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件 学案)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 程 目 标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夯实基础 铺垫核心
知识点一 明朝封建专制发展
举措 表现
废除    制度 裁撤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
设立    制度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掌握“票拟”权
出现    专权 司礼监掌握“批红”的权力;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
【提醒】 明朝中枢调整
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但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②明代宦官参与朝政,反映了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
③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皆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拓展】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
①皇帝亲领政府。②实行恐怖统治。③中枢机构内侍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概况: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海禁 政策 前期海禁→(戚继光)平定     →后期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西方 侵扰 ①背景:      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②概括: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
【思考点】 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蒙古 背景 蒙古人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防御 修筑    
和平 鞑靼首领俺答汗和议并接受册封
商贸 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藏 册封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
东北 机构 设立     
册封 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明清 易代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     灭亡明朝→清军入关并确立全国统治
【提醒】 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
倭寇的骚扰和葡、西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外患;明政权与少数民族,如明与蒙古、藏族和女真族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规范思维 培养能力
主题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 【问题探究】 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 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
阅读上述史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 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2. 【探究】 明朝内阁制度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依据史料,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其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2025清远期末)明朝宦官干政从英宗时王振开始,宪宗时汪直专权,武宗时刘瑾跋扈,至熹宗时魏忠贤乱政,前后持续近200年。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B. 中央集权体制日渐衰落
C. 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D.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主题二 明朝对外和经略边疆
3. 【教材地图】 郑和航海路线图
依据地图,指出郑和下西洋涉及的区域,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事件的意义;谈谈你对郑和船队“航海精神”的理解。
4. 【教材图示】 古代中国民族英雄
 结合戚继光的事迹,戚继光有怎样的情怀 为什么说他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5. 【学思之窗】 明清易代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
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2025泉州期末)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卫所,卫所军士拥有军籍,可携带家眷子女伴随驻防。这 (  )
A. 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C. 延续了前朝的治疆政策
D. 肃清了倭寇的袭扰
配套新练案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
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 废宰相,权分六部
C. 废行省,设三司
D.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2. (2024青岛期末)明初,朱元璋命礼官纂修了《大明集礼》《军礼》《皇太子亲王及士庶婚礼》《官员亲属冠服之制》《官民相见礼》《乡饮酒礼》等,并由内府刻印,颁赐天下。朱元璋此举旨在 (  )
A. 推广儒家礼仪
B. 构建统治秩序
C. 规范官员行为
D. 提高民众素养
3. (2024佛山期末)明朝废宰相后,内阁品位逐渐提高,六部权力在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但从制度上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这反映了明朝 (  )
A. 内阁相当于真宰相
B. 分化事权制度僵化
C.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 政治机构相互制约
4. (2025郑州期末)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据此可知,明朝内阁 (  )
A. 只是国家行政机构
B. 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C. 辅助宰相管理朝政
D. 票拟权逐渐被废止
5. (2024芜湖期末)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该现象出现的主因是 (  )
A. 内阁议政功能开始丧失
B. 皇帝权力日渐衰落
C. 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6. (2025汕尾期末)明英宗当政后,中央形成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内外双轨制,后来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以致出现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行政效率提高
C. 内阁权力丧失
D. 士大夫受制约
7. (2025蚌埠期末)有学者认为:“自嘉靖以来,人主罕与群臣廷决,事之可否悉取裁于票拟。”这揭示出内阁 (  )
A. 已沦为虚设机构
B. 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C. 政治地位的提升
D. 导致政治局势的动荡
8. (2024广州期末)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
A. 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平友善
B. 彰显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 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D. 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9. (2025日照期末)“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汉唐时期指“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宋元明时期指“西洋”(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 古代疆域版图不断拓展
B. 自然地理知识与天文学进步
C. 中外海陆交通路线演变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10. (2025厦门期末)1421年,明成祖下诏求取顺天治国方略。一位闽籍官员建言:“惜民力、节财用、重爵赏、慎刑罚、择贤才、严考课。此六者,当务之急也。”“如番舶不急之务,宜悉(搁)置之可也。”由此可知,该官员 (  )
                 
A. 坚持海禁政策
B. 主张抵御倭寇
C. 反对商业贸易
D. 劝阻远洋航行
11. “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
A. 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 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 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 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12. 《中国古代简史》中说:“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  )
A.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B. 沙俄侵占雅克萨
C. 葡萄牙占领濠镜澳
D. 英国侵占香港岛
13.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
A. 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 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 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 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14. (2025青岛期末)明朝政府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防,最终在弘治年间形成九边重镇防御体系。明政府此举旨在 (  )
A. 抵御建州女真
B. 依托险要防卫
C. 阻碍民族交流
D. 开展边疆贸易
15. 明朝建立后,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曾广设羁縻卫所,以推行对外夷而言颇具诱惑力的羁縻政策,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这一政策的实施 (  )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16. (2025石家庄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使臣通贡明朝,发生宁波争贡之变,明朝罢市舶司严海禁,倭寇遂勾结海盗巨贾及葡萄牙殖民者,武装泛海,抢掠自山东至福建的沿海城乡。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汗遣使“款大同塞”,请求与明通贡互市,明朝以鞑靼雄黠喜兵“虏情叵测”为由拒绝鞑靼朝贡之请。此后俺答多次遣使通好求贡,因严嵩当政不谙边情而拒绝,引发鞑靼屡次兴兵进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领兵围困抢掠北京城,造成“庚戌之变”,明朝北部边地因俺答南下而危机频现。庚戌之变后,明世宗下诏改京营制,大力推行募兵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的边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宰相 内阁 宦官
知识点二
郑和 倭寇 新航路
知识点三
长城 奴儿干都司 李自成
核心导学
主题一
1. 不同理解: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觉得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朱元璋理由不充分。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丞相,不符合史实;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简单粗暴否定,对其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语轻轻带过,难以服人。
黄宗羲对废宰相之举的批评则是有理有据的,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
2. 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办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可以缓冲皇帝与官僚机构的矛盾,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典例指引 1 D 解析:明朝时期,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和依赖,从而被赋予权力。同时,在高度专制的体制下,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来约束宦官权力的膨胀,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所以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导致明朝宦官干政持续近200年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相权已不存在,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只是表面现象和具体表现,排除C项。
主题二
3. 涉及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
特点:航程远,范围广,到达国家和地区多。
意义: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传播了中华文明。
精神:勇于挑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面向世界、和平友好等精神。
4. 戚继光具有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原因: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平定了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5. 宁完我认为,当时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况且明朝的国情与后金又有差别,所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是不对的。
典例指引 2 A 解析: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军心提高战斗力,并且可以有效地防卫边疆的安定,故选A项;户籍是国家采取的对百姓身份识别的制度,与军籍不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卫所制度的特点,未阐明与前代的关系,排除C项;倭寇主要威胁的是我国东南门户,排除D项。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 B 解析:据材料“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大臣的权力过大,需要加强皇权,为此废除了宰相制度,故选B项。
2. B 解析:明朝朱元璋主持纂修了不同社会阶层相关的多部礼仪,目的是通过教化,构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属于手段,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规范官员行为只能反映与官员相关的礼仪,无法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提高民众素养属于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
3. D 解析: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六部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秘书咨询机构,不是真宰相,排除A项;内阁并不是中央正式机构,不能与六部分权,故不能体现分化事权制度的僵化,排除B项;内阁的设立不是削弱君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
4. B 解析:内阁的票拟权本质是代皇帝草拟意见,其权力完全依附于皇权,皇帝可通过“批红”(或由宦官代行)掌握最终决策权,内阁无独立决策权,其存在的目的是强化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故选B项;明朝内阁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朝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宰相后,再无宰相职位,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核心职能,贯穿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5. 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宦官专权现象,这主要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红权有关,说明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C项正确;内阁并未丧失议政的权力,排除A项;明朝太监专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宦官无决策权,排除D项。
6. A 解析: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批红相互制约且权力皆源于皇帝,这种内外双轨制及司礼监的特殊地位是皇帝为加强权力掌控所设,本质上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信息显示权力制衡对行政效率的影响,反而权力制衡会使流程变长、环节增多,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排除B项;内阁权力并未丧失,只是受到司礼监制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排除D项。
7. C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嘉靖以后,决策主要取裁于内阁的票拟权,内阁的地位提升,故选C项;依据材料,内阁权力增大,排除A项;内阁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政局动荡,排除D项。
8. A 解析: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践行了和平友善的外交思想,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9. C 解析:汉唐时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流,所以“西方”指西域;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交往更多通过海路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等地,所以“西方”指西洋,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外海陆交通路线的演变,故选C项;题干中“西方”概念的变化主要是对外交往区域的变化,排除A、D两项;从“西域”到“西洋”这种具有明确交通指向性和贸易往来特征的变化,与B项关系不大。
10. D 解析:据材料可知“番舶”是外国船只,该官员认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是当务之急,应该暂时搁置,劝阻远洋航行意味着建议暂时停止与外国的海上贸易往来,故选D项;海禁政策是指禁止海上贸易,材料强调该官员只是建议暂时搁置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倭寇是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材料未涉及抵御倭寇,排除B项;C项解读夸大。
11. C 解析:据材料“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可知,明朝时期的倭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沿海居民与倭寇相互勾结的产物,实行海禁政策有利于防范这一现象,故选C项。
12. C 解析:由材料“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货物为由,窃据澳门(当时称濠镜澳),荷兰独占台湾,C项正确。
13. C 解析:材料中明朝政府鼓励民族间积极通婚,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A项开始于元朝;“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和区别对待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允许蒙古族与中原汉族通婚,排除D项。
14. B 解析: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依托自然地理的险要地势,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军事防线。九边重镇的设置更是加强了这一防线的军事力量,故选B项;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而非建州女真,排除A项;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间的自由往来,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阻碍民族交流,排除C项;长城和重镇主要功能在于军事防务,排除D项。
15. C 解析:据题干“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羁縻政策有利于稳定边疆,增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16. 边疆问题:北方蒙古南侵;南方倭寇和殖民者骚扰。
措施:北:改京营制、推行募兵制;修建长城;订立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南:派戚继光等人抗倭、组建戚家军。(共39张PPT)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 程 目 标
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知识奠基
知识点一 明朝封建专制发展
举措 表现
废除______制度 裁撤中书省,皇帝直接领导六部等
设立______制度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掌握“票拟”权
出现______专权 司礼监掌握“批红”的权力;负责东厂,控制锦衣卫
宰相
内阁
宦官
【提醒】 明朝中枢调整
①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但权力不断扩大,地位逐步提高。
②明代宦官参与朝政,反映了中枢决策过程的异变。
③无论阁臣当政还是宦官弄权,其权力皆出自皇权,实质上都是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产物。
【拓展】 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的特点
①皇帝亲领政府。②实行恐怖统治。③中枢机构内侍化。④加强思想控制。
知识点二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______下西洋 ①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②概况:规模空前的远洋航行,但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海禁政策 前期海禁→(戚继光)平定______→后期放松对私人海外贸易的限制
西方侵扰 ①背景:_________开辟和欧洲早期殖民扩张。
②概括:葡萄牙占据澳门,荷兰占据台湾
郑和
倭寇
新航路
【思考点】 明朝统治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下西洋”主要出于政治目的而非经济目的,成本明显高于收益,难以长期持续。
知识点三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蒙古 背景 蒙古人形成鞑靼、瓦剌两大集团
防御 修筑______
和平 鞑靼首领俺答汗和议并接受册封
商贸 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西藏 册封 封授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机构 设立行都指挥使司等
东北 机构 设立_______________
册封 对女真首领封授官号
明清易代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_________灭亡明朝→清军入关并确立全国统治
长城
奴儿干都司
李自成
【提醒】 中外关系和民族关系
倭寇的骚扰和葡、西等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属于外患;明政权与少数民族,如明与蒙古、藏族和女真族的关系,属于中华民族内部的民族关系。
核心导学
1. 【问题探究】 评价明初废除宰相制度
明太祖阐述废宰相的原因说: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主题一 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明清之际,思想家黄宗羲对明初废宰相的做法进行了尖锐批评。他说: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古者君之待臣也,臣拜,君必答拜。秦汉以后,废而不讲。然丞相进,天子御坐为起,在舆为下。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设官之意既讹,尚能得作君之意乎?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宰相既罢,天子之子一不贤,更无与为贤者矣,不亦并传子之意而失者乎!(《明夷待访录·置相》)
阅读上述史料,体会明太祖与黄宗羲两人对废宰相做法的不同理解。你认为明太祖所阐述的废除宰相的理由充分吗?黄宗羲又是从哪些角度来批评废宰相之举的?
答案:不同理解:明太祖与黄宗羲在废宰相问题上的观点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的立场不同。明太祖站在皇帝的角度看宰相,觉得宰相对皇权有威胁,故必欲废之而后快;黄宗羲则站在普通士大夫的角度,认为宰相是官僚机器当中针对皇权的调节器,废掉之后会有严重后果。
朱元璋理由不充分。把秦朝速亡的原因归咎于设置丞相,不符合史实;以“多有小人,专权乱政”将宰相制度简单粗暴否定,对其积极作用仅以“虽有贤相”语轻轻带过,难以服人。
黄宗羲对废宰相之举的批评则是有理有据的,强调“天下不能一人而治”的基本道理;肯定了宰相作为官僚机构首长对皇权的制衡作用;最后指出,由于皇位世袭,皇帝治国的素质要求高。
2. 【探究】 明朝内阁制度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孤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掺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依据史料,概括明朝内阁阁臣的地位变化及其参政优势,并分析其对明朝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
答案:地位变化:拥有票拟权,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参政优势:大多具有进士资格,政治素养高;办事能力强,协调能力好。
意义:可以缓冲皇帝与官僚机构的矛盾,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
1
(2025清远期末)明朝宦官干政从英宗时王振开始,宪宗时汪直专权,武宗时刘瑾跋扈,至熹宗时魏忠贤乱政,前后持续近200年。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可调和 B. 中央集权体制日渐衰落
C. 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 D. 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析】明朝时期,宦官作为皇帝身边的近侍,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和依赖,从而被赋予权力。同时,在高度专制的体制下,缺乏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来约束宦官权力的膨胀,容易形成宦官专权局面。所以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是导致明朝宦官干政持续近200年的重要因素,故选D项;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后,相权已不存在,排除A项;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皇帝昏庸无能导致大权旁落只是表面现象和具体表现,排除C项。
D
3. 【教材地图】 郑和航海路线图
主题二 明朝对外和经略边疆
依据地图,指出郑和下西洋涉及的区域,概括其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这一事件的意义;谈谈你对郑和船队“航海精神”的理解。
答案:涉及区域:东南亚、南亚、西亚;西太平洋和北印度洋。
特点:航程远,范围广,到达国家和地区多。意义: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传播了中华文明。
精神:勇于挑战、克服困难、开拓进取、面向世界、和平友好等精神。
4. 【教材图示】 古代中国民族英雄
结合戚继光的事迹,戚继光有怎样的情怀?为什么说他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
答案: 戚继光具有以国家和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原因:戚继光训练“戚家军”,平定了东南沿海倭患。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5. 【学思之窗】 明清易代
清太宗天聪年间,汉族降官宁完我上奏说:
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立的……必如此,庶日后得了蛮子地方,不至手忙脚乱。然《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天聪朝臣工奏议·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六部通事奏》)
《大明会典》是明朝的行政法典,这段上奏提出了什么主张?
答案:宁完我认为,当时后金在制度建设方面存在盲目照搬明朝行政法典《大明会典》的倾向。他指出:《大明会典》固然值得学习,但书中内容在明朝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过多次修改,况且明朝的国情与后金又有差别,所以将其奉为金科玉律盲目照搬是不对的。
(2025泉州期末)明朝在边疆地区设置卫所,卫所军士拥有军籍,可携带家眷子女伴随驻防。这(  )
A. 利于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B. 推动户籍制度改革
C. 延续了前朝的治疆政策
D. 肃清了倭寇的袭扰
2
【解析】这些措施有利于稳定军心提高战斗力,并且可以有效地防卫边疆的安定,故选A项;户籍是国家采取的对百姓身份识别的制度,与军籍不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卫所制度的特点,未阐明与前代的关系,排除C项;倭寇主要威胁的是我国东南门户,排除D项。
A
配套新练案
1.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元朝灭亡的教训时说: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为避免出现这一弊政,明太祖(  )
A. 设参知政事以分相权
B. 废宰相,权分六部
C. 废行省,设三司
D.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顾问
【解析】据材料“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可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大臣的权力过大,需要加强皇权,为此废除了宰相制度,故选B项。
B
2. (2024青岛期末)明初,朱元璋命礼官纂修了《大明集礼》《军礼》《皇太子亲王及士庶婚礼》《官员亲属冠服之制》《官民相见礼》《乡饮酒礼》等,并由内府刻印,颁赐天下。朱元璋此举旨在(  )
A. 推广儒家礼仪 B. 构建统治秩序
C. 规范官员行为 D. 提高民众素养
【解析】明朝朱元璋主持纂修了不同社会阶层相关的多部礼仪,目的是通过教化,构建统治秩序,B项正确;推广儒家礼仪属于手段,不属于目的,排除A项;规范官员行为只能反映与官员相关的礼仪,无法全面反映材料,排除C项;提高民众素养属于影响,不是目的,排除D项。
B
3. (2024佛山期末)明朝废宰相后,内阁品位逐渐提高,六部权力在不同程度为内阁所侵。但从制度上说,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这反映了明朝(  )
A. 内阁相当于真宰相 B. 分化事权制度僵化
C. 君主专制遭到削弱 D. 政治机构相互制约
【解析】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听命于内阁,而内阁则“凡百政事,非下部必不可行,不能行”,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六部与内阁之间相互制约,故选D项;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内阁是皇帝的内侍秘书咨询机构,不是真宰相,排除A项;内阁并不是中央正式机构,不能与六部分权,故不能体现分化事权制度的僵化,排除B项;内阁的设立不是削弱君权,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排除C项。
D
4. (2025郑州期末)据《明神宗实录》记载:“祖宗设立阁臣,不过文学侍从,而其重亦止于票拟,其委任之权力,与前代宰相绝不相同。”据此可知,明朝内阁(  )
A. 只是国家行政机构 B. 是皇权强化的产物
C. 辅助宰相管理朝政 D. 票拟权逐渐被废止
【解析】内阁的票拟权本质是代皇帝草拟意见,其权力完全依附于皇权,皇帝可通过“批红”(或由宦官代行)掌握最终决策权,内阁无独立决策权,其存在的目的是强化皇权对官僚体系的控制,故选B项;明朝内阁并非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A项;明朝自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除宰相后,再无宰相职位,排除C项;票拟权是内阁的核心职能,贯穿明朝中后期,排除D项。
B
5. (2024芜湖期末)明朝宦官汪直统领西厂,每次出行,随从甚众。前呼后应、遮街塞巷,朝中公卿大臣遇之皆避其道,以至“今人但知汪直太监也”。该现象出现的主因是(  )
A. 内阁议政功能开始丧失
B. 皇帝权力日渐衰落
C. 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明朝宦官专权现象,这主要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掌握批红权有关,说明中央运行机制发生异化,C项正确;内阁并未丧失议政的权力,排除A项;明朝太监专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排除B项;宦官无决策权,排除D项。
C
6. (2025汕尾期末)明英宗当政后,中央形成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的内外双轨制,后来内阁之票拟不得不取决于内监之批红,以致出现司礼监“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的说法。这反映了当时(  )
A. 君主专制加强 B. 行政效率提高
C. 内阁权力丧失 D. 士大夫受制约
【解析】内阁票拟与司礼监批红相互制约且权力皆源于皇帝,这种内外双轨制及司礼监的特殊地位是皇帝为加强权力掌控所设,本质上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信息显示权力制衡对行政效率的影响,反而权力制衡会使流程变长、环节增多,会导致行政效率降低,排除B项;内阁权力并未丧失,只是受到司礼监制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士大夫,排除D项。
A
7. (2025蚌埠期末)有学者认为:“自嘉靖以来,人主罕与群臣廷决,事之可否悉取裁于票拟。”这揭示出内阁(  )
A. 已沦为虚设机构
B. 成为正式的行政机构
C. 政治地位的提升
D. 导致政治局势的动荡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嘉靖以后,决策主要取裁于内阁的票拟权,内阁的地位提升,故选C项;依据材料,内阁权力增大,排除A项;内阁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政局动荡,排除D项。
C
8. (2024广州期末)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对郑和下西洋评价说:“东方的航海家——中国人从容温顺,不记前仇,慷慨大方,从不威胁他人的生存;他们全副武装,却从不征服异族,也不建立要塞。”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
A. 体现了中国人的和平友善
B. 彰显了朝贡体制的优越性
C. 推动了当地商品经济发展
D. 扩大了中国对外交往范围
【解析】材料说明郑和下西洋践行了和平友善的外交思想,传达了和平友善的中国精神,A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朝贡体制的优越性,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排除D项。
A
9. (2025日照期末)“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汉唐时期指“西域”(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宋元明时期指“西洋”(东南亚、印度洋至波斯湾、北非红海一带)。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古代疆域版图不断拓展 B. 自然地理知识与天文学进步
C. 中外海陆交通路线演变 D.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与巩固
【解析】汉唐时期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西域交流,所以“西方”指西域;宋元明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对外交往更多通过海路到达东南亚、印度洋等地,所以“西方”指西洋,这一变化反映了中外海陆交通路线的演变,故选C项;题干中“西方”概念的变化主要是对外交往区域的变化,排除A、D两项;从“西域”到“西洋”这种具有明确交通指向性和贸易往来特征的变化,与B项关系不大。
C
10. (2025厦门期末)1421年,明成祖下诏求取顺天治国方略。一位闽籍官员建言:“惜民力、节财用、重爵赏、慎刑罚、择贤才、严考课。此六者,当务之急也。”“如番舶不急之务,宜悉(搁)置之可也。”由此可知,该官员(  )
A. 坚持海禁政策 B. 主张抵御倭寇
C. 反对商业贸易 D. 劝阻远洋航行
【解析】据材料可知“番舶”是外国船只,该官员认为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不是当务之急,应该暂时搁置,劝阻远洋航行意味着建议暂时停止与外国的海上贸易往来,故选D项;海禁政策是指禁止海上贸易,材料强调该官员只是建议暂时搁置与外国的贸易往来,排除A项;倭寇是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的日本海盗,材料未涉及抵御倭寇,排除B项;C项解读夸大。
D
11. “明正统八年七月,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由于乐清防守严密,无处下手,遂又下海遁去。”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 明朝闭关政策加剧了倭寇之乱
B. 明朝海禁政策阻碍了中外贸易
C. 明朝实行海禁有一定的合理性
D. 倭寇群体主要是由中国人组成
【解析】据材料“浙江黄岩县民周来保、福建龙溪县民钟普福引导千余倭寇在(浙江)乐清县登岸”可知,明朝时期的倭患在一定程度上是沿海居民与倭寇相互勾结的产物,实行海禁政策有利于防范这一现象,故选C项。
C
12. 《中国古代简史》中说:“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以下史实符合这一论述的是(  )
A. 倭寇骚扰东南沿海
B. 沙俄侵占雅克萨
C. 葡萄牙占领濠镜澳
D. 英国侵占香港岛
【解析】由材料“16世纪”“沿海形势的一大变化”“西方殖民者的东来”及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16世纪中叶,葡萄牙殖民者以晾晒货物为由,窃据澳门(当时称濠镜澳),荷兰独占台湾,C项正确。
C
13. 洪武五年(1372年),明朝政府发布文告:“令蒙古、色目人氏,既居中国,许与中国人家结婚姻,不许与本类自相嫁娶,违者男女两家抄没,入官为奴婢。”这一政策(  )
A. 推动了回族前身回回人的出现
B. 继承发展了元代“四等人制”
C. 有利于社会稳定与民族交融
D. 迫使蒙古贵族势力退回草原
【解析】材料中明朝政府鼓励民族间积极通婚,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C项;A项开始于元朝;“四等人制”属于民族歧视和区别对待的政策,排除B项;材料允许蒙古族与中原汉族通婚,排除D项。
C
14. (2025青岛期末)明朝政府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防,最终在弘治年间形成九边重镇防御体系。明政府此举旨在(  )
A. 抵御建州女真 B. 依托险要防卫
C. 阻碍民族交流 D. 开展边疆贸易
【解析】长城作为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工程,其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依托自然地理的险要地势,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军事防线。九边重镇的设置更是加强了这一防线的军事力量,故选B项;长城的主要防御对象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尤其是蒙古,而非建州女真,排除A项;长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族间的自由往来,但其主要目的并不在于阻碍民族交流,排除C项;长城和重镇主要功能在于军事防务,排除D项。
B
15. 明朝建立后,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曾广设羁縻卫所,以推行对外夷而言颇具诱惑力的羁縻政策,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这一政策的实施(  )
A. 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
B. 促成了各民族风俗趋同
C.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D. 实现了对边疆直接管辖
【解析】据题干“为尽快稳定东北边疆”“只要对明称臣并‘以时朝贡’,便可高度自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的羁縻政策有利于稳定边疆,增强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故选C项。
C
16. (2025石家庄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大内氏和细川氏使臣通贡明朝,发生宁波争贡之变,明朝罢市舶司严海禁,倭寇遂勾结海盗巨贾及葡萄牙殖民者,武装泛海,抢掠自山东至福建的沿海城乡。嘉靖二十年(1541年),俺答汗遣使“款大同塞”,请求与明通贡互市,明朝以鞑靼雄黠喜兵“虏情叵测”为由拒绝鞑靼朝贡之请。此后俺答多次遣使通好求贡,因严嵩当政不谙边情而拒绝,引发鞑靼屡次兴兵进犯。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领兵围困抢掠北京城,造成“庚戌之变”,明朝北部边地因俺答南下而危机频现。庚戌之变后,明世宗下诏改京营制,大力推行募兵制。
——摘编自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通史纲要》
根据材料,指出明朝的边疆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为解决上述问题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边疆问题:北方蒙古南侵;南方倭寇和殖民者骚扰。
措施:北:改京营制、推行募兵制;修建长城;订立和议,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
南:派戚继光等人抗倭、组建戚家军。
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