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6.《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6.《从小爱科学》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从小爱科学》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分析 文本位置本单元是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承接第一单元 “校园生活” 对集体意识的培养,衔接第四单元 “社会生活” 对责任担当的要求,是 “科学素养” 与 “道德品质” 结合的核心单元,为高年级 “科技与社会” 主题学习奠定基础。内容分析. 1.单元内容分析:围绕 “从小爱科学” 主题,通过 “认识科学价值 — 培养探究能力 — 践行科学精神” 三个维度,引导学生感受科学魅力,树立科学态度,学会用科学方法解决生活问题。2. 每课内容分析:本课聚焦 “科学的重要性”,通过生活案例、科学家故事,让学生理解科学对生活、社会的影响,激发爱科学的情感。3. 课时内容分析:以 “科学改变生活” 为核心,从 “衣、食、住、行” 四个生活场景切入,结合学生熟悉的物品(如智能手表、电饭煲),感知科学带来的便利。4. 关系建构:- 横向:关联科学课 “基础实验操作”、语文课 “科学说明文阅读”,形成跨学科学习链;- 纵向:衔接低年级 “自然现象观察”(如动植物生长),为高年级 “科技伦理”(如合理使用科技)铺垫。资源挖掘-教材资源:课本 “伪科学辨析” 漫画、“科学小组合作” 案例;- 生活资源:家长转发的 “养生谣言”(如 “隔夜水不能喝”)、学生参与实验的失败经历;
课标分析 核心素养学段目标 学业质量法治观念辨析伪科学谣言,树立 “以科学事实为依据,反对迷信” 的法治思维。具用 “发现问题 — 设计方案 — 动手尝试” 的方法解决小发明问题;用 “查资料、做实验、问专家” 的方法辨析伪科学问题。-形成价值判断选择:通过单元学习,学生能判断 “科技让生活更美好”“创新不分大小”“伪科学不可信” 等价值观点,并在生活中选择 “关注科学现象”“参与小发明尝试”“传播科学知识” 等行为。健全人格通过科学家失败案例和小发明试错过程,培养好奇、坚持、合作的科学精神与抗挫力。责任意识让学生认识科学对社会的价值,通过 “科学辟谣小卫士” 任务,培养传播科学、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担当。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个性差异补救措施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智能手表、电饭煲等科技产品,科学课做过简单植物观察实验,听过‘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1.学生认知广度不足:对“科学”的理解狭窄,尚未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更不理解学习是伴随一生的漫长旅程。2.部分学生主动探究欲强,能快速举例;部分学生因‘怕出错’不敢发言;少数学生对科学缺乏兴趣,更关注娱乐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将不同特点的学生分组,让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科学小魔术、科学家故事分享会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分层任务,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对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的反馈和肯定,营造安全、包容的课堂氛围。“科学家是怎么想到那些发明的?”“我们小学生能有什么发明创造吗?”“为什么有些科学实验会失败?”“伪科学是什么,我们怎么辨别?”“科学对我们的生活还有哪些我们不知道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能收集自己做过的科学实验记录、画的发明小草图、观察植物 / 动物的照片等,把这些材料整理好,做成 “我的科学小展览”;并且能对着展览材料,说出 “科学让我知道了更多新知识,以后还要继续学”。(健全人格)2.当 “科学小体验官”,记录自己做科学活动时开心的事,用画画、写几句话或者拍小视频的方式展示出来,能笑着跟同学说 “做科学真好玩,我很喜欢”。(健全人格)3.学会一种科学小方法,把这个方法做成小卡片,教给小组里的同学。(健全人格、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能收集实验记录、发明草图、观察照片等科学探究材料,发现科学探究中的乐趣,用画画、写话等方式呈现,并主动分享 “做科学很有趣” 的感受。掌握至少一种科学探究方法,用 “方法卡片” 呈现步骤,成功教给同学,表达 “能帮同学学科学” 的想法。难点:筛选整理材料时,难以判断 “哪些能体现科学成长”,表达价值认同时易说 “空话”难以精准捕捉 “乐趣瞬间”,呈现内容单一掌握科学方法后,难用简单语言呈现步骤,易因 “怕说错” 不敢主动教同学。突破措施:针对 “材料筛选与表达”:提供 “材料筛选清单” 明确标准,用 “我以前不会… 现在会了…” 句式引导具体表达,开展 “同桌互查” 完善内容。针对 “乐趣捕捉与呈现”:用 “好奇 / 挑战 / 成功时刻” 分类的 “乐趣捕捉卡” 引导记录,展示带细节的优秀范例,通过 “乐趣分享会” 挖掘过程乐趣。针对 “方法分享与自信”:用 “画图 + 简单文字” 制作步骤卡,开展 “模拟小老师” 练习儿童化表达,设 “互助小勋章” 鼓励主动分享。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Ppt、视频、故事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科学故事 “猜猜看” 听故事片段,猜猜故事里的小朋友长大后可能成为什么人?为什么?故事里的小朋友做了哪些和 “科学” 有关的事?如果你是故事里的小朋友,看到奇怪的现象会像他一样去探索吗? 学习内容:1.选取 2-3 个简短的科学家童年探索故事片段(聚焦 “观察自然现象”“提出好奇问题”“动手尝试验证” 等场景),明确 “科学探究从身边的小发现开始”。2.结合课本中 “科学家的童年” 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发现 “好奇心和坚持观察是科学探索的起点”学生活动:1.故事听辨:教师分段朗读科学家童年故事(不公布名字),学生边听边在 “好奇卡” 上记录故事中 “让自己觉得有趣的探索行为”预设:(李四光总去摸村口的奇石)猜想分享:每组选 1 名学生分享 “好奇卡” 内容,并猜想故事主人公的身份,教师最后公布科学家名字及成就,让学生感受 “小时候的探索能成就大科学”。情景联想:学生同桌互说 “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奇怪现象’”(预设:蚂蚁搬家”“树叶秋天变黄),并说说 “如果去探索,会做什么”(预设 “跟着蚂蚁看它们去哪里”“收集不同季节的树叶对比”)。 评价任务:记录故事中的科学探索行为,猜想科学家身份并说明理由。评价标准:3 星:能在 “好奇卡” 上准确记录 2 个及以上故事中的科学探索行为,清晰且有逻辑地表达 “童年探索与成年成就” 的关联猜想。2 星:能准确记录 1 个故事中的科学探索行为,基本说明猜想理由。1 星:能在同伴或老师提示下记录 1 个探索行为,简单说出猜想。评价对象:全体学生评价方式:教师抽查 “好奇卡”、小组代表发言点评、同桌互评猜想合理性。 预设:部分学生对 “科学探索行为” 判断模糊,难以准确记录;少数学生不敢主动分享猜想。补救:提供 “科学探索关键词卡”(如 “观察”“提问”“动手做”),引导学生对照故事片段勾选,明确记录方向。对不敢分享的学生,先安排其在小组内 “跟着同学说”,再鼓励举手发言,用 “你注意到了故事里的小细节,很棒” 等话语肯定,消除表达顾虑。
环节二:科学小实验 “试一试” 1.做 “水的表面张力” 实验,观察:硬币上的水快溢出来时,水面是什么样子?能放多少枚回形针?2.实验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3.从这个小实验里,你发现 “科学实验” 需要我们有哪些小本领? 【学习内容】观察实验过程,明确 “科学实验要‘先观察、再记录、最后想想为什么’”。结合课本中 “科学探究方法” 相关提示,引导学生理解 “失败是实验的一部分,多次尝试能接近真相”。【学生活动】实验准备:每组领取实验材料(硬币、回形针、水、滴管、实验记录表),对照 “实验步骤图”(教师提前准备,图文结合),分工明确 “操作员”“记录员”“安全员”。动手实验:按步骤进行实验,“记录员” 用简笔画 + 简单文字记录实验现象(如 “硬币上的水像‘小馒头’一样鼓起来”“放了 15 枚回形针才溢出来”),遇到问题先小组内讨论解决。成果分享:各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记录表,说说 “最意外的发现” 和 “解决问题的办法”,如 “一开始水洒了,我们让‘操作员’拿滴管慢慢加,就成功了”。 评价任务:完成实验操作与记录,分享实验成果及问题解决过程。评价标准:3 星:能按步骤完整完成实验,实验记录表填写详细(包含 “实验现象”“问题”“解决办法”),小组分工明确,能清晰分享 2 个及以上实验收获。2 星:能基本完成实验,记录表填写完整,小组有分工,能分享 1 个主要实验收获。1 星:在同伴帮助下完成实验,记录表填写不完整,能简单说出实验过程。评价对象:各小组及小组代表评价方式:教师现场观察实验过程、检查实验记录表、小组代表发言评分。 预设:部分小组实验材料操作不熟练(如水洒出),个别小组因多次失败产生挫败感。补救:提前准备 “备用材料包”,教师到操作困难的小组示范关键步骤(如 “用滴管沿硬币边缘加水,水不容易洒”)。对失败的小组,引导 “看看其他小组怎么做的”,强调 “科学家做实验也会失败,我们多试一次,说不定有新发现”,发放 “坚持小勇士” 贴纸鼓励,帮助重建信心。
环节三:科学 “烦恼” 大收集 1.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 “不方便” 的事?这些事和 “科学” 有关系吗?2.试着把 “不方便的事” 变成一个 “科学小问题”,比如 “怎样让书包变轻”“怎样让牛奶在夏天放得更久”?3.解决这些小问题,可能需要用到哪些科学知识 【学习内容】结合课本中 “科学在身边” 板块,明确 “生活中的很多‘小麻烦’都能通过科学方法改善”,学习 “将生活烦恼转化为科学问题” 的简单方法(“描述麻烦 — 追问原因 — 提出改进方向”)。展示 2-3 个 “生活问题→科学解决” 的案例(如 “雨伞容易漏雨→发明防水面料”“走路容易累→发明轮子”),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能让生活更美好”。【学生活动】烦恼收集:学生在 “科学问题卡” 上填写 “生活中的小烦恼”(可画图 + 文字),如 “冬天戴眼镜进门,镜片会起雾,看不清路”。问题转化:小组内互相帮忙,将 “烦恼” 转化为 “科学小问题”,如 “怎样让冬天戴眼镜进门时,镜片不起雾”,并记录在卡片背面。问题展示:各组将 “科学问题卡” 贴在班级 “科学问题墙” 上,全班投票选出 “最想解决的 3 个生活科学问题”。 评价任务:记录生活烦恼并转化为科学小问题,参与小组讨论与班级投票。评价标准:3 星:能清晰描述 1 个生活烦恼,准确转化为逻辑通顺的科学小问题,为同学的 “问题转化” 提出 2 条及以上合理建议。2 星:能描述 1 个生活烦恼,基本完成 “烦恼→问题” 的转化,能提出 1 条建议。1 星:在提示下描述 1 个烦恼,在同伴帮助下完成问题转化。评价对象:全体学生评价方式:检查 “科学问题卡”、小组内互评建议合理性、班级投票参与度统计。 预设:部分学生难以想到 “生活中的科学烦恼”,少数学生无法清晰转化 “科学问题”。补救:提供 “场景提示图”(如 “厨房”“书包”“阳台植物”),引导学生联想对应场景中的不便(如 “厨房的菜板容易发霉”“书包带子勒肩膀”)。对表达能力弱的学生,提供 “问题转化模板”(“我遇到的麻烦:______,我想知道:怎样用科学方法让______变得更好”),帮助其规范填写。
环节四:科学 “小达人” 行动计划 这节课你对 “科学” 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什么?接下来一周,你想做一件和 “科学” 有关的小事,是什么事?为了完成这件事,你需要准备什么?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学习内容】结合课本中 “立志爱科学” 板块,明确 “科学探究不需要‘惊天动地’,从小事坚持做起就是‘爱科学’”,学习制定 “1 周科学小计划”(包含 “行动内容”“准备材料”“应对困难的办法”)。展示往届学生的 “科学小计划” 范例(如 “每天观察金鱼游动,记录它什么时候吃饭最积极”),帮助学生明确计划的可操作性。【学生活动】制定计划:学生填写 “科学小达人行动计划表”,内容包括:行动内容(如 “用放大镜观察小区里的蚂蚁,记录它们搬食物的样子”);准备材料(放大镜、笔记本、彩笔);可能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如 “找不到蚂蚁 — 去草丛边找;记不住细节 — 及时画下来”)。计划分享:同桌互相分享计划表,互相补充 “解决困难的小妙招”,如 “你怕忘记观察,可设个小闹钟提醒自己”。成果约定:学生将计划表贴在课本上,约定下节课带 “行动记录”(如笔记、图画、照片)进行分享,教师发放 “科学小达人” 打卡贴,鼓励坚持完成计划。 评价任务:制定 1 周科学小计划,与同伴分享并完善计划。评价标准:3 星:计划表填写完整,行动内容具体可操作(非空泛表述),能想出 2 个及以上应对困难的办法,能为同伴计划提出有效补充建议。2 星:计划表填写完整,行动内容明确,能想出 1 个应对困难的办法。1 星:在帮助下完成计划表,行动内容较简单。评价对象:全体学生评价方式:检查 “科学小达人行动计划表”、同桌互评计划可行性、教师针对性点评。 预设:部分学生计划内容过于复杂(如 “发明扫地机器人”),少数学生因家庭条件有限难以准备材料。补救:对计划复杂的学生,引导 “先从简单小事开始,比如‘观察扫地机器人怎么工作’,就是很好的科学行动”,帮助调整计划内容。对材料准备有困难的学生,提供 “替代材料建议”(如 “没有放大镜,用透明玻璃杯装水代替”),或协调班级 “科学材料角” 提供临时借用材料。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完成 “科学探究小日记” 综合性作业 目标1.2.3 15分钟
板书设计 环节一:科学故事 “猜猜看”—— 好奇引探索环节二:科学实验 “试一试”—— 动手学方法环节三:科学 “烦恼” 大收集 —— 生活找问题环节四:科学 “小达人” 计划 —— 坚持爱科学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