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 程 目 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措施 影响文书传送 制度 提高决策效率,控制官僚机构中枢机构 设立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思想文化 文字狱 摧残文化,思想专制【拓展】 军机处设立标志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①从地位上看:虽说是最高行政中枢,但本质上是皇帝的顾问机构。②从成员看:完全由皇帝选派。③从职权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执行皇帝决策。【辨析】 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 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封建制度包括的范围很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度,还包括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制度。如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是封建制度已经走向衰败。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辖区 ①内地:实行行省制和督抚制度 ②边疆: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机构 掌管民族事务 具体 措施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并设府东北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北方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西北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 将军 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西南 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续表意义 现代中国的 基本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 【辨析】 理藩院和宣政院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图解】 清朝中期疆域范围【拓展】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①地域:维护边疆安定和国家统一。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③民族:加强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边疆开放。④后世: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开始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期表现 经济 人口膨胀, 危机显露 政治 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对外 清政府固守 的政策 影响 清朝统治由盛转衰,落后于世界潮流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主题一 清朝前期的君主专制1. 【史料阅读】 认识“乾纲独断”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依据史料,你如何评价清朝前期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2. 【学思之窗】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2025泰安期末)有学者认为,军机处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内阁和军机处 ( )A. 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B. 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 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D. 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主题二 清朝前期疆域管理的成与败3. 【教材地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思考点】 依据地图,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并结合所学,清朝前期就地方治理,建立了哪些机构或制度 与汉唐相比,清朝对边疆治理有何不同 说说清朝为什么没有像秦汉和明朝那样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 4. 【问题探究】 清朝保守的对外关系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但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咭唎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 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阅读上述史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2025芜湖期末)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 )A.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C. 助推台湾地区文化发展D. 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配套新练案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 (2025厦门期末)下表为康熙诏谕编撰经书一览表,康熙的这种做法 ( ) 时间 书名1679年 《日讲四书解义》《月讲书经解义》1682年 《日讲易经解义》1698年 《春秋传说汇纂》1714年 《周易折中》1720年 《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A. 拓宽了选官途径B. 悖离了理学原意C. 促进了文化繁荣D. 强化了政治认同2. (2025南京期末)1709年,康熙皇帝在一份奏折上朱批:“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皇帝可以借奏折 ( )A.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 强化对官僚集团的管理C. 扩大中枢秘书机构权力D. 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3. (2025福州期末)清雍正年间实行“议复”制度,军机大臣需要根据皇帝的指示,讨论臣工上奏的事务并提出处理意见,最终获得皇帝批示后再执行。这一制度 ( )A. 体现政治开明B. 助推决策合理C. 提升内阁职权D. 促使政局稳定4. (2025安庆期末)《四库全书总目》载:“自增用奏折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据此可知,奏折制度的实行 ( )A. 强化了君主专制B. 整饬了地方吏治C. 杜绝了贪污腐败D. 避免了决策失误5. (2025惠州期末)雍乾时期,一批重要典章制度得以确立。《大清会典》经过两次纂修,对政权机构、制度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另《工部则例》《吏部则例》《户部则例》等,都编纂成书。这 ( )A. 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B. 规范了官僚机构运行C.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D. 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6. (2025杭州期末)厦门市鼓浪屿的皓月园内有一碑刻:“洗尽儒酸展六韬,驱荷拒虏起江皋。论功何止垂华夏,万古雄风壮海涛。”该碑刻赞誉的历史人物是 ( )A. 文天祥 B. 郑和C. 郑成功 D. 戚继光7. (2025汕尾期末)清朝对《礼记·王制》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尤其推崇,如清前期对东北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治理均遵循这一思想。由此可知,这种治理理念 ( )A. 保障了清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定B. 注重维护统治的合法性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 消弭了边疆地区的矛盾8. (2025成都期末)清朝统治者以蒙古原有基层社会组织为基础,创立盟旗制度以治理蒙古,又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接受朝廷册封的宗教领袖共同治理西藏。这些治理措施蕴含的理念是 ( )A. 因地制宜 B. 地方自治C. 恩威并施 D. 休养生息9. (2025太原期中)雍正年间,云贵地方官员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雍正皇帝针对这一问题批示:“及(即)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 朕不惜此等之费也。”雍正皇帝此举 ( )A. 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交融B. 把西南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 完善了西南边疆治理体系D. 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控制10. (2024梅州期末)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 )A. 维护国家主权 B. 扩大地方自治C. 强化三省职权 D. 建立行省制度11. (2025南昌期末)清代书法流行“馆阁体”,作为科举应试的“钦定”书体,馆阁体强调规范、整齐和统一,虽然方正光洁,却显得拘谨刻板,改变了明后期畅情适意、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自由书风。这种变化 ( )A. 反映了文字狱的频繁制造B. 促进大一统观念的流行C. 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D. 表明专制体制逐渐僵化12. (2025肇庆期末)下图所示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推知,当时 ( )A. 推广高产作物B. 人地矛盾加剧C. 自然经济解体D. 土地兼并严重13. (2025芜湖期末)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 )A. 休养生息政策B. 轻徭薄赋政策C. 重农抑商政策D. 闭关自守政策14. (2025佛山期末)马嘎尔尼访华后,乾隆帝虽一再密令传谕沿海各督抚,“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但乾隆帝未与群臣商议,便选择对外封闭作为基本国策。由此可见,当时 ( )A. 决策机制难以顺应时势B. 闭关自守成为朝廷共识C. 沿海形势威胁清朝统治D. 中枢行政机构职能缺失15. (2025厦门期末)1761年,乾隆皇帝告诫:“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清政府允准洋船停泊之处为 ( )A. 广州 B. 福州C. 宁波 D. 上海16. (2024清远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材料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知识奠基知识点一奏折 军机处知识点二理藩院 伊犁 驻藏大臣 版图知识点三资源 闭关自守核心导学主题一1. 积极方面:防止大臣专权,稳固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2. 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自己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达到了强化君主专制的目的。典例指引 1 A 解析:学者认为两者虽职能侧重不同(内阁偏日常、军机处偏机要),但本质均为辅助皇帝施政的工具,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B项;内阁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且内阁职能不限于军务,排除C项;票拟是明朝内阁的核心职能,排除D项。主题二3. 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有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机构:内地实行行省制和督抚制度,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比较:汉唐更多使用羁縻政策,清朝实现直接管理边疆地区,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原因:蒙古地区属于直属地区,满蒙联姻和蒙旗制度执行较好;同时统治者认为修德安民是立国之本;此外火器的发展降低了长城的防御作用;总之,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4. 看待:以天朝上国观念对待西方,认为对西方的贸易是清朝对西方的恩恤;以朝贡体制为由拒绝西方的政治要求;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评论: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实质是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反映。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最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典例指引 2 B 解析: 材料“台湾设府”反映了清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材料“台湾学子……举人考试”反映清政府通过科举制吸纳台湾士人参与国家管理,“台湾……灾后……赈济”反映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社会管理,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君主专制强调君主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政府对台湾等多方面措施,不只是产生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满汉官僚间的纷争强调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权力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1. D 解析:作为满族的康熙帝主持编撰儒家经典的经书,这显示康熙帝认同汉族儒家文化,从而赢得汉族对清朝政权的支持,进而强化了政治认同,故选D项;编撰经书属于发展文化事业,而非拓宽选官途径,排除A项;康熙王朝以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思想,其诏谕编撰经书符合理学思想,排除B项;编纂经书促进作为文化一个方面的儒学发展,但不能达到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排除C项。2. B 解析:这表明皇帝试图通过秘密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控官僚集团,从而加强对官僚的管理和监控,故选B项;这份奏折主要涉及信息收集与管理,排除A项;奏折的使用人群并不局限于中枢秘书机构,排除C项;皇帝通过秘密奏折强化对信息的掌控,实际上是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D项。3. B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议复”制度之下,对于大臣上奏的事务,军机大臣先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得到皇帝批示后再实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决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议复”制度,属于行政决策范畴,并不能扩大为其政治的“开明”或政局稳定排除A、D两项;题干述及的是军机大臣,排除C项。4. A 解析:材料描述了奏折制度的实行情况,“朱批谕旨是也”,增强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力,故选A项;奏折制度虽然有助于皇帝了解地方情况,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而非整饬地方吏治,排除B项;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5. B 解析:这一系列的法律文本,是国家政务处理、法律事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故选B项;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题干主要反映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使得法律的文本结构不断完善,没有涉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D项“确保了”说法不妥。6. C 解析:据材料“驱荷拒虏起江皋”可知此人曾抗击荷兰侵略者,结合所学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故选C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抗元著称,排除A项;郑和是明朝航海家,排除B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排除D项。7. C 解析:这种治理理念注重对边疆地区进行教化,但不改变其风俗,尊重了边疆地区的风俗文化等,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选C项;政权的长期稳定涉及众多因素,排除A项;这种治理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方式,排除B项;D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8. A 解析:清朝统治者根据蒙古和西藏的具体情况,分别创立了盟旗制度和派遣驻藏大臣,这些措施体现了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治理策略的理念,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理念,故选A项;“地方自治”意味着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治理权,排除B项;“恩威并施”通常指既给予恩惠又施加威严或惩罚,排除C项;“休养生息”通常指在战争或动乱后,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排除D项。9. D 解析:雍正帝同意西南地区与内地通商,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的主要意图在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排除A项;西南地区早已纳入清朝版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与内地通商,边疆治理体系是指国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政策,排除C项。10. A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自治无关,排除B项;清代不实行三省制,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已经建立,排除D项。11. D 解析:“馆阁体”风格拘谨刻板,体现了专制体制在文化领域对思想和个性的束缚,故选D项;“馆阁体”强调科举应试中的书体整齐统一,文字狱是通过对文字作品内容的歪曲解读来迫害文人,两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馆阁体”对大一统观念流行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排除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排除C项。12. B 解析:表格信息显示清代前期人口不断增加,而人均耕地逐渐减少,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故选B项;推广高产作物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而材料中人均耕地的减少与土地多少的变化有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土地兼并严重”与土地日益集中有关,排除D项。13. D 解析:材料“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故选D项;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清净自守不扰民,排除A项;轻徭薄赋政策指减轻徭役、赋税,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指我国战国以来重视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C项。14. A 解析: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在未与群臣商议的情况下,独自决定采取封闭政策。这反映出清朝的决策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难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只提到乾隆帝个人的决策,排除B项;乾隆帝选择对外封闭作为基本国策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沿海形势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枢行政机构的职能状态,排除D项。15.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这改变了清朝起初规定的四处通商口岸的规定,故选A项。16. ( 1) 特点:以儒家和睦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使的设置;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唐朝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2) 变化:撤市舶司,设立海关,由多口通商到闭关自守(一口通商)。影响: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共43张PPT)第四单元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课 程 目 标了解清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清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知识奠基知识点一 康雍乾时期的君主专制 措施 影响文书传送 ______制度 提高决策效率,控制官僚机构中枢机构 设立_________ 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思想文化 文字狱 摧残文化,思想专制奏折军机处【拓展】 军机处设立标志清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①从地位上看:虽说是最高行政中枢,但本质上是皇帝的顾问机构。②从成员看:完全由皇帝选派。③从职权看: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执行皇帝决策。【辨析】 君主专制制度<封建制度君主专制制度是以君主独裁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政治制度。而封建制度包括的范围很广,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封建政治制度,还包括经济制度、土地制度以及思想文化等一系列的制度。如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是封建制度已经走向衰败。知识点二 疆域的奠定辖区 ①内地:实行行省制和督抚制度 ②边疆:分设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机构 _________掌管民族事务具体 措施 东南 郑成功收复台湾;台湾回归并设府东北 中俄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北方 平定噶尔丹叛乱,设立盟、旗西北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______将军西藏 册封达赖和班禅;派遣____________;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西南 改土归流,取消土司世袭制度意义 现代中国的______基本奠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加强中央集权理藩院伊犁驻藏大臣版图【辨析】 理藩院和宣政院理藩院是清朝时设立的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宣政院是元朝设立的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图解】 清朝中期疆域范围【拓展】 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意义①地域:维护边疆安定和国家统一。②政治: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③民族:加强边疆和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交融和边疆开放。④后世: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的版图。知识点三 统治危机的初显开始 19世纪前期,嘉庆、道光时期表现 经济 人口膨胀,______危机显露政治 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对外 清政府固守____________的政策影响 清朝统治由盛转衰,落后于世界潮流资源闭关自守核心导学1. 【史料阅读】 认识“乾纲独断”乾隆帝曾就康雍乾三朝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传统作出总结: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祖、皇考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无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清高宗实录》卷323乾隆十三年八月辛亥)当时人形容皇权笼罩下的政治气氛:皇上曰可,臣亦曰可;皇上曰否,臣亦曰否。上有忧勤之圣,下无翼赞之贤,此其所以逊于唐、虞也。(齐周华《名山藏副本》附录《唐孙镐讨诸葛际盛檄》)依据史料,你如何评价清朝前期君主乾纲独断的政治。答案:积极方面:防止大臣专权,稳固皇权,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政治的稳定。消极方面: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社会从政治上逐渐失去活力,走向衰落。主题一 清朝前期的君主专制2. 【学思之窗】 雍正帝批阅过的奏折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奏折制度如何强化了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答案:奏折制度的实质是官员与皇帝单线联系。通过这种联系,清朝皇帝能够做到多渠道地了解下情,使不同等级、不同部门的官员进行复杂而秘密的互相监督,自己则从中充分施展权术,或进行“私人”感情笼络,或挑拨离间令臣下互相猜疑,由此大大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最终达到了强化君主专制的目的。1(2025泰安期末)有学者认为,军机处为内阁的凝缩组织,甚至还提出了“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的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内阁和军机处( )A. 均为君主施政的辅助机构B. 共同推动宰相制度的重生C. 均为处理军务的特殊部门D. 共同拥有票拟政令的职权【解析】学者认为两者虽职能侧重不同(内阁偏日常、军机处偏机要),但本质均为辅助皇帝施政的工具,体现了皇权专制的强化,故选A项;宰相制度在明初已被废除,排除B项;内阁主要负责日常行政事务,且内阁职能不限于军务,排除C项;票拟是明朝内阁的核心职能,排除D项。A3. 【教材地图】 清朝疆域图(1820年)主题二 清朝前期疆域管理的成与败【思考点】 依据地图,为什么说清朝基本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并结合所学,清朝前期就地方治理,建立了哪些机构或制度?与汉唐相比,清朝对边疆治理有何不同?说说清朝为什么没有像秦汉和明朝那样在北方大规模修筑长城?答案:原因:元朝疆域辽阔,但明朝的疆域明显收缩,对东北、西藏等边疆地区的控制比较薄弱。这种情况到了清朝才有改变,不仅版图有所开拓,而且在边疆地区因地制宜地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统治。机构:内地实行行省制和督抚制度,边疆设置将军辖区和办事大臣辖区。比较:汉唐更多使用羁縻政策,清朝实现直接管理边疆地区,实现边疆与内地一体化。原因:蒙古地区属于直属地区,满蒙联姻和蒙旗制度执行较好;同时统治者认为修德安民是立国之本;此外火器的发展降低了长城的防御作用;总之,清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4. 【问题探究】 清朝保守的对外关系乾隆、嘉庆时期,英国先后派出使团来华,希望扩大贸易、增开通商口岸,但都以失败告终。清朝皇帝在写给英国国王的敕谕中说: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制,不便准行……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在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 咭唎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徇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未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尔国王或误听尔臣下之言,任从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欲求上岸交易,天朝法制森严,各处守土文武恪遵功令,尔国船只到彼……定当立时驱逐出洋,未免尔国夷商徒劳往返,勿谓言之不豫也!(《清高宗实录》卷1435乾隆五十八年八月己卯)尔国距中华过远,遣使远涉,良非易事;且来使于中国礼仪不能谙习,重劳唇舌,非所乐闻。天朝不宝远物,凡尔国奇巧之器,亦不视为珍异。尔国王其辑和尔人民,慎固尔疆土,无间远迩,朕实嘉之。嗣后毋庸遣使远来,徒烦跋涉。但能倾心效顺,不必岁时来朝始称向化也。俾尔永遵,故兹敕谕!(《清仁宗实录》卷320嘉庆二十一年七月乙卯)阅读上述史料,了解乾隆、嘉庆两位皇帝是怎样看待西方列强的,并予以评论。答案:看待:以天朝上国观念对待西方,认为对西方的贸易是清朝对西方的恩恤;以朝贡体制为由拒绝西方的政治要求;拒绝英国继续遣使东来,体现了闭关自守的对外政策。评论:清朝统治者对西方列强的态度,实质是小农经济和封建制度的反映。清政府奉行的闭关自守政策,一方面对沿海地区的稳定起了积极作用,对外来侵略也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长期推行,阻碍了与外国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最终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2025芜湖期末)1684年,清政府在台湾设府。后又特设巡视台湾监察御史,满汉各一员,一年一换。台湾学子也可以参加福建的举人考试,且有固定的录取名额。台湾震灾、水灾后,清政府也进行赈济。清政府上述举措产生的共同影响是( )A. 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C. 助推台湾地区文化发展D. 有效缓解了满汉官僚间的纷争2B【解析】 材料“台湾设府”反映了清政府对台湾的行政管理,材料“台湾学子……举人考试”反映清政府通过科举制吸纳台湾士人参与国家管理,“台湾……灾后……赈济”反映了清政府对台湾的社会管理,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增强台湾对国家的认同感,故选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加强对台湾的管理,而君主专制强调君主大权独揽、独断专行,排除A项;材料反映清政府对台湾等多方面措施,不只是产生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C项;满汉官僚间的纷争强调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民族矛盾和权力斗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配套新练案1. (2025厦门期末)下表为康熙诏谕编撰经书一览表,康熙的这种做法( )A. 拓宽了选官途径 B. 悖离了理学原意C. 促进了文化繁荣 D. 强化了政治认同D时间 书名1679年 《日讲四书解义》《月讲书经解义》1682年 《日讲易经解义》1698年 《春秋传说汇纂》1714年 《周易折中》1720年 《书经传说汇纂》《诗经传说汇纂》【解析】作为满族的康熙帝主持编撰儒家经典的经书,这显示康熙帝认同汉族儒家文化,从而赢得汉族对清朝政权的支持,进而强化了政治认同,故选D项;编撰经书属于发展文化事业,而非拓宽选官途径,排除A项;康熙王朝以程朱理学作为正统思想,其诏谕编撰经书符合理学思想,排除B项;编纂经书促进作为文化一个方面的儒学发展,但不能达到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排除C项。2. (2025南京期末)1709年,康熙皇帝在一份奏折上朱批:“朕体安,近日闻得南方有许多闲言,无中作有,议论大小事。朕无可托人打听,尔等受恩深重,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此话断不可叫人知道。”皇帝可以借奏折( )A. 缓解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强化对官僚集团的管理C. 扩大中枢秘书机构权力 D. 放松对思想文化的控制【解析】这表明皇帝试图通过秘密渠道获取更多信息,以便更好地了解和掌控官僚集团,从而加强对官僚的管理和监控,故选B项;这份奏折主要涉及信息收集与管理,排除A项;奏折的使用人群并不局限于中枢秘书机构,排除C项;皇帝通过秘密奏折强化对信息的掌控,实际上是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排除D项。B3. (2025福州期末)清雍正年间实行“议复”制度,军机大臣需要根据皇帝的指示,讨论臣工上奏的事务并提出处理意见,最终获得皇帝批示后再执行。这一制度( )A. 体现政治开明 B. 助推决策合理C. 提升内阁职权 D. 促使政局稳定【解析】据题干可知,在“议复”制度之下,对于大臣上奏的事务,军机大臣先进行讨论,提出处理意见,最后得到皇帝批示后再实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决策的合理性,故选B项;题干仅是述及“议复”制度,属于行政决策范畴,并不能扩大为其政治的“开明”或政局稳定排除A、D两项;题干述及的是军机大臣,排除C项。B4. (2025安庆期末)《四库全书总目》载:“自增用奏折以后,皆高居紫极,亲御丹毫,在廷之臣,一词莫赞,即朱批谕旨是也。”据此可知,奏折制度的实行( )A. 强化了君主专制 B. 整饬了地方吏治C. 杜绝了贪污腐败 D. 避免了决策失误【解析】材料描述了奏折制度的实行情况,“朱批谕旨是也”,增强了皇帝对政务的控制力,故选A项;奏折制度虽然有助于皇帝了解地方情况,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而非整饬地方吏治,排除B项;C、D两项表述过于绝对。A5. (2025惠州期末)雍乾时期,一批重要典章制度得以确立。《大清会典》经过两次纂修,对政权机构、制度等方面做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另《工部则例》《吏部则例》《户部则例》等,都编纂成书。这( )A. 遏制了官员贪腐行为 B. 规范了官僚机构运行C. 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 D. 确保了决策的正确性【解析】这一系列的法律文本,是国家政务处理、法律事务处理的重要依据,有利于规范国家机关的组织活动,加强行政管理,故选B项;A项“遏制了”表述绝对;题干主要反映通过一系列立法活动,使得法律的文本结构不断完善,没有涉及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的相关史实,排除C项;D项“确保了”说法不妥。B6. (2025杭州期末)厦门市鼓浪屿的皓月园内有一碑刻:“洗尽儒酸展六韬,驱荷拒虏起江皋。论功何止垂华夏,万古雄风壮海涛。”该碑刻赞誉的历史人物是( )A. 文天祥 B. 郑和C. 郑成功 D. 戚继光【解析】据材料“驱荷拒虏起江皋”可知此人曾抗击荷兰侵略者,结合所学郑成功从荷兰手中收复台湾,故选C项;文天祥是南宋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以抗元著称,排除A项;郑和是明朝航海家,排除B项;戚继光是明朝的抗倭名将,排除D项。C7. (2025汕尾期末)清朝对《礼记·王制》中“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主张尤其推崇,如清前期对东北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治理均遵循这一思想。由此可知,这种治理理念( )A. 保障了清王朝统治的长期稳定 B. 注重维护统治的合法性C.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 消弭了边疆地区的矛盾【解析】这种治理理念注重对边疆地区进行教化,但不改变其风俗,尊重了边疆地区的风俗文化等,有利于缓和民族关系,促进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故选C项;政权的长期稳定涉及众多因素,排除A项;这种治理理念主要强调的是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方式,排除B项;D项“消弭”一词过于绝对。C8. (2025成都期末)清朝统治者以蒙古原有基层社会组织为基础,创立盟旗制度以治理蒙古,又派遣驻藏大臣,代表朝廷与接受朝廷册封的宗教领袖共同治理西藏。这些治理措施蕴含的理念是( )A. 因地制宜 B. 地方自治C. 恩威并施 D. 休养生息【解析】清朝统治者根据蒙古和西藏的具体情况,分别创立了盟旗制度和派遣驻藏大臣,这些措施体现了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来制定治理策略的理念,反映了因地制宜的理念,故选A项;“地方自治”意味着地方拥有相对独立的治理权,排除B项;“恩威并施”通常指既给予恩惠又施加威严或惩罚,排除C项;“休养生息”通常指在战争或动乱后,采取措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排除D项。A9. (2025太原期中)雍正年间,云贵地方官员上疏:“云贵远居天末,必须商贾流通,庶地方渐有生色。”雍正皇帝针对这一问题批示:“及(即)便动数十万帑金何妨?朕不惜此等之费也。”雍正皇帝此举( )A. 促进了西南地区民族交融 B. 把西南地区纳入清朝版图C. 完善了西南边疆治理体系 D. 旨在加强对西南地区控制【解析】雍正帝同意西南地区与内地通商,结合所学可知,统治者的主要意图在于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和控制,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与内地的联系,排除A项;西南地区早已纳入清朝版图,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南地区与内地通商,边疆治理体系是指国家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发展和安全而建立的一系列制度、机制和政策,排除C项。D10. (2024梅州期末)清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纂修的全国地理总志《嘉庆大清一统志》,以京师为首,依次分述直隶、盛京等22统部(省)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此举的历史意义在于( )A. 维护国家主权 B. 扩大地方自治C. 强化三省职权 D. 建立行省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清政府通过绘制全国的地图,加强国家的领土主权意识,故A项正确;材料与自治无关,排除B项;清代不实行三省制,排除C项;元代行省制已经建立,排除D项。A11. (2025南昌期末)清代书法流行“馆阁体”,作为科举应试的“钦定”书体,馆阁体强调规范、整齐和统一,虽然方正光洁,却显得拘谨刻板,改变了明后期畅情适意、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的自由书风。这种变化( )A. 反映了文字狱的频繁制造 B. 促进大一统观念的流行C. 确立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 D. 表明专制体制逐渐僵化【解析】“馆阁体”风格拘谨刻板,体现了专制体制在文化领域对思想和个性的束缚,故选D项;“馆阁体”强调科举应试中的书体整齐统一,文字狱是通过对文字作品内容的歪曲解读来迫害文人,两者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馆阁体”对大一统观念流行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排除B项;儒家思想正统地位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就确立了,排除C项。D12. (2025肇庆期末)下图所示为清朝前期人口变化与人均耕地情况。据此推知,当时( )A. 推广高产作物 B. 人地矛盾加剧C. 自然经济解体 D. 土地兼并严重B【解析】表格信息显示清代前期人口不断增加,而人均耕地逐渐减少,这说明随着人口的增长,土地资源日益紧张,人地矛盾不断加剧,故选B项;推广高产作物能够增加单位面积土地的产量,而材料中人均耕地的减少与土地多少的变化有关,排除A项;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排除C项;“土地兼并严重”与土地日益集中有关,排除D项。13. (2025芜湖期末)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他评论的是( )A. 休养生息政策 B. 轻徭薄赋政策C. 重农抑商政策 D. 闭关自守政策【解析】材料“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意思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反映的是明清时期的闭关自守政策,故选D项;西汉初期奉行黄老之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清净自守不扰民,排除A项;轻徭薄赋政策指减轻徭役、赋税,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指我国战国以来重视农耕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排除C项。D14. (2025佛山期末)马嘎尔尼访华后,乾隆帝虽一再密令传谕沿海各督抚,“英吉利在西洋诸国中较为强悍”,但乾隆帝未与群臣商议,便选择对外封闭作为基本国策。由此可见,当时( )A. 决策机制难以顺应时势 B. 闭关自守成为朝廷共识C. 沿海形势威胁清朝统治 D. 中枢行政机构职能缺失【解析】据材料可知,乾隆帝在未与群臣商议的情况下,独自决定采取封闭政策。这反映出清朝的决策机制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难以适应外部世界的变化,故选A项;材料中只提到乾隆帝个人的决策,排除B项;乾隆帝选择对外封闭作为基本国策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而沿海形势只是其中之一,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中枢行政机构的职能状态,排除D项。A15. (2025厦门期末)1761年,乾隆皇帝告诫:“国家四海之大,何所不有,所以准洋船者,特系怀柔远人之道。”清政府允准洋船停泊之处为( )A. 广州 B. 福州C 宁波 D. 上海【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757年清政府将通商口岸限定在广州一处,这改变了清朝起初规定的四处通商口岸的规定,故选A项。A16. (2024清远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太宗的宗旨是“天下和为一家”。……随着海外贸易的扩展,出现了一批闻名海外的对外贸易港口,广州、交州、扬州、明州被称为唐代四大贸易港口,市舶司也在唐代正式出现,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以及其他各种对外事务。此外,唐政府还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蕃坊”特区,之后这些地方发展为繁华商业区。——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等材料二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撤销全部市舶司,设立江、浙、闽、粤四处海关。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南巡,在苏州目睹的洋商船只络绎不绝现象引起他的警觉,于是乾隆下旨除粤海关外,撤销所有其他海关,是为“一口通商”。广州十三行是经朝廷授权的唯一对外贸易代理机构……1759年,清廷颁布《防范外夷规条》,规定洋商到广州后,应在指定寓所居住,由行商管束稽查,不许随意出入,非受买办之直接监视,不许外国船舶与其他商民之交通;不准购买中国书籍、学习中国语言文学等。——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对外贸易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答案:特点:以儒家和睦思想为指导,实行和平开放的对外贸易政策;以海路为主;贸易中心主要在南方;外商来华贸易空前增多;创建了一套外贸管理制度,如市舶使的设置;划定特区管理对外事务。原因: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造船业日益发达,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唐朝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的机构加强管理。(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唐朝,指出清代对外贸易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造成的影响。答案:变化:撤市舶司,设立海关,由多口通商到闭关自守(一口通商)。影响:对抵制西方殖民者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妨碍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docx 第13课 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