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10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家乡物产养育我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属于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课时重点为“家乡物产多又多”。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每课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课时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家乡”展开,引导学生从物产、风景、文化等多角度认识家乡,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联系生活经验,纵向为后续理解“物产与劳动”打下基础。三、资源挖掘:利用实物(物产盒)、图片、调查表、学生自带物产等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课标分析 利用实物(物产盒)、图片、调查表、学生自带物产等资源,增强课堂的直观性和参与性。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学生已有对家乡食物、物品的初步认知,能说出常见物产的名称。个性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特产”“手工制品”等概念理解不深。补救措施:通过实物展示、分类对比、小组互助等方式辅助理解。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为什么有的物产是地里长的,有的是人做的?”“我们家乡最有名的物产是什么?”
学习目标 1.认识家乡的多种物产,能说出2-3种家乡特有的物品。2. 通过“物产分享会”“调查表”等活动,学会用简单的语言介绍家乡物产的名称和特点。3. 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萌发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对应核心素养:社会责任、文化认同、劳动意识)
学习重难点 重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产,理解“特产”的含义。难点:区分不同类型的物产,理解“特产”的含义。突破措施:通过分类展示、实物对比、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教师:物产盒、图片、调查表、课件
学生:自带一种家乡物产或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导入新课 1. 老师这个“神秘物产盒”里藏着我们家乡的宝贝,猜猜会是什么?
2. 你们知道这些东西是从哪里来的吗? 教师活动:
1. 出示“神秘物产盒”,摇一摇,制造悬念。
2. 请几位学生上台摸一摸、猜一猜。
3. 揭示物品,总结:“这些来自家乡的宝贝,就叫‘家乡物产’。”
学生活动:
1. 积极参与猜测,调动生活经验(如“我摸到的是苹果,我家果园就有!”)。
2. 初步感知“物产”概念。 观察学生是否充满好奇、能否联系生活进行猜测。 补救: 若有学生不理解,教师可再举几个本地常见的、熟悉的物产例子(如本地小吃、水果)进行解释。
二、新课讲授:家乡物产“大发现”
(认识物产种类与特点) 1. 这些物产可以分成几类?(吃的、用的、地里长的…)
2. 你带来的物产叫什么?产自家乡哪里?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1. 用PPT分类展示物产图片(食品、手工艺品、农产品),并讲解概念。
2. 组织小组活动“我的物产我介绍”,巡视指导。
学生活动:
1. 观看图片,学习分类方法。
2. 在小组内轮流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产(或图片),使用句式:“这是____,它产自我们家乡的____,吃起来/看起来/用起来____。”
3. 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全班分享。 1. 倾听学生介绍,评价其是否能说出物产名称、产地和1个特点。
2. 使用“物产介绍小能手”贴纸等即时奖励表达清晰的学生 指导: 教师可提供语言支架(句式模板)贴在黑板上,帮助表达困难的学生。鼓励学生用多种感官描述(如颜色、味道、手感)。
三、探究互动:物产调查“小能手”
(理解物产与生活的联系) 1. 这些物产可以分成几类?(吃的、用的、地里长的…)
2. 你带来的物产叫什么?产自家乡哪里?有什么特点? 教师活动:
1. 发放并讲解“家乡物产调查表”的填写方法。
2. 引导学生讨论物产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活动:
1. 独立或与同桌合作完成调查表(勾选或简单绘画)。
2. 参与讨论,理解物产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如食物为我们提供营养,手工艺品美化生活)。 查看调查表填写情况,了解学生是否能在生活中找到物产案例。 补救: 对填写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提供选项提示,或允许其用画图的方式完成。
四、综合实践:物产博览会“真热闹”
(应用知识,体验自豪感) 1. 如果你是“小导购”,怎么介绍你的物产让“顾客”喜欢?
2. 作为“顾客”,你想了解物产的什么秘密? 教师活动:
1. 布置“博览会”展区(美食区、手工区、农田区)。
2. 说明角色要求,组织活动,充当协调者。
学生活动:
1. “小导购”向“顾客”热情介绍物产。
2. “顾客”流动参观、提问(如“这个泥塑是怎么做的?”)。
3. 在模拟真实场景中互动交流。 观察学生角色扮演的投入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和倾听习惯。 指导: 教师可示范如何提问和介绍,为性格内向的学生分配具体任务,增强其参与感。
五、课堂小结与延伸
(梳理巩固,激发期待) 1. 如果你是“小导购”,怎么介绍你的物产让“顾客”喜欢?
2. 作为“顾客”,你想了解物产的什么秘密? 教师活动:
1.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认识的物产。
2. 总结:“家乡物产丰富,让生活更美好。下节课我们一起探索它们是怎么来的。”
学生活动:
1. 自由发言,分享收获。
2. 提出新问题(如“物产是谁做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为下节课铺垫。 评估学生能否说出至少两种物产及其特点,是否对后续学习产生兴趣。 补充: 对总结不全面的学生,教师可通过板书关键词进行提示和引导。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与家人一起找找家里的家乡物产,并画下来或拍照记录 实践类 目标1、3 课后一周
板书设计 家乡物产养育我——家乡物产多又多物产分类:食物:葡萄、烧饼手工:风筝、泥塑农产品:玉米、棉花我的发现:家乡物产真丰富!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