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课题 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0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空间、公共规则与公共责任,培养公共意识。每课内容分析:第10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场所,培养文明素养。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重点为识别各类公共场所,感受其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及美好意义。关系建构:纵向衔接家庭、学校生活经验;横向拓展至社会公共空间认知。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学生生活经历。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公共生活”主题,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与认同。 政治认同:认识公共场所对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增强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同。道德修养:感受公共场所承载的生活记忆,培养珍视公共空间的品质。法治观念:了解公共场所是公共资源,间接感知维护公共利益的法治意义。健全人格:在分享公共场所经历中,提升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和归属感。责任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场所的一员,有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对超市、公园、学校等场所有初步的生活经验。个性差异: 对“公共场所”概念的理解程度不一,对公共生活意义的感悟有深有浅。补救措施: 通过图片分类、情境模拟、小组分享等直观活动搭建认知桥梁。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网络、游船是公共场所吗?为什么在公共场所要守规则?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能识别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并了解其功能,增强对公共生活秩序的认同。(政治认同)2. 通过分享公共场所中的个人经历,感受其承载的生活记忆与成长意义,培养珍视公共空间的品质。(道德修养)3. 初步感知公共场所作为公共资源需要共同维护,理解基本规则。(法治观念)4. 在分享与交流中,提升对公共生活的参与感与归属感。(健全人格)5. 意识到自己是公共场所的一员,萌生维护公共环境的责任意识。(责任意识)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生活中的公共场所(如商场、公园等),了解其功能与作用。难点: 理解公共场所与个人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其承载的成长意义。突破措施: 通过分类活动、情境续编、绘制“我的公共生活地图”等实践性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绘制并分享“我的公共生活地图”。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我们生活中哪些地方是公共场所?- 这些公共场所有什么共同特点和作用?- 你在公共场所有过哪些难忘的经历?它对你有什么意义?- 如何让我们的公共生活更美好?(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从学生最熟悉的场景切入,激发分享欲。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正确分类公共场所,积极参与分享,表达清晰有感情。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你去过哪些地方?”的问题开始。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各类公共场所图片、公共生活场景视频)。2. 学生:回忆自己在公共场所的经历。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你平时除了家和学校,还去过哪些地方?在这些地方需要注意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联系自身经验,进入学习主题。 观察学生是否能联想到常见公共场所。 教师列举实例(如超市、公园)进行引导。二、探究新知(识别场所,落实重点) 1. 这些地方(图片)有什么共同点?2. 它们可以分为哪些类别?3. 游船、网络是公共场所吗? 1. 观看图片,阅读教材P62,明确公共场所概念。2. 参与“活动园”分类活动(如将“超市”贴到“购物场所”)。3. 讨论辨析游船、网络的公共属性。 检查学生分类是否正确,概念理解是否准确。 对分类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图片提示和小组协作机会。三、深化理解(体会意义,突破难点) 1. 公共场所给你留下了哪些美好的回忆?2. 它如何见证了你的成长? 1. 阅读教材P63,感受公共场所的回忆与成长意义。2. 小组活动:选择情境续编故事。3. 分享“我的公共场所故事”。 评价学生分享是否具体、有真情实感,能否体现公共生活的价值。 鼓励不善表达的学生用画画或简短词语描述,教师给予积极反馈。总结升华(强化责任) 公共生活为什么需要每个人的文明行为? 师生共同总结:公共场所是大家的,需要人人遵守规则、文明互助,才能和谐美好。完成课堂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和总结性发言,检测本课核心目标的达成度。 强调“规则”与“责任”关键词,联系校园实际加深理解。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绘制“我的公共生活地图”:标注出3个你常去的公共场所,并为其中一个写下一句难忘的经历或感受。 实践类 目标2、4、5(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板书设计 1. 公共场所在哪里?- 特点:大家共用- 类别:交通、文化、体育、购物、就医……2. 公共生活的美好- 承载回忆- 见证成长3. 人人有责- 遵守规则- 文明互助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