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时选自小学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聚焦家乡物产的延伸学习内容。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1.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家乡” 主题展开,从家乡的环境、人物到物产,逐步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家乡,培养对家乡的归属感和热爱之情,为后续学习家乡文化、发展等内容奠定基础.每课内容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一课共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侧重让学生感知家乡有哪些物产,第二课时则深入探究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以及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课时内容分析:本课时先通过对比东北、西部、南部等不同地区的物产,引导学生思考物产差异的成因;再以 “千人糕” 为切入点,让学生理解每一种家乡物产都凝聚着多人的劳动;最后结合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理念,帮助学生认识物产对家乡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渗透爱惜粮食、尊重劳动的情感教育。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来看,本课时与语文、地理等学科存在联系,如语文中的歌谣创作、地理中的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差异;纵向来看,是对低年级 “认识家庭”“认识学校” 内容的拓展,也为中高年级学习 “家乡文化”“区域经济” 等知识做好铺垫。三、资源挖掘:充分利用课件中的图片资源(如东北三宝、海南椰子、嵊州竹编等)、歌谣资源(家乡物产歌谣、千人糕歌谣),同时可结合学生家乡的实际物产资源,如让学生带来家乡特产实物、分享家乡特产故事,还可借助短视频、纪录片片段,直观展示不同地区物产的生产过程。
课标分析 1. 本课时符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 “我们的社区生活” 领域要求,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感受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对家乡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2. 落实 “责任意识” 素养培养,通过了解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让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意识,培养对家乡、对他人的责任情感。3. 体现 “问题解决” 素养要求,鼓励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主动探究家乡物产的故事,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二年级学生对 “家乡” 有初步认知,可能在生活中接触过家乡的特色食物、手工艺品等物产,但对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物产生产过程中的劳动付出了解较少。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因家庭生活环境、旅行经历等,对家乡及其他地区物产了解较多,能主动分享;部分学生则缺乏相关经验,表达和参与积极性可能较低。补救措施:对于了解较少的学生,通过展示丰富的图片、视频资源,引导其直观感知;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经验丰富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设置简单易参与的活动,如模仿歌谣、分享身边常见物产,鼓励其积极参与。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东北有鹿茸、人参,我们这里没有?”“除了吃的,家乡还有哪些物产?”“千人糕真的需要一千个人做吗?”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东北、西部、南部等不同地区的典型物产,知道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含义,能说出 1-2 种自己家乡的物产(对应文化基础素养中的人文底蕴)。2.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模仿创作等活动,提升观察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简单分析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对应关键能力素养中的问题解决能力)。3. 情感目标: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体会物产背后劳动者的付出,树立尊重劳动、爱惜粮食的意识,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应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地区的典型物产,知道家乡的主要物产;理解 “千人糕” 所体现的劳动价值,树立尊重劳动的意识。难点:分析不同地区物产差异的原因;深刻体会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含义,理解物产与家乡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突破措施: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图片(如东北的寒冷气候、海南的热带环境),结合生活常识,引导学生分析物产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结合山东靠海产海珍品、青藏高原保护藏羚羊等例子,帮助学生理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组织 “模拟制作千人糕” 的情境活动,让学生体验不同劳动环节,感受劳动付出。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不同地区物产图片、视频的课件;准备 “物产盲盒”(如东北三宝模型图片、海南椰子玩具模型、和田玉图片卡片等);打印千人糕劳动环节卡片(播种、插秧、收割、碾米、做饭等);准备歌谣模板卡片。2. 学生准备:提前向家长了解 1-2 种自己家乡的物产,可带实物(如家乡特色零食、手工艺品)或图片;预习课件中的家乡物产歌谣。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对应学习目标 1 的部分内容,初步感知物产) 1.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 “物产盲盒”,里面装着来自不同地方的特别物品,谁想先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2. 你们平时还见过或吃过哪些来自其他地方,或者我们家乡特有的东西呢? 1. 教师展示 “物产盲盒”,邀请学生依次上台摸取物品(如人参图片卡片、椰子模型),引导学生猜测物品名称及产地。2.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知道的家乡或其他地区的物产,教师简要记录在黑板上。3. 教师总结:“这些来自不同地方、有地方特色的东西,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家乡物产’,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家乡物产的世界。” 1. 评价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是否主动举手参与 “盲盒” 互动,是否积极分享已知物产。2. 评价学生认知基础:判断学生对 “物产” 的初步认知程度,是否能准确说出物产名称。 1. 对不敢上台互动的学生,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引导:“没关系,大胆试一试,即使猜错了也没关系,我们一起学习。”2. 对分享较少的学生,教师举例提示:“比如我们平时吃的米饭,你知道它可能来自哪里吗?”
二、探究不同地区物产,分析差异原因(对应学习目标 1、2,了解不同地区物产,提升分析能力) 1. 我们刚才提到了很多物产,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东北、西部、南部这些地方,都有哪些有代表性的物产呢?2. 为什么东北有大马哈鱼、人参,海南有椰子,而我们这里没有呢?它们的生长可能和什么有关? 1. 教师播放课件,展示东北(乌苏里江大马哈鱼、人参、鹿茸)、西部(和田玉、新疆特产)、南部(海南椰子、水稻)的物产图片,配合简单文字介绍(如 “东北气候寒冷,适合人参生长”“海南高温多雨,适合椰子树生长”)。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不同地区物产不一样的原因是什么?”,给每组发放不同地区自然环境图片(如东北雪景、海南海滩)作为讨论辅助。3. 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总结:“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环境不一样,所以适合生长和产出的物产也不同。” 1. 评价学生观察能力:看学生是否能从图片中准确识别不同地区的物产。2. 评价学生分析能力:判断学生是否能结合自然环境图片,初步分析物产差异的原因,表达是否有条理。 1. 对讨论时参与不积极的小组,教师加入小组讨论,引导提问:“你们看看东北的图片,天气怎么样?这种天气适合种椰子吗?”2. 对表达不清晰的学生,教师引导梳理语言:“你是想说东北很冷,所以能长出人参,对吗?可以这样完整地说出来。”
三、聚焦 “千人糕”,体会劳动价值(对应学习目标 2、3,理解劳动付出,树立尊重劳动意识) 1. 我们知道了不同地区有不同物产,那这些物产从生产到我们手中,需要经过哪些人的劳动呢?我们以 “千人糕” 为例,一起来看看吧。2. 一块千人糕,为什么叫 “千人糕”?它真的需要一千个人做吗?3. 生活中,我们家乡的物产,是不是也像千人糕一样,需要很多人劳动呢? 1. 教师播放 “千人糕” 歌谣音频,引导学生跟着朗读,初步感知千人糕的制作环节。2. 发放千人糕劳动环节卡片(播种、插秧、收割、碾米、做饭等),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按照制作顺序排列卡片,并讨论每个环节需要谁来劳动(如播种需要农民伯伯,碾米需要工人叔叔)。3. 各小组展示排列结果并分享讨论内容,教师总结:“一块千人糕,从播种到端上餐桌,需要农民、工人、厨师等很多人的劳动,虽然不是真的一千个人,但确实凝聚了很多劳动者的心血,所以叫‘千人糕’。”4. 引导学生结合家乡物产,分享该物产生产过程中的劳动环节,如家乡产苹果,需要农民种树、浇水、采摘,商贩运输等。 1. 评价学生合作能力:观察小组合作时是否分工明确、积极配合,能否准确排列劳动环节卡片。2. 评价学生情感认知:判断学生是否能体会到物产背后的劳动付出,分享时是否有尊重劳动的情感表达。 1. 对排列顺序错误的小组,教师提示引导:“我们先有种子,才能种到田里,所以哪个环节应该在最前面呢?”2. 对难以想到家乡物产劳动环节的学生,教师举例启发:“我们平时吃的馒头,是用面粉做的,面粉来自小麦,那小麦需要谁来种呢?”
四、理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热爱家乡物产(对应学习目标 1、3,理解物产与生活的关系,增强家乡热爱之情) 1. 老师这里有两个例子,山东靠海,盛产对虾、扇贝等海珍品;青藏高原地区有藏羚羊,人们会保护它。这体现了一句话,叫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你们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2. 我们家乡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家乡的物产是怎么依靠这些自然环境产生的?这些物产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 1. 教师展示山东海珍品、青藏高原藏羚羊的图片,讲解两个例子,引导学生讨论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含义,教师最后总结:“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自然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合理利用家乡的资源。”2. 组织学生结合家乡的自然环境(如家乡靠湖、多山等),分享家乡的物产及这些物产对生活的帮助,如家乡靠湖,有鱼、莲藕,能让我们吃到新鲜的水产,莲藕还能做成美食。3. 开展 “原创歌谣大赛”,发放歌谣模板卡片(如 “家乡什么多?XX 多。XXX,XXX,XXX!”),引导学生模仿课件中的歌谣,创作关于自己家乡物产的歌谣,完成后小组内分享,推选优秀作品在全班展示。 1. 评价学生理解能力: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理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含义,能否结合家乡情况举例说明。2. 评价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看学生创作的歌谣是否贴合家乡物产主题,语言是否简洁、有节奏感,分享时是否自信大方。 1. 对不理解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的学生,教师用简单通俗的语言解释:“比如家里附近有山,山上有果子,我们可以摘果子吃、卖;附近有水,水里有鱼,我们可以捕鱼吃,这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2. 对歌谣创作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帮助梳理家乡物产特点,协助填写歌谣模板,如 “家乡什么多?鱼多。千条鱼,万只虾,鲜到心里啦!”
五、总结回顾,升华情感(对应学习目标 3,强化尊重劳动、热爱家乡的情感) 1. 今天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家乡物产的知识,谁能说说你今天学到了什么?2. 家乡的物产养育了我们,背后有很多劳动者的付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物产和劳动者呢?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自由发言分享收获,如 “我知道了东北有三宝,是人参、鹿茸和貂皮”“我知道了千人糕需要很多人劳动”。2.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对待家乡物产和劳动者,如爱惜粮食,不浪费食物;看到农民、工人劳动时,不打扰、尊重他们;积极向别人介绍家乡的物产,为家乡骄傲。3. 教师总结:“家乡物产丰富多样,凝聚着劳动者的心血,它们养育了我们,我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物产,热爱我们的家乡。” 1. 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判断学生是否能清晰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如不同地区物产、千人糕的劳动价值等。2. 评价学生情感升华程度:看学生是否能说出尊重劳动、爱惜物产的具体做法,是否有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1. 对回顾知识不完整的学生,教师用问题提示:“我们今天看了哪些地区的物产呀?我们还学习了关于千人糕的什么内容呢?”2. 对难以说出尊重劳动做法的学生,教师举例引导:“我们吃饭的时候,怎样做才是爱惜粮食、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呢?”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 和家长一起整理 1-2 种家乡物产的图片或文字介绍,制作成 “家乡物产小卡片”,卡片上可以画一画物产的样子,写一写物产的特点或背后的小故事。2. 把自己创作的家乡物产歌谣唱给家长听,请家长帮忙提一提修改建议。 1. 实践操作类(制作物产小卡片)2. 情感表达类(唱歌谣并交流) 1.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家乡物产的特点及故事,巩固对家乡物产的认知。2. 情感目标:通过与家长互动,深化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之情,强化尊重劳动的意识。 15分钟
板书设计 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课时)一、不同地区的物产东北、西部、南部(原因:气候、地形、水资源等自然环境不同)二、物产背后的劳动 —— 千人糕播种→插秧→收割→碾米→做饭→……(多人劳动)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四、我爱家乡物产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