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3.《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13.《安全记心上》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安全知多少》《平安出行》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安全知多少》和《平安出行》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第13课第一课时内容。本单元聚焦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互助精神、规则意识与安全常识,是培养学生公共生活能力的核心单元。该课时是单元中公共生活安全防护的核心环节,承接了前三课对公共秩序、文明素养的培养,从居家、出行等贴近学生生活的场景切入,帮助学生建立安全意识,掌握基础安全知识,是构建学生公共生活安全认知的关键环节,进一步将公共生活认知落到安全守护的实际层面,为学生构建完整的公共生活安全认知体系奠定基础。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公共生活”相关要求编写,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通过“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从懂得公共场所言行文明,到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再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最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完整的公共生活能力培养体系。教材采用“生活场景+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的编写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学校、社区、交通等场景,通过续编故事、观察调查、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公共生活的运行逻辑,逐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核心,围绕“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主线,通过4课内容构建完整的公共生活认知与行为体系:第10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聚焦认知公共空间,引导学生识别公共场所、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与保护意义,明确不同场景的文明秩序;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侧重践行公共美德,以身边互助案例、雷锋精神及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教会学生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前提下主动助人;第12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强化公共行为约束,从游戏规则延伸到生活规则,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第13课《安全记心上》筑牢公共安全底线,覆盖居家、出行、防溺水、消防等安全领域,传授安全常识与应急技能,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公共生活。(三)课时内容分析:《安全记心上》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最后一课,本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和技能,能辨识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学会应对突发危险,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保障自身生命安全。《安全知多少》聚焦引导学生从熟悉生活场景梳理安全认知,以居家(地面防滑、危险物品收纳)、户外(不碰陌生动物、不攀爬公共设施)、校园(上下楼梯靠右行、单杠防护)为载体,帮助学生提炼可操作的安全常识,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家庭收纳危险物品、学校配备防护设施、社会设置安全警示牌等多元守护行为,让学生理解安全是多方共同的责”,实现从知道安全要求到感知安全守护的认知进阶。《平安出行》侧重引导学生掌握日常出行的安全方法并理解规则意义,紧扣步行、乘车两大高频场景,明确戴小黄帽、走人行横道、系安全带等具体做法,剖析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同时关联相关法律条款,通过模拟出行、劝说互动等活动,让学生将安全知识转化为行动,理解平安出行既是习惯养成,也是规则与法律要求,培养对自身与他人出行安全的责任意识。(四)关系建构:横向:与本单元其他课时紧密衔接。前三课的文明、互助、规则是本课安全的前提(如不闯红灯既是规则要求,也是安全保障);本课则是对规则的 安全延伸,让学生明白遵守规则最终是为了保障自身与他人安全。同时,安全知多少与平安出行相互补充,覆盖居家、户外、校园、出行等学生主要生活场景,构建完整的安全认知体系;纵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低年段安全教育多为禁止性要求,侧重被动保护;中年段则转向主动认知,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还要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并学会主动辨识隐患,实现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防护的转变,为高年段应急避险、灾害防护学习筑牢基础。三、资源挖掘:1.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场景图(居家防滑、乘车系安全带)、案例(酒驾故事、电动车超载)、法律条文(《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五十五条、《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设计安全常识分享会等活动,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可参与的实践活动,确保教学贴合学生认知;2.生活资源:鼓励学生分享自身安全经历,将生活场景引入课堂;组织 家庭安全小调查,让学生观察家中的安全防护措施(防滑垫、儿童安全锁),了解家人的安全守护行为,丰富对安全的多元认知;3.多媒体资源:借助PPT展示安全标志(3C标志、中国环境标志、交通信号灯)、事故案例短视频(酒驾碰撞、闯红灯受伤),直观呈现安全与危险的对比;播放交警讲解出行安全,消防员提示居家隐患的音频,增加知识专业性。4.社区资源:邀请社区交警或安全员走进课堂,结合本地交通事故案例,讲解出行安全技巧;提供《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简易漫画读本,让学生通过找与自己相关的条款活动,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增强法治观念。
课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共生活”领域要求设计,核心素养导向如下:健全人格:通过感受家庭、学校、社会、国家的安全守护,培养学生的安全感与幸福感;通过学习安全知识、掌握防护方法,提升面对危险的冷静应对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自己能保护自己的自信心,为健全人格发展奠定基础。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认识到安全不仅关乎个人,也影响他人,初步树立对自身安全负责、对他人安全关注的责任意识;通过家庭安全小调查、出行安全提醒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安全守护,强化责任担当。法治观念:结合《未成年人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条款,让学生初步感知法律对未成年人安全的保护作用,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后果,理解安全规则背后有法律支撑,培养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的初步观。2025年新版教材导向分析:新版教材强调从生活出发,回归生活,本课设计充分体现这一导向——所有安全知识均来自学生日常场景,所有活动均指向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同时注重情感体验与能力培养结合,不仅让学生 知道安全知识,更让其感受安全守护、学会安全实践,符合从知识传递到素养提升的课改方向。
学情分析 一、已有经验1.三年级学生在低年段已接触过简单安全常识,对安全有初步认知;日常上学、购物、游玩等经历让他们熟悉步行、乘车等出行场景,对戴小黄帽、不闯红灯等行为有感性体验,具备理解本课内容的生活基础;2.学生已初步形成规则意识,知道公共场所要遵守秩序,能将安全与规则关联,为接受平安出行需守规则的观点做好铺垫;3.学生具备基本的观察与表达能力,能描述生活中的安全场景,但对安全背后的守护力量、法律与安全的关系认知较浅。二、个性差异1.认知差异:30%学生能结合案例理解安全意义;50%学生仅能记住禁止性要求,但不理解危害;20%学生需借助图文、视频等具象素材才能梳理安全常识;2.实践差异:40%学生有主动安全行为;45%学生仅被动遵守;15%学生存在侥幸心理,对安全风险认知不足;3.表达差异:25%学生能完整讲述安全经历并加入情感(如上次差点滑倒,妈妈提醒我擦干水,我觉得很温暖);50%学生仅能用简单语句概括(如我知道要走斑马线);25%学生(内向或基础薄弱者)怯于分享,担心说不好或没经历过。三、补救措施:1.针对认知差异:提供“安全场景对比卡”(如遵守交通规则的安全出行与闯红灯的事故现场),用具象画面帮助理解;设计“安全小问答”,引导思考安全措施背后的原因;2.针对实践差异:对被动遵守学生采用小任务激励法,完成后在安全小达人榜单盖章;对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播放 未成年人交通事故短视频,用真实案例打破认知误区;3.针对表达差异:课前提供“分享任务单”(如我经历的安全小事),帮助梳理思路;课堂采用小组内先分享进而推选代表全班分享的流程,避免直接点名造成压力,对分享学生给予具体表扬。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家里没有防滑垫,是不是就不安全了?爸爸喝了酒想开车,我怎么劝他才会听?户外遇到陌生动物,除了不碰,还能怎么做?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坐汽车不用系安全带?
学习目标 1.通过“安全常识分享会”,能说出3条以上居家、户外或校园安全常识,知道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为安全所做的2项以上努力,感受安全守护无处不在。(健全人格)2.通过出行安全经验分享,掌握步行(戴小黄帽、走人行横道、特殊天气防护)和乘车(系安全带、不超载、不酒驾)的具体安全做法,能说出不遵守交通规则的2种危害,理解平安出行需守规则。(责任意识)3.通过安全标志和法律条文阅读,能识别2种以上安全标志(3C标志、交通信号灯、中国环境标志),知道《道路交通安全法》中 “不酒驾”的相关规定,初步树立安全有法律保障的意识。(法治观念)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从居家、户外、出行场景中梳理安全常识,帮助学生掌握步行和乘车的具体安全做法,理解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难点:让学生从被动记住安全要求转向主动理解安全意义,帮助有侥幸心理的学生打破认知误区,并将劝说酒驾,系安全带等安全知识转化为日常行动。突破措施:1.针对理解安全意义难:采用“实物对比+案例分析”(如3C玩具vs无3C玩具),直观感知安全标志与法律的作用;2.针对知识转化行动难:创设上学路上遇到积水,家人想酒驾等真实场景,让学生分组模拟如何应对,用实践强化认知;3.针对学生梳理常识零散:提供场景分类清单,引导学生按场景整理安全常识;展示PPT中的安全常识示例,拓展学生思路,避免常识梳理单一;4.针对学生不敢劝说他人:提供 劝说话术卡,帮助学生掌握沟通技巧;先在小组内模拟,再鼓励在全班展示,逐步提升主动提醒的勇气。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任务一:安全常识我梳理1.居家地面有水、户外遇陌生动物、校园上下楼梯,分别要注意什么安全常识?2. 3C标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分别告诉我们产品有什么特点?3.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分别用什么方式守护我们的安全?任务二:平安出行我践行1.上学步行遇到积水、障碍物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戴小黄帽、走人行横道?2.坐汽车不系安全带、电动车超载会有什么危险?3.雨、雪天步行上学,怎么保证安全?任务三:酒驾违规我劝说1.酒驾会给司机和家人带来什么危险?2.《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驾有什么规定?会有什么后果?3.如果家人喝了酒想开车,你会怎么劝说?
课前准备 课本、PPT、有3C标志的实物等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安全知识分享会(感知多元安全守护)目标1 1.居家地面有水、户外遇陌生动物、校园上下楼梯,分别要注意什么安全常识?2. 3C标志、中国有机产品标志分别告诉我们产品有什么特点?3.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分别用什么方式守护我们的安全? 任务一:安全常识我梳理【学习内容】1.生活安全常识:居家防滑、户外不碰陌生动物、校园上下楼梯靠右行;2.安全标志含义:3C标志代表玩具符合国家安全标准,中国有机产品标志代表食品安全且高品质;3.多元守护措施: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学生活动】活动1:小组讨论:围绕居家、户外、校园的安全做法展开交流,每组推选1名代表分享1条核心常识;活动2:分组观察 3C标志的玩具和无3C标志的玩具图片,对比讨论3C标志的作用,并举例说说见过的其他安全标志;活动3: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说说家人、老师、社区工作人员为保护自己安全做过的事,教师补充《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条款,引导感知国家守护。【小结】生活中的安全常识能帮我们避免危险,3C标志等安全标志是产品的“安全身份证”,而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共同构成了保护我们的安全网,安全守护无处不在。 【评价任务】1.能准确说出3条以上生活安全常识,识别2种安全标志;2.能列举2项以上家庭、学校或社会的安全守护措施。【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学生说不出3C标志的具体作用,仅知道和安全有关;2.学生难以想到社会或国家的安全守护措施,局限于家庭和学校。【指导补救】1.展示有3C vs无3C标志玩具存在的安全隐患,通俗解释3C标志代表产品通过国家安全检测,能避免划伤、触电等危险;2.播放马路边设置交通安全警示牌的图片,提示这些是社会为我们做的安全措施,并简单介绍《未成年人保护法》中禁止销售不安全儿童产品的条款,帮助理解国家守护。
环节二:平安出行小妙招(掌握安全出行做法)目标2 1.上学步行遇到积水、障碍物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戴小黄帽、走人行横道?2.坐汽车不系安全带、电动车超载会有什么危险?3.雨、雪天步行上学,怎么保证安全? 任务二:平安出行我践行【学习内容】1.步行安全做法:戴小黄帽(提高辨识度)、走人行横道(规避车辆风险)、绕行积水与障碍物、雨雪地穿防滑鞋且缓慢行走;2.乘车安全做法:坐汽车系安全带、电动车不超载、不将手伸出车窗外;3.违规危害:不系安全带易在事故中被抛出车外,电动车超载易失控翻车,引发人员受伤或交通堵塞。【学生活动】活动1:在教室用粉笔划出人行横道、积水区,学生扮演行人,模拟戴小黄帽→走人行横道→绕行积水的完整流程;活动2:观看不系安全带引发事故,电动车超载翻车的短视频,分组讨论视频中的危险行为和后果,每组派代表分享;活动3:同桌之间角色扮演家人违规乘车,我来提,用简单语言说明 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小结】步行和乘车是我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戴小黄帽、系安全带等做法能保护我们的安全,不遵守交通规则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影响他人,平安出行需要每个人遵守规则。 【评价任务】1.能完整说出3条以上步行或乘车的安全做法;2.能清晰说明1种不遵守交通规则的危害,并尝试提醒他人。【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学生不知道雨雪地步行的具体安全做法,仅说要小心;2.学生提醒他人时,理由单一,只会说 这样不安全,无法具体说明危害。【指导补救】1.展示防滑雨鞋,雨伞,缓慢行走的图片,示范脚尖朝前、小步走的动作,引导学生总结穿防滑鞋、用工具挡雨、慢走的安全做法;2.提供提醒思路卡,帮助学生结合具体危害组织语言,避免笼统表述。
环节三:劝说训练营(按照逻辑进行违规劝说)目标3 1.酒驾会给司机和家人带来什么危险?2.《道路交通安全法》对酒驾有什么规定?会有什么后果?3.如果家人喝了酒想开车,你会怎么劝说? 任务三:酒驾违法我会劝【学习内容】1.酒驾危险:酒精会影响判断力,导致开车时反应变慢,易引发撞车、伤人事故,危及自己和他人生命;2.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处暂扣六个月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3.劝说逻辑:先说明酒驾的危险,再引用法律后果,最后提出替代方案(如请代驾、坐出租车)。【学生活动】活动1:听安安劝说爸爸不酒驾的故事,思考安安先说了什么,再做了什么”;活动2:分组阅读漫画版《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用横线划出酒驾的处罚后果,并分享给小组同学;活动3:创设爸爸喝了酒想开车回 的情境,学生分组准备劝说内容,每组选1名代表进行模拟劝说,要求包含危险、法律、方案三个部分。【小结】酒驾不仅很危险,还是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处罚。当遇到家人想酒驾时,我们可以用说危险、讲法律、提方案的方法劝说,既保护家人,也遵守法律。 【评价任务】1.能说出1种酒驾的危险和1条酒驾的法律后果;2.能结合危险、法律、方案中的2个以上要素,进行简单的酒驾劝说。【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学生记不住酒驾的法律后果,只能说出会被罚,无法完整表述;2.学生劝说时缺乏逻辑,先提方案,再讲危险,无法有条理地组织内容。【指导补救】1.展示罚款金额,暂扣驾照的直观图片,搭配简单口诀(酒驾一次,扣证半年,罚款一千多),帮助学生快速记忆;2.提供劝说框架卡(“第一步:说危险 —— 爸爸,喝酒开车会撞车;第二步:讲法律 —— 酒驾会被罚款;第三步:提方案 —— 我们请代驾吧”),引导学生按步骤组织语言,梳理劝说逻辑。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完成宣讲记录单 综合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设计 任务一:安全常识我知道任务二:平安出行我践行任务三:酒驾违规我劝说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