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4.《科技力量大》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4.《科技力量大》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科技力量大》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在统编版(2024)《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科技力量大》位于教材的中期阶段,通常承接前一单元(如“与班级共成长”或“为父母分担”),并衔接后续单元(如“信息万花筒”“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作为核心单元之一。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聚焦“科技与生活”主题,通过引导学生认识科技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在教材结构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延续了对学生生活领域的关注,又拓展到现代社会中的科技维度,为学生理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奠定基础。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包含“科技改变生活” 与 “科技改变观念” 两部分。“科技改变生活” 呈现生活中科技产品及通信等方面古今对比,展现科技让生活更便捷;“科技改变观念” 通过故事与案例,说明科技推动人们对自然、世界认知转变。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科技重要性,理解科技对生活与观念的深刻影响,激发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前一单元强调家庭责任,本单元可延伸探讨科技如何帮助家庭成员分担劳动(如智能家居),体现科技对家庭生活的支持。与后续单元的关系(如“信息万花筒”):本单元为后续学习信息甄别、网络安全奠定基础,形成“认识科技→应用科技→信息素养”的逻辑链条。三年级可能涉及“生活中的工具”等简单科技认知,为本单元理解“科技力量”奠定基础。本单元定位:四年级作为关键过渡阶段,从具象科技产品转向抽象科技价值,开始引入辩证思维(如科技利弊分析)。高年级深化:五六年级将进一步学习“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网络生活与规则”,提升对科技与社会关系的理解深度,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三、资源挖掘:《十万个为什么》(科技篇)、《少年科学画报》、《时间简史》(儿童版)、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
课标分析 1.责任意识:理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树立科技服务社会的意识。2.道德修养:培养科学精神,包括探索、创新、严谨等品质。3.政治认同:认识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4.法治观念:初步了解科技应用中的伦理与法律规范(如信息安全)。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三年级学生身处科技丰富的生活环境,普遍熟悉科技产品(如手机、智能家居),对科技产品有直观体验,好奇心强、爱探索。个性差异:对科技充满好奇的学生,主动分享科技见闻,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部分学生因科技知识抽象或课堂形式单一,兴趣不足,被动接受知识。补救措施:直观化教学:利用动画、实物演示、思维导图等工具,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案例(如用“快递运输”类比信息传递)。小组合作与同伴互助:组建异质小组,鼓励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指导同伴,增强合作学习与成就感。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科技让生活更好了吗?为什么有些人失业了?” → 组织小组讨论,辩证分析科技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就业结构变化,强调“人依然是科技的主人”。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知识与技能:能列举3-4种身边常见的科技产品(如智能手机、智能手表、高铁等),说出其主要用途;知道科技产品让生活、学习、出行更便捷,初步理解“科技改变生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科技产品大搜索”“情景体验”等活动,主动发现生活中的科技;借助小组讨论,分析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培养观察和思考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科技的神奇与力量,萌发对科技的好奇与热爱,愿意主动了解更多科技知识,树立“科技让生活更美好”的意识 。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边的科技产品,理解科技对日常生活(学习、出行、购物等)的帮助。难点:跳出“科技是‘高大上’产品”的认知,发现“平凡物品中的科技”,并体会科技背后人类的智慧。 突破措施:播放短视频(如《了不起的工匠》《超级工程》片段),展示普通科技产品(如桥梁、玻璃)背后的复杂设计与智慧,让学生理解“小发明改变大生活”。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ppt课件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科技产品就在身边 身边常见的科学产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便利? 活动一:科技产品,无处不在1.教师引导:随着科技不断发展,慢慢有了许多科技产品。“爱科学”小组调查在自己一天的生活中,都使用到了哪些科技产品,它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2.学生交流自己生活中的科技产品。3.教师相继点评,并从中提炼出:生活中到处有科技的身影。【板书:科技无处不在】4.教师引导:如果没有科技产品,你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5.学生交流分享。6.教师小结:离开这些科技产品,我们的生活会变得不便,所以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们。【板书:离不开它们】 评价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关于“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的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科技产品,通过图片、实物展示或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全班展示该科技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以及它带来的便利。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小组展示的内容、学生的表现以及回答问题的准确性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科技产品便利性的理解是否深入。学生互评:同学之间根据展示的效果和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若学生举例较少或不够典型,教师可补充一些常见的科技产品及其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技产品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对于学生表达不够清晰或完整的观点,教师可引导其进一步思考和阐述。
环节二:科技产品,照见古今 在科技的助力下,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 活动二:科技演化,照见古今1.教师提问:现代生活中,你觉得人们经常使用哪样科技产品?2.学生交流分享。3.教师提问:生活中,你能用手机做哪些事情?4.教师过渡:随着科技的发展,打电话、发信息、发电子邮件等已经成为人们常用的通信方式。“爱科学”小组探究了通信的演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传递信息的?5.学生交流分享。6.教师提问:“爱科学”小组对比了古今信息传递方式的区别,你从中发现了什么?7.学生结合表格交流自己的发现。8.教师引导:现在,我们不仅能用电话马上联系到对方,还能与空间站的宇航员进行对话!你对此有什么想说的?9.拓展:开展小调查活动,调查在科技的助力下,生活中衣、食、住、行方面的某些物品发生的变化。交流要求:①每人选择衣、食、住、行一个方面的一件物品。②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看一看等方式交流物品演变过程。③音乐停止,活动结束。10.学生小组内交流。11.学生全班展示。12.教师小结:通过古今对比,同学们了解了科技让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更丰富。 评价活动:学生选择一个方面(如通信、衣食住行中的一个),进行古今科技产品的对比研究,完成表格。小组评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其他小组的研究报告和汇报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不足之处。 在学生探究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时,若学生了解不够全面,教师可提供一些相关资料或图片进行补充。在小调查活动的展示交流环节,若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晰或逻辑不够严密,教师可引导其进行整理和补充。对于学生在对比古今变化时的理解困难,教师可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引导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环节三:科技发展,改变想法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慢慢改变的? 活动三:科技发展,改变想法1.情境体验:看到我们在聊科技,孙悟空也来到我们课堂上,听了孙悟空的想法,你们赞同吗?你能用科学知识说服孙悟空吗?(出示教材第26页活动园的对话)2.教师拓展:请阅读教材“阅读角”的故事,想想人们的想法是怎样慢慢改变的。3.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故事并回答问题。4.教师相继点评并从中提炼出观点。5.教师引导:科学的发展依赖于不断验证与持续质疑。我们也寻找了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同学们来分享一下。【板贴:观念】6.学生交流分享。教师总结:科技发展迅速,力量无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同学们可以借助书籍和人工智能软件,深入了解现代新科技,未来成为新科技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学生准备一个关于“科技改变人们观念”的故事,可以是课本中的故事,也可以是自己查阅资料找到的故事。学生以演讲的形式,向全班讲述故事内容,并分析这个故事中科技是如何改变人们观念的。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演讲内容、表达能力、逻辑思维以及对故事的分析深度进行评价,重点关注学生对科技改变观念的理解是否透彻。学生互评:同学之间根据演讲的质量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互评,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提高。
环节四:科技发展,总结延伸 科技是如何提升中国实力的? 学习内容:课后通过网络查找科技在我国社会各方面的新应用,深入了解科技力量如何提升中国的实力。教师总结:科技发展迅速,力量无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与观念。同学们可以借助书籍和人工智能软件,深入了解现代新科技,未来成为新科技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学生课后通过网络查找科技在我国社会各方面(如医疗、教育、交通、环保等)的新应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和分析。每个小组制作一个展示作品,可以是海报或视频等形式,展示科技新应用的内容、特点、作用以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对于学生在查找资料和思考问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教师可提供一些查找资料的途径和方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科技力量对中国的提升作用。对于理解困难的学生,教师可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回忆自己一天的生活,记录下使用到的科技产品,并简要描述它们给你带来的便利。 巩固类 目标2 10分钟
板书设计 科技力量大科技无处不在离不开它们观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