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 程 目 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白银大量流入。 ②明清商品经济进入繁荣期
发展 表现 农业 ①高产粮食作物输入和推广。 ②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手工业 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即开设       ,雇佣劳动
商业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      形成,如徽商和晋商。 ③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   兴起
局限 ①传统      占据压倒优势。 ②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
【图解】 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经营
【概念】 市镇
市和镇原是不同的概念,市指交易场所,镇则是军队驻防地点,因驻军处常有商贩聚集。市镇兴起于两宋,明清时期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典范。在行政上,市镇属于县以下的一级建置,要区别于城市。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想家 思想主张
明中期 王守仁 ①陆王心学:以“      ”为核心。 ②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明后期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明末 清初 黄宗羲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      ”
顾炎武 王夫之 ①都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图解】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拓展】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②商品经济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市民阶层壮大,对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④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背景 ①城市      繁荣。 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小说 ①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 ③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④曹雪芹《红楼梦》:古典      文学的高峰
戏曲 ①传奇: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 ②“百戏之祖”昆曲和“国粹”     
知识点四 科技文化
领域 成就 特征
传统成果 医药学 李时珍《本草纲目》 传统科技文化进行总结
农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
工艺学 宋应星《    》
地理学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西学东渐 手段 传播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
目的      
成果 翻译科学书籍,绘制全国地图
【拓展】 中国传统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限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封建制度日益腐朽。③思想文化和教育的专制。④闭关自守政策限制对外交流。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明清经济发展的成与败
1. 【教材导入】 传统经济发展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依据史料,谭晓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地主有何异同
2. 【探究】 经济发展的局限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的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形态未能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2025徐州期末)康熙雍正年间,每年四月小满,南浔镇家家户户缫丝车动,远近商客纷纷到来进行生丝贸易。直属北京的苏杭两织造也专门来南浔收丝,最盛时南浔有50多家丝行。这表明南浔镇 (  )
              
A. 形成专业市场 B. 出现雇佣关系
C. 丝织技术领先 D. 官营作坊发达
主题二 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3. 【问题探究】 认识陆王心学及其变化
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
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 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 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焚书》卷3《童心说》)
阅读上述史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2025海淀期末)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张是 (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个性自由
C. 实现知行合一 D. 恪守三纲五常
主题三 明清文化科技的变与不变
4. 【思考点】 通俗文化的发展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这体现了哪一唯物史观。
5. 【历史纵横】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这部巨著已经散佚,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 500种,合计近8万卷,3.6万余册,约7.7亿字。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依据史料,概括明清大型典籍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6. 【学思之窗】 西学东渐初显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 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2025佛山期末)明朝时期,徐光启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表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主张通过实验测取数据来说明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两者都 (  )
A. 体现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B. 注重以往实践经验
C. 蕴含一定近代科学精神
D. 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配套新练案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2025东莞期末)传统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帝王勤于政务和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后来又有学者将其归功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故称之为“番薯盛世”。据此可知 (  )
                 
A. 历史事实处于不断的变动当中
B.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准确
C. 研究视角的拓展丰富历史认识
D. 解释历史事物没有客观标准
2. (2025福州期末)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华庭县西郊集镇生产的暑袜闻名遐迩,远方争购。其境内开有百余家暑袜店,“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这说明该地区 (  )
A. 自然经济占据优势
B. 棉花种植广泛
C.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D. 海外贸易兴盛
3. (2025泉州期末)明清时期的商帮成员常以合伙经营的方式,订立规章,共同协商货物价格,有时也会借调资金,保护同乡商人的利益。这主要缘于 (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雇佣劳动关系发展
C. 工商业市镇兴起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4. (2024青岛期末)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5. (2025南通期末)据《四方斋丛说》载,“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嘉靖)四十年来,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反映出该时期 (  )
A. 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6. (2025郑州期末)明朝王守仁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一主张 (  )
A.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贯彻了程朱理学的精神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自由
7. (2025佛山期末)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要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然后才有意义。这种思想 (  )
A. 反映了明末工商皆本的观念
B. 违背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C. 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普遍认知
D. 批判了空疏的学术风气
8. (2025大连期末)清朝理学名臣汤斌曾说,窃谓学者为文,必内本于道德,而外足以经世,始不徒为空言,可以法今而传后。否则,词采绚丽,如春花柔脆,随风飘扬,转眼萧索,何足贵也。该学者旨在 (  )
A. 歌颂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
B. 说明世俗文化的普及性
C. 强调文学创作应经世济民
D. 论证宋明理学的合理性
9. (2025荆州期末)明代初期的服饰风尚是以朴拙素淡为主。到明代中后期,服饰在面料、色彩和纹样上都追求明亮艳丽,服装颜色更加丰富。这一变化 (  )
A. 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B. 体现专制统治趋向松弛
C. 源于民族交融的深入
D.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0. (2025惠州期末)传统观念中“生活”一词有劳作之义,男耕女织是其主要内容。自明代中期以居,“生活”的内涵不仅扩大到了商业买卖——“生意”,同时还包含更多的享受之义。“生活”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明中期 (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商人地位日益提升
C. 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D.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11. (2025潍坊期末)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集《醉醒石》序言中提道:“大凡小说之作,可以见当时之制度焉……可以见人心之诡谲焉。于此演说果报,决断是非,挽几希之仁心,断无聊之妄念……妇孺皆知,不较九流为有益乎!”这意在强调小说创作的价值在于 (  )
A. 真实再现社会现实
B.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 承担社会教化功能
D. 满足市民阶层需求
12. (2025蚌埠期末)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  )
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 明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C. 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
D. 对封建礼教猛烈批判
13. (2025太原期中)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前后历时17年,共收录图书3 503种;同时,在编修过程中,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销毁,遭查禁的书籍、石刻超过3 100种。这反映出 (  )
A.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
B. 四库编修标准严格
C. 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D. 思想文化政策保守
14. (2025大连期末)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1800年左右中国经济时说,在资源利用方面,丰富的人力在所有过程(灌溉、稻米种植、运输和手工业等)中的利用率达到很高程度,但技术水平则仍停滞不前,人口增长趋势抵消生产的任何增加。作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中国 (  )
A.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B. 小农经济占压倒性优势
C.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D. 人口增长抑制社会进步
15. (2025杭州期末)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强大动力。下列项中,最契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  )
A. 改革风起云涌 B. 民主思想启蒙
C. 社会全面转型 D. 中西文明互鉴
16. (2025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江南“无论贫富妇女,无不纺织。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而棉布交易中的山陕、徽州商人在江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时已形成了较大的铁器制造市镇,较著名的有炉头镇、后林、下沙等市镇。西班牙开辟太平洋航线后,江南地区与西属美洲的丝银贸易得以开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于流通的白银。
——摘编自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
材料二 明清时期,安徽歙县、休宁等地“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者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固定的营业性戏园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戏曲词句内容“妇孺亦能解”,但因无补于忠孝节义的封建教化,屡屡受到封建官府的禁限。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浙江士子朱国桢曾指出:“农商为国根本,民之命脉也。”明人家训也提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摘编自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1) 根据材料一,提取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信息。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工场 商人群体 市镇  小农经济
知识点二
致良知 李贽 工商皆本
知识点三
商品经济 现实主义 京剧
知识点四
天工开物 传教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同:兼并土地,积极开垦,重视农业生产。异:从事多种经营;积极参与商品经济;主动扩大再生产;雇用自由劳动力。
2. 封建统治的僵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闭关自守和海外贸易发展滞后;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典例指引 1  A 解析:从题干描述可以看出,南浔镇在特定时间(四月小满)吸引了大量的生丝交易,不仅有远近的商客,还有官方的织造机构,这显示出南浔镇在生丝贸易方面的专业性,符合专业市场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雇佣关系,只是描述了生丝贸易的繁荣景象,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生丝贸易,而非丝织技术,排除C项;南浔镇的繁荣主要源于生丝贸易,而非官营作坊的生产,且历史上,官营作坊通常位于都城或重要手工业城市,排除D项。
主题二
3. “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在其基础上提出“良知”概念。他将“良知”解释为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与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要通过知识和阅历的积累逐步体验不同,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即“良知”)只能通过心灵感悟获得,更加重视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因此在有的地方,王守仁又说“良知”就是“本来面目”。
他的一些弟子,还有李贽等激进思想家,不断发挥“良知”的主观性,甚至提出“童心”的新概念,从而大大发展了心学的思想解放和平等、叛逆倾向,以至于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多所否定。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巨大。
典例指引 2 A 解析:二者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都反对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鼓励个体追求个性自由的内容,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无关,排除C项;黄宗羲、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纲常伦理等有所批判,排除D项。
主题三
4. 关系: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映,如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等因素。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5. 特点:总结性著作;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数量多;主体兼有民间与官方,以政府主导为主;多为实用性成果。
原因:历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奠基;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杰出人才的积极参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6. 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偏重实用经验而缺乏理论概括的特点。以数学而论,建立在具体演算基础上的代数较有成就,而更为抽象的几何学相对来说十分薄弱。
典例指引 3 C 解析:数学思维和实验都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精神,故选C项;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具有实用性,且与农业等发展相关,但材料并未体现科技的具体应用,排除A项;数学和实验更强调理论知识,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数学和实验测量来自西方,排除D项。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1. C 解析:材料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拓展,不同视角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故选C项;历史事实是已经发生且固定不变的,变动的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排除A项;后期研究和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不能简单地说后期研究就比传统观点更准确,排除B项;虽然对历史事物的解释会因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但历史研究是有客观标准的,要基于真实可靠的史料,遵循一定的史学研究规范等,不能随意解释,排除D项。
2. C 解析:该地区集中资源从事暑袜生产,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这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的专业市镇特征一致,体现手工业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商品生产的转变,故选C项;自然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生产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提及棉花种植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指出“远方争购”中的“远方”是海外地区,排除D项。
3. A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商帮成员通过各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竞争力,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故选A项;雇佣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劳动力的买卖,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排除C项;商帮成员的这些经营方式主要是基于商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排除D项。
4. C 解析: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市镇,体现了当时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信息,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劳动,排除B项。
5. D 解析:去农从事工商的人数较之前大幅增加,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冲击了以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故选D项;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只是呈现了从农到工商人数的变化,未涉及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百姓职业选择的变化,排除C项。
6. A 解析:王守仁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物”“致良知”,要求人通过内在体认和实践(“知行合一”)实现道德自觉,明显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程朱主张“性即理”,需通过“格物致知”向外求理,排除B项;心学是儒学内部革新,未否定儒学根本,排除C项;心学倡导“以心为准”“不盲从权威”,实际是解放个性,排除D项。
7. D 解析:顾炎武强调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当时脱离实际、空谈义理的学术风气的批判,故选D项;工商皆本强调的是工商业的重要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大家,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C项“普遍”说法错误。
8. C 解析:汤斌主张文学需“必内本于道德,而外足以经世”,兼具道德内核与社会实践价值,强调文学创作需立足道德并服务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虽肯定道德基础,但更强调“经世”的现实功用,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学术文章的创作导向,未涉及世俗文化传播,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为理学理论辩护,而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排除D项。
9. D 解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物质生活包括服饰的追求也更加多样化和精致化,故选D项;明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倡导的是一种相对质朴、克己复礼的价值观,排除A项;明代专制统治在中后期并未趋向松弛,反而在不断强化,排除B项;若因民族交融深入影响服饰风格,一般会出现具有其他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服饰的情况,排除C项。
10. D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生活”的内涵从劳作到生意、享受,这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后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反映,故选D项;“生活”一词的涵义范围扩大,仍包括原有的劳作之义,且明清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犹在,B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未涉及城乡的具体差异,排除C项。
11. C 解析:小说通过讲述果报、决断是非等内容,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C项;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加工,并非完全真实再现,排除A项;小说宣传的价值观体现了儒学影响,但是题干未提及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是在讲小说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围绕满足市民阶层的某种需求来展开的,排除D项。
12. A 解析:从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与自己生活相关、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小说这种变化,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喜好和需求,故选A项;明代经济高度繁荣是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基础,排除B项;题干仅是小说主人公身份的世俗化、平民化,不能体现其艺术水准高低,排除C项;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需要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去判断,排除D项。
13. D 解析:材料“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销毁”反映的是清朝思想文化政策保守,文化专制,故选D项;好大喜功指一心想干大事,贪大功,这与题干中查禁书籍、石刻不符,排除A项;B项没有点明题干中查禁书籍、石刻这一做法的实质;阶级对立指不同阶级间利益和观念的对立冲突,排除C项。
14. D 解析:材料主旨意思是尽管生产总量可能增加,但技术进步停滞,人口膨胀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升反降,最终社会整体进步被抑制,故选D项;“人地矛盾”更侧重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而非人口对技术停滞的制约,排除A项;小农经济确为清代经济基础,但材料重点在于分析人口与技术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资源”特指人力资源,排除C项。
15. D 解析:西方传教士到中国,这是西方文明向中国的传播,同时传教士又将中国历史文化著作介绍到西方,这是中国文明向西方的传播,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主旨,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任何有关中国或西方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在民主思想启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展现中国或者西方社会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根本性的转变,排除C项。
16. (1) 信息: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2) 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追求衣饰奢华,冲击了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世俗化,冲击了传统礼教;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共46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课 程 目 标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
背景 ①新航路开辟,物种交流,白银大量流入。 ②明清商品经济进入繁荣期
发展 表现 农业 ①高产粮食作物输入和推广。
②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手工业 新的经营方式出现,即开设______,雇佣劳动
商业 ①长途和大额贸易发展。
②____________形成,如徽商和晋商。
③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______兴起
局限 ①传统____________占据压倒优势。 ②专制统治阻碍社会进步和转型
工场
商人群体
市镇
小农经济
【图解】 明清时期手工工场的经营
【概念】 市镇
市和镇原是不同的概念,市指交易场所,镇则是军队驻防地点,因驻军处常有商贩聚集。市镇兴起于两宋,明清时期市镇经济进一步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典范。在行政上,市镇属于县以下的一级建置,要区别于城市。
知识点二 思想领域的变化
思想家 思想主张
明中期 王守仁 ①陆王心学:以“_________”为核心。
②评价: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奋发立志;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明后期 ______ 提倡个性自由;蔑视权威和教条
明末清初 黄宗羲 ①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②提出“____________”
顾炎武 王夫之 ①都批判高度集权的政治制度。
②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致良知
李贽
工商皆本
【图解】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关系
【拓展】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①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②商品经济发展,但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③市民阶层壮大,对社会发展提出新要求。④程朱理学逐渐失去活力。
知识点三 小说与戏曲
背景 ①城市____________繁荣。
②社会娱乐活动丰富。
③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
小说 ①施耐庵《水浒传》、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开创章回体的写作体裁。
②吴承恩《西游记》:神话小说。
③吴敬梓《儒林外史》:讽刺小说。
④曹雪芹《红楼梦》:古典____________文学的高峰
戏曲 ①传奇:汤显祖《牡丹亭》、孔尚任《桃花扇》。
②“百戏之祖”昆曲和“国粹”______
商品经济
现实主义
京剧
知识点四 科技文化
领域 成就 特征
传统成果 医药学 李时珍《本草纲目》 传统科技文化进行总结
农学 徐光启《农政全书》
工艺学 宋应星《____________》
地理学 徐弘祖《徐霞客游记》
西学东渐 手段 传播科学知识 影响中国社会,尤其是士大夫阶层
目的 ______
成果 翻译科学书籍,绘制全国地图
天工开物
传教
【拓展】 中国传统科技没有转化为近代科技的原因
①小农经济限制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②封建制度日益腐朽。
③思想文化和教育的专制。
④闭关自守政策限制对外交流。
核心导学
1. 【教材导入】 传统经济发展
明朝中期常熟一位地主谭晓,用低价购买了大片空闲的低洼沼泽地,雇用贫苦乡民加以治理。部分土地被改造为良田,收成大增。所凿水池养鱼,池上筑舍养猪,其余空地种植不同的果木蔬菜,顺带捕捉鸟类和昆虫,此类副产品运到市场,销售所得“视田之入复三倍”。由此,谭晓成功致富。类似新现象,从明中期起逐渐多见。
依据史料,谭晓的生产经营方式与传统地主有何异同?
答案:同:兼并土地,积极开垦,重视农业生产。异:从事多种经营;积极参与商品经济;主动扩大再生产;雇用自由劳动力。
主题一 明清经济发展的成与败
2. 【探究】 经济发展的局限
中国的封建专制皇权则恰恰相反,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统治者对世界形势懵然不知,当葡萄牙人进入澳门时,他们仍处之泰然,丝毫没有感到这是处于重大转折中的西方殖民力量伸入东方的第一个触角。中国的私人海外贸易既然得不到政府的保护而未能充分发展,也就不能通过海外贸易积累足够的货币资本,促进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我国经济形态未能向近代转型的原因。
答案:封建统治的僵化;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闭关自守和海外贸易发展滞后;缺乏资本的原始积累等。
1
(2025徐州期末)康熙雍正年间,每年四月小满,南浔镇家家户户缫丝车动,远近商客纷纷到来进行生丝贸易。直属北京的苏杭两织造也专门来南浔收丝,最盛时南浔有50多家丝行。这表明南浔镇(  )
A. 形成专业市场 B. 出现雇佣关系
C. 丝织技术领先 D. 官营作坊发达
A
【解析】从题干描述可以看出,南浔镇在特定时间(四月小满)吸引了大量的生丝交易,不仅有远近的商客,还有官方的织造机构,这显示出南浔镇在生丝贸易方面的专业性,符合专业市场的特征,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提及雇佣关系,只是描述了生丝贸易的繁荣景象,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的是生丝贸易,而非丝织技术,排除C项;南浔镇的繁荣主要源于生丝贸易,而非官营作坊的生产,且历史上,官营作坊通常位于都城或重要手工业城市,排除D项。
3. 【问题探究】 认识陆王心学及其变化
王守仁这样阐述他的“良知”概念:
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是故谓之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6《大学问》)
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王文成公全书》卷2《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
王守仁的弟子王畿说:
信得良知过时,独往独来,如珠之走盘,不待拘管,而自不过其则也。(黄宗羲《明儒学案》卷12《郎中王龙溪先生畿》)
主题二 明清思想领域的变化
李贽则将上述“良知”概念发展为“童心”,并有如下论述: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无所不喜……更说什么“六经”,更说什么《语》《孟》乎?
夫“六经”《语》《孟》,非其史官过为褒崇之词,则其臣子极为赞美之语。又不然,则其迂阔门徒、懵懂弟子,记忆师说,有头无尾,得后遗前,随其所见,笔之于书。后学不察,便谓出自圣人之口也,决定目之为经矣,孰知其大半非圣人之言乎?纵出自圣人,要亦有为而发,不过因病发药,随时处方,以救此一等懵懂弟子、迂阔门徒云耳。药医假病,方难定执,是岂可遽以为万世之至论乎?然则“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焚书》卷3《童心说》)
阅读上述史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答案:“良知”是王守仁思想的核心概念,实际上是“天理”的另一种表述形式。南宋陆九渊主张“心即理”,王守仁在其基础上提出“良知”概念。他将“良知”解释为人最基本的是非之心,“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与程朱理学强调“天理”要通过知识和阅历的积累逐步体验不同,陆王心学认为“天理”(即“良知”)只能通过心灵感悟获得,更加重视感性自然和直觉经验。因此在有的地方,王守仁又说“良知”就是“本来面目”。
他的一些弟子,还有李贽等激进思想家,不断发挥“良知”的主观性,甚至提出“童心”的新概念,从而大大发展了心学的思想解放和平等、叛逆倾向,以至于对儒家经典和传统伦理道德秩序多所否定。这样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风气变化的趋势相适应,影响巨大。
(2025海淀期末)明末清初,黄宗羲提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王夫之提出“天下非一姓之私也”。两位思想家共同的主张是(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提倡个性自由
C. 实现知行合一 D. 恪守三纲五常
2
【解析】二者都对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批判,都反对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没有直接涉及鼓励个体追求个性自由的内容,排除B项;“知行合一”是明代王守仁的思想主张,强调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与黄宗羲、王夫之的思想主张无关,排除C项;黄宗羲、王夫之作为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的封建纲常伦理等有所批判,排除D项。
A
4. 【思考点】 通俗文化的发展
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与当时社会发展有怎样的关系?这体现了哪一唯物史观。
答案:关系:文学创作往往是现实的镜子。普通人成为小说的主人公,是当时社会诸多方面发生变化的反映,如明朝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城镇繁荣、思想领域变化等因素。
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主题三 明清文化科技的变与不变
5. 【历史纵横】 明清大型典籍的编纂
明清时期,不仅私人编纂的几部科技著作在各自领域具有总结性,朝廷为标榜“文治”,也一再组织学者编纂总结性的大型典籍。
明成祖时,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全书近2.3万卷,分装为1.1万余册,辑录了上古到明初的书籍8 000多种。这部巨著已经散佚,今天能看到的不足4%。
清乾隆后期,编成了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共收录古代重要典籍约3 500种,合计近8万卷,3.6万余册,约7.7亿字。根据各书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每部下面又分许多类。它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一次系统和全面的整理,但在编纂时也按照清廷的政治标准销毁了不少“禁书”。
依据史料,概括明清大型典籍编纂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答案:特点:总结性著作;内容丰富、规模庞大、数量多;主体兼有民间与官方,以政府主导为主;多为实用性成果。
原因:历代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奠基;中央集权的强大力量;杰出人才的积极参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6. 【学思之窗】 西学东渐初显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徐光启对这部书推崇备至。他说: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由显入微,从疑得信,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徐光启集》卷2《刻〈几何原本〉序》)
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故举世无一人不当学……能精此书者,无一事不可精;好学此书者,无一事不可学。
此书为用至广……而习者盖寡。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即又以为习之晚也!(《徐光启集》卷2《〈几何原本〉杂议》)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答案:在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的过程中,徐光启学习到了西方数学严密的逻辑推理方法,也深切体会到几何学在自然科学体系中的基础作用。他正是从这一方面对《几何原本》表示了高度推崇。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具有偏重实用经验而缺乏理论概括的特点。以数学而论,建立在具体演算基础上的代数较有成就,而更为抽象的几何学相对来说十分薄弱。
(2025佛山期末)明朝时期,徐光启认为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都可以表现为数学的函数关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主张通过实验测取数据来说明科学道理。由此可见,两者都(  )
A. 体现传统科技的实用性 B. 注重以往实践经验
C. 蕴含一定近代科学精神 D. 传播西方科技知识
3
【解析】数学思维和实验都体现了一定的科学精神,故选C项;古代中国传统科技具有实用性,且与农业等发展相关,但材料并未体现科技的具体应用,排除A项;数学和实验更强调理论知识,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数学和实验测量来自西方,排除D项。
C
配套新练案
1. (2025东莞期末)传统观点认为康乾盛世是帝王勤于政务和赋税制度改革的结果;后来又有学者将其归功于美洲高产作物的引进,故称之为“番薯盛世”。据此可知(  )
A. 历史事实处于不断的变动当中 B. 后期研究比传统观点更准确
C. 研究视角的拓展丰富历史认识 D. 解释历史事物没有客观标准
【解析】材料体现了研究视角的拓展,不同视角的研究使得人们对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故选C项;历史事实是已经发生且固定不变的,变动的是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解读,排除A项;后期研究和传统观点只是研究视角不同,不能简单地说后期研究就比传统观点更准确,排除B项;虽然对历史事物的解释会因不同视角和研究方法有所差异,但历史研究是有客观标准的,要基于真实可靠的史料,遵循一定的史学研究规范等,不能随意解释,排除D项。
C
2. (2025福州期末)明万历年间,松江府华庭县西郊集镇生产的暑袜闻名遐迩,远方争购。其境内开有百余家暑袜店,“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业”。这说明该地区(  )
A. 自然经济占据优势 B. 棉花种植广泛
C.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 D. 海外贸易兴盛
【解析】该地区集中资源从事暑袜生产,形成专业化分工和规模化经营,这与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的专业市镇特征一致,体现手工业从家庭副业向专业化商品生产的转变,故选C项;自然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生产以满足家庭需求为主,排除A项;材料未直接提及棉花种植的情况,排除B项;题干未明确指出“远方争购”中的“远方”是海外地区,排除D项。
C
3. (2025泉州期末)明清时期的商帮成员常以合伙经营的方式,订立规章,共同协商货物价格,有时也会借调资金,保护同乡商人的利益。这主要缘于(  )
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雇佣劳动关系发展
C. 工商业市镇兴起 D. 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解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商业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商帮成员通过各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增强竞争力,以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故选A项;雇佣劳动关系强调的是劳动力的买卖,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排除C项;商帮成员的这些经营方式主要是基于商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排除D项。
A
4. (2024青岛期末)明清时期,朱家角镇“商贾凑聚,贸易花布,京省标客往来不绝,今为巨镇”。嘉善的干家窑镇,则是“民多业陶,甓埴繁兴,贸迁日夥”。江苏吴江的庉江市“居民数百家,铁工过半”。这反映出当时(  )
A. 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 B. 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C. 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发展 D. 农业生产呈现衰退趋势
【解析】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专业化的市镇,体现了当时区域经济专业化生产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信息,排除A、D两项;材料没有提及雇佣劳动,排除B项。
C
5. (2025南通期末)据《四方斋丛说》载,“正德(1506—1521年)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自(嘉靖)四十年来,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这反映出该时期(  )
A. 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 B.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士人主流价值取向改变 D. 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解析】去农从事工商的人数较之前大幅增加,这反映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业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青睐,冲击了以往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故选D项;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材料只是呈现了从农到工商人数的变化,未涉及社会成员身份地位的信息,排除B项;题干主要强调百姓职业选择的变化,排除C项。
D
6. (2025郑州期末)明朝王守仁认为:“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这一主张(  )
A. 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B. 贯彻了程朱理学的精神
C.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压抑了人们的个性自由
【解析】王守仁的“心学”主张“心外无物”“致良知”,要求人通过内在体认和实践(“知行合一”)实现道德自觉,明显强化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故选A项;程朱主张“性即理”,需通过“格物致知”向外求理,排除B项;心学是儒学内部革新,未否定儒学根本,排除C项;心学倡导“以心为准”“不盲从权威”,实际是解放个性,排除D项。
A
7. (2025佛山期末)顾炎武认为凡是有益的思考必定要结合“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然后才有意义。这种思想(  )
A. 反映了明末工商皆本的观念 B. 违背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C. 代表了知识分子的普遍认知 D. 批判了空疏的学术风气
【解析】顾炎武强调思考必须紧密联系实际问题,这实际上是对当时脱离实际、空谈义理的学术风气的批判,故选D项;工商皆本强调的是工商业的重要性,材料未涉及,排除A项;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儒学大家,他的思想仍然属于儒学的范畴,排除B项;C项“普遍”说法错误。
D
8. (2025大连期末)清朝理学名臣汤斌曾说,窃谓学者为文,必内本于道德,而外足以经世,始不徒为空言,可以法今而传后。否则,词采绚丽,如春花柔脆,随风飘扬,转眼萧索,何足贵也。该学者旨在(  )
A. 歌颂传统的伦理道德标准 B. 说明世俗文化的普及性
C. 强调文学创作应经世济民 D. 论证宋明理学的合理性
【解析】汤斌主张文学需“必内本于道德,而外足以经世”,兼具道德内核与社会实践价值,强调文学创作需立足道德并服务社会现实,故选C项;材料虽肯定道德基础,但更强调“经世”的现实功用,排除A项;材料讨论的是学术文章的创作导向,未涉及世俗文化传播,排除B项;材料主旨并非为理学理论辩护,而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排除D项。
C
9. (2025荆州期末)明代初期的服饰风尚是以朴拙素淡为主。到明代中后期,服饰在面料、色彩和纹样上都追求明亮艳丽,服装颜色更加丰富。这一变化(  )
A. 深受主流思想的影响 B. 体现专制统治趋向松弛
C. 源于民族交融的深入 D. 得益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物质生活包括服饰的追求也更加多样化和精致化,故选D项;明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倡导的是一种相对质朴、克己复礼的价值观,排除A项;明代专制统治在中后期并未趋向松弛,反而在不断强化,排除B项;若因民族交融深入影响服饰风格,一般会出现具有其他民族特色元素融入服饰的情况,排除C项。
D
10. (2025惠州期末)传统观念中“生活”一词有劳作之义,男耕女织是其主要内容。自明代中期以居,“生活”的内涵不仅扩大到了商业买卖——“生意”,同时还包含更多的享受之义。“生活”内涵的变化,反映了明中期(  )
A. 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B. 商人地位日益提升
C. 城乡差距逐渐扩大 D. 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明朝中期以后,“生活”的内涵从劳作到生意、享受,这是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后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的反映,故选D项;“生活”一词的涵义范围扩大,仍包括原有的劳作之义,且明清统治者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A项;士农工商的社会等级观念犹在,B项说法材料没有体现;未涉及城乡的具体差异,排除C项。
D
11. (2025潍坊期末)明末清初白话小说集《醉醒石》序言中提道:“大凡小说之作,可以见当时之制度焉……可以见人心之诡谲焉。于此演说果报,决断是非,挽几希之仁心,断无聊之妄念……妇孺皆知,不较九流为有益乎!”这意在强调小说创作的价值在于(  )
A. 真实再现社会现实 B. 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 承担社会教化功能 D. 满足市民阶层需求
【解析】小说通过讲述果报、决断是非等内容,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规范人们的行为,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故选C项;小说是对社会现实的艺术加工,并非完全真实再现,排除A项;小说宣传的价值观体现了儒学影响,但是题干未提及维护儒学正统地位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是在讲小说在道德教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围绕满足市民阶层的某种需求来展开的,排除D项。
C
12. (2025蚌埠期末)从明朝后期起,商人、工匠、市井游民和普通妇女经常成为小说的主人公。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B. 明代经济的高度繁荣
C. 高超的文学艺术水准 D. 对封建礼教猛烈批判
【解析】从明朝后期起,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希望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与自己生活相关、能引起情感共鸣的人物形象,小说这种变化,迎合了市民阶层的喜好和需求,故选A项;明代经济高度繁荣是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基础,排除B项;题干仅是小说主人公身份的世俗化、平民化,不能体现其艺术水准高低,排除C项;对封建礼教的态度需要从小说的内容和主题表达上去判断,排除D项。
A
13. (2025太原期中)乾隆时期编修《四库全书》前后历时17年,共收录图书3 503种;同时,在编修过程中,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销毁,遭查禁的书籍、石刻超过3 100种。这反映出(  )
A.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 B. 四库编修标准严格
C. 阶级对立现象严重 D. 思想文化政策保守
【解析】材料“凡被认为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一律销毁”反映的是清朝思想文化政策保守,文化专制,故选D项;好大喜功指一心想干大事,贪大功,这与题干中查禁书籍、石刻不符,排除A项;B项没有点明题干中查禁书籍、石刻这一做法的实质;阶级对立指不同阶级间利益和观念的对立冲突,排除C项。
D
14. (2025大连期末)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1800年左右中国经济时说,在资源利用方面,丰富的人力在所有过程(灌溉、稻米种植、运输和手工业等)中的利用率达到很高程度,但技术水平则仍停滞不前,人口增长趋势抵消生产的任何增加。作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中国(  )
A. 人地矛盾十分突出 B. 小农经济占压倒性优势
C. 自然资源极其丰富 D. 人口增长抑制社会进步
【解析】材料主旨意思是尽管生产总量可能增加,但技术进步停滞,人口膨胀导致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升反降,最终社会整体进步被抑制,故选D项;“人地矛盾”更侧重土地承载力的极限,而非人口对技术停滞的制约,排除A项;小农经济确为清代经济基础,但材料重点在于分析人口与技术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资源”特指人力资源,排除C项。
D
15. (2025杭州期末)明朝后期,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与徐光启等人大力协作,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著作。与此同时,传教士撰写、翻译了大量介绍中国历史文化的著作,法国启蒙思想家将中华文明视为非宗教的高度理性文明的典范,成为他们推进反封建神学蒙昧主义的强大动力。下列项中,最契合上述材料主旨的是(  )
A. 改革风起云涌 B. 民主思想启蒙
C. 社会全面转型 D. 中西文明互鉴
【解析】西方传教士到中国,这是西方文明向中国的传播,同时传教士又将中国历史文化著作介绍到西方,这是中国文明向西方的传播,很好地体现了中西文明互鉴的主旨,故选D项;题干中没有提到任何有关中国或西方改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中国在民主思想启蒙方面的内容,排除B项;材料未展现中国或者西方社会在各个领域全方位、根本性的转变,排除C项。
D
16. (2025潍坊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的江南“无论贫富妇女,无不纺织。布成持以易花,或即以棉纱易,辗转相乘”,而棉布交易中的山陕、徽州商人在江南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此时已形成了较大的铁器制造市镇,较著名的有炉头镇、后林、下沙等市镇。西班牙开辟太平洋航线后,江南地区与西属美洲的丝银贸易得以开展,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可用于流通的白银。
——摘编自陆希刚《明清江南城镇》
材料二 明清时期,安徽歙县、休宁等地“数十年前,虽富贵家妇人,衣裘者绝少,今则比比皆是,而珠翠之饰亦颇奢矣”。固定的营业性戏园开始在江南地区出现,戏曲词句内容“妇孺亦能解”,但因无补于忠孝节义的封建教化,屡屡受到封建官府的禁限。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浙江士子朱国桢曾指出:“农商为国根本,民之命脉也。”明人家训也提到“男子要以治生为急,农工商贾之间务执一业”。
——摘编自张民服《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
(1) 根据材料一,提取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信息。
答案:信息: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形成;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中国。
(2) 根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发展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答案: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市民追求衣饰奢华,冲击了传统习俗;文学艺术世俗化,冲击了传统礼教;冲击了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