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辽、西夏、金的统治
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契丹族    族 女真族
起源 辽河流域 今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 1038年元昊称帝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
制度     制度;行营作为政治中心 基本模仿北宋;汉式和本民族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保持  制度
知识点二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崛起 历程 ①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②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 ③1279年,完成    
治理 表现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省。 ②地方实行     制: A. 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B. 意义: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C. 地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边疆 ①吐蕃:设      。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续表
民族 关系 ①蒙古族形成,形成回回(回族前身)。 ②“      ”: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③趋势:民族矛盾转向阶级矛盾
【辨析】 中书省的沿革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沿至隋唐,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而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同时直辖“腹里之地”,即今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其趋势
  沿革: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
  趋势:整体而言,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拓展】 正确认识该时期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夏金元各政权均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 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家治理
1. 【学思之窗】 辽朝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第一段史料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是什么 设置特点是什么 你能否从第二段史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 谈谈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 【教材图示】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依据图示及其文字,以及所学知识,谈谈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和影响。
3. 【探究】 元朝“大一统”建设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忽必烈还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统治者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4. 【教材图示】 萨班灵骨塔遗址
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之后,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依据图示及其文字,谈谈萨班灵骨塔遗址的历史价值。
(2025惠州期末)辽兴宗时,重视博考经籍,并用契丹文翻译了儒家典籍;金朝政府鼓励翻译儒家经典,《易经》《尚书》等都有女真文版本;西夏君主元昊“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为蕃语”。这些举措有利于 (  )
A. 民族冲突的平息
B.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 多元文化的交融
D. 崇文抑武方针的认同
(2025无锡期末)在历史上,某一王朝首次把中原地区、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同时纳入王朝版图,并进行有效管辖。该王朝是 (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配套新练案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 (2025无锡期末)针对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与民族结构,辽朝采用了双轨制的统治体制,即所谓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双轨制”是指 (  )
                 
A. 四时捺钵制
B. 四等人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南、北面官制
2. (2025福州期末)辽朝北面官系统内保留契丹旧俗“夷离毕院”掌管刑狱,南面官系统内设置的司法官制总体承袭唐宋。这体现了辽朝 (  )
A. 多元一体 B. 赏罚分明
C. 因俗而治 D. 尊崇汉制
3. (2025清远期末)辽承后晋的“金德”,称本朝为“水德”。辽道宗末年修成的《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这一做法意在 (  )
A. 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
B. 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
C. 缓和与北宋王朝的矛盾
D. 维护和巩固国家大一统
4. (2025佛山期末)西夏第八位皇帝李遵顼,史书记载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并获得廷试进士第一名,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考中科举状元的皇帝。这说明当时 (  )
A. 政府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契丹风俗发生根本转变
5. (2025厦门期末)西夏王陵出土的单体殿宇建筑“大屋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总结的殿堂式建筑形制一致。这体现了 (  )
A. 北宋政权因俗而治
B. 西夏地方势力的增强
C. 宋夏关系较为稳定
D. 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
6. (2025南京期末)金熙宗继位后,下令女真、契丹等民族向中原迁徙,与当地汉人杂居,并建立户籍制度,授以土地。政府按季节向民众派发衣服与马匹,如有军事需要,他们要入伍作战,由国家提供钱财与粮米。以上政策主要体现了 (  )
A. 猛安谋克制度的内涵
B. 南、北面官的主要职责
C. 民族政权的对峙并立
D. 宋、辽之间的和战局面
7. (2025潍坊期末)金世宗设译经所,先后译出《易》《论语》《老子》等经史书籍15种。对此,他对大臣们说:“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世宗的做法 (  )
A. 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B.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D. 丰富了儒学思想内涵
8. (2025太原期中)元代在辽、金、宋三朝史书的编撰问题上摒弃了以辽、金为“边夷”,以宋为“正统”的观念,确立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原则。此外,元代还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我国方志以一统命名的先例。这反映出元代 (  )
A.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 继承了辽金政治遗产
C. 注重政治认同塑造
D. 为明清修史树立典范
9. (2025肇庆期末)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  )
A. 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 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 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 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10. (2025芜湖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
A. 三司 B. 行中书省
C. 中书省 D. 宣政院
11. (2025无锡期末)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这不仅是时人的认识,也体现了元朝的国土治理体系。元朝上述目的达成主要依靠 (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中书门下 D. 御史台
12. (2025成都期末)元代通过设置行省等机构,将广袤的边疆地区直接纳入中央管辖,改变了汉、唐通过册封和朝贡对内陆边疆实施控制的做法。这一举措 (  )
A.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C. 创新了朝贡贸易的方式
D. 分割了中书省宰相权力
13. (2025佛山期末)在吐蕃地区,元朝推行了建立官府、清查户口、征收赋税、驻扎军队、建立驿站等措施。由此可知,元朝 (  )
A. 改变地方划分的原则
B. 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
C. 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
D. 加强对西域地区控制
14. (2025南通期末)蒙古汗国时期,统治者举办朝会和祭祀,多沿袭本民族风俗。忽必烈即位后,命刘秉忠、许衡、尚文等人主持制定朝仪,经过多年发展,包含蒙古旧俗且“颇采古礼,杂就金制”的礼制逐渐建立起来。这一变化 (  )
A. 推动元朝民族平等
B. 维系政权长治久安
C.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D. 致使民族习俗趋同
15. (2025蚌埠期末)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 (  )
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16.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材料二 秦统一时,中国南部的人口基本上不属于华夏人群,所以秦朝在当时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辽、夏、金、元等各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权,都进行了大幅度的社会改革,适时转型发展,实行了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特点的政治治理制度和民族政策,特别是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方面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从秦到清,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国,其幅员又扩大了许多。
——摘编自甘阳、侯旭东主编《中国史八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内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当时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理由,并列举辽、夏、金、元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党项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知识点二
统一 行省 宣政院 四等人制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制度:南、北面官制度。特点:因俗而治。能体会到,第二段史料则从官员服饰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特征。作用:实质上是对汉族封建文明的肯定与保护,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辽政权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2. 原因:为适应女真族封建化趋势,削弱东北地区女真贵族的势力;金朝统治范围扩大,为巩固金朝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便于传达政令,加强管理。影响:继续加速女真族政权的封建化,为金世宗“大定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流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北京地区的开发,开启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并为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及北京城建设奠定基础。
3. 继承和发扬了儒学思想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用大一统思想来修撰正史,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重视农业生产和技术,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对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形成。
4. 萨班灵骨塔遗址属于一手的实物史料,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典例指引 1 C 解析: 题干中提到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积极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其转化为本民族的语言,这种翻译活动使得不同民族在文化层面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减少冲突,但这不是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或直接结果,排除A项;这些政权当时并未实现大一统,而是处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排除B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色彩浓厚,并未认同崇文抑武方针,翻译经典更多是文化整合而非政策转向,排除D项。
典例指引 2 D 解析: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管理中原地区,设立岭北行省管辖蒙古高原,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正式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地区,故选D项;汉朝疆域主要包括中原地区以及部分西域地区,当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未被汉朝有效管辖,排除A项;唐朝的疆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没有把青藏高原纳入王朝版图,排除B项;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时期幽云十六州未收回,北方有辽等政权,南宋更是偏安江南,排除C项。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1. D 解析:辽朝在政治管理制度中实施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主要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保留了契丹族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南面官主要负责管理汉族等农耕民族事务,故选D项;四时捺钵制是辽代皇帝的巡狩制度,并非针对不同民族和经济结构的统治体制,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实施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排除C项。
2. C 解析:在官制设置上,辽朝北面官系统保留了契丹旧俗,南面官系统总体承袭唐宋,这体现了其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多元一体”指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多样性和独立发展性,又强调这些多元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性,材料体现的是差异性而非共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辽朝在统治时的赏罚方式,排除B项;北面官系统保留了契丹旧俗,并非仅尊崇汉制,排除D项。
3. A 解析:“金德”“水德”是中国古代王朝确定自身正统的“五德终始”说体现,称“轩辕后”更是将自身与华夏始祖联系。这些做法表明辽统治者力图表明其统治的正统性,以此巩固统治,故选A项;B项“民族平等”说法与古代史实不符;辽与北宋争夺华夏正统,是对峙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辽与北宋等政权并立,并非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4. B 解析:李遵顼作为西夏的皇帝,能够博通群书并考中科举状元,显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因俗而治政策指的是政府根据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习俗来制定治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帝李遵顼个人考中科举的事迹,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党项族人,排除D项。
5. D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夏王陵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宋的殿宇形制,体现了宋夏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西夏并非北宋的辖地,排除A项;西夏王陵体现了其属于皇室陵墓,与地方势力的增强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夏之间和战不定,排除C项。
6. A 解析:金朝时期猛安谋克制度既是军事组织,负责组织军事作战,又是行政组织,材料正体现了这点,故选A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女真民族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金朝,排除D项。
7. C 解析:题干中金世宗的措施让女真族人能够接触和学习汉族的经典文化,这一行为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女真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译经行为主要影响的是文化领域,排除B项;金世宗翻译经史书籍是对已有儒学等经典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排除D项。
8. 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大一统,注重政治认同塑造,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元朝的修史观念,将辽金宋三国都视作正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的修史原则,开创我国方志以一统命名的先例,并没有对明清修史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
9. D 解析:元朝建立了急递铺网络,有利于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从而提升行政治理效能,故选D项;早在秦朝就实行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项;急递铺主要是用于官方文书传递等行政事务,排除B项;元代实行行省制,使得边疆管理与内地行政体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排除C项。
10. B 解析: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在地方上行使较大的权力,故选B项;三司在宋朝管理中央财政事宜,在明朝属于地方分化事权的措施,排除A项;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即“都省”,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排除D项。
11. A 解析:据题干可知,元朝实行了对吐蕃的有效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故选A项;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全国行政事务,排除B项;中书门下是北宋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排除D项。
12. B 解析:元代设置行省等机构,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这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控制,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行省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朝贡贸易主要涉及对外贸易,排除C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分割中书省宰相权力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二者不相关,排除D项。
13. B 解析:通过建立官府,元朝能够在吐蕃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统治;清查户口和征收赋税则有助于掌握人口和经济状况,为税收和劳役的分配提供依据;驻扎军队可以维护边疆安全,防止外部势力的侵扰;建立驿站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政令的传达和物资的运输。因此,元朝在吐蕃地区推行的这些措施表明其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
14. C 解析:这种礼制打破了单一民族风俗的局限,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礼仪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与接纳,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故选C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上述变化也并未推动民族平等,排除A项;礼制的建立对政权稳定有一定作用,但仅靠此无法维系政权长治久安,排除B项;该礼制只是融合多民族元素,并非致使民族习俗趋同,各民族习俗仍保留自己的特点,排除D项。
15. A 解析:元朝的进士中不仅包含了多个民族,而且很多进士的母亲或妻子是汉人。这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互动,特别是在家庭层面的交融,故选A项;B项“完全”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提供科举考试的相关程序和录取标准,排除C项;进士中多民族的存在和汉人亲属的高比例反而说明了民族间的交融,排除D项。
16. (1) 内涵:①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②洛阳及京畿地区;③“天下中心”;④相对西周四夷而言。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理由:秦统一时,中国南部的人口基本上不属于华夏人群。
贡献:辽推行南、北面官制,西夏采取了“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共3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 程 目 标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辽、西夏、金的统治
政权 辽 西夏 金
民族 契丹族 ______族 女真族
起源 辽河流域 今陕北、宁夏 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建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国 1038年元昊称帝 1115年完颜阿骨打称帝
制度 _______________制度;行营作为政治中心 基本模仿北宋;汉式和本民族两套官称 沿袭唐宋制度;保持____________制度
党项
南、北面官
猛安谋克
知识点二 从蒙古崛起到元朝统一
崛起历程 ①1206年,铁木真建立蒙古汗国。 ②1271年,忽必烈建立大元。 ③1279年,完成______
治理表现 交通 修筑驿道,设立驿站和急递铺
制度 ①中央设中书省。
②地方实行______制:
A. 特点: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行政效率较高。
B. 意义: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发展。
C. 地位:是我国省制的开端
统一
行省
治理表现 边疆 ①吐蕃:设_________。
②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
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
民族关系 ①蒙古族形成,形成回回(回族前身)。 ②“____________”: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③趋势:民族矛盾转向阶级矛盾
宣政院
四等人制
【辨析】 中书省的沿革
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沿至隋唐,是中央三省中的一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政令。而元朝中书省是最高权力机构,总理全国政务,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同时直辖“腹里之地”,即今山东、山西、河北及内蒙古和河南的部分地区。
【归纳】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沿革及其趋势
沿革: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郡县制→汉朝的郡国并行制→元朝的行省制。
趋势:整体而言,中央权力逐步加强,地方权力逐步削弱。
【拓展】 正确认识该时期民族政权和民族关系
①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祖国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因此这些政权的历史地位是平等的,少数民族政权为我国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
②各民族间存在战争,这些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进行定义。
③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辽夏金元各政权均进行了封建化改革,各民族进一步交融。
核心导学
1. 【学思之窗】 辽朝制度建设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辽史·百官志一》)
胡人之官,领番中职事者皆胡服,谓之契丹官,枢密、宰臣则曰北枢密、北宰相。领燕中职事者,虽胡人亦汉服,谓之汉官,执政者则曰南宰相、南枢密。(余靖《武溪集》卷18《契丹官仪》)
第一段史料反映的辽朝职官制度是什么?设置特点是什么?你能否从第二段史料的描述中体会到这一特点?谈谈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答案:制度:南、北面官制度。特点:因俗而治。能体会到,第二段史料则从官员服饰的角度反映了“因俗而治”特征。作用:实质上是对汉族封建文明的肯定与保护,缓和了民族矛盾,稳定了辽政权的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主题 少数民族政权的国家治理
2. 【教材图示】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朝迁都燕京,是北京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后来元朝在金中都东北兴建大都。明朝前期迁都北京,位置比元大都略微南移。明朝嘉靖年间,又在北京城南面加修外城。今天北京的中心区域由此形成。
依据图示及其文字,以及所学知识,谈谈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和影响。
答案:原因:为适应女真族封建化趋势,削弱东北地区女真贵族的势力;金朝统治范围扩大,为巩固金朝对广大地区的统治,便于传达政令,加强管理。
影响:继续加速女真族政权的封建化,为金世宗“大定之治”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北方地区的民族交流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推动了北京地区的开发,开启了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历史,并为元明清时期定都北京及北京城建设奠定基础。
3. 【探究】 元朝“大一统”建设
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大量任用儒家人士作为国家治理的栋梁同时,设四于学,把《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译为蒙古文。忽必烈用大一统的思想指导正史修撰,把《宋史》《辽史》《金史》同列为正史,不去强调“华夷之辨”,这蕴含着“天下一家”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忽必烈还继承了多民族经济发展重视农业的历史传统,专门组织编撰了《农桑辑要》,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为劝农官。忽必烈还将中华民族历史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都纳入国家祭祀体系之中。(王文光、马宜果《元朝的大一统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元朝统治者大一统实践的历史意义。
答案:继承和发扬了儒学思想文化,促进了民族之间思想文化的交流,反映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用大一统思想来修撰正史,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重视农业生产和技术,促进了农耕文明的继续发展;对传说人物和杰出人物的认同,有利于中华民族一体化的形成。
4. 【教材图示】 萨班灵骨塔遗址
1247年,蒙古皇子阔端与吐蕃宗教首领、藏传佛教高僧萨迦班智达在凉州会谈,就吐蕃地区归附达成协议。之后,西藏开始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辖。后来萨班在凉州去世。
依据图示及其文字,谈谈萨班灵骨塔遗址的历史价值。
答案:萨班灵骨塔遗址属于一手的实物史料,对研究藏族和蒙古族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元朝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
1
(2025惠州期末)辽兴宗时,重视博考经籍,并用契丹文翻译了儒家典籍;金朝政府鼓励翻译儒家经典,《易经》《尚书》等都有女真文版本;西夏君主元昊“教国人纪事用蕃书,而译《孝经》《尔雅》为蕃语”。这些举措有利于(  )
A. 民族冲突的平息 B. 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C. 多元文化的交融 D. 崇文抑武方针的认同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各个少数民族政权都积极翻译儒家经典,并将其转化为本民族的语言,这种翻译活动使得不同民族在文化层面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推动了多元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文化交流可以促进相互理解,减少冲突,但这不是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或直接结果,排除A项;这些政权当时并未实现大一统,而是处于多民族政权并立的状态,排除B项;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军事色彩浓厚,并未认同崇文抑武方针,翻译经典更多是文化整合而非政策转向,排除D项。
C
(2025无锡期末)在历史上,某一王朝首次把中原地区、蒙古高原、青藏高原、新疆同时纳入王朝版图,并进行有效管辖。该王朝是(  )
A. 汉朝 B. 唐朝
C. 宋朝 D. 元朝
2
【解析】 元朝设立行省制度管理中原地区,设立岭北行省管辖蒙古高原,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正式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设立北庭都元帅府等管理西域地区,故选D项;汉朝疆域主要包括中原地区以及部分西域地区,当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未被汉朝有效管辖,排除A项;唐朝的疆域主要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没有把青藏高原纳入王朝版图,排除B项;宋朝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时期幽云十六州未收回,北方有辽等政权,南宋更是偏安江南,排除C项。
D
配套新练案
1. (2025无锡期末)针对二元化的经济结构与民族结构,辽朝采用了双轨制的统治体制,即所谓的“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双轨制”是指(  )
A. 四时捺钵制 B. 四等人制
C. 猛安谋克制 D. 南、北面官制
【解析】辽朝在政治管理制度中实施南、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主要负责管理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保留了契丹族原有的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南面官主要负责管理汉族等农耕民族事务,故选D项;四时捺钵制是辽代皇帝的巡狩制度,并非针对不同民族和经济结构的统治体制,排除A项;四等人制是元朝实施的民族政策,排除B项;猛安谋克制是金朝在女真族内部实行的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排除C项。
D
2. (2025福州期末)辽朝北面官系统内保留契丹旧俗“夷离毕院”掌管刑狱,南面官系统内设置的司法官制总体承袭唐宋。这体现了辽朝(  )
A. 多元一体 B. 赏罚分明
C. 因俗而治 D. 尊崇汉制
【解析】在官制设置上,辽朝北面官系统保留了契丹旧俗,南面官系统总体承袭唐宋,这体现了其因俗而治的特点,故选C项;“多元一体”指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多样性和独立发展性,又强调这些多元的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融合性,材料体现的是差异性而非共性,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辽朝在统治时的赏罚方式,排除B项;北面官系统保留了契丹旧俗,并非仅尊崇汉制,排除D项。
C
3. (2025清远期末)辽承后晋的“金德”,称本朝为“水德”。辽道宗末年修成的《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这一做法意在(  )
A. 表明其中华正统的地位 B. 为实现各民族平等制造舆论
C. 缓和与北宋王朝的矛盾 D. 维护和巩固国家大一统
【解析】“金德”“水德”是中国古代王朝确定自身正统的“五德终始”说体现,称“轩辕后”更是将自身与华夏始祖联系。这些做法表明辽统治者力图表明其统治的正统性,以此巩固统治,故选A项;B项“民族平等”说法与古代史实不符;辽与北宋争夺华夏正统,是对峙的表现,排除C项;当时辽与北宋等政权并立,并非大一统王朝,排除D项。
A
4. (2025佛山期末)西夏第八位皇帝李遵顼,史书记载他“端重明粹,少力学,长博通群书,工隶篆”,并获得廷试进士第一名,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考中科举状元的皇帝。这说明当时(  )
A. 政府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 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基础 D. 契丹风俗发生根本转变
【解析】李遵顼作为西夏的皇帝,能够博通群书并考中科举状元,显然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故选B项;因俗而治政策指的是政府根据不同民族或地区的习俗来制定治理政策,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皇帝李遵顼个人考中科举的事迹,排除C项;材料讨论的是党项族人,排除D项。
B
5. (2025厦门期末)西夏王陵出土的单体殿宇建筑“大屋顶”形制,与宋《营造法式》所总结的殿堂式建筑形制一致。这体现了(  )
A. 北宋政权因俗而治
B. 西夏地方势力的增强
C. 宋夏关系较为稳定
D. 宋夏之间的文化交流
【解析】材料体现了西夏王陵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宋的殿宇形制,体现了宋夏之间存在文化交流,故选D项;西夏并非北宋的辖地,排除A项;西夏王陵体现了其属于皇室陵墓,与地方势力的增强关系不大,排除B项;宋夏之间和战不定,排除C项。
D
6. (2025南京期末)金熙宗继位后,下令女真、契丹等民族向中原迁徙,与当地汉人杂居,并建立户籍制度,授以土地。政府按季节向民众派发衣服与马匹,如有军事需要,他们要入伍作战,由国家提供钱财与粮米。以上政策主要体现了(  )
A. 猛安谋克制度的内涵
B. 南、北面官的主要职责
C. 民族政权的对峙并立
D. 宋、辽之间的和战局面
【解析】金朝时期猛安谋克制度既是军事组织,负责组织军事作战,又是行政组织,材料正体现了这点,故选A项;南、北面官制是辽时期的政治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介绍了女真民族的发展情况,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金朝,排除D项。
A
7. (2025潍坊期末)金世宗设译经所,先后译出《易》《论语》《老子》等经史书籍15种。对此,他对大臣们说:“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金世宗的做法(  )
A. 消除了民族隔阂与矛盾 B. 提升了政府行政效率
C.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认同 D. 丰富了儒学思想内涵
【解析】题干中金世宗的措施让女真族人能够接触和学习汉族的经典文化,这一行为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有利于女真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故选C项;“消除”一词过于绝对,排除A项;译经行为主要影响的是文化领域,排除B项;金世宗翻译经史书籍是对已有儒学等经典文化的传播和学习,排除D项。
C
8. (2025太原期中)元代在辽、金、宋三朝史书的编撰问题上摒弃了以辽、金为“边夷”,以宋为“正统”的观念,确立了“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的原则。此外,元代还编纂了《大元一统志》,开创了我国方志以一统命名的先例。这反映出元代(  )
A. 实行民族平等政策 B. 继承了辽金政治遗产
C. 注重政治认同塑造 D. 为明清修史树立典范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主要是因为元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实现大一统,注重政治认同塑造,故选C项;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元朝的修史观念,将辽金宋三国都视作正统,排除B项;材料强调元朝的修史原则,开创我国方志以一统命名的先例,并没有对明清修史影响的信息,排除D项。
C
9. (2025肇庆期末)忽必烈统一全国以后,贯通南北、纵横全国的急递铺网络开始建立起来。各路府州县根据实际情况,“每十里或十五里、二十里,则设一铺”。《元史·地理志》记载,全国大大小小的急递铺有2万多处。据此推断,元朝急递铺(  )
A. 首创了文书行政管理制度 B. 促进统一市场形成
C. 使边疆与内地管理一体化 D. 提升行政治理效能
【解析】元朝建立了急递铺网络,有利于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从而提升行政治理效能,故选D项;早在秦朝就实行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排除A项;急递铺主要是用于官方文书传递等行政事务,排除B项;元代实行行省制,使得边疆管理与内地行政体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排除C项。
D
10. (2025芜湖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
A. 三司 B. 行中书省
C. 中书省 D. 宣政院
【解析】行中书省是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在地方上行使较大的权力,故选B项;三司在宋朝管理中央财政事宜,在明朝属于地方分化事权的措施,排除A项;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即“都省”,不是地方行政机构,排除C项;宣政院是元朝掌管全国佛教事宜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排除D项。
B
11. (2025无锡期末)藏文史料《汉藏史集》认为吐蕃相当于元朝的“第十一个行省”。这不仅是时人的认识,也体现了元朝的国土治理体系。元朝上述目的达成主要依靠(  )
A. 宣政院 B. 中书省
C. 中书门下 D. 御史台
【解析】据题干可知,元朝实行了对吐蕃的有效管理,结合所学可知,元朝由直属中央的宣政院对吐蕃地区进行管理,故选A项;中书省是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掌管全国行政事务,排除B项;中书门下是北宋最高行政机构,排除C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排除D项。
A
12. (2025成都期末)元代通过设置行省等机构,将广袤的边疆地区直接纳入中央管辖,改变了汉、唐通过册封和朝贡对内陆边疆实施控制的做法。这一举措(  )
A. 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
C. 创新了朝贡贸易的方式 D. 分割了中书省宰相权力
【解析】元代设置行省等机构,将边疆地区纳入中央直接管辖,这更有利于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控制,从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故选B项;行省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朝贡贸易主要涉及对外贸易,排除C项;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主要作用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而分割中书省宰相权力是中央官制的调整,二者不相关,排除D项。
B
13. (2025佛山期末)在吐蕃地区,元朝推行了建立官府、清查户口、征收赋税、驻扎军队、建立驿站等措施。由此可知,元朝(  )
A. 改变地方划分的原则 B. 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
C. 推行民族平等的政策 D. 加强对西域地区控制
【解析】通过建立官府,元朝能够在吐蕃地区实施有效的行政统治;清查户口和征收赋税则有助于掌握人口和经济状况,为税收和劳役的分配提供依据;驻扎军队可以维护边疆安全,防止外部势力的侵扰;建立驿站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有利于政令的传达和物资的运输。因此,元朝在吐蕃地区推行的这些措施表明其重视边疆地区的管理,故选B项。
B
14. (2025南通期末)蒙古汗国时期,统治者举办朝会和祭祀,多沿袭本民族风俗。忽必烈即位后,命刘秉忠、许衡、尚文等人主持制定朝仪,经过多年发展,包含蒙古旧俗且“颇采古礼,杂就金制”的礼制逐渐建立起来。这一变化(  )
A. 推动元朝民族平等 B. 维系政权长治久安
C. 顺应民族交融趋势 D. 致使民族习俗趋同
【解析】这种礼制打破了单一民族风俗的局限,促进不同民族间文化、礼仪等方面的相互了解与接纳,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故选C项;元朝实行民族歧视政策,上述变化也并未推动民族平等,排除A项;礼制的建立对政权稳定有一定作用,但仅靠此无法维系政权长治久安,排除B项;该礼制只是融合多民族元素,并非致使民族习俗趋同,各民族习俗仍保留自己的特点,排除D项。
C
15. (2025蚌埠期末)1333年,元朝开科取士,在所取进士百人中,有蒙古、唐兀、回回、于阗、哈喇鲁、畏兀儿等民族50名,其中母亲为汉人的占比为58%,妻子为汉人的占比近70%。这说明了元朝(  )
A. 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B. 已经完全实现汉化
C. 科举考试更加公平 D. 奉行民族歧视政策
【解析】元朝的进士中不仅包含了多个民族,而且很多进士的母亲或妻子是汉人。这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和互动,特别是在家庭层面的交融,故选A项;B项“完全”说法不符合史实;材料中没有提供科举考试的相关程序和录取标准,排除C项;进士中多民族的存在和汉人亲属的高比例反而说明了民族间的交融,排除D项。
A
16. 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大一统”的追求始终未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的青铜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提到周武王灭商后决定建(东)都于天下的中心(雒邑),“余其宅兹中国”(我且安顿在这个称为中国的地方)。这是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材料二 秦统一时,中国南部的人口基本上不属于华夏人群,所以秦朝在当时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辽、夏、金、元等各王朝都是多民族政权,都进行了大幅度的社会改革,适时转型发展,实行了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特点的政治治理制度和民族政策,特别是在对少数民族地区管理方面积累了多方面的经验,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从秦到清,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中国,其幅员又扩大了许多。
——摘编自甘阳、侯旭东主编《中国史八讲》等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内涵及其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
答案:内涵:①周成王(或王室)所在地;②洛阳及京畿地区;③“天下中心”;④相对西周四夷而言。
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在当时就是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理由,并列举辽、夏、金、元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杰出贡献。
答案:理由:秦统一时,中国南部的人口基本上不属于华夏人群。
贡献:辽推行南、北面官制,西夏采取了“藩汉分治”的政治制度,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元朝推行行省制度。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