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5.《走近科学家》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5.《走近科学家》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19
课题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科学 学科学》的第五课《走近科学家》的第二课时内容。本课时是单元“感知科学魅力—走近科学人物—践行科学精神”逻辑链的关键环节,为后续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奠定情感与认知基础,降低三年级学生对“科学家”的距离感,实现从“知道科学家”到“敬佩科学家、想学科学家”的情感转变。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爱科学学科写”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政治认同”核心素养提出的“热爱伟大祖国”,《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国情教育”主题中提出的“对祖国未来充满信心”相关内容编写。重在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培育科学情感;了解科学家群体,感悟优秀品质;促进学生从小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建立科学自信。将科学家精神从抽象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科学家故事,引导学生走近科学家,了解科学家精神,增强科学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科学、热爱科学,立志为党成才、为国奉献。(二)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共有三课,以《科技力量大》《走近科学家》《从小爱科学》构成逻辑主线。第四课《科技力量大》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感知科技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识科学技术对生活方式革新、思想观念更新及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作用,激发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提升科学素养的动机。第五课《走近科学家》深入解析科学家群体特定的专业精神与人格特质,正确认识科学家的工作,尊重科学家群体,能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科学家精神。第六课《从小爱科学》以前两课为基础,借助科学家成长故事搭建认知桥梁,引导学生树立学好科学的信心,从小学习科学知识,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三)课时内容分析:《走近科学家》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五课,本课的编写意图不仅是让学生充分树立对科学家形象的正确认识,初步感知科学家的优良精神品格,更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践行科学家精神,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将科学家研究成果与生活紧密关联,一方面展示科技发明改善生活的实例,让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科学家,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关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打破对发明创造的神秘化认知。该话题旨在引导学生领悟科学研究与日常生活的紧密关联,认识到科技创新源自生活,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这三个话题相互衔接、逐步深化,全方位呈现科研工作者的专业形象与精神内核。(四)关系建构:纵向:承接第一课时科学家“坚持的原因”“珍贵的品质”,聚集科学与生活的关系,拉进科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科技源于生活,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认知体系;-横向:在本单元以及与语文、科学等跨学科关联,深化对于科学精神的统一认知,形成“认知—情感—实践”的闭环,实现知识与价值观的协同培养。三、资源挖掘:1.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33-34页中提供的活动案例、图片、文字资料等,如无人机喷洒农药、中国高铁的持续发展等图片引导学生深入阅读与理解。同时“活动园”引导学生自主收集整理与讲述科学家故事,学生在系统梳理、深度解析和互动分享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科学家精神品格的理解与体悟。 2多媒体资源。借助视频以及图片资料,比如中国高铁的变迁视频,直观呈现不同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共鸣。3.社区资源。如有条件,可邀请发明家、科学家走进课堂与学校,为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分享发明经验,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
课标分析 政治认同:理解科技工作者(含普通人)对国家、社会发展的贡献,认同科技创新对提升生活品质的价值,坚定支持国家鼓励创新创造的政策。道德素养:在认识身边科技创造中,培养崇尚科学、乐于探索、尊重创新的品德,提升对科技工作者(含普通人 )的敬意与学习意愿。法治观念:认识到发明创造受法律保护,明白尊重知识产权、鼓励创新创造是法治社会的要求,增强创新领域法治意识。健全人格:通过发现身边的科学与创造者,塑造善于观察、勇于尝试、积极进取的人格,提升对科学创造的兴趣与自信心。责任意识:明确普通人也可参与科学创造,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创新、为改善生活贡献力量的责任意识。
学情分析 一、已有经验1. 对“学习”有切身经验和积极认知:学生通过三年级的学校生活和课外活动,已亲身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长(如学会了新字词、掌握了跳绳技巧等),能够初步理解“成长离不开学习”的意义,并认同学习无处不在。这为理解科学家“不断学习、探索未知”的行为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2. 对科学家存在崇敬和初步的职业印象:学生通过书籍、媒体等渠道,知道“科学家”是一个了不起的职业,他们聪明、伟大,发明创造了许多东西。这种崇敬感是本节课激发其向往之情的情感起点。3. 具备初步的问题解决主动性:学生在遇到学习或生活中的小问题时,大多愿意尝试自己去解决,这种“主动出击”的经验,有助于他们理解科学家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不放弃、积极寻求方法的品质。二、个性差异:1. 认知与理解层次的差异:约30%的学生抽象思维较好,能理解科学家精神(如坚持、勇敢)的抽象内涵;约50%的学生需要依赖具体、生动的故事案例(如袁隆平爷爷种水稻的故事)来感受科学家的品质;剩余20%的学生可能仅能记住科学家的名字和发明,需要教师通过图片、短视频等直观媒介辅助其建立初步印象。2. 情感共鸣与态度投入的差异:约40%的学生共情能力强,易于被故事打动并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约30%的学生可能觉得科学家故事“与我无关”,存在情感距离,需要教师设计“假如我是科学家会遇到什么困难”等换位思考活动来拉近距离;另有30%的学生态度易受课堂趣味性影响,需通过角色扮演、科学小实验等体验活动维持其注意力。3. 表达与内化能力的差异:约25%的学生能清晰流畅地分享所学所感,甚至能联想到自己的经历;约45%的学生能用“坚持”、“不怕失败”等词语概括但缺乏深度;约30%性格内向或口语表达能力偏弱的学生可能怯于分享,需要通过书写、绘画、小组内部先交流等方式为其提供多元化的表达途径。三、补救措施:1. 分层引导,化抽象为具体:对抽象思维较弱的学生,提供“科学家故事卡片”(图文并茂呈现关键事件),并设计“关键词提示卡”(如“失败了100次”、“观察了500天”),帮助其从具体数字和事件中感悟精神。为能力强的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除了故事里说的,你觉得他还有什么好品质?”2. 多元体验,缩小情感距离:设计“科学挑战营”体验环节,如“鸡蛋保护装置”实验,让学生在亲身经历失败、改进、成功的过程中,体会科学家探索的艰辛与乐趣。利用多媒体资源播放科学家工作、生活的纪录片片段,让形象更加鲜活、可亲。3. 课前为学生准备“我的探索经历卡”,列出“手工失败再做”“数学题错了重算”等常见场景,引导学生勾选并补充细节,课堂上先不同同学示范分享。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我也想像科学家一样做实验,但家里没有烧杯、放大镜这些工具,能用水杯、放大镜代替吗?要是我说“长大想当科学家”,同学说“你成绩又不好,肯定不行”,我还要坚持这个想法吗?科学家遇到不懂的问题,是问别人还是自己慢慢想呀?我遇到难题问同学,同学总说“这都不会”,我该怎么问才好?家里人说“好好读书就行,不用学科学家那些事”,我该怎么跟他们说“学科学家精神有用”呀?
学习目标 通过观看视频、课外阅读、新闻报纸等,结合生活实际掌握科技成果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健全人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了解到的科学家,启发学生关注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打破对发明创造的神秘化认知。(道德素养)3.消除职业认知距离感,认识到科技创新源自生活,有效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热情。(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工作者(含科学家、普通人 )的创造对生活的影响,感受科学就在身边。帮助学生理解普通人也能进行发明创造,激发参与科学探索与创造的热情。难点:让学生深度理解 “科学离我们不遥远”,从认知转变为主动在生活中观察、探索科学,尝试发明创造。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持续保持对科学创造的兴趣,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突破措施: 1. 创设“生活科技溯源”情境,具象化“科技创造对生活的影响”以教室和家庭场景为核心,设计“科技寻宝”活动。课前让学生拍摄3张生活中离不开的科技物品(如台灯、保温杯、自动铅笔),课堂上分组展示并讨论:“这些物品没发明前,人们用什么?”(如台灯→煤油灯、保温杯→普通瓷杯)。再播放短视频,呈现普通科技工作者(如保温杯设计师反复测试保温效果、自动铅笔研发者调试笔芯出芯力度)的工作片段,让学生直观看到“普通人的创造让生活更方便”,理解“科学藏在日常物品里”,打破对“科技创造”的距离感。2. 开展“微发明体验”实践,激发“普通人也能创造”的热情设计“解决小麻烦”微创造任务:先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小困扰(如“笔总滚到地上”“书包拉链容易卡住”),再提供剪刀、卡纸、橡皮筋、旧瓶盖等简易材料,分组尝试设计解决方案(如用卡纸给笔做“防滑底座”、在拉链上贴顺滑胶带)。邀请学校手工社团的同学或家长中的技术工人(如家电维修师)作为“普通创造者代表”,现场展示自己“改进工具”的小创造(如给螺丝刀缠防滑布),并分享“只要多观察、多尝试,普通人也能发明”的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和倾听中建立“我也能创造”的信心。3. 搭建“长期探索跟踪”机制,推动“创新意识转化为持续行动”设计“我的科学探索手账”,引导学生在封面写下1个想探索的生活小问题(如“为什么树叶秋天会变黄”“怎样让肥皂泡更持久”),手账内页分“观察记录”(画一画、写一写现象)、“尝试解决”(记录自己的小实验,如“给树叶喷不同温度的水”)、“遇到困难”(写下“泡肥皂水总失败”)三个板块。课堂上每周预留5分钟“手账分享会”,鼓励学生展示进展;课后组建“探索小组”(3-4人一组),约定每周一起观察、记录;教师定期在班级群分享学生的探索成果,并为坚持记录的学生颁发“小小探索家”电子勋章,通过持续的引导和激励,让学生将对科学的兴趣转化为长期的观察、探索行动。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时驱动性任务:
科学实验乐趣多,当一天“科学实验体验官”,完成我的科学实验体验报告。
2. 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
(1)导入问题:“课本中所展示的是什么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你们知道是谁让这些方便来到我们身边的吗”(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初步关联科技成果与创造者);
(2)核心问题1 :“生活中还从哪些科技成果受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这些成果背后的创造者离我们远吗?”(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身边的科技成果及与创造者的关联,在分享中认识到科学离我们不遥远,增强亲近感);(3)核心问题 2:“设计智能垃圾桶、发热地板等这些发明创造者是什么身份?他们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什么样改变?这说明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普通人的发明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普通人也能创新,分享自己知道的普通人发明故事);
(4)核心问题 3:“你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创新思路和创新小发明?” (引导学生从好奇心、创新性等角度分析和梳理)
3. 评价标准:
(1)能清晰准确地说出课本上图片中的科技成果以及为个体生活带来的方便之处。(2)说出2-3条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之处。
(3)能梳理和捕捉自己的创新思路和发明。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生活中的科技发明视频与图片)、提前印发“我的发明小手账”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你身边的科技物品(可简单记录在草稿纸上或者拍摄照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图片导入 ——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明(对应目标1) (1)“课本中的图片所展示的是什么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2)你们知道是谁让这些方便来到我们身边的吗” (1)老师展示生活中常见科技成果(如无人机喷药、高铁 )的图片和视频,提问:“同学们,这些东西大家都见过吧?它们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方便?你们知道是谁让这些方便来到我们身边的吗?”(2)学生观察图片,思考回答,初步关联科技成果与创造者,如 “无人机喷药省力气,是科技工作者发明的” 。(3)以生活熟悉的科技成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创造者的关注,自然导入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主题。 观察学生是否能准确概括出科技与生活的紧密相连,判读是否掌握科技成果对于生活的意义和作用。 对不能概括的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科技发明,例如电视、手机、智能手表等具体,让学生体会科技普遍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环节二:感受科技工作者的 “贴近” —— (对应目标 1) (1)“生活中还从哪些科技成果受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2)这些成果背后的创造者离我们远吗?” (1)教师呈现教材 “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 板块内容(无人机、高铁及与科学家见面场景 ),发放 “科学发现卡”,让学生分组讨论 “生活中从哪些科技成果受益,这些成果背后的创造者离我们远吗”。(2)小组讨论:梳理生活中受益的科技成果及创造者关联,填写发现卡。积极参与分享会,介绍小组发现(如 “我在科技节见过科学家,他们和我们交流,不远” ),倾听同学分享,感受科技工作者的贴近性。(3)组织 “成果分享会”,邀请小组代表结合生活实例汇报(如 “智能手机是科技工作者创造的,我们天天用,离得近” ),补充电视、书籍中见到科学家的经历。(4)依托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引导学生主动挖掘身边的科技成果及与创造者的关联,在分享中认识到科学离我们不遥远,增强亲近感。 通过学生分享的结果是否合理、全面,判断学生对于科技的了解除了课本外,是否有多元途径。 对科学知识涉猎途径单一的同学,多补充可以获取的途径,例如动画片、纪录片、科技展览馆、新闻等方式
环节三:发现普通人的发明创造(对应目标 2) (1)“设计智能垃圾桶、发热地板等这些发明创造者是什么身份?(2)他们的发明给生活带来什么样改变?这说明什么?(3)你还知道哪些普通人的发明小故事?” (1)教师活动:展示教材中普通人发明创造的插图(智能垃圾桶、发热地板等 )等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普通人也能创新,分享自己知道的普通人发明故事(如 “同学发明简易书架” )(2)发放 “创新灵感卡”,鼓励学生写下生活中想改进的物品或创意,学习创新思路。填写创新灵感卡,梳理生活中的创新想法,激发创造热情。(3)通过普通人发明案例与互动,让学生理解创新不分身份,人人可参与,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探索创新的意愿,培养创新意识。 通过学生回答的完整性,判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留意身边的小创造,观察学生的创新思路。 对分享不完整的学生,可以通过分享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防酒饭盒、可伸缩黑板擦等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环节四:创意小发明展览会(对应目标 2、3) (1)“为发明案例卡中的问题出示金点子”(2)你还有哪些创新思路和创新小发明? (1)收集贴近学生生活的发明案例图片或实物(如防酒饭盒、可伸缩黑板擦、自动感应小夜灯等)。制作“发明案例卡”,包含问题描述与对应的新发明(示例:问题“书包太重”一发明“充气减负书包带”,问题“雨天校服易脏”一发明“防水校服喷雾”)。准备贴纸。(2)小组讨论。每组抽取一张“发明案例卡”,讨论:这个发明帮助了谁 体现了什么美德 (如关爱同学、节约资源等)可以进一步鼓励学生思考:有没有同学遇到过类似问题 你会怎么改进这个发明 (3)萌发“金点子”。基于前述案例带来的启发,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创意小发明,画出水发明的概念草图,并命名,粘贴到黑板上。可以解决“发明案例卡”中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自己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其他小组用贴贴纸的方式支持喜欢的发明,鼓励同学们提出改进建议。(4)教师组织“金点子”评选活动,可以评出“最暖心发明”“最环保发明”等奖项。 通过学生对于发明案例的改进和新思路,判断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表扬写、小组积分等形式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创新。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实践作业:调查你身边2-3个发明成果。(2)创意作业:为你自己的创意小发明写一张“名片”并向老师、朋友、同学介绍你的创意小发明 实践操作类创意制作类 (1)实践作业对应目标1、2(理解品科技就在我们身边)
(2)创意作业对应目标 3(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践作业:课后 1-2 天内完成;
创意作业:当天课后 20 分钟内完成;
板书设计 第5课 走近科学家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科技工作者的贴近:无人机、高铁……(生活受益,常 “相遇” )普通人的发明创造:智能垃圾桶、发热地板……(人人可创新,美好生活 )↓你的创意小思路或小发明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