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明清阶段检测用时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这旨在 (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提升行政效率C. 增加财政收入 D. 防范武官干政2.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告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表明宋辽和议 ( )A. 彻底解决了宋辽矛盾 B. 客观上促进民族交融C. 消除了北宋边境隐患 D. 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3. 欧阳修提出“本末相表里”,在《通进司上书》中公开反对抑末观点,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这表明欧阳修 ( )A. 重视农业发展 B. 建议强化国家经济控制C. 主张工商皆本 D. 力图解决北宋财政问题4. 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 )A. 偏安苟合的心态 B. 无为而治的思想C. 避战保民的理念 D. 故土难离的悲情5.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 ( )A. 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C. 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 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6. 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由此可知“猛安谋克” ( )A. 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 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C.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实现了氏族内的村社自治7.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的这种做法 ( )A. 拓展了统治疆域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阻断了经济交流 D. 扩大了地方权力8. 下表为某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A. 民族交融的凸显 B. 民族习俗的趋同C. 华夏文化的扩散 D. 民族隔阂的消除9. 南宋初年,大量北民南迁,南方小麦价格暴涨,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 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B. 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C. 《农政全书》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D. 曲辕犁从北方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10. 宋代从城镇到乡村广泛设有“烟火公事”,主要负责人口居住、迁入和迁出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烟火公事”的遍设源于宋代 ( )A. 儒学复兴运动开展 B. 社会治安恶化C. 对社会的管控松弛 D. 社会流动性增强11. “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 )A. 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 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C. 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 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12. 《授时历》是郭守敬受忽必烈委派而制定,这部历法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一公历年为365.2425天,和标准测算只差26秒。这主要得益于 ( )A. 空前辽阔的疆域 B. 宽松的社会环境C.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发达的海外贸易13. 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明宣宗时,内阁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并能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 皇权已达到顶峰 B. 内阁与宰相制一致C. 内阁取代了六部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14. 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资格,“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同时又奖励人民上书言事,“凡百官、布衣、百工、技艺之人,皆得上书,并许直至御前奏闻”。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 )A. 推动社会平等 B. 监察官民言行C. 巩固国家政权 D. 控制民间经济15. 《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 )A. 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B. 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C. 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D.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16. 下表体现了明朝 ( )区域 明朝的边疆治理措施蒙古 1571年“俺答封贡”,设立榷场西藏 封授僧俗首领,设置政、军机构,开设茶马互市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A. 加强西南管理 B. 重视边境贸易C. 推行因俗而治 D. 促进疆域拓展17. 李煦拥有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权力,他在江南苏州织造局当官三十年给康熙呈过大量的奏折。康熙曾对李煦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这一做法 ( )A. 扩大了宰相职权 B. 保证了局势稳定C. 减轻了政务负担 D. 强化了君主专制18. 《平定台湾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平定台湾的战争场面。下图为其中的一幅《渡海凯旋》,该画作 ( )A. 是研究清朝军事实力的第一手史料B. 突出彰显了清朝海军近代化的成效C. 佐证清朝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历史D. 折射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9. 清道光时,魏源说:“康熙中,收西藏,东西南北各五六千里,是已周二万余里。又收青海,收喀尔喀,青海东西南北各二千余里,喀部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其周又逾二万里。”由此可知 ( )A. 盛世局面出现 B. 清代疆域扩大C. 边疆危机突出 D. 中央集权强化20. 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该目录横线处可以补充的标题是 ( )第X节 ①前期的统治政策 ②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③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 ④国力由盛入衰的逐渐转化A. 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B. 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C. 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D. 暗藏危机的“康雍乾盛世”21. 广东省的农村市场称为墟市。下表为清代广州府墟市数量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广州 ( )广 州 府 时间 原有墟市数 时间 增长后墟市数南海县 乾隆六年 46 道光时 64番禺县 康熙二十五年 73 乾隆三十九年 82东莞县 雍正八年 49 嘉庆三年 83顺德县 康熙十三年 43 乾隆十五年 49香山县 康熙十二年 12 道光八年 33A. 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B.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C.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 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22. 明朝隆庆年间,苏州府的丝绸业非常发达,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据此可知,当时 ( )A. 苏州丝织技术领先全国 B. 海禁政策有所松动C.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3.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同时派出大批宦官做“矿监”“税使”。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 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B. 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 宦官专权较为普遍 D. 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24.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 )A.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B.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D.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25.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以下对于“第二次知识接触”评价正确的是 ( )A. 产生了广泛影响 B. 助推了社会转型C. 冲击了正统思想 D. 传播了西方科技二、非选择题:共25分。26. 交通建设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国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以驰道为例,它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其建设施工过程采取军事化的形式。驰道“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禁止一般人通行,在交通秩序维护过程中强调“以贱让尊”的原则。秦国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是由丞相主持。汉代帝王也重视交通建设,地方交通建设,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材料二 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自唐后期以来久遭破坏,早已不具备提供军队所需粮饷的能力。宋都汴京为水陆交通之枢纽,沟通南北的运河成为北宋命脉所在。——摘编自曹家齐《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基本特征。(13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成为北宋命脉的原因。(6分)(3)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因素。(6分)第三、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明清阶段检测1. A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地方机构这样设置是分化事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样的分权和相互牵制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的分权制衡,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帅、漕、宪、仓四司长官是不是武官并未言明,无法得出防范武官的结论,排除D项。2. B 解析:澶渊之盟之后,辽宋边境安定,少数民族和汉族百姓安居来往,说明澶渊之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边境民族交融,B项正确;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北宋灭亡并不是因为澶渊之盟,排除D项。3. D 解析: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说明欧阳修主张通过发展商业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问题,D项正确;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诱商为上、制商为下”,说明欧阳修反对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主张工商皆本,排除C项。4. A 解析: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5. 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根据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使用不同的律法进行社会治理,这体现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项正确;“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说明“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6. B 解析:“猛安谋克”制度下,这些“猛安谋克”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具有明显的兵民合一的色彩,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金朝的管理制度”,而“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猛安谋克”制度是由金朝政府管辖的,并没有实现了村社自治,排除D项。7. B 解析:元朝的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为犬牙交错的原则,将不属于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因此元朝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无法拓展统治疆域,排除A项;这种行政区划原则没有阻断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元朝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排除D项。8. A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契丹人与汉人通婚情况比较多,说明民族交融凸显,A项正确;当时民族习俗相互借鉴而不是趋同,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华夏文化向外扩散的现象,排除C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隔阂并未消除,排除D项。9. A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大量北民南迁对于小麦需求增加,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这说明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南方小麦的种植,故选A项;由“南稻北麦分布格局被打破”并不能得出B项,排除;《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排除C项;曲辕犁是南方的耕作工具,排除D项。10. D 解析:宋代,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D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与“烟火公事”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社会治安恶化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的管控松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11. 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12. 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国家空前辽阔,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创造条件,因此在“四海测验”时期,提供了很多精确的数据,A项正确;元朝时期的社会管控严格,排除B项;元朝时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修改天文历法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13. D 解析:明朝内阁从不参与机务到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反映了内阁的权势和地位有所提升,内阁权力的大小来源于君主,因此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内阁不是宰相,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并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项。14. C 解析: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同时鼓励人民上书言事,这些举措有助于广开言路,也有助于选拔人才,这对于王朝初期巩固政权意义重大,C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并不能推动社会平等,排除A项;监察官民言行所采取的举措是实行厂卫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做法并非经济举措,和控制民间经济并无关系,排除D项。15. B 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倭寇部分是明朝的百姓,因为国内生存压力较大,许多农民被迫沦为海盗,从上述材料可推知明朝开海贸易的必要性,B项正确; 明朝后期沿海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质变,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抗倭斗争的信息,排除C项;D项与题意相反,排除。16. C 解析: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边疆治理措施由互市贸易、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蒙古、西藏、东北,并未提到西南,排除A项;明朝针对东北的治理措施无法体现边境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的边疆治理措施并未促进疆域拓展,排除D项。17. D 解析:材料中清朝通过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废宰相,排除A项;奏折制度无法保证局势稳定,排除B项;奏折制度加重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排除C项。18. D 解析:据画作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平定台湾,巩固了中国的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该画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此时仍是传统水师,并不是近代化海军,排除B项;驱逐荷兰的是郑成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 B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疆域空前统一,不断将周边领土纳入中国来,疆域范围扩大,B项正确;盛世局面除了疆域,还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选项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边疆危机逐渐加深,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材料强调的是疆域范围扩展,排除D项。20. D 解析: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明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但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表现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故选D项;“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讲述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和对东北、西藏的治理,以及满族崛起取代明朝,建立清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排除B项;“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主要讲述明清时期在西方文化传入背景下,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等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21. A 解析:清朝时,广州的农村市场呈增长趋势,联系所学可知,此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因此,农村市场增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村市场的增加,与手工业分工无关,排除B项;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材料不涉及城市人口数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知广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排除D项。22. B 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苏州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地,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政府允许部分民间同海外进行贸易,可见明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项正确。23. B 解析:明政府派出的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日益衰落,由此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并不能体现小农经济占优势,排除A项;“较为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衰落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排除D项。24. B 解析:进步思想家认为,百姓的生死大于“一姓之王朝”,结合所学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他们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启蒙思想”起源于17-19世纪的欧洲,但是材料中只表现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排除D项。25. D 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和所学可知,“第二次知识接触”指的是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D项正确;西学东渐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明清时期,社会并未成功转型,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项。26. (1)主要成就:秦汉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秦朝修驰道、直道、灵渠;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基本特征:实行军事化管理;皇帝专有或者皇权优先(体现专制色彩);遵守“贱避贵”原则(具有等级尊卑关系);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国家主导;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任答三点,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原因:北宋实行强干弱枝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都城汴京驻军众多,粮食需求量剧增;与辽、西夏对峙,军队需要大量物资;北方久经战乱,生产遭到破坏;运河是沟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便于粮食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北宋都城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长。(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因素:国家政策;军事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技术;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共33张PPT)第四单元阶段综合第三、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明清阶段检测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75分。1. 宋代地方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分掌地方军政、财政、监督与民政等,四司互相牵制,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行政长官,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这旨在( )A. 强化中央集权 B. 提升行政效率C. 增加财政收入 D. 防范武官干政【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的地方机构这样设置是分化事权,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这样的分权和相互牵制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排除B项;材料中的分权制衡,与增加财政收入无关,排除C项;帅、漕、宪、仓四司长官是不是武官并未言明,无法得出防范武官的结论,排除D项。A2. 澶渊之盟签订后,双方使节往来不断,一位出使辽朝的官员回来后向朝廷报告说:“(辽与宋)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这表明宋辽和议( )A. 彻底解决了宋辽矛盾 B. 客观上促进民族交融C. 消除了北宋边境隐患 D. 为北宋灭亡埋下祸根【解析】澶渊之盟之后,辽宋边境安定,少数民族和汉族百姓安居来往,说明澶渊之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边境民族交融,B项正确;A、C两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北宋灭亡并不是因为澶渊之盟,排除D项。B3. 欧阳修提出“本末相表里”,在《通进司上书》中公开反对抑末观点,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这表明欧阳修( )A. 重视农业发展 B. 建议强化国家经济控制C. 主张工商皆本 D. 力图解决北宋财政问题【解析】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诱商为上、制商为下”,此为“取少而致多之术也”,说明欧阳修主张通过发展商业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解决北宋的财政问题,D项正确;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诱商为上、制商为下”,说明欧阳修反对国家对商业的控制,排除B项;材料中欧阳修主张“与商共利”,说明欧阳修重视商业发展,但没有主张工商皆本,排除C项。D4. 建炎南渡后,不少官员主张定都建康(今南京),但赵构认为建康紧靠长江,金兵随时会过江,最终迁都临安。临安城水网密布、湖泊纵横,是抵御金人骑兵的天然屏障。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这反映了南宋统治者( )A. 偏安苟合的心态 B. 无为而治的思想C. 避战保民的理念 D. 故土难离的悲情【解析】建炎南渡后,赵构认为临安城水网密布,能够抵御金人骑兵,就算金兵打来,还能直接逃亡海上,而不是进行抵抗,这体现了其偏安苟合的心态,A项正确。无为而治主要是汉初的统治思想,排除B项;题干主要体现了赵构避战的心态,并不是为了保民,排除C项;建炎南渡后,赵构偏安临安,并不收复故土,没有体现故土难离,排除D项。A5. 神册六年(921年),耶律阿保机命大臣制定辽法。其中,《决狱法》对契丹等游牧民族的不同习惯法作了调整,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适用于汉族的《律令》则沿用唐朝律法断案。由此可得知,辽法( )A. 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 B. 体现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C. 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 D. 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根据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与习俗,使用不同的律法进行社会治理,这体现因俗而治的统治思想,B项正确;“颁布代表法律体系完备”在材料中没有描述,排除A项;保留了不少草原传统法律条文,说明“制定照搬中原王朝律法”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完全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传统”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B6.金朝保持了一套女真民族的管理系统“猛安谋克”,他们被大批迁入中原,在汉族村落之间筑寨居住,平时耕作,战时选拔丁壮出征。由此可知“猛安谋克” ( )A. 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 B. 具有兵民合一的鲜明特色C. 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D. 实现了氏族内的村社自治【解析】“猛安谋克”制度下,这些“猛安谋克”平时耕作,战时出征,具有明显的兵民合一的色彩,B项正确;本题主旨为“金朝的管理制度”,而“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猛安谋克”制度是由金朝政府管辖的,并没有实现了村社自治,排除D项。B7.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来确定。元代行省区划打破了这一做法。如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被划归陕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门户洞开,无险可守。元朝的这种做法( )A. 拓展了统治疆域 B. 加强了中央集权C. 阻断了经济交流 D. 扩大了地方权力【解析】元朝的行政区划改变了过去山川形便的做法,改为犬牙交错的原则,将不属于同一地理区域放在两个行政区,或者将山川河流阻隔的两个区域放在同一个行政区,目的是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统治,避免地方凭借山川河流阻隔形成割据,因此元朝的这种做法加强了中央集权,B项正确;犬牙交错的原则无法拓展统治疆域,排除A项;这种行政区划原则没有阻断经济的交流,排除C项;元朝这种做法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不是为了扩大地方权力,排除D项。B8.下表为某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契丹人与汉人通婚的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元代契丹人与汉人通婚情况比较多,说明民族交融凸显,A项正确;当时民族习俗相互借鉴而不是趋同,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到华夏文化向外扩散的现象,排除C项;元代实行“四等人制”,民族隔阂并未消除,排除D项。丈夫 妻子汉人汪惟正 契丹人耶律昼锦汉人王均 契丹人耶律氏契丹人耶律希亮 汉人何氏契丹人耶律楷 汉人王氏A. 民族交融的凸显 B. 民族习俗的趋同C. 华夏文化的扩散 D. 民族隔阂的消除A9.南宋初年,大量北民南迁,南方小麦价格暴涨,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B. 稻麦均衡的粮食分布格局开始形成C. 《农政全书》传播了先进的种植技术D. 曲辕犁从北方引入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大量北民南迁对于小麦需求增加,于是南方农民大规模种植小麦,南稻北麦的分布格局被打破,这说明南迁北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南方小麦的种植,故选A项;由“南稻北麦分布格局被打破”并不能得出B项,排除;《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写的,排除C项;曲辕犁是南方的耕作工具,排除D项。A10.宋代从城镇到乡村广泛设有“烟火公事”,主要负责人口居住、迁入和迁出信息管理,民讼决遣,盗贼防治等。“烟火公事”的遍设源于宋代( )A. 儒学复兴运动开展 B. 社会治安恶化C. 对社会的管控松弛 D. 社会流动性增强【解析】宋代,城市及乡村普遍设有兼职或专职“烟火公事”。随着人口增长与流动,单靠州县衙门已不足以应付,烟火公事逐渐承担起辅助管理职能,D项正确;儒学复兴运动与“烟火公事”无必然联系,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社会治安恶化的结论,排除B项;“社会的管控松弛”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C项。D11.“宋朝陶瓷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该观点认为宋朝陶瓷制作( )A. 洋溢着社会生活情趣 B. 受到了理学思想影响C. 体现了经世致用倾向 D. 推动了艺术的世俗化【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瓷器的制造深受儒家伦理道德的规范要求,这反映了理学构建伦理道德秩序的要求,B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侧重对理学的批判,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理学对艺术伦理化的影响,排除D项。B12.《授时历》是郭守敬受忽必烈委派而制定,这部历法的天文数据相当精确,一公历年为365.242 5天,和标准测算只差26秒。这主要得益于( )A. 空前辽阔的疆域 B. 宽松的社会环境C. 开明的民族政策 D. 发达的海外贸易【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元朝时期,国家空前辽阔,为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天文观测创造条件,因此在“四海测验”时期,提供了很多精确的数据,A项正确;元朝时期的社会管控严格,排除B项;元朝时期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排除C项;修改天文历法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A13.明成祖时,阁臣可参与机务,但不置僚属;至仁宗时,用六部尚书侍郎兼殿阁大学士;明宣宗时,内阁有了属官和办公机构,并能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这些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A. 皇权已达到顶峰 B. 内阁与宰相制一致C. 内阁取代了六部 D. 君主专制不断强化【解析】明朝内阁从不参与机务到以“票拟”的形式参与政治,反映了内阁的权势和地位有所提升,内阁权力的大小来源于君主,因此本质上反映的是君主专制的强化,D项正确;清朝设立军机处,皇权达到顶峰,排除A项;内阁不是宰相,排除B项;内阁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并不能取代六部,排除C项。D14.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资格,“由布衣登大僚者不可胜数”;同时又奖励人民上书言事,“凡百官、布衣、百工、技艺之人,皆得上书,并许直至御前奏闻”。这些做法的目的是( )A. 推动社会平等 B. 监察官民言行C. 巩固国家政权 D. 控制民间经济【解析】明朝初期选拔人才不拘一格,同时鼓励人民上书言事,这些举措有助于广开言路,也有助于选拔人才,这对于王朝初期巩固政权意义重大,C项正确;材料所述举措并不能推动社会平等,排除A项;监察官民言行所采取的举措是实行厂卫制度,排除B项;材料所述的做法并非经济举措,和控制民间经济并无关系,排除D项。C15.《明世宗实录》载:“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御史屠仲律在《御倭五事疏》中说:“虽概称倭夷,其实多编户之齐民也。”《明神宗实录》载:“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从上述材料可推知( )A. 明朝沿海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B. 开放私人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C. 抗倭斗争稳定了沿海的形势 D. 严厉禁止海外贸易有其必要性【解析】据材料可知,材料中的倭寇部分是明朝的百姓,因为国内生存压力较大,许多农民被迫沦为海盗,从上述材料可推知明朝开海贸易的必要性,B项正确; 明朝后期沿海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质变,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抗倭斗争的信息,排除C项;D项与题意相反,排除。B16.下表体现了明朝( )【解析】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明朝边疆治理措施由互市贸易、设置机构、册封等,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蒙古、西藏、东北,并未提到西南,排除A项;明朝针对东北的治理措施无法体现边境贸易,排除B项;材料中的边疆治理措施并未促进疆域拓展,排除D项。区域 明朝的边疆治理措施蒙古 1571年“俺答封贡”,设立榷场西藏 封授僧俗首领,设置政、军机构,开设茶马互市东北 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首领封授官号A. 加强西南管理 B. 重视边境贸易C. 推行因俗而治 D. 促进疆域拓展C17.李煦拥有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的权力,他在江南苏州织造局当官三十年给康熙呈过大量的奏折。康熙曾对李煦说:“但有所闻,可以亲手书折奏闻才好……若有人知,尔即招祸矣。”这一做法( )A. 扩大了宰相职权 B. 保证了局势稳定C. 减轻了政务负担 D. 强化了君主专制【解析】材料中清朝通过奏折制度强化了对官僚的控制,加强了君主专制,D项正确;明太祖时期废宰相,排除A项;奏折制度无法保证局势稳定,排除B项;奏折制度加重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排除C项。D18.《平定台湾得胜图》描绘了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平定台湾的战争场面。下图为其中的一幅《渡海凯旋》,该画作( )A. 是研究清朝军事实力的第一手史料B. 突出彰显了清朝海军近代化的成效C. 佐证清朝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历史D. 折射出清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解析】据画作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主要结论:清乾隆五十一年至五十三年(1786-1788年)平定台湾,巩固了中国的疆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D项正确;该画作属于第二手史料,排除A项;此时仍是传统水师,并不是近代化海军,排除B项;驱逐荷兰的是郑成功,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清道光时,魏源说:“康熙中,收西藏,东西南北各五六千里,是已周二万余里。又收青海,收喀尔喀,青海东西南北各二千余里,喀部东西五千余里,南北三千余里,其周又逾二万里。”由此可知( )A. 盛世局面出现 B. 清代疆域扩大C. 边疆危机突出 D. 中央集权强化【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清朝疆域空前统一,不断将周边领土纳入中国来,疆域范围扩大,B项正确;盛世局面除了疆域,还包括政治、经济等方面,选项信息概括不全,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边疆危机逐渐加深,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材料强调的是疆域范围扩展,排除D项。B20.下图为某著作的目录节选,该目录横线处可以补充的标题是( )第X节________①前期的统治政策②边疆管理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③思想控制与百年“文字狱”④国力由盛入衰的逐渐转化A. 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 B. 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C. 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 D. 暗藏危机的“康雍乾盛世”D【解析】康乾盛世时期,清朝版图在明朝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但康乾盛世后期,清朝的统治危机初显,表现之一就是清朝统治者对思想文化的控制非常严密,频繁制造文字狱,对文化造成严重的摧残,故选D项;“内陆边疆治理与明清易代”讲述明朝与蒙古的关系和对东北、西藏的治理,以及满族崛起取代明朝,建立清朝,排除A项;“明清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主要讲述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的发展,排除B项;“西学东渐下的明清新思想”主要讲述明清时期在西方文化传入背景下,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等思想主张,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C项。21.广东省的农村市场称为墟市。下表为清代广州府墟市数量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广州( )广 州 府 时间 原有墟市数 时间 增长后墟市数南海县 乾隆六年 46 道光时 64番禺县 康熙二十五年 73 乾隆三十九年 82东莞县 雍正八年 49 嘉庆三年 83顺德县 康熙十三年 43 乾隆十五年 49香山县 康熙十二年 12 道光八年 33A. 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 B. 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C. 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D. 成为全国经济的中心A【解析】清朝时,广州的农村市场呈增长趋势,联系所学可知,此时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因此,农村市场增加,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村市场的增加,与手工业分工无关,排除B项;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材料不涉及城市人口数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知广州成为全国经济中心,排除D项。22.明朝隆庆年间,苏州府的丝绸业非常发达,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据此可知,当时( )A. 苏州丝织技术领先全国 B. 海禁政策有所松动C. 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D.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解析】据所学可知,明朝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苏州是丝绸的主要生产地,许多民营作坊生产的丝绸深受国外市场欢迎,作坊主们经常与欧洲、东南亚的商人进行贸易往来,政府允许部分民间同海外进行贸易,可见明政府海禁政策有所松动,B项正确。B23. 明朝万历年间,朝廷允许各地开矿,同时派出大批宦官做“矿监”“税使”。1601年,朝廷派太监孙隆到苏州检查征税情况,他设立名目众多的税项,使“吴中之转贩日稀,织户之机张日减”。上述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小农经济仍占优势 B. 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C. 宦官专权较为普遍 D. 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解析】明政府派出的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的发展日益衰落,由此体现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阻碍,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实质是君主专制阻碍经济发展,并不能体现小农经济占优势,排除A项;“较为普遍”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矿监设立杂税导致民营手工业衰落并不能说明中央集权统治受到挑战,排除D项。B24. 明末清初一些思想家提出“天子之尊,非天帝大神也,皆人也”;还提出“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据此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 )A.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 B. 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C. 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D. 试图宣扬民主自由的启蒙思想【解析】进步思想家认为,百姓的生死大于“一姓之王朝”,结合所学可知,明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他们认为君主专制阻碍了社会进步,B项正确;在明末清初时期,中国的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儒家民本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启蒙思想”起源于17-19世纪的欧洲,但是材料中只表现对于君主专制的批判,没有体现民主自由思想,排除D项。B25.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中国知识线与外国知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是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以下对于“第二次知识接触”评价正确的是( )A. 产生了广泛影响 B. 助推了社会转型C. 冲击了正统思想 D. 传播了西方科技【解析】据材料“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和所学可知,“第二次知识接触”指的是西学东渐,传播了西方科技,D项正确;西学东渐的影响有限,排除A项;明清时期,社会并未成功转型,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排除C项。D二、非选择题:共25分。26. 交通建设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重要条件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 秦汉时期,中国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以驰道为例,它首先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其建设施工过程采取军事化的形式。驰道“中央三丈”是所谓“天子道”,禁止一般人通行,在交通秩序维护过程中强调“以贱让尊”的原则。秦国全国交通网的规划和建设是由丞相主持。汉代帝王也重视交通建设,地方交通建设,则由地方行政长官负责。——摘编自王子今《中国古代交通系统的特征》材料二 宋初收夺地方兵权,数十万军队驻防都城汴京,对粮食的需求急剧增加。同时,北宋在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布防重兵与辽、西夏对峙。北方地区自唐后期以来久遭破坏,早已不具备提供军队所需粮饷的能力。宋都汴京为水陆交通之枢纽,沟通南北的运河成为北宋命脉所在。——摘编自曹家齐《运河与两宋国计论略》(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秦汉时期交通建设的主要成就,并概括其基本特征。(13分)答案:主要成就:秦汉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确定了古代交通发展的基本格局);秦朝修驰道、直道、灵渠;汉朝开辟“丝绸之路”。(每点3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基本特征:实行军事化管理;皇帝专有或者皇权优先(体现专制色彩);遵守“贱避贵”原则(具有等级尊卑关系);服务于政治和军事;国家主导;中央与地方共同管理。(任答三点,7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运河成为北宋命脉的原因。(6分)答案:原因:北宋实行强干弱枝措施(加强中央集权),都城汴京驻军众多,粮食需求量剧增;与辽、西夏对峙,军队需要大量物资;北方久经战乱,生产遭到破坏;运河是沟通南北的水路交通要道,便于粮食运输;经济重心南移;北宋都城人口增加,粮食需求增长。(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3) 根据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古代中国交通建设的因素。(6分)答案:因素:国家政策;军事需求;经济发展水平;建筑技术;地理环境;思想观念等。(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谢谢观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阶段综合 第三、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明清阶段检测.docx 阶段综合 第三、四单元 辽宋夏金元明清阶段检测.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