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9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9课《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我爱家乡山和水 课型 新授 课时 2 序号 2
内容分析 一、文本位置《我爱家乡山和水》是第一单元《我的家乡美》的第一课。本课侧重于了解家乡的名胜古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家乡名胜古迹的美丽与可爱,了解蕴藏在名胜古迹背后的故事,帮助学生深刻感知自己与所生活的这方水土的密切联系,增进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二、内容分析1.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热爱家乡,从“物”与“人”两个综合维度,助力学生构建对家乡立体、完整的认知。通过了解家乡的自然风光、丰富物产以及家乡人的生活和工作等,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学生对家乡人的尊重、感激与热爱之情,树立身为家乡人的自豪感,同时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为家乡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其整体结构如下: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通过让学生观察、感受家乡的自然景观,符合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够激发他们对生活环境的关注和热爱,进而为后续培养学生更广泛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修养奠定基础。同时,本课也体现了教材从个人生活逐步拓展到社会生活的编排逻辑,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对家乡的初步认知和情感认同,是后续学习更深入的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重要铺垫。 2.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内容,呈并列关系,以时间轴展开。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内容,呈递进关系。第1课《我爱家乡山和水》明确家乡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知道家乡的名称及大概地理位置,能在地图上找出家乡的位置,了解家乡所在省市版图的轮廓特点。发现家乡的美: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自然景观,如山川、河流、湖泊、森林等,描述其特点,感受家乡自然风光的美丽与可爱。同时,让学生发现家乡的人文景观美,如历史遗迹、传统建筑等,体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第2课《家乡物产养育我》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包括农产品、水产品、工艺品、矿产等。如湖北的武汉热干面、洪湖莲子、绿松石等,让学生知道物产是天然出产和人工制造的物品。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家乡的物产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不同的自然条件孕育出不同的物产。如湖北竹山县的年平均湿度和降雨量等条件,为绿松石矿的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第3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引导学生明确家乡人是指和自己生活在同一个地方的人,既包括身边熟悉的人,如家人、老师、同学、邻居等,也包括那些虽然未曾谋面,但却在为大家的生活默默服务的人,如环卫工人、交警、快递员等。感受家乡人的可亲:通过让学生分享与身边家乡人之间的故事,如得到过家乡人的帮助、关心或一个温暖的微笑等,感受家乡人带给自己的温暖和亲切,体会家乡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美好情感,从而增进对家乡人的亲近感。第4课《家乡新变化》引导学生从生活场景出发,观察家乡在不同领域的新变化。生活环境:如老旧小区改造、新增公园绿地、街道变得整洁等。基础设施:如新建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更便捷的公交或地铁线路等。生活方式:如超市、便利店更普及,网购、扫码支付走进日常,家人出行方式从自行车变为汽车等。三、关系建构:横向: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本单元围绕“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核心目标,按“感知家乡→探索家乡→赞美与建设家乡”的认知逻辑展开,层层递进引导二年级学生建立对家乡的情感联结。第一层次:感知家乡之“形”(基础认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建立“家乡”的基本概念。第二层次:探索家乡之“味”(深度了解),引导学生挖掘家乡的特色元素,感受家乡的独特之处,深化对家乡的认知。第三层次:赞美与建设家乡之“情”(情感升华与行动),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家乡做贡献,形成归属感。 核心主题: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第一层次:感知家乡之“形”(基础认知) ├─ 认识家乡地点 ├─ 观察家乡景观与场景 └─ 感知家乡气候与生活差异 ↓第二层次:探索家乡之“味”(深度了解) ├─ 寻找家乡特色物产 ├─ 了解家乡传统习俗 └─ 认识家乡榜样人物 ↓第三层次:赞美与建设家乡之“情”(情感升华与行动) ├─ 用方式赞美家乡 ├─ 做小事建设家乡 └─ 树立家乡发展信念。纵向: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资源挖掘:(一)课程资源第1课:短视频《家乡的美》(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课标分析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课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学段目标:责任意识1.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家乡的发展负责。2.学会珍惜家乡人的劳动成果,培养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健全人格1.学生通过参与户外调查活动,增强自信心和探索精神; 2.学生通过调查家乡物产,培养观察力和思考力;3.提升人际交往能力和同理心;政治认同1.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2.初步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道德修养1.引导学生学会尊重自然、尊重他人、尊重家乡的文化传统。2.学会感恩和尊重家乡人的付出和贡献。
学情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知识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家人讲述、外出游玩等,对家乡的具体元素有零散认知,比如知道家乡的知名公园、常去的菜市场、特色小吃(如本地早餐店的包子、面条),能说出家乡的名字,部分学生还了解家乡的1-2个简单习俗(如过年贴春联、端午吃粽子)。缺乏对“家乡”的系统概念,不清楚家乡的行政区划(如不知道家乡属于哪个省、市),对家乡的历史、文化内涵(如家乡的传说故事、传统技艺)几乎无认知,也无法将“家乡的自然景观、物产”与“家乡的美”建立明确关联。1. 搭建“家乡知识框架”:用直观的思维导图(图片+简单文字)呈现“家乡”的核心模块,如“家乡的景”“家乡的物”“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例如,在课堂导入时展示本地公园、特色小吃、环卫工人的图片,对应填入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建立“家乡”的系统概念。2. 设计“家乡知识小任务”:布置亲子合作任务,如“和爸爸一起查家乡属于哪个省/市”“听奶奶讲一个家乡的小故事”,并让学生用画图或录音的方式记录,课堂上分享交流,将零散知识转化为系统认知。 策略经验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调查、比较、整理分析材料的意识,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有主动探究的想法。但是二年级学生搜集资料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不能很好地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漫长的暑假,二年级的学生大多数还没有形成自主计划和安排生活的习惯,特别是长时间闲暇时间的安排,对他们还有一定难度。生活经验有丰富的家乡生活场景体验,比如和家人逛家乡的超市、在老家的田地里玩耍、参加家乡的节日活动(如庙会、元宵节看灯),能直观感受到家乡生活的便利性和亲切感,对家乡有朴素的喜爱之情。生活范围较窄,多集中在“家-学校-周边场所”,对家乡的偏远区域(如家乡的山区、乡村)、特色产业(如家乡的工厂、果园)缺乏体验;较少有“对比家乡与其他地方”的经验,无法从“独特性”角度理解家乡的美;尚未形成“保护家乡环境、为家乡做小事”的生活意识(如不会主动捡起家乡街道的垃圾)。学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家乡最高的山是哪座?”“家乡的小河里有什么动物?”“为什么家乡的公园里有这么多树?”2.“家乡的苹果为什么这么甜?”“我们家乡的手工艺品是怎么做出来的?”“家乡的特产除了水果,还有什么?”3.“环卫工人为什么每天都要打扫街道?”“卖菜的叔叔阿姨几点钟起床去进货呢?”“我们身边有哪些人可以称为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学习目标 1.了解家乡山水风景的故事,回顾和体验自己在家乡的愉快生活,感受自己和家乡的亲密联系,形成关心家乡、珍视美好家乡生活的良好品格。2.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家乡的美,乐于同他人分享,初步形成探究美和表达美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难点:(1)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家乡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2)引导学生体验在家乡的快乐生活,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突破措施:生活小调查:寻找家乡的美景,小组内成员交流、点评,大家来体验:利用周末和假期体验在家乡的快乐生活。
课时任务及问题链 驱动型任务: 年级级部举行“我爱我家乡”主题分享会,分享你心中的家乡和你发现的家乡的变化。整理相关图文材料,学校将择优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宣传。整理相关图文材料,学校将择优在公众号平台上进行宣传。
课前准备 课件、课本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融入情境导入主题 说一说你的家乡在哪里? 1.播放学生课后录制的视频《我的家乡》。2.交流:说一说家乡是什么样的?和你的家乡有什么不一样? 学生能够根据视频内容说出不同人的家乡的样子。 问题预设:部分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中。补救措施:通过一问一答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发言。
活动一:家乡美景小导游(对应目标一) 你要推荐的家乡美景是什么? 1.情境创设。教师展示有关家乡美景的视频或图片,提问:“同学们,这些美丽的画面是不是让你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在你心中,家乡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特别美呢?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场家乡美景推荐会,感受彼此家乡的魅力吧!”2.家乡美景小导游。(1)展示分享。学生借助“家乡美景推荐单”,以“小导游”的身份向全班介绍自己探访的家乡美景,包括景点特色、推荐理由和感受。教师鼓励学生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并相机引导学生倾听同伴的分享。(2)合作拓展。学生自由组队,选择一个或多个家乡美景,合作设计一段导游词。教师深入小组指导,引导学生突出景点特色,并用清晰、生动的语言表达。(3)角色模拟。小组内模拟导游角色,每组推选一名小导游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作为“游客”互动提问,进一步丰富导游的讲解内容。(4)交流收获。教师引导小导游和“游客”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收获,讨论如何更好地介绍家乡的美景与文化。3.手绘家乡明信片。(1)欣赏交流。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家乡明信片,学生欣赏并了解明信片的意义。明信片不仅可以自己珍藏,还可以送给亲朋好友,传递家乡的美好。(2)动手创作。教师邀请学生为自己喜欢的家乡美景设计明信片,可以用照片或图画来展示,并写上自己想说的话。(3)展示分享。学生展示自己的明信片作品,交流想要将明信片送给谁以及送出的理由。 学生参与交流,推荐家乡的美景。 学生能够全员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设计导游词。 学生动手绘制明信片。 问题预设:个别学生表达困难。 补救措施:为学生提供一个回忆家乡的机会,鼓励他们与同学、老师亲切友好地交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
活动二:家乡奇妙故事会(对应目标二) 你的家乡有什么特色?你怎么把家乡推荐给别人? 1.观看视频。教师播放介绍家乡的视频,学生观看后交流感受与收获。2.创设任务。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根据课前的调查,分组准备一段生动的家乡故事。3.展示分享。小组展示,用生动的语言向其他同学介绍家乡。每组时间不超过5分钟;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即时评价。4.教师小结:同学们的介绍真让人心动,真想去这些美丽的地方,欣赏家乡美丽的风景。 小组可以采用讲、演、说、唱等不同形式创意展示家乡故事。 问题预设:部分学生不能大胆主动地介绍家乡故事。补救措施:优等生做示范,学生回答时教师及时引导。
活动三:我爱我家乡(对应目标二) 你爱自己的家乡么?你用什么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呢? 1.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2.拍视频、绘画、制作海报.... 学生能够用自己想到的方式表达对家乡的爱。 问题预设:个别学生没有参与。补救措施:教师适时引导鼓励。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拓展性作业 家乡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它、建设它。思考:我们还能为家乡的美丽做些什么? 目标2 5分钟 拓展性作业
板书设计 我爱家乡山和水家乡故事 我爱家乡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