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 红红火火中国年》是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国人》中的一课,在单元内部处于深化文化认同与情感体验的重要位置。本课紧承本单元“中国人”身份认同的主题,通过春节这一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将国家认同具体化、生活化。它以生动的节日场景和民俗活动,将抽象的“中国”概念转化为学生可感可知的温暖体验,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最直接、最富感染力的载体。作为单元内的文化实践环节,本课将国家认同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为后续可能涉及的民族团结等内容做了亲切而扎实的情感铺垫。 二、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设置了《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四个课题。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在初步形成国家归属感与荣誉干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化为强国志与报国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整体结构如下: 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 每课内容分析: 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本课正文由三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旨在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第二板块“我爱首都北京”,旨在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第三板块“壮丽河山在我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个板块在内容结构上呈并列关系,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是一家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激发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板块“这是我国的标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进一步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同时通过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国家象征和标志的活动,学会尊重和爱护国家象征和标志。两个板块呈并列关系,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升国家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行为的引导。副版绘本故事《中国印记》强调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升华本课主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家这样过新年”,旨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已家庭过新年的生活经验,了解丰富多彩的新年习俗,初步感知新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第二板块“越过越好中国年”,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强大,使新年越过越红火,并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过更有意义的新年”,激发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此外,教材还展示了中国新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两个板块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从个人与家庭的生活经验起步,逐渐扩展至国家层面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 本文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探索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第二板块“数不清的伟大成就”,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自主探索生活中的重要成就,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两个板块内容并列、目标互补,引导学生既要尊重和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和探索祖国发展的新成就,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建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 课时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设置了两个主题活动,分别是“这样过中秋”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中秋习俗;“中秋节、团圆夜”,让学生知道中秋是团圆的节日; 第二课时设置了“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让学生知道秋天还有重阳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丰富学生文化常识。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横向: 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通过具象化地呈现国家版图、首都、壮丽河山等祖国领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空间认知与情感连接。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明确自已的身份和归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升华,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成就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感知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树立制度自信。本单元内容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纵向: 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 三、资源挖掘: (一)每课课程资源 第13课:短视频《母亲河》《壮丽河山》 第14课:音频《国歌》 第15课:视频《节日起源》、《小区共迎新春》 第16课:视频《智禾辽宁》、《武术》、《医疗》《100秒看新时代的中国》 (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 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 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课标 分析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责任意识1.学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3.具有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健全人格1.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 2.积极向上,有效学习。 3.体会成长的快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政治认同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 知识经验1.明确 “我是中国人”,能在他人询问时清晰表达,对 “中国人” 的身份有朴素自豪感。 2.能准确指认国旗,说出国歌名称,知道 “首都北京”,是前期学习的基础。 3.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能说出 “过年要团圆” 的基本内涵,对 “年兽传说” 等有简单认知。 4.能说出 “中国有 56 个民族”1.仅能认出 “公鸡” 形状的版图轮廓,对 “领土完整” 的国家意识薄弱。 2.不知道国徽上 “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分别代表国家领导、革命历史、农业、工业,不理解国旗 “红色” 象征革命。 3.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却不了解其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联。 4.知道 “中国有高铁、空间站”,但不知道高铁如何方便出行、空间站培育的种子如何影响日常饮食,缺乏 “国家成就→生活改善” 的认知。1. 教师设计各种情境式体验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可制定科学的计划安排表运用于实践中,做到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2.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话 题引导、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孩子了解节日的时间、风俗和意义,感受节日的氛围。 3. 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保持严肃,不随意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 策略经验1.能通过看图片、视频、实物获取祖国相关信息。 2.具备 “简单交流分享” 能力,能在课堂上用短句分享 生活经历,参与小组讨论。 3.会借助 “具象材料” 学习,对动画、儿歌、绘本等直观素材接受度高。 4.能参与 “低难度实践活动”,如跟随老师完成简单的手工或角色扮演1.缺乏 “主动搜集资料” 的策略,不会自主通过询问长辈、查阅儿童版国情绘本、观看科普短视频等方式,获取民族文化、祖国河山的资料。 2.无 “深度探究习俗寓意” 的方法,探究停留在表面。 3.能感受到高铁快、手机便利,却无法将其与 “祖国科技成就” 关联,缺乏 “生活现象→国家发展” 的思考逻辑。 4.小组合作中 “分工协作” 能力不足。 生活经验具备国旗、国歌的日常接触经验:每周参与学校升旗仪式,能直观感知国旗的红色与五星图案,熟悉国歌旋律,知道升旗仪式时需立正致敬。 有传统节日(春节)的生活体验:多数学生经历过家庭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等春节习俗,能说出 1-2 项过年活动(如放烟花、收红包)。 对首都北京有初步印象:通过电视、图片等见过天安门、故宫等地标,知道 “北京是首都”,部分学生有家人去过北京的分享经历。 接触过身边的国家标志场景:如运动会上奏响国歌、学校门口悬挂国旗、家长身份证上的国徽图案(偶尔观察到)对多民族生活习俗缺乏多元体验:仅熟悉自身民族或周边常见民族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献哈达、白族喝米花糖水等其他民族新年习俗无实际感知。 未建立 “祖国地域风光” 的生活联结:多数学生未去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代表性河山,对 “祖国疆域广阔” 的认知停留在文字,无直观体验。 不熟悉国家标志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清楚国徽在政府建筑、界碑、护照上的呈现,不理解 “身份证上的国徽” 代表的公民身份意义。 未感受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知道春节已成为联合国假日,不了解国外(如马来西亚 “捞生”、韩国 “岁拜”)庆祝春节的方式。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一颗大的、四颗小的呀?小星星都围着大星星,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 2.我们家过年要吃年夜饭、贴春联,那云南白族的小朋友过年会吃什么呀?他们也会贴春联吗? 3.为什么北京是首都呀?我们住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当首都呢?天安门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呀? 4.过年收压岁钱的时候,妈妈总用红色信封包着,红色信封是不是有什么好运气的意思呀? 5.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叔叔阿姨,过年的时候能吃到像我们家一样的年夜饭吗?他们在太空能看到烟花吗?
学习 目标 了解春节的起源(由上古岁首祭祀演变而来),知道春节是我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认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主要习俗(如扫房子、贴春联、吃年夜饭等),能说出习俗的寓意(如 “扫尘” 寓意除旧布新)。 3. 分享自家过年的快乐回忆,感受春节的团圆氛围和传统文化魅力。
学习 重难点 重点:认识春节的主要习俗(腊月习俗、年夜饭、拜年等),理解习俗背后的美好寓意。 难点:体会春节习俗中蕴含的 “辞旧迎新”“团圆和睦” 的文化内涵。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前 准备 资料搜集,制作PPT,下载相关视频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情境导入 对应目标一 1.为什么要过春节?春节时人们会如何庆祝? 1. 出示一组春节元素图片(红灯笼、春联、饺子、舞龙),提问:“看到这些,你们想到哪个节日?(春节)这个节日里,你们家会做些什么呢?” 2. 引导学生自由回答后,小结:“春节是我们中国人最热闹的节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我家这样过新年’。” 3. 板书:红红火火中国年 —— 我家这样过新年 能认识春节元素,能说出自己家是如何过春节的。 问题预设: 学生陈述可能不完整 补救措施: 以图片、视频等作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想。
活动二:了解腊月的习俗 对应目标二 春节的由来是什么? 腊月里有什么习俗?为什么会有这些习俗? 一、春节的由来 1. 播放动画短片(简化版 “春节起源”:上古祭祀祈福→演变至今的民俗大节)。 2. 讲解:“春节历史悠久,最早是人们祭拜神明、祈求丰收的日子,慢慢变成了全家团圆、庆祝新年的节日。” 3. 提问:“你们觉得春节最重要的意义是什么?(引导说出 “团圆”“开心” 等)” 二、腊月里的年味 1. 出示 “腊月习俗时间表” 图片,按时间顺序介绍:- 腊月二十三:糖瓜粘(祭灶王爷,让他多说好话)-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扫去 “晦气”,迎接新年)- 腊月二十八:贴春联、发面蒸馒头(春联寓意吉祥,馒头象征团圆)- 腊月三十:吃年夜饭、守岁(年夜饭要吃鱼,寓意 “年年有余”) 2. 互动体验:- “模拟扫尘”:拿起小扫帚做打扫动作,说说 “想扫去家里的什么不开心”。- “春联对对碰”:出示简单春联(如 “福满门” 对 “喜盈门”),让学生配对并朗读。 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说出春节的由来,与同学合作。 问题预设:学生说不出春节的由来和意义。 通过动画短片简化历史,帮助学生理解春节的起源,避免抽象概念,聚焦 “祈福”“团圆” 核心。二、结合时间表和互动体验,让学生在动一动、说一说中记住腊月习俗,理解 “习俗背后有寓意”,突破难点。
活动三:我家的新年仪式 对应目标三 三、我家的新年仪式 1. 分组讨论:“你们家除夕晚上会做什么?(吃年夜饭、看春晚、发红包等)” 2. 邀请学生分享:“最让你开心的新年回忆是什么?比如收到的特别红包、和家人做的游戏。” 3. 展示不同地域的春节特色:- 内蒙古:蒙古族姑娘向长辈献哈达- 云南白族:全家喝米花糖水,盼生活甜美提问:“这些习俗不一样,但都表达了什么心愿?(幸福、团圆)” 能感受春节习俗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强化 “团圆和睦” 的情感。 在分享环节,不强制要求其当众发言,可以鼓励其先与同桌小声交流。教师可走到身边,用温和的语气提问,降低其压力。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跟爸爸妈妈说一说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拓展 一 10分钟
板书设计 红红火火中国年(第一课时)—— 我家这样过新年起源:上古祭祀→团圆佳节腊月习俗:二十三 糖瓜粘(祭灶)二十四 扫房子(除旧)二十八 贴春联(吉祥)三十晚 年夜饭(团圆)各地特色:献哈达、喝糖水→心愿相同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