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课题 我们都是热心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第11课。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培养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第11课是单元内容的深化,聚焦于社会公德中的“热心助人”行为。每课内容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从识别、感受身边的热心行为,到理解其社会价值,并最终萌发主动参与的意愿。第一课时重点在于“感受”与“认同”。课时内容分析:通过分享自身经历、学习雷锋故事、了解志愿者事迹,让学生体会热心行为带来的温暖,理解热心助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关系建构:纵向衔接第10课公共文明素养,将行为规范提升至道德情感;横向联结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由近及远(身边人→雷锋→志愿者)。三、资源挖掘:教材图文、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视频)、雷锋故事资源、学生生活经历分享。课标分析 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围绕“我的健康成长”与“我们的公共生活”领域,引导学生养成友爱互助、服务社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培养友善、责任等核心素养。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 学生大多有接受帮助和简单帮助他人的经历,对“好心”有模糊的感性认识。个性差异: 对助人行为的动机和价值理解程度不同,主动助人的意愿强弱不一。补救措施: 通过创设安全的分享氛围、运用榜样故事(雷锋、志愿者)提升价值认同,设计低起点活动鼓励参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帮助别人会不会很麻烦?雷锋叔叔离我们很远吗?我们小孩子能做什么?学习目标 目标+(对应核心素养)1. 能识别并讲述身边的热心人善举,感受其带来的温暖,认同乐于助人是一种值得倡导的社会风尚。(政治认同)2. 在分享与倾听中,培养感恩之心和关爱他人的品质。(道德修养)3. 知道热心助人是社会公德的体现,了解雷锋精神和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法治观念)4. 通过回忆助人经历和展望志愿活动,增强同理心和社会归属感。(健全人格)5. 萌发向热心人学习、愿意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他人的意识。(责任意识)学习重难点 重点: 识别身边热心人的善举,体会助人行为带来的温暖与善意。难点: 理解热心行为的社会价值,将“被动感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的意愿。突破措施: 采用“情感体验双通道”(回忆被帮助的温暖感/分享帮助他人的快乐感)、榜样故事感染(雷锋、志愿者)、设计“金点子”活动展望未来行动等方式进行突破。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1.课时驱动性任务呈现任务: 共同制定一份《我们的爱心行动倡议书》。2.对应任务预设课时问题链,聚焦学科问题发布:- 你得到过别人怎样的帮助?当时心情怎样?- 你帮助过别人吗?做完后心情如何?- 像雷锋、志愿者这样的热心人,他们的行为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意义?- 我们可以像他们一样做些什么?(教师实施: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引导聚焦学科核心问题)3.引起注意,引导期待: 从“我们都得到过帮助”这一共同体验切入,引发共鸣,激发“我也要成为那样的人”的期待。4.有指向问题解决的评价标准: 能真诚分享自身经历,能说出热心行为的意义,能提出一项简单的爱心行动设想。5.此环节等同于导入新课: 从分享“被帮助的经历”开始。课前准备 1. 教师:多媒体课件(包含热心行为图片、雷锋故事音频/视频、志愿者活动图片)。2. 学生:思考一件自己受到帮助或帮助别人的小事。学 习 过 程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一、导入新课(激活经验,引发共鸣) 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人曾给过你温暖的帮助?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学生静心回忆,自由分享一件被帮助的小事(如借文具、指路、安慰等)及当时的感受。 观察学生分享的真诚度和参与面,是否感受到“温暖”这一核心情感。 教师可先分享一个自身小例子示范,营造安全、温暖的分享氛围。二、探究新知(认识热心人,感受温暖) 1. 这些行为(图片)为什么被称为“热心”行为?2. 热心人帮助别人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1. 活动一:看图说话——观察教材图片,描述图中的热心行为,概括热心人的特点(善良、热情、乐于助人)。2. 活动二:分享会——分享自己帮助过别人的一次经历,并谈谈帮助别人后的心情。 评价学生能否抓住热心行为的关键特征(无私、关爱);能否表达出助人的积极情感体验。 对羞于表达或未有过助人经历的学生,鼓励其讲述看到的他人助人行为,或肯定其接受帮助后表达感谢也是美德。三、深化理解(学习榜样,理解价值) 1. 雷锋的故事为什么能流传至今?2. 志愿者们的行动有什么共同意义? 1. 活动三:故事会——聆听《雷锋雨中送母子》故事,讨论雷锋精神(无私奉献、乐于助人)。2. 活动四:案例学习——阅读《爱心捐赠图书共享》故事,了解志愿者及其行动的价值(传递爱心、服务社会)。 评估学生是否能理解榜样行为背后的精神内涵,而不仅仅是故事本身。 将雷锋精神与身边的“小雷锋”事例联系,让学生感到榜样并非遥不可及。四、导行内化(激发意愿,引导行动) 如果我们学校或班级要组织一次献爱心活动,你有什么好主意? 活动五:金点子征集——小组讨论,为班级或学校设计一项可行的微公益或互助活动设想(如设置“互助角”、美化校园等)。 通过学生的总结性发言,检验其对热心行为社会价值的认同度。 强调“人人可做热心人”,点燃学生参与后续活动的热情。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1. (必做) 留心观察,发现身边的一位“热心人”和他(她)做的一件好事,并向他(她)学习。2. (选做) 尝试做一件力所能及帮助别人的小事。 实践观察类 目标1、5(政治认同、责任意识)板书设计 第11课 我们都是热心人(第1课时)一、身边的热心人- 特点:善良、热情、乐于助人- 感受:温暖、感动二、学做热心人- 榜样:雷锋 → 无私奉献- 群体:志愿者 → 服务社会三、传递热心- 从感受爱 → 传递爱- 从小事做起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