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课题 第十一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1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11课是单元情感的升华和行动的指导。每课内容分析:第一课时重在激发助人意愿,本课时则聚焦于“如何智慧地帮助他人”,提升助人的质量和效果,避免“好心办坏事”。课时内容分析:通过辨析不当帮助的案例、学习助人原则、分析“重阳节献爱心”和“特殊的岗位”等正反事例,引导学生掌握尊重他人、了解需要的助人方法。关系建构:纵向深化第一课时的情感基础,将“乐于助人”的意愿提升为“善于助人”的能力;横向联结学生日常交往中的真实困惑,提供具体的行为指导。三、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案例视频/图片)、情景模拟角色卡、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案例。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引导学生学会文明交往,养成友爱互助的品德,懂得尊重他人,学会换位思考,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已初步建立帮助他人的意愿,并有简单的助人行为体验,可能遇到过帮助被拒绝或效果不佳的情况。个性差异: 部分学生助人时可能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换位思考能力;部分学生则可能因害怕做错而不敢助人。补救措施: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在安全的情境中体验、反思和学习恰当的助人方式。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我想帮他,他为什么不接受?怎么知道别人需要什么样的帮助?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知道帮助他人需要讲究方法,理解“尊重”是关心和帮助他人的前提。(道德修养)2. 学会以平等、友善的态度帮助他人,懂得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意愿。(健全人格)3. 能够尝试换位思考,初步学习用心了解他人的真实需要后再提供帮助。(健全人格、责任意识)4. 认同“智慧助人”对维护良好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意义。(政治认同)5. 愿意在生活中践行“尊重式帮助”,避免“好心办坏事”。(责任意识)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帮助他人的基本原则(如尊重意愿、真诚友善、了解需要等)。难点: 理解“缺乏尊重的帮助可能造成伤害”,学会根据对方需求提供恰当帮助。突破措施: 采用“现象辨析-原则学习-案例深析-情景演练”的递进式教学策略,通过观看视频、讨论故事、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对比、体验和实践中突破难点。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创作并表演一个“智慧助人”的情景剧。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为什么有时好心帮助别人,对方却不开心甚至拒绝?- 怎样的帮助才是真正让人感到温暖的?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如何了解别人真正的需要,避免“重阳节献爱心”式的尴尬?- 当你想帮助别人时,怎样做才能既帮到忙,又尊重对方?(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以“帮助被拒绝”的矛盾现象切入,激发学生探究“如何帮助”的欲望。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说出助人的基本原则,能在情景模拟中展现出尊重、了解需要的助人行为。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讨论“你遇到过帮助被拒绝的情况吗?”开始。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助人案例视频、故事图片)、情景模拟角色卡。2. 学生:思考一次自己成功或不太成功的助人经历。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一、导入新课(创设认知冲突,激发思考) 为什么有的帮助让人温暖,有的帮助却让人不开心甚至想拒绝?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分享所见或所闻的“尴尬帮助”事例,并简要分析原因。 观察学生能否发现“态度、方式”是影响帮助效果的关键因素。 教师可预设一个典型案例(如炫耀式、强迫式的帮助)进行引导。二、探究新知(学习助人原则,把握重点) 1. 帮助他人时,首先应该注意什么?(尊重)2. 具体的助人原则有哪些? 1. 活动一:视频辨析——观看“帮助被拒绝”的视频,讨论原因,得出“尊重是前提”的结论。2. 活动二:原则学习——学习“知识窗”内容,归纳助人原则(平等态度、尊重隐私与意愿、了解需求、友善热诚)。3. 活动三:演一演——模拟教材中的情景,用礼貌、尊重的方式提供帮助。 评价学生归纳的原则是否准确;观察情景模拟中的语言、态度是否符合尊重原则。 对表演有困难的小组,教师可提供句式模板,如“你需要……吗?”、“我可以……吗?”。三、深化理解(理解“按需助人”,突破难点) 1. “重阳节献爱心”的故事为什么效果不好?2. “特殊的岗位”故事中,班主任的“隐瞒”为什么是智慧的? 1. 活动四:案例深析——阅读讨论“重阳节献爱心”故事,理解“不了解真实需要的帮助是负担”。2. 活动五:智慧赏析——阅读“特殊的岗位”故事,体会“保护自尊”是更高层次的尊重和理解。 学生能否从案例中分析出“了解需要”和“保护尊严”的深层意义。 引导学生从“如果我是老人/方明,我希望……”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 引导学生从“如果我是老人/方明,我希望……”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四、实践导行(应用原则,内化能力) 如果遇到以下情况(如同学摔倒、朋友不开心),你会怎样智慧地提供帮助? 活动六:情景演练——小组抽取情景卡(如“同学新发型被嘲笑”“邻居老人搬运重物”),讨论并表演出“智慧助人”的方式。 重点评价帮助行为是否体现出“尊重意愿”和“了解需要”的原则。 鼓励学生提出多种帮助方案,并分析哪种方式可能最恰当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必做) 记录一次你近期成功运用“智慧”帮助别人的事例,或者设计一个你打算如何智慧帮助某人的小方案。 实践反思类 目标3、5(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板书设计 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第2课时)善于帮助别人一、讲方法:尊重是前提- 平等态度- 尊重隐私与意愿- 友善热诚二、解需要:智慧是关键- 用心了解真实需求- 换位思考(保护尊严)三、目标:让帮助更温暖、更有效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