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9张PPT)大单元复习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大概念: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策划思路简介为了提高中考备考阶段的复习效率,帮助学生建构单元内的历史知识结构,我们依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运用大概念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内容,设计出本课件。中考一轮复习时使用本课件以学习单元中的大概念为依据,注重单元内各课、各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之间的关联,提取能够成为单元主题学习重要抓手的大概念,通过建构大单元知识框架图,实现知识的体系化。设计理念思路亮点适用时间课前知识默写1.隋朝统一与灭亡:581年,_____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以____为都城,杨坚就是______。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_____年,隋炀帝在_____被叛军杀死,隋朝灭亡。2.开通大运河:隋炀帝从_____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____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_____,连接了海河、_____、淮河、_____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3.开创科举取士制度:______废除前朝选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学识,初步建立起通过____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时,______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4.“贞观之治”:626年,______即位,次年改年号为“____”,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______,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_________”。杨坚618隋文帝长安余杭进士科隋文帝黄河考试江都605洛阳长江李世民贞观唐太宗贞观之治5.“开元盛世”:______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位前期,年号为“____”,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________,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_______”。6.经济的繁荣:①农业:发明并推广了_______、_____等生产工具。②手工业:陶瓷业以越窑青瓷、邢窑_____和_______为代表。③_____城既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会。7.民族交往与交融:①贞观年间,唐太宗先后击败东、西_____,加强了对_____的统治。②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族首领尊奉其为“_______”。③唐玄宗封渤海国首领为________,封_____首领为怀仁可汗,封南诏首领为______。④唐朝先后设置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管辖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区。⑤唐太宗时期,_________入藏(641年)。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唐中宗时(710年),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_________,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唐穆宗长庆年间,唐蕃订立友好盟约,立___________。开元盛世曲辕犁筒车白瓷唐三彩开元唐玄宗生活安定长安西域突厥天可汗渤海郡王回纥云南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唐蕃会盟碑8.文学艺术:①唐诗:唐朝诗坛气象万千,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有_____、杜甫、白居易等。②书法:唐朝名家辈出,最著名的是_______________和欧阳询等。③绘画:唐朝绘画的题材和类型广泛,有人物画、_______、花鸟画以及宗教画,著名的画家有阎立本(《_______》)、_______(《送子天王图》)等。9.中外文化交流:①鉴真东渡:_____年,鉴真抵达日本。他在日本传授____,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②唐与新罗的交往:新罗和隋唐往来频繁,许多新罗商人来到中国经商,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_______选拔官吏,还引入了中国的医学、天文、历算等科技成就。朝鲜半岛的____传入中国。③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西行前往____取经,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10.安史之乱与唐朝灭亡: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________”,最终于763年被平定,唐朝后期,_________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_____年,_____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李白大唐西域记颜真卿、柳公权山水画754科举制步辇图吴道子佛经音乐天竺安史之乱黄巢起义朱温90711.大运河的修建产生了什么影响?积极:带动了沿河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消极:加重了百姓的劳役、赋税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①政治: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②教育: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③对后世: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12.概括科举取士制度创立的意义。13.简述安史之乱的影响。①经济: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②政治: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③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课堂导入南海一号概述图铜环青白釉铺首执壶瓷器宋金项链为什么在那个政权并立、战乱时有发生的年代,中国南方却能制造出如此大量精美的瓷器,并组织如此大规模的海外贸易?这背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怎样的深刻变化?让我们一起扬帆起航,穿越回那个由“南海一号”见证的巨变时代!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与北宋强化中央集权和重文轻武的政策;通过了解宋金之战、南宋偏安和南方地区的经济繁荣,知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通过了解蒙古兴起和元朝统一,设立行省、宣政院等制度,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理解元朝统一对中华民族进一步交融的重要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城市和商业发展、科技创新、文学艺术成就和对外交流,认识宋元时期繁荣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通过岳飞、文天祥等人的英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通过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和外传,认识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2022版课标要求1单元知识结构2历史时序3大单元知识点梳理4大单元建构5中考真题演练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采取重文轻武的治国政策。与此同时,周边民族先后建立的辽、西夏、金等政权,与宋朝并立。北宋灭亡后,南宋占据江南,与金朝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两宋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国内外贸易空前繁荣,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文学艺术硕果累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各民族间交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东西方交流得到加强,对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单元内容概述单元知识结构民族政权的交替与统治都市生活,科技文化与中外交通经济发展第6课 北宋的政治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第10课 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第11课 元朝的统治课时关系梳理发展演变基 础发展演变发展演变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第13课 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影 响促 进繁华的都市生活、宋词和元曲、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发达的中外交通元朝疆域和民族交融、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王安石变法契丹族(辽)与党项族(西夏)、辽与北宋的和战、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女真族的崛起、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偏安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灭西夏与金、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盛、商业贸易的繁荣政治:从多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经济:封建经济和海外贸易空前繁荣,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民族关系:民族政权并立至元朝最终统一,是我国古代民族交融的高潮时期。出现新的民族—回族。科技文化:科学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并外传;文学艺术繁荣,宋词、元曲等文学艺术硕果累累。阶段特征960年1115年1127年1206年1227年1234年1271年1276年1368年10世纪初11世纪前期1279年1125年由并立走向统一政权更迭契丹政权(辽)建立北宋建立西夏建立金建立金灭辽北宋灭亡,南宋建立蒙古政权建立蒙古灭西夏蒙古灭金元朝建立元统一全国元朝灭亡元灭南宋14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兴起1258年阿拉伯帝国灭亡世界12世纪10世纪后期欧洲早期大学兴起西欧城市兴起13世纪西欧手工工场兴起辽、北宋、西夏并立金与南宋对峙蒙古(元)的统一进程历史时序壹 民族政权交替宋太祖像960年赵匡胤(宋太祖)开封(东京,也称汴京、汴梁)时间:建立者:都城:事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北宋的建立统一进程: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年)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平定后蜀(965年)平定北汉(979年)平定南汉(970年)平定南唐(975年)吴越归顺(978年)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辽的建立——契丹族隋唐时期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唐朝末年北方汉人避乱,北出长城,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契丹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都城在上京临潢府契丹文字北方游牧民族辽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文字西夏的建立——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唐朝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大夏皇帝,定都兴庆府 ,史称西夏西夏货币西夏符牌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占领燕云十六州,辽与中原王朝的冲突加剧北伐失败,转向防御辽太宗耶律德光宋太祖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宋太宗辽与北宋辽军大举攻宋,至澶州城下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辽宋议和,辽军撤回,宋给辽岁币宋真宗宋军士气不振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澶渊之盟”以钱财换和平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摘编自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依据材料,分析“澶渊之盟”建立产生的影响。影响:使辽宋之间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促进了辽宋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史料学史背景:元昊称帝后,多次亲率军队进攻北宋,宋朝损失惨重。但西夏虽屡屡获胜,但立国时间短,人力、物力有限,也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之中。宋夏议和:庆历四年(1044年),订立了宋夏和约,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与北宋北宋辽西夏民族政权分立示意图党项人契丹人宋与辽、西夏的互市北宋与辽、西夏对峙,但相互之间的商业往来一直进行宋与辽、宋与西夏的边界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边界贸易的往来,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背景:场所:意义:知识拓展受辽的控制和压迫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阿骨打建立“金”政权辽宋时期1115年11世纪末女真族建国后模仿中原王朝制度,势力迅速壮大金的建立南宋与金的对峙女真人像定都会宁府,国号大金,阿骨打就是金太祖金灭辽及北宋、南宋的建立1125年辽(契丹)被金灭亡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西夏金北宋西夏辽北宋西夏金南宋1127年宋高宗赵构登上皇位,后来定都临安,史称南宋宋高宗 赵构金、南宋、西夏形势图(1142年)宋金对峙过程:①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②取得郾城大捷。岳飞抗金宋高宗和秦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宋金和议,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宋金对峙局面形成。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南宋偏安结果:金、南宋对峙形势岳飞一生廉洁正直,精忠报国。有人问他:“什么时候才能天下太平?”岳飞答:“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天下便可太平。”学史方法如何把握史事要素史事包括历史上发生的重要事件、出现的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等,把握史事就为认识历史现象和建立历史联系奠定了基础。掌握史事,就可以从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等要素入手。1.史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史事中的历史人物3.史事发生的背景和原因4.史事的过程5.史事带来的结果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和军事上的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面对金的强大攻势,宋徽宗惊慌失措,连忙将皇位传给儿子宋钦宗他们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1127年,金军攻破东京,掳走宋徽宗和宋钦宗后北上,北宋灭亡。这一年是宋钦宗靖康年,史称“靖康之变”。时间地点人物背景、原因结果以靖康之变为例过程:宋金联盟抗辽→金军攻破东京开封→宋徽宗、宋钦宗被掠北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成吉思汗像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蒙古族的崛起与元朝的建立1206年成吉思汗率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金拒绝支援,西夏灭亡蒙古和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金灭亡南宋和蒙古形成直接对峙的局面1227年1234年元朝的建立与统一忽必烈像忽必烈继承汗位1260年元朝建立1271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1276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1279年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定都大都(今北京)1272年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性质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疆域四至“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地位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元朝疆域元朝形势图(1330年)元代·白塔寺北京·藏传佛教寺院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融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藏式佛塔表现元朝时,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同汉族没有什么区别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元朝的民族交融贰 民族政权统治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夺其权—— 集中行政权(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①增加宰相人数,增设副宰相若干人,分行政权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防止宰相权力过大目的:办法:措施:取代藩镇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分知州权力夺其权—— 集中行政权(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长官②三年一换制③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制钱谷—— 集中财政权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①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收精兵—— 集中军权杯酒释兵权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③经常调换将军将领,定期换防牢牢控制军队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兵不识将,将不专兵重文轻武的政策唐末武将专横跋扈藩镇割据宋太祖宋太宗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措施: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宋太宗吸取教训但对军队非常重视文臣统兵的格局影响积极:②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办事效率低下,财政支出增加消极①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改革和发展科举制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措施影响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宋代科举考试图王安石变法范仲淹庆历新政主张澄清吏治、改革科举、整修武备、减免徭役、发展农业生产等宋仁宗因反对派阻挠只施行了短短几个月,但北宋统治局面已经为之焕然一新,内容:宋神宗王安石结果:王安石变法前奏概况:目的: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主要措施举例内容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成效:结果:司马光启示:①改革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手段。②改革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在改革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西夏与金巩固统一的政策西夏西夏建立后,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了西夏文字。西夏货币西夏文契约金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女真文字材料中的三种货币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现且形制上相同,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①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体现民族交融;②辽、西夏都注重学习汉族文化,都创制了本民族文字;③辽、西夏都发行了各自的货币,重视发展经济合作探究北宋货币契丹货币西夏货币史料实证元朝建立后,忽必烈在汉族知识分子的帮助下,参照中原历代王朝的统治方式,逐步确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行省制度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枢密院御史台军事监察行政皇帝地方影响: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成为我国省制的开端。把今山东、山西、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行省制度因地制宜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政院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东南地区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西域地区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西藏地区: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不仅版图辽阔,而且对边疆地区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这是前代大一统王朝没有做到的。……汉唐王朝的辽阔疆域,维持时间都不是很长,对内陆边疆地区往往是通过册封和朝贡实施控制,很不稳定。元朝的辽阔疆域则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不同: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更加长久和稳定;统治方式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举措: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依据材料,概括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与汉唐王朝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在西藏地区统治的举措有何意义。史料学史叁 经济发展耕作技术粮食作物经济作物①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②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秧马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复种技术的推广,使耕地利用率提高,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秧马北宋时,越南传入的占城稻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培育出优良水稻品种;南方的水稻在北方得到较大推广;复种技术也得到推广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到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由广东和福建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元朝时期,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农业使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目的:元朝建立初期,为了便利南粮北运开凿:忽必烈令人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与原有运河连通影响:元朝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航线,粮食运输一度以海运为主。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纺织业丝织业棉纺织业四川、江浙地区丝织生产发达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北宋时,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南宋后期兴起造船业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船坞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手工业黄道婆塑像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黄道婆推广海南黎族地区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到松江。元朝时,江南棉纺织业发达,棉布逐渐代替了麻布,成为人们主要的衣被原料。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毛纺织业是西夏手工业的重要部门。毡毯、毡靴、毡帽等成为党项人的生活必需品。西夏印婴戏莲纹绢毡帽制瓷业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瓷都: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定窑汝窑钧窑哥窑官窑口诀:官汝哥钧定五大名窑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辽金的制瓷技术也相当进步。辽的瓷器鸡冠壶,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马的民族特色。金的耀州瓷以青瓷为主。元朝时烧制的青花瓷,代表了制瓷技术的高超水平。辽绿釉鸡冠壶金耀州窑青釉盖钵元青花釉里红盖罐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矿冶业北宋时,矿冶业在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煤得到大量开采,还广泛用于冶铁炼钢。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辽的铁制农具制作水平较高,铁甲、马镫等是铁器中的精品。西夏兵器制作精良,西夏剑锋利无比。瓜州榆林窟第3窟风箱与冶铁图西夏陵6号陵西夏铁剑商业贸易的繁荣市的变化商业城市:突破时间限制:突破空间限制: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是开封、杭州城市商业经营出现早市和夜市城市中到处可以开设店铺;城乡之间的市镇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乡镇出现草市商贸的繁荣货币交易量的增长纸币《清明上河图》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元朝至元宝钞反映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当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商业的发展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辽夏金的商业和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辽的上京、西夏的兴庆府和金的燕京,商业都很繁盛。金在一些地方还对往来商旅征收商税。金制,榷货之目有十,曰酒、曲、茶、醋、香、矾、丹、锡、铁,而盐为称首…… 商税法,金银百分取一,诸物百分取三。——《金史·食货志四》上京临潢府……南城谓之汉城,南当横街,各有楼对峙,下列井肆。——《辽史·地理志一》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宋代海外贸易图海外贸易在泉州、广州等地设有“蕃坊”,专供外国商人居住。设立“蕃学”,作为外商子弟学校上(宋高宗)谕大臣……又曰:“广南市舶(中外互市的商船),利入甚厚,提举官(管理市舶事务的官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海外商人)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减少消耗)民力也。”——摘编自[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材料中宋高宗对待海外贸易持怎样的态度?依据材料概括他持这一态度的原因。材料中“广南市舶”“动得百十万缗”说明了什么?态度:大力支持。原因:海外贸易可增加财政收入。说明: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南方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史料学史北方战乱人口南迁魏晋南北朝唐代中后期南宋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方经济发展南方经济水平>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南移过程肆 都市生活北宋开封、南宋临安(杭州)、元朝大都(北京),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宋元时期的大城市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市发展河南开封大相国寺大相国寺是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场所,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可进行商品交易和表演。元宵节时有皇家乐队演奏大相国寺“万姓交易”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也称“瓦肆”。瓦子里的“勾栏”专供演出,里面商业广告琳琅满目,并有艺人卖艺谋生瓦子宋元杂剧形成于宋代的杂剧是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爱元墓出土的杂剧陶俑吹口哨吹笛击节板舞蹈市民娱乐生活宋朝时,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些节日习俗一直流传至今春节端午元宵中秋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宋·王安石《元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节日习俗伍 科技文化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雕版印刷术隋唐时期北宋元朝王祯泥活字木活字转轮排字法元朝中期铜活字元朝毕昇《农书》宋元时期的科技传播: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到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经过蒙古人的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对文化: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推动了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对世界:印刷术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指南针、火药的应用指南针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战国司南(模型)宋朝罗盘北宋末年影响: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世界远洋贸易的发展传播: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到欧洲火药唐朝偶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南宋广泛用于战争宋元时期突火枪发明(枪炮始祖)元朝发明了火铳 [chòng]宋代火器(模型)火药的发明是人们长期炼丹,制药实践结果元代火铳传播:13世纪,中国的火药和烟火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到了欧洲影响: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点天文学的发展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1.创历法“十二气历”有利于农事安排2.著有《梦溪笔谈》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把二十四节气和十二个月完全统一起来,以立春为元旦,按节气定月份,大月31天,小月30天,大小月相间。综合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也包括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苏颂主持创制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中国杰出的天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集天文观测、天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天文仪器。元朝科学家郭守敬测定的一年为365.2425天,与现行公历的取值几乎相同,比现行公历确立早约300年简仪研制、发明了简仪等近20种天文仪器,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1.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对指导农业生产有很大帮助2.研制仪器3.测定年时新课标教材新增知识角度理学程颐程颢代表人物及思想理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将天理与传统的伦理道德联系起来,要求人们为人行事必须遵循天理。朱熹强调存天理、灭人欲,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朱熹的思想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欧洲。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涵,但它强调封建礼教,束缚了人们的精神追求。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代表人物:苏轼(北宋时期);李清照(两宋之交);辛弃疾(南宋时期)宋词每首词依据乐谱的要求,有一定的格式,叫作词牌,如《念奴娇》《满江红》《蝶恋花》等。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唐朝五代十国宋代已经出现是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得到很大发展格式:宋词和元曲苏轼北宋文学家,改进了词的创作,扩大了词的境界,提高了词的格调词风豪迈而飘逸,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在一起李清照其作品以北宋灭亡为界限,此前主要是描写真挚的夫妇感情,此后通过描写个人流离不定的生活,反映当时战乱带来的灾难,抒写忧患情怀词风委婉、细腻、清秀辛弃疾南宋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使词境变得更为雄奇阔大进一步提高了词的社会功能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元曲简介:元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杂剧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艺术。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关汉卿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关汉卿——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作者: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与司马迁一起被后人称为“史学两司马”内容:记述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历史,纵贯中国16个朝代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戒来加强统治地位:《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司马光像“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宋元时期,行书盛行“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劲秀雄健,功力深厚赵孟頫《止斋记》赵孟頫的书法:书法、绘画宋元时期的绘画艺术,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技巧成熟,突出地体现在山水、花鸟和风俗画的创作中。代表如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元朝赵孟頫的画作被当时人称赞为“神品”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陆 中外交通陆上交通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鸡鸣驿宋朝驿站比较发达,元朝修建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建立了四通八达的驿站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等地区急递铺令牌发达的中外交通海上交通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宋代海外贸易图元朝时,海上交通范围有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宋元时,中国与阿拉伯、波斯以及东非之间有大量的商船往返;宋代时与中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六十个,元代时达到140多个元代交通路线图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作用:陆路和海路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中国亚洲各国西方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纸币和驿站制度等天文、历法、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药物、天文、历法、数学等大概念: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民族政权交替民族政权统治北宋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北宋、辽、西夏并立→金与南宋的对峙→元朝完成全国统一大单元建构强化中央集权: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陆上丝绸之路发展;驿站发达:海上丝绸之路鼎盛(1)科技发展: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2)文化成就:宋词、元曲、《资治通鉴》等大相国寺;出现“瓦子”“勾栏”等;蹴鞠等体育活动;传统节日实行行省制:设置澎湖巡检司、北庭都元帅府、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农业发展、手工业兴盛、商业繁荣经济发展都市生活科技文化中外交通民族关系社会变化推动促进1.(2025·湖南)为彻底解决藩镇权力过大的问题,宋太宗进一步废除节度使所统辖支郡,并扩大转运使的职权,施行路、州、县三级建制。这有利于( )A. 削弱皇帝权力B. 杜绝官员贪腐C. 强化中央集权D. 增强地方实力C中考真题演练2.(2025·福建)澶渊之盟后,北方很多地区的百姓自发成立了大量习武组织——弓箭社,他们“带弓而锄,佩剑而樵”,以应对少数民族的侵扰。这反映了( )A. 重文轻武风向转变B. 时势影响民众行为C. 北宋对辽采取防御政策D. 靖康之变教训惨痛B3.(2025·四川自贡)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元朝在继承发展历代边疆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对边疆实施了长时间和比较稳定的统治,使边疆治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这得益于( )A.分封制B. 郡县制C. 科举制D. 行省制D4.(2025·安徽)史载,宋代成都“万井云错,百货川委”,成都平原及其四周地区所产粮食、纺织品、陶瓷、纸张等商品都集散于此,它不但同夔峡诸地贸易,而且有力地支援了汴京及西北市场。这反映了( )A.海外贸易加速西南地区发展B. 交子使用带动商业繁荣C. 中央财政主要仰赖成都地区D. 商品流通密切区域联系D成都在宋代成为了周边地区粮食、纺织品、陶瓷等商品的集散中心,通过与夔峡地区和京城、西北地区的贸易往来,促进了商品流通,有效地增强了区域间的联系5.(2025·天津)下图为南北方人才比重变化示意图。造成该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人口的流动B. 北方政局动荡C. 江浙更重视人才D. 经济重心南移D经济重心南移带动文化重心南移,影响了人口流动、政局稳定性和教育资源分配。6.(2025·甘肃兰州)英国伍德研究认为马可·波罗并未到过中国。我国杨志玖在永乐大典残本中发现元朝公主嫁到波斯的记载,其时间与《马可·波罗行纪》中他护送公主到波斯相符,但因残本中未提到马可·波罗,也不能确证其事。这表明历史解释要依据( )A. 一家之言B. 史料实证C. 主观想象D. 情感判断B因为典籍残本中没有提到马可·波罗,也不能证明确有其事。这说明没有史料实证就不能轻易对历史事件进行评判或下结论。7.(2025·河北)唐朝时这项发明已经出现,到宋朝时由于冶金、采矿等手工业发展和战争的需要,其应用更为广泛。宋仁宗时期,《武经总要》一书专门记载了这项发明的配方及其工艺程序,这项发明在武器上的应用是武器史上的一大革命。“这项发明”指( )A. 造纸术B. 印刷术C. 指南针D. 火药D8.(2025·山西)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颁布了《元丰广州市舶条法》。法律规定,纲首,也就是船长,必须书写报关单,作为税收和管理的依据。报关单称为“公凭”,记录船货、贸易情况、船上人员的身份和职位等信息。这说明南宋( )A. 造船技术领先世界B. 管理海外贸易的制度规范C. 交易货物种类多样D. 对外贸易交往范围的扩大B宋朝利用法律规范海外贸易行为9.(2025·广东广州节选)材料二 977年,宋大量增加进士及诸科录取名额。988年,辽“诏开贡举”,科举渐成定制。992年,宋开始在殿试中实行“糊名”制度。1015年,宋始设誉录院,考生考卷须经专人抄录后再送考官评阅,以防止作弊。1075年,越南李朝首次实行科举取士。1123年,金开始通过科举取士。——据白寿彝《中国通史》等整理(2)概括材料二所示历史时期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来源作答角度作答角度答案来源(2)概括材料二所示历史时期科举制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特点:录取名额增加;考试防作弊措施完善;科举制向周边国家传播。原因:宋朝统治者实行重文轻武政策,需要大量文官;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周边国家受中原文化影响,借鉴科举制选拔人才。10.(2025·北京节选)材料二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代朝廷统摄节制地方,加强了中央集权。在边疆地区,元朝实行屯田制度,使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传入边疆地区。棉花及棉纺织技术等农作物品种和种植技术也由少数民族地区传到中原,进一步丰富了汉族的物质生活。元朝将书院纳入了官学体系,下令先儒过化之地,名贤经行之所,与好事之家出钱粟学者,并立为书院。——摘编自段红云《略论元朝的统治政策对中国民族发展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答案来源措施及意义(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元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做出的贡献。【答案】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以后乃至今天的行政区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实行屯田制度,促进边疆发展的同时加强了民族交融;将书院纳入官学体系,培养了人才,形成好学的社会风气,有利于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