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美》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三单元《我的家乡美》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时间 2025.9
单元 二上第三单元 主题 我的家乡美
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从“物”与“人”两个综合维度,助力学生构建对家乡立体、完整的认知。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丰富物产以及家乡人的生活和工作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对家乡人的尊重、感激与热爱之情,树立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为家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整体结构如下: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家乡的自然景观,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进而为后续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奠定基础。同时,本课也体现了教材从个人生活逐步拓展到社会生活的编排逻辑,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家乡的初步认知和情感认同,是后续学习更深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铺垫。 二、具体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内容,呈递进关系。第1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明确家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知道家乡的名称及大概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找出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所在省市版图的轮廓特点。发现家乡的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描述其特点,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可爱。同时,让学生发现家乡的人文景观美,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第2课《家乡物产养育我》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包括农产品、水产品、工艺品、矿产等。如湖北的武汉热干面、洪湖莲子、绿松石等,让学生知道物产是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家乡的物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不同的物产。如湖北竹山县的年平均湿度和降雨量等条件,为绿松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第3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引导学生明确家乡人是指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既包括身边熟悉的人,如家人、老师、同学、邻居等,也包括那些虽然未曾谋面,但却在为大家的生活默默服务的人,如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感受家乡人的可亲:通过让学生分享与身边家乡人之间的故事,如得到过家乡人的帮助、关心或一个温暖的微笑等,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温暖和亲切,体会家乡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从而增进对家乡人的亲近感。第4课《家乡新变化》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出发,观察家乡在不同领域的新变化。生活环境:如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公园绿地、街道变得整洁等。基础设施:如新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更便捷的公交或地铁线路等。生活方式:如超市、便利店更普及,网购、扫码支付走进日常,家人出行方式从自行车变为汽车等。三、关系建构:横向: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本单元围绕“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核心目标,按“感知家乡→探索家乡→赞美与建设家乡”的认知逻辑展开,层层递进引导二年级学生建立对家乡的情感联结。第一层次:感知家乡之“形”(基础认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建立“家乡”的基本概念。第二层次:探索家乡之“味”(深度了解),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的特色元素,感受家乡的独特之处,深化对家乡的认知。第三层次:赞美与建设家乡之“情”(情感升华与行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做贡献,形成归属感。 核心主题: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第一层次:感知家乡之“形”(基础认知) ├─ 认识家乡地点 ├─ 观察家乡景观与场景 └─ 感知家乡气候与生活差异 ↓第二层次:探索家乡之“味”(深度了解) ├─ 寻找家乡特色物产 ├─ 了解家乡传统习俗 └─ 认识家乡榜样人物 ↓第三层次:赞美与建设家乡之“情”(情感升华与行动) ├─ 用方式赞美家乡 ├─ 做小事建设家乡 └─ 树立家乡发展信念。纵向: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资源挖掘:(一)每课课程资源第1课:短视频《家乡的美》第2课:阅读角:潍坊欢迎你、走进潍坊第3课:视频《家乡的名人》第4课:歌曲《家乡》、《风吹故乡岸》、视频《走进潍坊》(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1.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单元大概念及单元问题系统 单元大概念:我的家乡美,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特色物产、传统习俗及家乡人物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初步树立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意识。问题系统:
课标要求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道德修养。责任意识1.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乡的发展负责。2.学会珍惜家乡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健全人格1.学生通过参与户外考察活动,增强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2.学生通过调查家乡物产,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政治认同1.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初步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道德修养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家乡的文化传统。2.学会感恩和尊重家乡人的付出和贡献。
学情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知识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人讲述、外出游玩等,对家乡的具体元素有零散认知,比如知道家乡的知名公园、常去的菜市场、特色小吃(如本地早餐店的包子、面条),能说出家乡的名字,部分学生还了解家乡的1-2个简单习俗(如过年贴春联、端午吃粽子)。缺乏对“家乡”的系统概念,不清楚家乡的行政区划(如不知道家乡属于哪个省、市),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家乡的传说故事、传统技艺)几乎无认知,也无法将“家乡的自然景观、物产”与“家乡的美”建立明确关联。1. 搭建“家乡知识框架”:用直观的思维导图(图片+简单文字)呈现“家乡”的核心模块,如“家乡的景”“家乡的物”“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展示本地公园、特色小吃、环卫工人的图片,对应填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家乡”的系统概念。2. 设计“家乡知识小任务”:布置亲子合作任务,如“和爸爸一起查家乡属于哪个省/市”“听奶奶讲一个家乡的小故事”,并让学生用画图或录音的方式记录,课堂上分享交流,将零散知识转化为系统认知。 策略经验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比较、整理分析材料的意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主动探究的想法。但是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漫长的暑假,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计划和安排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长时间闲暇时间的安排,对他们还有一定难度。生活经验有丰富的家乡生活场景体验,比如和家人逛家乡的超市、在老家的田地里玩耍、参加家乡的节日活动(如庙会、元宵节看灯),能直观感受到家乡生活的便利性和亲切感,对家乡有朴素的喜爱之情。生活范围较窄,多集中在“家-学校-周边场所”,对家乡的偏远区域(如家乡的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如家乡的工厂、果园)缺乏体验;较少有“对比家乡与其他地方”的经验,无法从“独特性”角度理解家乡的美;尚未形成“保护家乡环境、为家乡做小事”的生活意识(如不会主动捡起家乡街道的垃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家乡最高的山是哪座?”“家乡的小河里有什么动物?”“为什么家乡的公园里有这么多树?”2.“家乡的苹果为什么这么甜?”“我们家乡的手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家乡的特产除了水果,还有什么?”3.“环卫工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打扫街道?”“卖菜的叔叔阿姨几点钟起床去进货呢?”“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可以称为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单元目标 1.学生能清晰识别并说出家乡主要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公园等,描述其显著特点,像“家乡的小河清澈见底,里面有小鱼小虾” ,建立对家乡自然风貌的基础认知。2.学会有目的、有条理地观察家乡事物,制定简单观察计划,如观察家乡公园植物种类。能运用询问长辈、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等方法,主动探究家乡相关知识,解决如“家乡传统小吃的制作方法”这类小问题。3.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对家乡的深厚热爱之情,为家乡的美丽、富饶、进步感到自豪,如“我特别爱我的家乡,这里有我熟悉的一切”。4.懂得尊重家乡的每一位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对他们的付出心怀感恩,主动向身边劳动者表达感谢。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山水、公园、街道等,能够识别家乡的主要自然景观,并能用简单语言描述其特点,建立家乡初认同。2.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丰富多彩的物产,包括农产品、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等,清晰说出其特点,理解物产与生活的关联,认识到家乡物产滋养生活。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家乡变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如国家政策扶持、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们观念转变等因素如何相互作用推动家乡发展,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激发学生对家乡特色文化传承的责任感,让学生意识到保护和传承家乡特色文化的重要性,并引导他们思考切实可行的传承方式,将热爱家乡的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解决策略:1.课前布置“家乡寻宝”任务,让学生和家长一起拍摄家乡的公园、河流、特色小吃等照片,或收集家乡物产(如本地水果、手工艺品)实物。2.课堂设置“家乡展示角”,学生轮流介绍自己的“宝物”,用“看颜色、闻气味、说特点”的方式描述(如“这是家乡的橘子,皮是橙黄色的,闻起来甜甜的”),帮助学生将抽象的“美”转化为具体事物。3.播放环卫工人清扫街道、早餐店老板制作早点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了解劳动者的工作场景。4.组织“我是小劳动者”模拟游戏(如模拟清扫垃圾、整理文具),体验劳动过程;邀请家长志愿者(如社区保安、快递员)进课堂,分享工作中的小故事,引导学生说出“谢谢”“您辛苦了”等表达,将尊重转化为具体行动。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我们学校9月将举行“我爱我家,家乡新变化”主题分享会,分享你心中的家乡和你发现的家乡的变化。整理相关图文材料,学校将择优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宣传。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我爱家乡山和水》1.能区分家乡的自然景观类型(如高山、小河、湖泊、公园绿地等) 2.能说出家乡山水的视觉、体验特点(如“家乡的山春天有很多野花”“家乡的河夏天能看鸭子游”) 3. 知道“不扔垃圾、不摘花草”能保护家乡山水,让它一直美 1.“找一找——认识家乡的山和水”(对应认知要素) 通过“课前铺垫—课中实践—课后延伸”三个环节,形成完整学习闭环,确保教学目标落地,让学生从“认知”到“行动”持续深化。
2.“画一画——赞美家乡的山和水”(对应能力+情感要素) 通过 “画一画,展示家乡的山和水”,分享自己对家乡的爱
《家乡物产养育我》 1.说出2-3种家乡物产(如农产品、美食、手工艺品)2.知道物产如何满足生活需求(如家乡大米是日常主食) 3.明白“不浪费食物、爱护手工艺品”是珍惜家乡物产 “认一认——发现家乡物产”(对应认知要素) 展示家乡物产(如本地水果、特色小吃、手工编织品)的实物或高清图片,让学生观察触摸,说说“这是什么?你在家见过吗?”,初步识别家乡物产。
“说一说——物产与我的生活”(对应能力+情感要素) 让学生分享课前向家人了解的“家乡物产小知识”(如“妈妈说家乡的白菜是本地菜园种的”),说说这种物产如何融入自己的生活。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能说出3-4种身边家乡人的职业(如环卫工人、老师、商贩) 知道不同职业的基本工作(如环卫工人打扫街道、商贩售卖商品)明白家乡人的劳动让生活更方便(如老师教知识、医生治病) 《家乡新变化》能说出家乡在交通、建筑、生活设施(如超市、公园)等领域的变化能对比“以前”和“现在”(如“以前路是泥土的,现在是水泥路”)3. 知道变化让生活更方便(如出门能坐公交、购物不用跑远路) “找一找——认识身边的家乡人”(对应认知要素) 展示环卫工人扫地、老师讲课、早餐店老板做早餐的图片,让学生猜“这是谁?在做什么?”,引导识别家乡人的常见职业。
“看一看——发现家乡的新变化”(对应认知要素)2.“聊一聊——感受变化的好处”(对应能力+情感要素)3.“想一想——畅想家乡的未来”(对应能力+情感要素) 1.“新旧图片对对碰”展示家乡旧貌(如老街道、旧平房)和新貌(如宽马路、新小区)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找“哪里不一样”,初步感知变化。说出自己可以用哪些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2.“变化小采访”学生扮演“小记者”,向同桌提问“家乡的变化让你生活变方便了吗?比如______”,分享变化带来的好处(如“新公园能让我饭后散步”)。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