的河姆渡文化中已发现蚕纹牙雕,红山文化中亦有玉蚕的发现。商周时期玉蚕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上一脉相承,甲骨文中也有关于“蚕”“丝”“桑”“帛”的记载。这反映出我国(  )
A. 玉器制作传承有序 B. 民众生活丰富多彩
C. 农耕文明历史悠久 D. 中原文明水平领先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远古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养蚕缫丝的现象,并且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得到传承,说明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C项正确;甲骨文与玉器制作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养蚕的历史悠久,不能体现民众生活丰富,排除B项;材料没有比较中原文明与其他文明,无法得知中原文明水平领先,排除D项。
C
2. 陶寺遗址早期城址总面积为56万平方米。考古发现,遗址内有宫城、外城、平民居住区和仓储区,有礼制建筑,其中还有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这反映出陶寺遗址(  )
A. 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 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
C. 开始进入农耕文明 D. 已经出现了青铜文明
【解析】材料表明陶寺遗址形成比较系统的制度文明,具备国家初始形态,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陶寺遗址,无法体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排除B项;早在河姆渡时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则说明“农耕”由此(或更早)产生,“开始进入农耕文明”说法错误,排除C项;材料提到“6柄象征王权和军权的玉石列钺”,说明未出现青铜文明,排除D项。
A
3. 西周早期的“王臣”与商代的“王臣”相似,即都在王室左右活动。到了西周晚期,整个天下的人都属于“王臣”。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A. 宗法制的贯彻执行 B. 社会矛盾的缓和
C. 分封制的推行实施 D. 礼乐制度的影响
【解析】据材料可知,西周晚期时,王臣指向周王国内除周王之外的所有臣民,“王臣”变得前所未有的扩大,西周时期“王臣”内涵的扩大与西周分封制度的深化有密切关系,C项正确;宗法制的目的是贵族内部的权力继承与分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社会矛盾的缓和”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礼乐制度”是西周的等级制度体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C
4.在甲骨文中,“德”字左边是表示路口或行动的符号,右边是一只眼睛。西周铭文的“德”字多了一个心字底,如下图。“德”字的发展历程反映了(  )
A. 汉字由简至繁的演变趋势
B. 商周崇德重道的治国理念
C. 古代汉字在西周臻于成熟
D. 主流思想影响了书法艺术
【解析】据材料可知,“德”字体现了古人要求行正、眼正和心正,反映了商周崇德重道的治国理念,故选B项;汉字的总体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商朝的甲骨文标志着汉字的成熟,排除C项;商周时期尚未形成主流思想,汉字也还没有成为书法艺术,排除D项。
B
5.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由此可见,当时(  )
A. 礼乐制度彻底消亡 B. 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加强
C. 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 中央集权体制受到挑战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做大,诸侯列国战乱纷争不断,分封制度遭到破坏,C项正确;材料现象说明礼乐制度遭到破坏,但“彻底消亡”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推动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交融,少数民族认同观念加强,但与材料中列国纷争造成礼崩乐坏无关,排除B项;材料体现分封制而非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
C
6. 春秋郯国国君郯子出身东夷,而他在追述东夷部族历史时涉及黄帝、炎帝、共工、太皞、少皞、颛顼等6位古帝王,多为传说中的华夏先祖。其意在强调(  )
A. 华夷同源共祖 B. 区域交往密切
C. 国家实现统一 D. 贵族矛盾缓和
【解析】据材料可知,郯子出身于东夷,但他却把自己的东夷祖先追溯到华夏族的祖先黄帝、炎帝等,这反映了周边民族对华夏族的祖先认同,表明当时同源共祖观念已经产生,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到不同区域之间的交流交往,排除B项;春秋时期尚未实现统一,排除C项;材料中无法得知贵族矛盾缓和,排除D项。
A
7.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商鞅此举有助于(  )
A. 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B.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C. 减轻民众徭役负担 D. 强化皇权专制独裁
【解析】商鞅变法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目的是确立和推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B项正确;强制将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有利于发展小农经济而非庄园经济,排除A项;影响徭役负担的主要是服劳役的年龄和天数方面的规定,而非家庭规模,排除C项;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排除D项。
B
8. 商代尊河神(即黄河之神)为祖神,周代将它比做诸侯,但其形象并不明朗。战国时期,河神改称河伯,《庄子》则将它描绘成行动敏捷、感情丰富、声音洪亮、善于自省的长者。这一演变反映了,先秦时期(  )
A. 迷信色彩逐渐淡化 B. 宗法制度已经崩溃
C. 鬼神观念趋于瓦解 D. 人文意识日益增强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商代到战国时期,河神的形象由“祖神”到“诸侯”再到“长者”,凸显的是人文精神,说明当时人文意识增强,D项正确;受生产力水平的影响,当时迷信色彩并未淡化,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血缘关系,排除B项;鬼神观念趋于瓦解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
D
9. 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 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驰道交通的发达
C. 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 法律制度的完备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具有强大的组织和动员能力,再结合所学可知,中央集权制度可以有效控制地方,便于中央政府调动全国人力、物力完成大规模的公共建设,A项正确;“驰道交通的发达”只是便利政府调用人力与物力,但不是秦朝具有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和“法律制度的完备”只是秦朝具有大规模动员和组织能力的其中一个因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两项。
A
10.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秦灭六国后,以原来秦国通行的字体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为规范化字体,统一了全国文字。这种变化(  )
A. 表明中国古代文字走向成熟 B. 消除了各地商品流通语言障碍
C. 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 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
【解析】统一文字,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对华夏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意义,故选D项;商朝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国文字走向成熟的标志,排除A项;“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始皇统一后,确立了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了完备的中央和地方行政体制,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排除C项。
D
11. 汉初孝惠帝、孝文帝开创了汉代“以孝治天下”的教化模式;汉武帝时又把“孝”作为选拔官吏的重要标准,还强调“先尊后亲;尊尊亲亲”。这些政策的推行(  )
A. 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B. 导致了法家思想走向消亡
C. 消除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D.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解析】汉初强调“孝”,汉武帝把“孝”作为选官的标准,这些政策有利于家庭和睦,进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D项正确。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消亡”“消除”说法错误,排除B、C两项。
D
12.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桑弘羊奏请实施“酒榷法”,经汉武帝批准推行。此法规定由官府向私营酿酒作坊提供原料和酒曲,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专设榷酒官进行管理。这一政策(  )
A. 阻碍了社会经济发展 B. 提高了商人政治地位
C. 创新了商业经营主体 D. 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解析】“酒榷法”规定由官府向私营酿酒作坊提供原料和酒曲,产品由国家统一收购,专设榷酒官进行管理,这说明国家一定程度上实行垄断,这有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D项正确;“酒榷法”是国家对酒业的垄断,在当时并不阻碍社会经济发展,排除A项;“酒榷法”限制了私营酒商的发展,不利于提高商人的政治地位,排除B项;商业经营的主体依然是商人,C项错在“创新”,排除。
D
13. 下表是两汉时期部分医学资料的出土、搜集情况整理。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
B. 中医注重理论创新
C. 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
D. 两汉医学成就突出
D
时期 医学资料搜集、出土情况(部分)
两汉 江陵张家山西汉墓出土的医简共178 枚,含古医籍 2 部 11 种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医籍竹简约200枚、木牍10枚、绢帛10种
甘肃武威县出土简牍92 枚,记载完整医方31个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出土、搜集的众多两汉时期的医学资料,表明两汉医学成就突出,D项正确;材料只列举部分资料,仅凭此不能断定南方医学技术远超北方,排除A项;材料没有列举两汉时期的医学理论成就,不能得出注重理论创新方面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列举的医学资料多书写在竹简、木牍、绢帛上,看不出主要以纸为书写材料,不能得出造纸术促进了医学传承,排除C项。
14. 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包罗万象,技法娴熟老练,艺术水平空前。下图是东汉“制车轮画像石”,该画像可以研究当时(  )
A. 诸侯势力不断膨胀
B. 中华文化广泛传播
C.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D. 百姓生活水平较高
C
【解析】据材料可知,东汉画像石题材内容包罗万象,画像石中描绘了男女多人制作车轮的场景,可以得出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一定程度也能反映出当时的经济发展概况,C项正确;图中画像没有提及当时诸侯的生活状况,且东汉时期的诸侯势力已大不如前,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化的传播,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百姓的生活水平,排除D项。
15. 比较南北朝史传人物描写,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之词。北朝的勋贵传记,以军功、吏治为尚。造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南北朝著史传统不同
B. 南北朝政治制度差异大
C. 南北朝经济模式不同
D. 南北朝社会环境有差别
【解析】南北朝时期,南方相对稳定,文化发达,注重文学艺术,北方则战乱频繁,注重军事和政治,因此南朝史传赞人,多“词采遒艳”“善为文章”,而北朝的勋贵传记则以军功,吏治为尚,这种不同主要是由于南北朝社会环境的差别造成的,D项正确。
D
16. 封禅泰山是统一帝国的国家盛典。魏晋南北朝时期,围绕天下分合与正统争夺问题,一直有着关于封禅的讨论,如南朝刘宋朝、梁武帝朝、前秦苻坚朝、北魏孝文帝时期均有封禅之议。这主要表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A.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B. 同源同祖的意识逐渐萌发
C. 南北政权对峙的局面加剧
D. 民族冲突与民族交融并存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封禅泰山是统一国家的象征。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政权均有封禅之议,说明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发展,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A项正确;材料与同源同祖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关于封禅的讨论有助于国家统一,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冲突,排除D项。
A
17. 南北朝时期,江浙的太湖流域、江西鄱阳湖流域、湖南洞庭湖流域和浙江东部的会稽地区,成为著名的产粮区。这表明(  )
A. 经济重心实现南移 B. 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C. 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D. 江南农业发展鼎盛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材料中南方成为重要的产粮区,说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只能看出南方经济得到开发,不能看出南北趋于平衡,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农业发展鼎盛,排除D项。
B
18. 唐太宗下令停建洛阳乾元殿,两次释放宫女,并规定每个成年男子应有田三十亩。这表明他(  )
A. 励精图治,开创盛世 B. 选贤任能,虚怀纳谏
C. 以民为本,休养生息 D. 政治清明,对外开放
【解析】唐太宗的这些举措,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是以民为本,休养生息的表现,C项正确。
C
19. 陈寅恪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阐述:“唐代自安史之乱后,长安政权之所以得以继续维持,除文化势力外,仅恃东南八道财赋之供给,至黄巢之乱既将此东南区域之经济几全加破坏,复断绝汴路运河之交通……大唐帝国之形式及实质,均于是告终矣。”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经济重心已经南移完成 B. 大运河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中原经济发展逐渐停滞 D. 北方文化实力强于南方
【解析】材料认为黄巢起义使大运河阻断,加速了唐朝的灭亡,B项正确;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材料强调大运河对南北经济联系的作用,无法说明中原经济发展停滞,排除C项;唐代北方文化实力强于南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B
20. 据《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医生、画师、工匠、厨师、艺人和翻译人员等,都是通过考试选拔的。杜牧在写给侄子的《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中说:“一日读十纸,一月读一箱。朝廷用文治,大开官职场。愿尔出门去,取官如驱羊。”这反映出唐朝(  )
A. 崇文抑武观念的盛行 B. 中央官制有重大变革
C. 文官政治形成并完善 D. 科举有利于文化发展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朝社会大多数职业都需要通过考试选拔以及杜牧希望侄子认真学习,将来可以通过科举入仕等,结合唐朝实行科举制度可知,科举制对世风具有导向性,推动了唐朝文化发展,D项正确;宋朝盛行崇文抑武观念,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中央官制有重大变革,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官政治,排除C项。
D
21.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据此可知,唐太宗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决策失误 B. 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 提高政府效率 D. 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解析】唐太宗认为国家政务繁多,应与百官商量,与宰相谋划,若皇帝独断,难免出现失误。其目的是为减少决策失误,A项正确;增加宰相议政职能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B项;从“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政府效率,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及君相之间的矛盾问题,排除D项。
A
22. 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为主,但岭南道怀集地区百姓所纳庸调在上缴朝廷时由地方官府折纳成银饼。如图是唐怀集庸调银饼,观察该图可知当时(  )
A. 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
B. 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C. 南方税收总额高于北方
D. 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
D
【解析】银饼刻铭文字包括两方面信息:一是庸调来源地、缴纳时间、性质、重量,一是接收时的承办人员:专当官令、匠。庸调银的计量单位是“拾两”,这是既定的统一规格,不足者要添补,于是有银饼上的补疤,体现当时赋税征收管理较为严格,D项正确;唐怀集庸调银饼不能看出百姓缴纳赋税的数额,无法断定百姓赋税负担逐渐减轻,排除A项;唐朝租庸调制以征收实物地租而非货币地租为主,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南北方税收的总数额,排除C项。
23. “它是政治的附庸,政治家们用它辅助治理国家;它具有思辨性,闪耀着哲学思想的智慧;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一端连着华夏中原沃土,一端连着西域中亚文明。”对“它”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西汉时成为正统思想
B. 东汉末年在中国兴起
C. 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
D. 隋唐时成为文化主流
【解析】材料是对佛教的描述,在魏晋时期渐趋本土化,C项正确;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成为正统思想,排除A项;道教在东汉末年兴起,排除B项;儒家思想在隋唐时期仍然是主流,排除D项。
C
24. 天宝年间(724—756年),服制规定唐玄宗和杨贵妃才能穿着绣有金乌的锦袍。到了文宗(827—840年)时,一般富贵人家都有这样贵重的衣服。这反映了(  )
A. 唐朝丝织业的繁荣发展
B. 尊卑等级制度遭到冲击
C. 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
D. 丝绸之路促进中外交流
【解析】据材料,可以看出服制规定逐渐松弛,反映出封建等级制度遭到冲击,故选B项;材料中没有唐朝丝织业发展的具体信息,此项不是材料所描述的现象,排除A项;藩镇割据冲击中央集权,与材料中“服制规定逐渐松弛”现象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中外交流”,排除D项。
B
25. “诗史互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 “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 “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解析】“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指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故A项错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是科举考试的情境,故B项错误;“忆惜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描述的是唐朝“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故C项错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可以印证唐朝的中外交往,故D项正确。
D
二、非选择题:共25分。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定都平城后,北魏政权经常强制迁徙各地新民以充实京师(平城),并在京畿及其附近对他们进行计口授田,田土完全来自官府。在土地私有制已经充分发展,土地私有观念根深蒂固的以汉人为主体的地区,基本上未见实际授田与土地还受,各户的原有土地(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也都没有被触动,因而只是限田制,同时也是一种户籍登记制度。
材料二 汉魏至唐宋士大夫说的“均田”有二义,一是限田,一是均税。北朝时人从不称北魏《地令》为均田令或均田制,而称之为《地令》《地制》或“垦田授受之制”。有学者以为,未对北朝隋唐《地令》或《田令》的实施状况进行论证之前,径称《地令》或《田令》设计的田制为“均田制”容易给人“均分田土”的先入之见。
——以上均摘编自杨际平《论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规与土地制度》
材料三 制度本身是有生命的,有它的节奏、韵律,历经形成、生长、发展,可能不断完善,也可能走向衰亡。追踪、观察、多维度反思这一过程,正是制度史的“生命”所在。
——摘编自邓小南《再谈走向“活”的制度史》
(1) 据材料一,概述北魏土地制度的特点,并指出其历史背景。(6分)
答案: 特点:双轨制;或因俗而治、因地制宜。(2分)
背景:不同地区,土地所有情况不同。鲜卑拓跋地区,国家占有大量土地;汉族地区,国家无地可授;在长期的民族交融中,汉族农耕文明得到认同与尊重;北魏政权要保证财政税收,户籍等级,按照户口人丁征税;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等。(任答两点,4分)
(2) 据材料二,概述学者观点及其理由。(6分)
答案:观点:反对使用均田制概念。(2分)
理由:言不达意,传统一是限田,一是均税;历史上并没有相关概念名称;均田容易引发歧义。(任答两点,4分)
(3) 根据材料三,任选一个中国古代制度,写一篇“XXX制度研习报告”的短文。(13分)(要求:题目明确,制度发展演变完整,有研习结论)
答案:示例:题目:分封制研习报告。(2分)
发展演变:西周建立后,为巩固统治,分封王族、功臣、贵族等到各地做诸侯,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诸侯争霸、王室衰微局面,分封制逐渐瓦解。秦统一后,废分封行郡县。(9分)
结论:分封制是中国独特的国家社会治理模式;随着时代发展,制度应与时俱进等。(2分)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