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12.《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12.《生活离不开规则》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生活处处有规则》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1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生活处处有规则》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的第12课第一课时内容。本单元聚焦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素养、互助精神、规则意识与安全常识,是培养学生公共生活能力的核心单元。该课时承接第10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的情感与行为基础,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文明言行”转向“规则认知”,理解规则对公共生活的支撑作用,为后续“守规则靠自觉”及“安全记心上”的学习奠定认知框架,是构建学生公共生活规则意识的关键环节。二、内容分析(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公共生活”相关要求编写,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的特点,掌握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素养与能力。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主题,通过“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链条,层层递进地培养学生的公共责任感:从懂得公共场所言行文明,到主动关心帮助他人,再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并自觉遵守,最终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形成完整的公共生活能力培养体系。教材采用“生活场景+活动体验+案例分析”的编写方式,结合学生熟悉的学校、社区、交通等场景,通过续编故事、观察调查、讨论分享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公共生活的运行逻辑,逐步养成适应公共生活的行为习惯。(二)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以“公共生活靠大家”为核心,围绕“文明素养——互助行为——规则意识——安全保障”的逻辑主线,通过4课内容构建完整的公共生活认知与行为体系:第10课《公共场所的文明素养》聚焦认知公共空间,引导学生识别公共场所、理解公共设施的作用与保护意义,明确不同场景的文明秩序;第11课《我们都是热心人》侧重践行公共美德,以身边互助案例、雷锋精神及志愿者活动为载体,教会学生在尊重他人意愿的前提下主动助人;第12课《生活离不开规则》强化公共行为约束,从游戏规则延伸到生活规则,帮助学生理解规则的价值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第13课《安全记心上》筑牢公共安全底线,覆盖居家、出行、防溺水、消防等安全领域,传授安全常识与应急技能,确保学生安全参与公共生活。(三)课时内容分析:《生活离不开规则》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的第12课,本课的编写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先认识规则的普遍性与重要作用,再学会主动、自觉地遵守规则,逐步形成规则意识,为有序参与公共生活、维护公共秩序奠定基础,实现“认知规则——践行规则”的能力培养。《生活处处有规则》聚焦发现规则、理解规则。通过快乐传球等游戏的无规则混乱体验与有规则有序对比,让学生感知规则对秩序的构建作用;结合按时上学、室内禁烟等教材场景,拓展到校园、社区、公共场所等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发现规则无处不在;再通过图书馆安静学习、楼梯拥挤事故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规则能保障生活有序、安全,建立对规则的正向认知。(四)关系建构:横向:与本单元其他课时紧密衔接。第10课文明素养是规则的外在表现(如不大声喧哗,既是文明行为,也是公共规则),第11课互助精神需在规则框架下实现(如排队时帮助老人,需先遵守排队规则),本课时则为前两课的行为提供规则依据,同时为下课时“自觉守规则”及第13课安全规则的学习打下基础,形成“行为——规则——安全”的横向支撑;纵向: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低年段已通过校园规则、家庭规则建立初步规则意识,本课时在此基础上,将规则范围从校园生活拓展至公共生活,从简单指令深化为理解作用与意义,为高年段学习“社会规则”“法律常识”奠定基础,实现规则认知的螺旋式上升。三、资源挖掘:1.教材资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游戏案例(猫捉老鼠)、生活场景图(学校、商场、医院)、案例故事(楼梯拥挤事故)等素材,设计贴合教材的体验活动;同时结合教材、活动园、阅读角的设计思路,拓展规则调查,规则宣讲等延伸活动,强化教材内容的实践性;2.生活资源:引导学生收集身边的规则素材,如家庭中的垃圾分类规则、社区中的健身器材使用规则、交通场景中的红绿灯规则等,让学生在找规则中感知规则的普遍性;组织家庭规则访谈活动,让学生询问父母工作中的规则拓宽对规则的认知维度;3.多媒体资源:借助PPT中的“快乐传球”游戏、不遵守规则的后果案例(如电动车进电梯爆燃、影院损坏屏幕)等素材,直观呈现规则的作用与违规的危害;利用音频资源,播放一些有趣的知识讲解、故事朗读等,增加学习的趣味性。4.社区资源:联系社区物业,获取小区公共设施使用规则、社区活动安全须知等资料;如有条件,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居委会或交通岗亭,邀请工作人员讲解社区规则、交通规则,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理解规则的制定与执行。
课标分析 本节课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公共生活”领域要求设计,核心素养导向如下:道德修养:引导学生认识公共生活中的规则价值,初步形成尊重规则、维护秩序的道德意识,懂得规则是公共生活和谐的基础;健全人格:通过有无规则的体验对比,培养学生理性看待规则的心态,避免将规则视为约束,形成规则保障安全与公平的积极认知;责任意识:初步感知遵守规则对个人、他人及公共生活的意义,为树立主动维护公共秩序的责任意识埋下种子。2025年新版教材导向分析:新版教材更强调从生活体验到认知深化,通过真实场景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避免抽象说教;同时注重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既让学生理解规则作用,又通过游戏、实践活动激发接纳规则的积极情感,体现生活化、实践性的课程理念。
学情分析 一、已有经验1.三年级学生对规则有初步接触,如上课不说话、排队做操、按时睡觉等,知道规则是要遵守的要求,但对规则的普遍存在与深层作用认知较浅;2.学生喜欢游戏与实践活动,对对比体验、情境互动类活动接受度高,能通过直观感受表达想法,适合从生活场景切入教学;3.具备基本的观察与联想能力,能结合自身经历列举常见规则,但对不遵守规则的危害缺乏深刻认识,易忽视规则的安全价值。二、个性差异1.认知差异:40%学生能联想3种以上生活场景的规则,理解规则让生活有序;45%学生仅能说出校园、家庭等熟悉场景的规则,需提示才能拓展;15%学生对规则作用理解模糊,需具象案例引导;2.参与差异:35%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分享规则故事、参与游戏;40%学生需鼓励才会参与,表达较简略;25%学生(内向或规则意识弱)回避发言,担心说错或不知道;3.情感差异:20%学生认为规则是保护自己,对规则有好感;50%学生觉得 “规则是约束”,被动遵守;30%学生对规则态度中立,随场景变化(如游戏规则愿意遵守,校园规则易忽视)。三、补救措施:1.针对认知差异:提供“规则场景卡”(图文呈现超市、影院、公交等场景),引导具象联想;用“规则作用关键词卡”(有序、安全、公平),帮助梳理抽象意义;2.针对参与差异:对内向学生,先安排小组内分享,再推荐上台;设计“规则小侦探”角色,让学生带着任务找规则,降低参与压力;3.针对情感差异:通过无规则游戏混乱体验,违规案例警示,让学生直观感受规则的必要性,扭转“规则是约束”的消极认知。四、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规则(如禁烟)大人不遵守?规则太多会不会不方便?遇到别人不遵守规则,我该怎么办?游戏规则可以自己定,生活规则也能改吗?
学习目标 1.通过“快乐传球”游戏的对比体验,能说出有无规则的不同感受,理解规则让活动更有序,建立对规则的初步认知。(健全人格)2.结合校园、社区、公共场所等场景,能列举3种以上生活中的规则,知道规则无处不在,打破对规则的单一认知。(道德修养)3.通过“图书馆安静学习”“楼梯拥挤事故”等案例分析,能说出规则保障有序、安全的作用,初步认同规则的价值。(责任意识)4.完成寻找生活中的规则任务单,能记录2个陌生场景的规则,提升观察与梳理规则的能力。(道德修养)
学习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规则的普遍存在;帮助学生理解规则保障有序、安全的作用。难点:扭转学生规则是约束的消极认知,让其主动接纳规则;帮助认知薄弱学生拓展规则场景,理解规则的深层价值。突破措施:1.针对发现规则难:用“规则场景转盘”(标注超市、影院、公交等场景),随机抽取场景引导联想;播放生活规则短视频,拓展学生思路;2.针对理解作用难:设计“规则作用辩论赛”,正反方分别说“有规则的好处”“无规则的危害”,通过思辨深化认知;3.针对消极认知:开展“规则保护我”分享活动,让学生说“规则如何保护自己”(如红绿灯避免车祸),强化“规则是保护”的积极认知;4.针对认知薄弱学生:发放“规则小贴士”(图文列出常见场景规则及作用),一对一指导完成任务单,课后安排“规则小搭档”帮扶巩固。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任务一:体验游戏有规则1.无规则传球时,你有慌乱、无聊这样的感受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2.按照“音乐开始 S 形传、音乐停传球止”的规则传球后,游戏有什么变化?3.从两次传球对比中,你觉得规则对游戏来说有什么用?任务二:生活处处有规则1.教材中按时上学、室内禁烟、爱护文物场景,各有哪些必须遵守的规则?2.除了这些,你还能想到超市、医院、体育公园等场所的规则吗?3.填写“寻找生活中的规则”任务单时,你发现不同场景的规则有什么共同点?任务三:感知规则的作用1.图书馆有人大声说话时,你会觉得烦躁吗?这说明保持安静的规则能带来什么好处?2.PPT中楼梯拥挤事故里,若大家遵守靠右行不奔跑的规则,还会发生重伤吗?3.结合“规则作用关键词卡”,你觉得红绿灯、垃圾分类这些规则分别有什么作用?任务四:违反规则的后果1.爸爸开车看手机撞车、影院损坏屏幕赔偿的案例,告诉我们不遵守规则会有哪些后果?2.你身边有楼道奔跑、乱扔垃圾等不遵守规则的小事吗?会带来什么影响?3.结合这些案例和经历,你觉得规则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为什么?
课前准备 课本、PPT、篮球、规则案例等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快乐传球悟规则(感知游戏中规则的重要性)目标1 1.无规则传球时,你有慌乱、无聊这样的感受吗?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2.按照“音乐开始 S 形传、音乐停传球止”的规则传球后,游戏有什么变化?3.从两次传球对比中,你觉得规则对游戏来说有什么用? 任务一:体验游戏有规则【学习内容】1.快乐传球游戏游戏方式:全班同学参与传球游戏。游戏要求:进行两轮传球。第一轮无规则传球,第二轮呈现快乐传球游戏规则,音乐响起,双手按S形路线传球,音乐停,传球结束。【学生活动】活动1:教师分发篮球,不说明规则,让学生自由传球,2分钟后暂停,邀请3-4名学生分享慌乱、无聊等感受;活动2:出示PPT规则,分组竞赛,每组按规则传球,教师记录每组连续传球次数,获胜组分享经验;活动3:分享交流,每组选1名学生全班围坐,分享有规则后传球更顺畅的感受。【小结】规则就像游戏的 小向导”,没有规则时游戏会混乱,有了规则,大家才能顺畅玩、开心玩,这就是规则让活动更有序。 【评价任务】1.观察学生能否清晰描述无规则与有规则传球的不同感受;2.检查学生是否能说出1个规则带来的具体改变(如“不抢球了”“知道该给谁传了”)。【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无规则传球时不知所措,不参与;2.有规则传球时,个别小组记不住“S 形”规则,传错方向。【指导补救】1.对无规则时不参与的学生,教师单独示范“双手传球”动作,让其练习后再加入集体活动;2.PPT呈现规则,每组指定1名 “规则小监督员”,提醒组员按S形传球,降低失误率。
环节二:场景规则大揭秘(发现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目标2 1.教材中按时上学、室内禁烟、爱护文物场景,各有哪些必须遵守的规则?2.除了这些,你还能想到超市、医院、体育公园等场所的规则吗?3.填写“寻找生活中的规则”任务单时,你发现不同场景的规则有什么共同点? 任务二:生活处处有规则【学习内容】1.教材中校园、公共场所的基础规则(如按时上学不迟到、室内不吸烟);2.PPT拓展社区、医院、超市等场景,明确不同场景规则的多样性(如医院保持安静、超市排队付款);3.“寻找生活中的规则”任务单使用方法,要求画出场景并写下对应规则。【学生活动】活动1:小组认领1个教材场景,讨论后派代表分享规则,如爱护文物就是不能乱摸乱爬;活动2:播放PPT场景,学生轮流说规则,如看到体育公园图片,我想到不践踏草坪;活动3:独立填写任务单,选择社区健身区、公交站台等场景画图写规则,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是否准确。【小结】规则不只是校园里上课不说话,从家里到社区,从超市到医院,生活里到处都有规则,规则和我们的生活紧紧连在一起。 【评价任务】1.检查任务单中场景与规则的匹配度(如公交站台对应先下后上);2.统计学生能列举的不同场所规则数量(校园外场景不少于2个)。【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只能想到上课举手,排队做操等校园规则,说不出社区、公共场所的规则;2.个别学生不会画场景或写规则不完整(如只写安静,没写图书馆安静);【指导补救】1.播放PPT中社区垃圾分类、超市称重排队短视频,边看边引导学生说规则,拓展思路;2.呈现“场景简笔画模板”(如超市、医院轮廓图)和“规则提示词卡”(如 “排队”“安静”“不破坏”),帮助学生补全场景和规则,书写困难者允许用拼音辅助。
环节三:案例放映厅(理解规则保障生活)目标3 1.图书馆有人大声说话时,你会觉得烦躁吗?这说明保持安静的规则能带来什么好处?2.PPT中楼梯拥挤事故里,若大家遵守靠右行不奔跑的规则,还会发生重伤吗?3.结合“规则作用关键词卡”,你觉得红绿灯、垃圾分类这些规则分别有什么作用? 任务三:感知规则的作用【学习内容】1.正面案例:PPT呈现图书馆安静学习对比图(安静时专注、吵闹时烦躁),理解规则的 舒适作用;2.反面案例:教材楼梯拥挤事故图片,分析不遵守规则的安全危害;3.“规则作用关键词卡”(有序、安全、舒适),明确规则的核心价值。【学生活动】活动1:分组观察PPT对比图,说说安静的图书馆让你能认真看书的体验,总结规则带来舒适;活动2:齐读楼梯拥挤事故文字,小组讨论事故原因,派代表说遵守靠右行规则能避免碰撞;活动3:发放关键词卡,将“红绿灯”“图书馆安静”“垃圾分类” 等规则与“安全”“舒适”“环保”匹配,贴在黑板对应区域。【小结】规则不是故意麻烦我们,它就像“安全小卫士”“舒适小帮手”——保持安静让大家能专心,靠右行让上下楼安全,规则能让生活更美好。 【评价任务】1.检查学生分析案例时,是否能说出规则的具体作用(如安静规则让学习不被打扰);2.检查 “规则——作用”匹配练习的正确率。【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觉得 楼梯事故离自己远,理解不了规则与安全的关系;2.匹配练习时,混淆 舒适和环保如把垃圾分类归到舒适。【指导补救】1.播放PPT中电动车进电梯爆燃,小朋友戴头盔避免受伤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看到违规危险、守规则安全;2.发放“作用解释卡”(如舒适:让人心情好、不烦躁;环保:让环境不被破坏),结合场景案例讲解,再重新做匹配练习。
环节四:违规害处多(强化规则重要性)目标4 1.爸爸开车看手机撞车、影院损坏屏幕赔偿的案例,告诉我们不遵守规则会有哪些后果?2.你身边有楼道奔跑、乱扔垃圾等不遵守规则的小事吗?会带来什么影响?3.结合这些案例和经历,你觉得规则对我们的生活重要吗?为什么? 任务四:违反规则的后果【学习内容】1.PPT呈现3个真实违规案例(开车看手机撞车、影院损坏屏幕、电动车进电梯爆燃),明确违规的安全风险、经济损失;2.身边常见的轻微违规行为(如楼道奔跑、乱扔垃圾)及其对他人、环境的影响;3.《生活离不开规则》学习评价单中“规则重要性”勾选项的填写要求。【学生活动】活动1:每组认领1个PPT案例,讨论违规后果,如损坏影院屏幕要赔钱,还影响别人看电影;活动2:同桌互相说1个自己见过的违规小事及影响,如有人乱扔香蕉皮,差点让人滑倒;活动3:独立填写评价单,在“规则很重要”“规则不重要”“不确定”中勾选,并简单写理由(如“规则能保护我们”。【小结】不管是开车撞车这样的大事,还是乱扔垃圾这样的小事,不遵守规则都会带来麻烦 —— 要么伤害自己,要么影响别人。规则就像生活的 “保护伞”,我们离不开它。 【评价任务】1.看学生分享身边事例时,是否能说清“违规行为+ 影响”(如 “楼道奔跑+差点撞人”);2.检查评价单中 “规则重要性” 的勾选及理由是否合理。【评价标准】 【预设问题】1.部分学生觉得案例里的事太严重,和自己没关系,不愿参与讨论;2.个别学生想不起身边的违规事例,只能说不知道。【指导补救】1.引导学生联想校园里的小事,如忘带红领巾被提醒(违反校规),课间打闹被老师批评(违反课堂规则),说明不管大小,违规都有影响;2.发放“违规事例提示卡”(如楼道奔跑,乱扔纸巾,不冲公共卫生间),让学生对照提示卡回忆,再分享事例及影响。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完成宣讲记录单 综合性作业 目标2 10分钟
板书设计 任务一:体验游戏有规则任务二:生活处处有规则任务三:感知规则的作用任务四:违反规则的后果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