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8.《同学相伴》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8.《同学相伴》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17
课题 《学习伴我成长》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课题
内容分析 单元整体解读
本单元是《在集体中成长》,旨在引导学生从个人学习领域扩展到集体生活领域,聚焦于学校生活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同伴关系。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社交需求和社交冲突同步增加。他们渴望友谊,但在交往中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有效的沟通方法和解决冲突的能力。本单元重在帮助学生理解集体生活的意义,学会欣赏、尊重、包容同伴,掌握基本的交往规则与合作技能,感受同学相伴的温暖与快乐,为形成健康的人际关系和完善的社会性发展奠定基础。
本单元体现了一种综合性的同学交往观念:交往不仅是快乐的分享,也包括矛盾的化解;不仅是情感的交流,也是规则的建立;不仅是个体的友谊,也是集体的融合。重点强调了情感体验、认知提升、行为引导和规则建立。
本单元以“感受集体温暖”、“学会和谐相处”和“体验合作快乐”构成逻辑主线。第7课《同学相伴》 作为本单元的核心课程,承上启下,重点在于让学生体会同学相伴的快乐和重要性,初步学习欣赏和接纳他人,为后面学习解决冲突、进行深度合作做好情感和认知铺垫。二、 本课内容分析
本课是引导学生从“自我”走向“我们”的关键一课,旨在激发学生对美好同伴关系的向往,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
本课通常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同学相伴的快乐”:通过回忆、分享与同学一起游戏、学习、活动的快乐瞬间,引导学生感受集体生活的温暖和乐趣,体会“一个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才能走得远”的道理,认识到同学相伴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不让一个人落下”:通过情境辨析、故事讲述或活动体验,引导学生思考集体中每个人的重要性,懂得包容、体谅和帮助他人,初步建立“共同体”意识,明白真正的快乐是大家共同创造的,感受到集体的力量。
两个板块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首先让学生从情感上认同和渴望积极的同伴关系,再引导其思考如何在行为上做出努力,去维护和创造这种积极的关系。
三、 关系建构
1. 单元间的关系建构:
关于“同伴交往”的内容贯穿小学生活。低年级侧重“喜欢和同学在一起”、“交朋友”的初步情感激发。三年级则在此基础上,深入探讨相伴的内涵,并开始学习处理交往中的具体问题。高年级将进一步学习如何建立真正的友谊、应对交往中的复杂矛盾等。本课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 单元内的关系建构:
本单元的逻辑主线是:认识集体(感受温暖)→ 处理关系(学会相处)→ 深化联系(学会合作)。
第7课《同学相伴》 是单元的基础和起点,重点在于感受与认知,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并喜爱集体生活,激发他们维护良好同伴关系的内在动机。后面在此基础上,具体教如何沟通、如何解决矛盾学会相处,以及如何为了共同目标进行分工协作。
3. 本课关系建构:
“同学相伴的快乐” 是情感基础。没有对快乐的美好体验,后续的行为引导就缺乏动力。它回答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同学相伴”的问题。
“不让一个人落下” 是行为升华。它是从享受快乐到主动创造快乐、承担责任的关键转变。它回答了“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真正美好的同学相伴”的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本课的完整内涵。
课标分析 本课内容涉及2022版新课程标准四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价值取向:"认识主要的社会机构,初步了解学校的组织架构,具有集体荣誉感";"感知身边的社会公益事业,尊重关心他人,有爱心和同情心"。(二)道德修养个人品德:"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初步形成规则意识";"学会欣赏他人,愿意与人友好交往"。(三)法治观念法治意识:"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保护公众幸福生活的作用";"初步建立平等观念,懂得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四)健全人格积极向上:"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学会自我管理";"学会合作,懂得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五)责任意识主人翁意识:"初步形成对家庭、学校和社区的责任意识";"关心集体,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
学情分析 已知(一)已有知识经验:三年级的小学生经过低年级的两年的学习,积累了和同学一起玩耍、学习的经验,知道基本的交往规则,如要友好相处、不能打人,有了自己喜欢的朋友和小伙伴。已有策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简单的小组合作,一起完成小任务,在老师指导下讨论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解决小矛盾。(三)已有生活经验:在每个人的学习生活中,都会有和同学一起游戏的快乐体验,得到同学帮助的温暖经历,与同伴发生小矛盾又和好的经历。未知(一)未知知识经验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以学校学习为主,形成思维定式。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老师帮助,结合生活实际,用发散思维思考学习的方式都有哪些。(二)未知策略经验:三年级的学生仍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设计问卷,整理答案,有条理的表达和输出方面还存在欠缺,需要老师在设计任务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三)未知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阅历较少,他们有从多方面进行学习的生活体验,但在回答问题中,并没有意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学生困难和障碍:虽然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两年半的学校生活,已经拥有了许多与同学相伴的生活经验。但在学生实际同伴交往中,存在着许多交往问题。学生受家长的宠爱,加之,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惠及到了不少学生,与同伴的交往的少,以自我为中心意识强烈,缺少同伴相处的经验,不能设身处地从同伴角度感受和理解他人的想法,缺乏集体荣誉感。
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怎样发现同学的优点?怎么向同学学习才不会不好意思?如果同学不愿意教我怎么办?向同学学习些什么呢?学习同学的长处有什么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荒岛逃生” 游戏,学生能够总结互帮互助的方法,认识到真正的班级需关注每一位同学,学会互相帮助以实现共同进步。(道德修养,健全人格)2.通过分组讨论《温情的大雁》短文,学生能够自主提炼大雁互助的精神内涵,逐步建立对 “团结集体” 的认知,愿意为维护良好班级氛围付出努力。(责任意识)3.通过自主选择情境题,自主制定具体帮助方案并进行小组汇报,在实践思考中掌握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方法,提升互帮互助的能力。(健全人格)
学习重难点 重点:在活动中学会与同学合作、分享,初步形成集体意识和互助精神,理解集体生活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难点:1.帮助学生从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知,理解“个体离不开集体”这一抽象概念。2.将课堂中所学的合作、关爱等品质迁移到日常班级生活中,形成稳定的交往行为习惯。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课件、气球、布带、报纸、视频《我是你的腿》、故事《七彩音符》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导入新课(目标1) 1. 观看视频后,你有什么感受?
2. 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同伴,你愿意当他的“腿”吗?为什么?
3. 你认为什么是“不让一个人掉队”? 【学习内容】
1. 观看视频《我是你的腿》。
2. 理解“相伴”的含义不仅是在一起,更是相互支持和帮助。
【学生活动】
1. 静静观看:沉浸式观看视频,捕捉细节。
2. 想一想:独立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3. 说一说:先与同桌交流感受,再全班分享。
4. 议一议:集体讨论“我们怎样才能不让一个同学掉队?” 【评价任务】
能表达出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和自身的感受,并初步表达互助意愿。
【评价标准】
3星:能清晰、动情地描述视频细节,并能联系自身,提出具体的帮助方式。
2星: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表达愿意帮助的意愿。
1星:能在同学或老师的引导下,说出视频中的基本行为。
【评价方式】
观察倾听、个别提问、同伴互评。 【预设】
部分学生可能无法深刻体会视频情感,或表达不够具体。
【补救】
1. 提供表达支架:“我最感动的地方是……因为……”、“如果我遇到……我会……”。
2. 教师分享一个自己帮助他人或被帮助的小故事,进行示范引导。
3. 对情感体验较慢的学生给予更多等待和鼓励。
环节二、游戏体验:荒岛逃生(目标2) 1. 游戏规则是什么?怎样才能成功?
2. 游戏中你们是如何做到不让任何人"落水"的?
3. 获胜的秘诀是什么?
4. 如果小组中有同学站不稳,你们会怎么做? 【学习内容】
1. 学习并理解“荒岛逃生”游戏规则,强调“一个都不能少”的核心原则。
2. 体验在集体中通过协作克服困难。
【学生活动】
1. 读规则:自由朗读课本P25页游戏规则,明确要求。
2. 议策略:小组在游戏开始前,快速讨论如何站得更稳、容纳更多人(如背起体重轻的同学、互相搀扶等)。
3. 做游戏:分组进行游戏实践。教师指令“海水漫上来了”,小组将报纸对折,继续尝试。
4. 谈心得:游戏后,小组内部先交流感受,再由获胜小组分享“秘诀”,其他小组补充。 【评价任务】
能积极参与游戏,并与小组成员有效协作,共同达成目标(无人落水)。
【评价标准】
3星:能主动参与策略讨论,在游戏中行为积极有效,并能清晰总结合作方法。
2星:能遵守规则参与游戏,在组内起到协作作用。
1星:能在组员帮助下参与游戏,不干扰他人。
【评价方式】
教师观察、小组互评、赛后访谈。 【预设】
1. 游戏时可能出现拥挤、推搡导致“落水”或摔倒。
2. 个别学生可能因为害羞或觉得不可能而放弃尝试。
【补救】
1. 安全第一:游戏前反复强调安全规则,要求“快、静、稳”,而非蛮力。
2. 策略引导:游戏前提示“可以想想办法,比如体重轻的同学可以坐在中间?”激发创新思维。
3. 鼓励尝试:对失败的小组给予鼓励,引导他们分析原因,允许再次尝试,体会进步。
环节三、深度感悟:同学相伴关爱多(目标3) 1怎样帮助我们班同学都不掉队?
2. 在情境题中,我们应该怎么做? 【学习内容】
1. 辨析积极的同学关系与消极现象(冷落、排斥)。
2. 理解“一个真正团结的集体是不会让任何一个人落下的”深刻含义。
3. 将“互帮互助”的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方案。
【学生活动】
1. 看一看,辨一辨:观察课本P26页插图,小组讨论“哪些行为是友好的?哪些不是?如果你是图中的同学,感受如何?”
2. 读一读,演一演:朗读《温情的大雁》。小组选择“大雁相伴”的情景进行角色扮演,体会“陪伴”的力量。
3. 选一选,议一议:分组抽取一个情境题(小辉生病、小芳成绩差、王媛媛体育弱),进行深度讨论。
- 第一步:组内 brainstorm,列出所有能想到的帮助方法。
- 第二步:讨论哪种方法最有效、最贴心。
- 第三步:设计一个简短的情景剧,表演出来。
4. 想一想,献一计:全班共同 brainstorming “为了不让任何同学掉队,我们班可以有哪些共同约定或行动?” 【评价任务】
能参与小组讨论,提出具体的、有爱心的帮助他人的方法,并愿意付诸行动。
【评价标准】
3星:能提出多种有创意、切实可行的帮助方法,并在情景剧中生动表现。
2星:能积极参与讨论,说出1-2种合理的帮助方法。
1星:能倾听他人意见,知道应该帮助同学。
【评价方式】
小组汇报展示、情景剧表演、教师点评、学生投票(如“最佳金点子”)。 【预设】
1. 学生提出的方法可能流于表面(如“帮他学习”),不够具体。
2. 讨论时可能偏离主题,或表演时嬉笑打闹。
【补救】
1. 方法具体化:教师追问“怎么帮?什么时候帮?具体做什么?”,提供范例:“我们可以成立一个‘补课小分队’,每天放学后轮流给他讲15分钟题。”
2. 引导深入思考:提问“除了学习上的帮助,他可能需要什么?(陪伴、鼓励、一起玩)”
3. 规范表演:明确表演是严肃的体验,目的是让大家感受到被帮助的温暖。
环节四、课堂总结与作业 1. 什么是真正的集体?
2. 以后你会怎样帮助同学?
4. 如何让我们班成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集体? 【学习内容】
梳理本课知识要点,升华情感,将课堂所学内化为行动意愿。
【学生活动】
1. 静心回忆:闭上眼睛,回顾今天最难忘的一个环节或一句话。
2. 分享收获:用“我学会了……我明白了……我以后要……”的句式,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打算。
3. 齐声承诺:在教师带领下,齐读板书“不让一个人掉队,不让一个人落下”,做出承诺。 【评价任务】
能总结本课核心观点,并表达出践行“互帮互助”的意愿。
【评价标准】
3星:能完整、流畅地总结收获,并给出具体的后续行动方案。
2星:能说出本课核心观点,表达愿意帮助同学。
1星:能借助板书或同学提示,说出“要帮助同学”。
【评价方式】
个别提问、观察倾听。 【预设】
学生总结可能停留在“要帮助别人”的口号层面。
【补救】
教师借助板书和课堂生成的关键词(如“陪伴”、“想办法”、“不嘲笑”),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总结。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完成小调查(P3):如果没有同学的帮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基础性作业 目标2 5分钟
请你阅读两个关于同学友爱的故事,并讲给你的同学听 实践性作业 目标3 3分钟
板书设计 同学相伴同学相伴快乐多集体生活乐趣多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