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10.《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课题 《公共生活靠大家》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0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空间、公共规则与公共责任,培养公共意识。每课内容分析:第10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场所,培养文明素养。第一课时已学习公共场所的识别与意义,本课时聚焦公共设施的爱护与公共秩序的维护。课时内容分析:通过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分析破坏危害、学习维护方法及不同场所的秩序要求,引导学生从知到行。关系建构:纵向衔接第一课时对公共场所的认知;横向联结学生日常生活经验,指导具体行为。三、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故事)、公共设施自我介绍卡片、学生生活观察。
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公共生活”主题,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和法治观念,引导其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已初步了解公共场所概念,对常见公共设施有感性认识。个性差异: 对公共设施的重要性认识深度不一,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性有差异。补救措施: 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场景模拟等体验式活动,促进理解与内化。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损坏公共设施?看到别人破坏公共设施该怎么办?在电影院为什么不能大声说话?
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及其重要性,知晓爱护公共设施的方法,认同维护公共秩序的价值。(政治认同)2. 培养自觉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的文明习惯。(道德修养)3. 了解破坏公共设施的危害及简单法规,知道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规范。(法治观念)4. 在讨论与实践中,提升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和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5. 能主动表达爱护公共设施的想法,并愿意参与维护公共秩序的行动。(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 认识公共设施的作用,学习爱护方法;掌握不同公共场所的秩序要求。
难点: 理解“破坏公共设施最终伤害自己”的道理,将维护公共秩序内化为自觉行动。
突破措施: 采用角色扮演(设施自我介绍)、正反案例对比分析(《丢失的井盖》)、金点子竞赛、场景模拟演练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促认知向行为转化。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制定并展示我们的《班级文明公约》(公共场所行为篇)。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公共场所里有哪些为我们服务的“朋友”(公共设施)?它们有什么作用?- 如果这些“朋友”被伤害了,会有什么后果?最终伤害的是谁?- 我们应该怎样爱护这些“朋友”?看到损坏行为怎么办?- 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如博物馆、赛场),我们应该遵守哪些秩序?(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以“共建有序生活”的倡议导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说出公共设施的作用和爱护方法,能模拟演示在特定公共场所的文明行为。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如何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讨论开始。
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公共设施图片、损坏案例图、《丢失的井盖》故事音频/视频、不同公共场所秩序要求视频);公共设施“自我介绍”卡片模板。2. 学生:观察上学路上或小区里的公共设施。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导入新课(明确主题,激发责任) 如何共建有序、文明的公共生活? 学生思考并联系上节课所学,讨论在公共场所除了自身文明,还需要关注什么?明确本课主题“爱护公共设施”。 观察学生是否能将公共生活与设施、秩序联系起来。 教师直接点出“设施”和“秩序”两个关键词进行引导。
二、探究新知(认识设施,理解重要性) 1. 这些“朋友”(公共设施)为我们做了什么?2. 如果它们被损坏了,会怎样?最终伤害了谁? 1. 活动一: “我是你的好朋友”——选择一种公共设施,为其制作“自我介绍”卡片并展示,说明其作用。2. 活动二: 阅读《丢失的井盖》故事,分析讨论公共设施被损坏的后果,理解“最终伤害自己”的道理。 评价“自我介绍”是否清晰有感情;讨论时能否结合案例说出危害。 对表达困难的学生提供句式模板,如“我是……,我能为你……”。
三、深化理解(学习爱护,掌握方法) 1. 我们该如何爱护这些“朋友”?2. 发现公共设施损坏了该怎么办? 1. 活动三: “金点子”比赛——分组讨论爱护公共设施的具体做法。2. 活动四: 学习“小贴士”——了解向相关部门反映问题的途径(如110、物业等)。 评估“金点子”的可行性与针对性;检查是否记住关键求助方式。 教师归纳总结爱护方法,强调“力所能及”与“寻求帮助”并重。
四、实践导行(维护秩序,内化规范) 在不同的公共场所(如博物馆、升旗仪式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1. 观看视频,了解不同场所的秩序要求。2. 活动五: 场景模拟——分组模拟在图书馆、电影院、公交车等场景下的文明行为。 观察模拟表演是否符合该场所的文明规范,行为是否得体。 对模拟中出现的不得体行为进行现场引导和正确示范。 观察模拟表演是否符合该场所的文明规范,行为是否得体。 对模拟中出现的不得体行为进行现场引导和正确示范。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 (必做) 观察身边的公共设施,看看是否有损坏,想想你能做什么。2. (选做) 与家人讨论,制定一份《家庭公共场所文明行为小约定》。 实践类 目标2、5(道德修养、责任意识)
板书设计 第10课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第2课时)1. 公共设施: 默默帮助我们的“朋友”- 作用:方便生活- 破坏:最终害己2. 爱护公共设施:- 自觉爱护(金点子)- 及时反映(小贴士)3. 维护公共秩序:- 不同场所,不同要求- 遵守规则,人人有责4. 共建文明生活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