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11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11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课型 新授 课时 序号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本课选自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是单元内聚焦 “家乡人” 的核心起始课,承接 “热爱家乡” 单元主题,前承一年级 “认识身边亲密的人”,后启 “了解家乡榜样人物”,在学生认知家乡的知识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二、内容分析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围绕 “家乡” 主题,涵盖家乡自然景物、家乡生活场景、家乡人物等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切入,逐步建立对家乡的归属感,培养热爱家乡、尊重他人的情感。每课内容分析:《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聚焦 “家乡人物”,通过 “身边熟悉的家乡人” 和 “陌生却奉献的家乡人” 两大板块,帮助学生发现家乡人的闪光点,理解 “可亲可敬” 的含义。课时内容分析:第一课时以 “身边熟悉的家乡人” 为核心,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接触的家乡人(如社区邻居、服务者),分享与他们的互动故事,初步感受家乡人的温暖与帮助。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横向:与语文 “看图讲故事”、美术 “画身边的人” 学科联动,用多形式表达对家乡人的认知;纵向:基于一年级 “认识家人、同学” 的基础,拓展到 “家乡范围内的身边人”,为后续理解 “家乡榜样” 打下情感基础。三、资源挖掘:充分利用课件中的故事案例(王阿姨理发、快递张叔叔送杂志)、情境图片(停电找电工、清晨送牛奶);补充学生身边的真实资源,如邀请社区工作者(如环卫工人、便利店店主)简短分享,或让学生拍摄与家乡人的合影;准备感谢卡片、彩笔等手工材料,辅助学生实践感恩行动。
课标分析 1. 符合《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我们的社区生活” 领域要求,引导学生认识社区及家乡中的不同人物,感受他们的付出与帮助,建立积极的社区情感与人际关系。2. 落实 “责任意识” 素养,通过体会家乡人的帮助,培养学生 “感恩他人、尊重他人” 的责任情感,学会用实际行动表达感谢。3. 体现 “人文底蕴” 素养,让学生在分享家乡人故事的过程中,感受家乡的人情温暖,增强对家乡文化与生活的热爱,提升人文感知能力。
学情分析 已有经验:二年级学生对 “身边的人” 有一定认知,熟悉家人、老师、同学,也接触过社区里的部分人(如便利店店主、环卫工人),但对 “家乡人” 的范畴理解较窄,且较少主动关注他人付出并表达感谢。个性差异:部分学生性格外向,善于观察和表达,能清晰分享与家乡人的故事;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观察不够细致,或因胆怯不愿主动分享。补救措施:对内向学生,通过小组内小范围分享建立自信,再鼓励其在全班展示;对观察不细致的学生,用情境图片、短视频引导其回忆生活场景;提供多样化的感恩实践方式(如写纸条、画卡片、说感谢语),满足不同学生的表达需求。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家乡人就是住在一个地方的人吗?”“除了送奶员,还有哪些没见过的家乡人在帮我们?”“如果不好意思当面说感谢,还有别的办法吗?”
学习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 “家乡人” 包括身边熟悉的人和未谋面却提供帮助的人,能说出 2-3 种家乡人的角色(如理发员、快递员、送奶员)(对应文化基础素养中的人文认知)。2. 能力目标:通过故事分享、小组讨论,提升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能清晰讲述与家乡人的小故事,或说明 1 种向家乡人表达感谢的方式(对应关键能力素养中的表达与合作能力)。3. 情感目标:感受家乡人带来的温暖与帮助,萌发尊重、感恩家乡人的情感,愿意主动关注身边的家乡人(对应核心素养中的责任意识与家国情怀)。
学习重难点 重点:认识身边熟悉的和未谋面的家乡人,分享与家乡人的温暖故事;学会用简单方式向家乡人表达感谢。难点:理解 “家乡人” 的广泛范畴(不仅是熟悉的人,还包括默默付出的陌生人);主动萌发感恩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的感恩行动。突破措施:通过 “分层认识家乡人” 活动(先熟悉的人,再陌生的帮助者),结合生活情境图片逐步拓展 “家乡人” 范畴;设计 “感恩小任务” 实践环节(制作感谢卡片、练习感谢语),让学生在动手和表达中落实感恩行动,突破难点。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制作包含家乡人故事、情境图片的课件;拍摄 “家乡人的一天” 短视频(剪辑理发员、快递员、送奶员工作片段);准备感谢卡片、彩笔、贴纸等手工材料;设计 “家乡人故事记录表”(简单表格,含 “家乡人姓名 / 角色”“他做的事”“我的感受” 三栏)。2. 学生准备:提前观察身边的家乡人(如社区里、家附近的人),回忆 1 件对方为自己或他人做的事;带 1 张与家乡人相关的物品(如王阿姨理的新发型照片、快递叔叔送的包裹盒子),辅助故事分享。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一、情境导入,初识家乡人(对应学习目标 1,初步感知 “家乡人” 范畴) 1. 同学们,我们先来看一段短视频,看看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他们可能是谁?2. 这些人生活在我们的家乡,为我们做了很多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 “家乡人”。你们觉得身边还有哪些人是 “家乡人” 呢? 1. 教师播放 “家乡人的一天” 短视频(理发员理发、快递员送包裹、送奶员放牛奶),播放结束后引导学生讨论视频内容,说说视频里的人在做什么,猜测他们的角色。2. 教师总结 “家乡人” 的初步概念:“生活在我们家乡,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帮助、带来方便的人,都是家乡人。”3. 组织学生自由发言,列举身边可能的家乡人(如小区门口的保安、楼下的便利店店主),教师将学生提到的角色简要记录在黑板上。 1. 评价学生观察与联想能力:看学生能否准确描述视频中人物的行为,合理猜测角色。2. 评价学生初步认知:判断学生是否能结合生活列举家乡人,对 “家乡人” 范畴有初步理解。 1. 对描述不清的学生,教师暂停视频片段,引导观察细节:“大家看,这个人手里拿着什么工具?在帮小朋友做什么呀?”2. 对列举困难的学生,教师举例提示:“我们每天放学回家,小区门口有没有人在守护我们的安全呀?他算不算家乡人?”
二、分享故事,感受身边温暖(对应学习目标 1、2,深入认识熟悉的家乡人) 1. 课件里有两位家乡人,王阿姨理发技术好,小朋友喜欢找她;张叔叔定期送杂志,小朋友很盼望见到他。你们身边有没有这样熟悉的家乡人?2. 你和这位家乡人之间发生过什么小故事?他做的哪件事让你觉得温暖?3. 生活在这些家乡人身边,你有什么感受呢? 1. 教师展示课件中王阿姨理发、快递张叔叔送杂志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家乡人用自己的方式帮助了别人,你们身边有没有类似的人?”2. 发放 “家乡人故事记录表”,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故事(可结合带来的物品辅助说明),小组同伴互相补充,教师巡视指导。3. 每个小组推选 1-2 名学生,在全班分享故事,如 “楼下的李奶奶经常帮我保管快递,有一次下雨还帮我收衣服,我觉得很温暖”。4.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感受:“有这些熟悉的家乡人在身边,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更温暖了。” 1. 评价学生表达能力:看学生能否清晰、完整地讲述故事,是否能突出 “温暖” 的细节。2. 评价学生情感体验: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表达 “温暖、开心、安心” 等感受,是否能共情他人的付出。 1. 对故事讲述不完整的学生,教师用问题引导梳理:“这位家乡人是做什么的?他在什么时候帮了你?你当时心里觉得怎么样?”2. 对小组内不主动分享的学生,教师加入小组,鼓励其先小声跟自己分享,再逐步在小组内表达。
三、关注 “陌生人”,学会感恩(对应学习目标 2、3,认识未谋面的家乡人,实践感恩) 1. 除了熟悉的家乡人,还有一些人我们可能没见过面,但一直在默默帮我们。比如停电了,谁会来帮忙?早上喝的新鲜牛奶,是谁送来的?2. 这些没见过面的人,为什么要为我们付出呢?我们应该怎么向他们表达感谢?3. 你还能想到哪些没见过面却帮助我们的家乡人? 1. 教师展示 “停电找电工”“清晨送牛奶” 的情境图片,引导学生讨论:“这些人我们可能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他们的工作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他们也是可亲可敬的家乡人。”2. 组织小组讨论 “如何表达感谢”,结合课件中 “写纸条放牛奶箱” 的例子,鼓励学生想出更多办法(如制作感谢卡片、见面说 “谢谢”、不浪费他们提供的服务)。3. 开展 “感恩小行动” 实践:让学生用准备好的材料制作感谢卡片(可写一句感谢语,如 “谢谢送奶叔叔,您辛苦了!”),完成后在小组内展示,说说卡片要送给谁、为什么。4. 教师补充更多未谋面的家乡人案例(如凌晨清扫街道的环卫工人、维护交通的交警叔叔),拓展学生认知。 1. 评价学生思维拓展能力:看学生能否列举更多未谋面的家乡人,是否能理解 “默默付出” 的意义。2. 评价学生实践能力:判断学生制作的感谢卡片是否贴合主题,是否能清晰表达感恩之情。 1. 对想不到感谢方式的学生,教师举例启发:“如果我们见到送奶员,除了说谢谢,还可以给他一个微笑,或者画一张画送给她,对不对?”2. 对制作卡片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提供模板(如提前画好牛奶瓶、电工工具图案),引导学生填写感谢语。
四、总结升华,致敬家乡人(对应学习目标 3,强化感恩情感,热爱家乡人) 1.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种家乡人,一种是熟悉的、常常见到的,一种是没见过却默默帮忙的。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呢?2. 这些家乡人用自己的劳动和付出,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好,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他们?3. 最后,我们一起对所有可亲可敬的家乡人说一句感谢的话吧! 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家乡人的共同点:“他们都在为家乡的人付出,都在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2. 组织学生讨论 “如何对待家乡人”,如尊重他们的工作(不乱扔垃圾,减轻环卫工人负担)、主动问好(见到保安叔叔说 “您好”)、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牛奶)。3. 开展 “集体致敬” 活动:全体学生举起制作的感谢卡片,齐声说:“谢谢可亲可敬的家乡人,您辛苦了!”4. 教师总结:“不管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家乡人,都是我们身边的温暖力量,希望大家以后多关注他们,用行动表达感谢,爱我们的家乡,更爱家乡的人。” 1. 评价学生认知升华:判断学生是否能准确总结家乡人的共同点,是否能理解 “付出与美好” 的关联。2. 评价学生情感共鸣:看学生在 “集体致敬” 时是否有真诚的态度,是否能感受到对家乡人的尊重与热爱。 1. 对总结共同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提示:“熟悉的王阿姨帮我们理发,陌生的送奶员帮我们送牛奶,他们都在为我们做什么呀?”2. 对情感表达不积极的学生,教师用肢体动作带动(如微笑、挥手),鼓励其参与集体致敬。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1. “感恩行动小打卡”:选择 1 位家乡人(如送奶员、小区保安),用今天学到的方式(如说感谢语、递感谢卡片)向他表达感谢,让家长帮忙用照片或文字记录过程(如 “今天见到保安爷爷,我说了‘爷爷您好,谢谢您’,爷爷笑了”)。2. “家乡人故事收集”: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聊一聊,家长小时候认识的家乡人有哪些,记录 1 个家长和家乡人的小故事。 1. 实践操作类(感恩行动打卡)2. 调查记录类(故事收集) 1. 知识目标:进一步拓展对家乡人范畴的认知,了解不同年代家乡人的故事。2. 情感目标:将课堂上的感恩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化对家乡人的尊重与热爱。 1. 感恩行动打卡:5分钟(次日上学或放学途中完成)2. 家乡人故事收集:10分钟(晚上家庭交流时间)
板书设计 《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第一课时一、家乡人在哪里?熟悉的人未谋面的人二、家乡人带来什么?温暖、方便、安心……三、我们能做什么?分享故事表达感谢尊重付出(贴学生制作的感谢卡片展示)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