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2.《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12.《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守规则靠自觉》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守规则靠自觉》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第12课第二课时内容。本单元聚焦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互助精神、规则意识与安全常识,是培养学生公共生活能力的核心单元。这一课时,处于学生认识生活处处有规则(第一课时)之后,聚焦如何自觉遵守规则,是从规则认知到规则践行的重要过渡,对帮助学生树立主动守规意识、提升公共文明素养具有核心推进作用。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公共生活”相关要求编写,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通过“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从懂得公共场所言行文明,到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再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最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完整的公共生活能力培养体系。教材采用“生活场景+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的编写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学校、社区、交通等场景,通过续编故事、观察调查、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公共生活的运行逻辑,逐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核心,围绕“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主线,通过4课内容构建完整的公共生活认知与行为体系:第10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聚焦认知公共空间,引导学生识别公共场所、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与保护意义,明确不同场景的文明秩序;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侧重践行公共美德,以身边互助案例、雷锋精神及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教会学生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前提下主动助人;第12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强化公共行为约束,从游戏规则延伸到生活规则,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第13课《安全记心上》筑牢公共安全底线,覆盖居家、出行、防溺水、消防等安全领域,传授安全常识与应急技能,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公共生活。(三)课时内容分析:《生活离不开规则》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12课,本课的编写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先认识规则的普遍性与重要作用,再学会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为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维护公共秩序奠定基础,实现“认知规则——践行规则”的能力培养。《守规则靠自觉》侧重践行规则、坚守规则。先让学生分享主动冲厕所、观赛不干扰等守规则经验,强化自觉意识;再针对他人占座、朋友想插队等常见困境,通过情境辨析与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掌握应对诱惑、坚守规则的方法;最后通过校园规则巡查活动,让学生学习温和提醒违规行为、向相关人员反映问题,培养自觉守规则与理性护规则的能力。(四)关系建构:横向:与本单元其他课时紧密衔接。第10课文明素养是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不大声喧哗,既是文明行为,也是公共规则),第11课互助精神需在规则框架下实现(如排队时帮助老人,需先遵守排队规则),本课时则为前两课的行为提供规则依据,同时为下课时“自觉守规则”及第13课安全规则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行为——规则——安全”的横向支撑;纵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低年段已通过校园规则、家庭规则建立初步规则意识,本课时在此基础上,将规则范围从校园生活拓展至公共生活,从简单指令深化为理解作用与意义,为高年段学习“社会规则”“法律常识”奠定基础,实现规则认知的螺旋式上升。三、资源挖掘:1.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守规则靠自觉板块的场景案例,如观赛守规、公共卫生间礼仪、垃圾分类等,结合教材中的“活动园”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参考教材中规则作用、安全事故案例等内容,补充到课堂分析中,强化学生对守规重要性的认知;2.生活资源:鼓励学生收集自身或家人在公共生活中的守规或不守规案例,如乘车排队、景区文明游览、交通出行等场景,将真实生活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此外,组织“家庭守规小调查”,了解家人在无人监督时的守规做法,丰富学生对自觉的认知;3.多媒体资源:借助视频资料,播放公共生活中的守规与不守规模拟场景(如赛场秩序维护、地铁排队、景区垃圾处理等),直观呈现不同行为的影响,激发学生共鸣。利用PPT展示“特殊需求场景”(如紧急情况插队、让座等),辅助学生分析讨论。同时,可播放公益广告或新闻片段,如文明观赛、垃圾分类公益宣传,增强教学的生动性;4.社区资源: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内的公共场所(如社区图书馆、公园、超市),观察他人的守规行为,记录发现的不守规现象,在课堂上交流讨论。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如物业管理员、志愿者)走进课堂,分享社区规则管理经验,或结合社区内的真实案例,讲解自觉守规对社区生活的重要性,拓宽学生视野。
课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共生活”领域要求设计,核心素养导向如下: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价值,初步形成尊重规则、维护秩序的道德意识,懂得规则是公共生活和谐的基础;健全人格:通过有无规则的体验对比,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规则的心态,避免将规则视为约束,形成规则保障安全与公平的积极认知;责任意识:初步感知遵守规则对个人、他人及公共生活的意义,为树立主动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意识埋下种子。2025年新版教材导向分析:新版教材更强调从生活体验到认知深化,通过真实场景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避免抽象说教;同时注重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既让学生理解规则作用,又通过游戏、实践活动激发接纳规则的积极情感,体现生活化、实践性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一、已有经验1.三年级学生对规则有初步接触,如上课不说话、排队做操、按时睡觉等,知道规则是要遵守的要求,但对规则的普遍存在与深层作用认知较浅;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参与公共生活(如逛商场、乘公交、去公园),对排队,保持安静等公共规则有直观体验,能辨别常见的不守规行为(如插队、破坏设施);3.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是非判断能力,能简单说出“不守规则会影响他人”,但对规则的深层作用(如保障安全、维护公平)及自觉守规的主动性认识不足。二、个性差异1.认知能力差异:30% 学生能理解自觉守规对公共生活的重要性,并关联安全、公平等深层意义;50%学生仅能从不被批评,方便自己等浅层角度理解守规;20%学生需借助具体案例(如教材中楼梯拥挤事故)才能理解不守规的危害;2.行为习惯差异:40%学生在公共生活中能主动守规(如自觉排队、分类扔垃圾),并提醒他人;30%学生需他人监督(如老师、家长提醒)才遵守规则,存在随大流心理;30%学生偶尔出现不守规行为(如公共场所喧哗、随意触碰公共设施),对规则的敬畏感较弱;3.应对能力差异:25%学生在面对 他人插队,无人监督等困境时,能坚持守规并理性应对(如礼貌劝阻、自我约束);45%学生虽想守规,但易受诱惑(如朋友邀请插队时犹豫);30%学生(多为内向或规则意识薄弱者)面对困境时选择回避(如他人占座时默默离开),缺乏应对勇气。三、补救措施:1.针对认知差异:为认知浅层的学生提供 规则作用案例卡”(图文呈现“排队节省时间”“保持安静保障学习”“不闯红灯避免事故”),用具象场景强化理解;组织“规则影响辩论赛”,围绕“不守规仅影响自己吗”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规则的公共价值。2.针对行为差异:对需监督的学生采用守规积分制,记录其主动守规行为(如主动排队、分类垃圾),累计积分兑换“公共文明小标兵” 称号;对偶尔违规的学生,开展规则反思日记活动,让其记录违规行为及后果,强化自我约束。3.针对应对差异:课前为应对能力弱的学生提供 困境应对任务单”(如朋友想插队时,可说我们排队更快,还不影响别人),帮助梳理应对话术;课堂设置“情景模拟小剧场”,让表达强的学生先示范应对方式,再鼓励弱生参与演练,降低实践压力。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别人都不守规则(如插队),我为什么还要守?朋友让我插队,我不答应他就不跟我玩了,该怎么说?无人监督时(如公园没人,乱扔垃圾),不守规则也没关系吧?特殊情况(如赶时间)下,能不能偶尔违反规则?
学习目标 1.通过守规经验分享会,结合观赛、公共卫生间、垃圾分类等场景,能说出2个以上自觉守规的具体做法,理解自觉守规能让公共生活更有序。(道德修养)2.通过守规困境模拟活动,面对他人占座,朋友想插队等场景,能判断不同行为的后果,提出1-2种理性应对方式,培养自律能力与责任意识。(健全人格)3.通过特殊需求讨论会,结合紧急情况结账,老人行动不便等案例,能区分规则原则与灵活处理的边界,学会在不影响他人的前提下尊重特殊需求。(责任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结合公共生活场景分享自觉守规做法,在情景模拟中掌握守规困境的理性应对方法,理解自觉守规对公共秩序的作用。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灵活性,区分坚守原则与灵活处理的边界,并将课堂守规认知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突破措施:1.设计守规情景模拟活动,提供“应对话术提示卡”,让学生模仿并创作应对语言,掌握理性应对方法;2.播放文明守规视频,组织“守规金点子”征集,丰富学生守规做法认知;3.设计“情景辨析任务卡”(如紧急就医插队、老人行动不便优先),进行分组讨论,教师总结不影响公共利益原则,帮助理解规则灵活性;4.设计“守规实践打卡表”,组建“1+1 守规伙伴小组”,推动课堂认知转化为日常行为。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任务一:遵守规则我分享1.观赛时,怎样做才不会干扰比赛、影响他人?2.在公共卫生间,你会怎样做才能方便自己和他人?3.身边没有垃圾桶时,该如何处理手中的垃圾?4.你还在哪些生活场景(如上下楼梯、逛博物馆)中遵守过规则?分享你的做法和感受。任务二:遵守规则我挑战1.海洋馆看表演时,大家都在占座,你会跟着做吗?为什么?2.过马路时没有交警和监控,你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吗?不同选择会有什么后果?3.朋友想插队时,你会同意吗?怎样劝说朋友一起遵守排队规则?4.面对这些守规挑战,你觉得坚持遵守规则最难的地方是什么?任务三:特殊需求会安排1.同学因参加合唱排练想插队,你觉得可以同意吗?为什么?2.公交车上空位多,把书包放在旁边座位上,这种做法违反规则吗?3.动车上想和妈妈坐一起,征得他人同意后换座位,这样做合适吗?4.满足特殊需求时,要注意什么才能不影响他人、不破坏规则?
课前准备 课本、PPT、文明守规短视频、背景音乐等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遵守规则分享会(感受自觉守规的意义)目标1 1.观赛时,怎样做才不会干扰比赛、影响他人?2.在公共卫生间,你会怎样做才能方便自己和他人?3.身边没有垃圾桶时,该如何处理手中的垃圾?4.你还在哪些生活场景(如上下楼梯、逛博物馆)中遵守过规则?分享你的做法和感受。 任务一:遵守规则我分享【学习内容】1.梳理教材核心守规场景:观赛不喧哗、公共卫生间便后冲厕、垃圾分类投放,结合PPT场景图明确具体要求。2.理解自觉守规的意义:自觉遵守规则能保障公共秩序、方便他人,是公共生活的基本道德准则。3.拓展守规场景:从教材场景延伸到乘公交排队、景区不破坏植被、图书馆安静阅读等日常公共场景。【学生活动】活动1:教师播放PPT场景图,学生分组讨论图中守规行为如何让公共生活更有序,每组派1名代表汇报结论;活动2:学生填写“守规成长卡”,记录个人守规做法场景细节;活动3:教师随机抽取3-4张“守规成长卡”,用PPT投影展示,学生结合卡片内容补充类似经历。【小结】自觉守规不是被动服从而是我们主动为公共生活付出的小努力。这些小努力汇聚起来,就是公共生活和谐有序的密码。 【评价任务】1.检查“守规记录卡”,判断学生能否结合PPT场景图描述守规做法与场景细节,是否体现对他人的尊重;2.观察分享环节,判断学生能否关联PPT场景图清晰表达,是否引发同学共鸣(补充相似经历的人数)。【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无法结合PPT场景图填写记录卡,仅泛泛说“我遵守规则”,无具体场景细节;2.部分学生分享时脱离PPT场景图,表述与图片内容无关(如说乘公交排队,却对应博物馆图片)。【指导补救】1.展示2份优秀记录卡范例,标注与图片关联的表述;2.在PPT场景图上标注核心关键词,分享前提醒学生先看图片关键词,再说对应经历;先请表达能力强的学生示范“图片+经历”的关联表述,再鼓励其他学生模仿。
环节二:遵守规则挑战赛(学会应对守规困境)目标2 1.海洋馆看表演时,大家都在占座,你会跟着做吗?为什么?2.过马路时没有交警和监控,你会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吗?不同选择会有什么后果?3.朋友想插队时,你会同意吗?怎样劝说朋友一起遵守排队规则?4.面对这些守规挑战,你觉得坚持遵守规则最难的地方是什么? 任务二:遵守规则我挑战【学习内容】1.识别三类典型守规困境:他人违规跟风(占座)、无人监督失范(闯红灯)、朋友诱惑破规(插队),结合PPT困境场景图理解场景特点;2. 分析行为后果链:不守规不仅会导致个人安全风险(如闯红灯被撞),还会引发公共秩序混乱(如占座导致观赛冲突);3.掌握理性应对策略:礼貌拒绝(对朋友)、自我提醒(无人监督)、温和劝阻(他人违规)。【学生活动】活动1:教师发放PPT困境场景图打印件和后果贴纸,学生分组讨论不同行为的后果,完成后每组上台展示,结合图片细节讲解理由;活动2:每组选择1类困境,上台模拟理性应对过程(如朋友想插队时,先说明排队的重要性,再邀请朋友一起排队),投票评选最贴心应对方式;活动3:师生共同梳理守规困境应对口诀(“不跟风、敢拒绝、善提醒”)。【小结】守规的挑战,往往藏在 “别人都做”“没人看着”“朋友邀请”的时刻,坚守规则才是保护自己、尊重他人的选择。记住“不跟风、敢拒绝、善提醒”的口诀,就能在困境中做自觉守规的小卫士。 【评价任务】1.检查后果贴纸粘贴情况,判断学生能否准确匹配不守规行为与后果,是否覆盖个人、他人、公共三个维度;2. 观察情景模拟,判断学生能否结合 PPT应对策略完成模拟,是否体现应对口诀。【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粘贴后果贴纸时,仅关注个人后果(如闯红灯受伤),遗漏他人、公共维度(如影响他人通行);2.部分学生模拟时无法自然运用PPT话术,要么生硬背诵,要么脱离话术随意表达。【指导补救】1.用不同颜色标注后果维度,引导学生按颜色分类粘贴;教师逐一检查小组成果,补充遗漏的维度;2.将PPT话术改编成 对话剧本卡,让学生先照着剧本演练;再鼓励学生替换话术中的关键词,逐步灵活运用。
环节三:灵活处理特殊需求(理解规则的灵活性)目标3 1.同学因参加合唱排练想插队,你觉得可以同意吗?为什么?2.公交车上空位多,把书包放在旁边座位上,这种做法违反规则吗?3.动车上想和妈妈坐一起,征得他人同意后换座位,这样做合适吗?4.满足特殊需求时,要注意什么才能不影响他人、不破坏规则? 任务三:特殊需求会安排【学习内容】1.结合图片细节明确三类场景的核心需求与灵活逻辑,明确规则灵活性的核心观点;2.提炼灵活处理三前提:需求合理、征得相关人同意、不破坏整体秩序;3.区分灵活处理vs违规,明确两者本质差异:是否尊重他人权益、是否符合公共利益。【学生活动】活动1:学生分组探究不同场景中灵活处理前提的细节,到讲台前展示分享;活动2:小组挑选一个场景进行情景模拟,评选最符合图片场景的演绎小组;活动3:师生共同回顾PPT场景图与模拟过程,梳理合理灵活处理三标准。【小结】灵活处理规则的核心是“不勉强、不自私、不添乱”,这样才能让规则既守住秩序,又充满人情味。 【评价任务】1.判断学生能否准确识 PPT图片中灵活处理前提的细节;2.观察情景模拟表现,判断学生能否结合PPT图片细节演绎流程,是否体现尊重他人选择的关键行为。【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仅关注 需求,遗漏征得同意,不影响秩序的图片细节;2.部分学生模拟高铁换座时,直接要求换座,未体现 礼貌询问,与微笑交流”的细节脱节。【指导补救】1.展示2份优秀分析卡范例,标注完整的前提关联细节,供学生参考补充;2.提供礼貌对话脚本卡(如“您好,我和妈妈的座位不在一起,能和您换一下吗?如果不方便也没关系”),让学生先照着脚本演练,再逐步调整语气,做到自然礼貌。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我是规则宣讲员,与家人分享自觉遵守规则的经验并记录 综合性作业 目标1 10分钟
板书设计 任务一:遵守规则我分享任务二:遵守规则我挑战任务三:特殊需求会安排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