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单元整体设计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单元备课设计
年级 二年级 备课人 时间 2025.9
单元 二上第四单元 主题 我爱我们的祖国
教材分析 一、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设置了《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四个课题。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在初步形成国家归属感与荣誉干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化为强国志与报国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整体结构如下: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 二、具体课时学习内容分析:本单元共设计了四课内容,呈递进关系,以时间轴展开。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本课正文由三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旨在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第二板块“我爱首都北京”,旨在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第三板块“壮丽河山在我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个板块在内容结构上呈并列关系,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是一家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激发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板块“这是我国的标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进一步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同时通过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国家象征和标志的活动,学会尊重和爱护国家象征和标志。两个板块呈并列关系,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升国家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行为的引导。副版绘本故事《中国印记》强调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升华本课主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家这样过新年”,旨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已家庭过新年的生活经验,了解丰富多彩的新年习俗,初步感知新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第二板块“越过越好中国年”,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强大,使新年越过越红火,并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过更有意义的新年”,激发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此外,教材还展示了中国新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两个板块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从个人与家庭的生活经验起步,逐渐扩展至国家层面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 本文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探索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第二板块“数不清的伟大成就”,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自主探索生活中的重要成就,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两个板块内容并列、目标互补,引导学生既要尊重和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和探索祖国发展的新成就,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建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三、关系建构:横向: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通过具象化地呈现国家版图、首都、壮丽河山等祖国领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空间认知与情感连接。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明确自已的身份和归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升华,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成就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感知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树立制度自信。本单元内容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纵向: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资源挖掘:(一)每课课程资源第13课:短视频《母亲河》《壮丽河山》第14课:音频《国歌》第15课:视频《节日起源》、《小区共迎新春》第16课:视频《智禾辽宁》、《武术》、《医疗》《100秒看新时代的中国》(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单元大概念及单元问题系统 单元大概念:爱国主义是一种深沉的情感,它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自已的人生理想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好少年。问题系统:
课标要求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责任意识1.学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3.具有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健全人格1.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2.积极向上,有效学习。3.体会成长的快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政治认同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2.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学业质量要求: 初步了解国情,热爱祖国:能够准确讲出中国的全称,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够认识中国版图,知道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含义,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能够尊重国旗、国徽,有感情地唱国歌。
学情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知识经验1.明确 “我是中国人”,能在他人询问时清晰表达,对 “中国人” 的身份有朴素自豪感。2.能准确指认国旗,说出国歌名称,知道 “首都北京”,是前期学习的基础。3.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能说出 “过年要团圆” 的基本内涵,对 “年兽传说” 等有简单认知。4.能说出 “中国有 56 个民族”1.仅能认出 “公鸡” 形状的版图轮廓,对 “领土完整” 的国家意识薄弱。2.不知道国徽上 “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分别代表国家领导、革命历史、农业、工业,不理解国旗 “红色” 象征革命。3.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却不了解其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联。4.知道 “中国有高铁、空间站”,但不知道高铁如何方便出行、空间站培育的种子如何影响日常饮食,缺乏 “国家成就→生活改善” 的认知。1.开展 “民族习俗体验日” 活动:提前布置 “民族小使者” 任务,让学生与家长合作搜集 1 个少数民族的新年习俗,课堂上通过 “服饰展示、习俗模拟、美食分享”,直观体验多民族文化;2.播放不同民族过年视频,强化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感知。3.组织 “云端看河山” 实践: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观看《美丽中国》纪录片片段,拍摄 “我眼中的壮丽河山” ,让学生 “沉浸式” 感受祖国河山,弥补地域体验不足。4.发起 “生活中的国家标志” 打卡:设计 “国家标志打卡表”,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寻找生活中的国旗、国徽,用拍照或绘画记录,课堂上分享 “我找到的国家标志”;补充 “国徽在界碑、护照上” 的图片,讲解其象征的国家主权,拓宽场景认知。3.举办 “全球中国年” 分享会:课前让学生搜集国外庆祝春节的新闻,邀请有海外亲友的学生分享 “国外怎么过春节”;播放“联合国假日”“人类非遗” 视频,展示越南、韩国过春节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策略经验1.能通过看图片、视频、实物获取祖国相关信息。2.具备 “简单交流分享” 能力,能在课堂上用短句分享 生活经历,参与小组讨论。3.会借助 “具象材料” 学习,对动画、儿歌、绘本等直观素材接受度高。4.能参与 “低难度实践活动”,如跟随老师完成简单的手工或角色扮演1.缺乏 “主动搜集资料” 的策略,不会自主通过询问长辈、查阅儿童版国情绘本、观看科普短视频等方式,获取民族文化、祖国河山的资料。2.无 “深度探究习俗寓意” 的方法,探究停留在表面。3.能感受到高铁快、手机便利,却无法将其与 “祖国科技成就” 关联,缺乏 “生活现象→国家发展” 的思考逻辑。4.小组合作中 “分工协作” 能力不足。生活经验具备国旗、国歌的日常接触经验:每周参与学校升旗仪式,能直观感知国旗的红色与五星图案,熟悉国歌旋律,知道升旗仪式时需立正致敬。有传统节日(春节)的生活体验:多数学生经历过家庭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等春节习俗,能说出 1-2 项过年活动(如放烟花、收红包)。对首都北京有初步印象:通过电视、图片等见过天安门、故宫等地标,知道 “北京是首都”,部分学生有家人去过北京的分享经历。接触过身边的国家标志场景:如运动会上奏响国歌、学校门口悬挂国旗、家长身份证上的国徽图案(偶尔观察到)对多民族生活习俗缺乏多元体验:仅熟悉自身民族或周边常见民族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献哈达、白族喝米花糖水等其他民族新年习俗无实际感知。未建立 “祖国地域风光” 的生活联结:多数学生未去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代表性河山,对 “祖国疆域广阔” 的认知停留在文字,无直观体验。不熟悉国家标志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清楚国徽在政府建筑、界碑、护照上的呈现,不理解 “身份证上的国徽” 代表的公民身份意义。未感受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知道春节已成为联合国假日,不了解国外(如马来西亚 “捞生”、韩国 “岁拜”)庆祝春节的方式。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1.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一颗大的、四颗小的呀?小星星都围着大星星,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2.我们家过年要吃年夜饭、贴春联,那云南白族的小朋友过年会吃什么呀?他们也会贴春联吗?3.为什么北京是首都呀?我们住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当首都呢?天安门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呀?4.过年收压岁钱的时候,妈妈总用红色信封包着,红色信封是不是有什么好运气的意思呀?5.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叔叔阿姨,过年的时候能吃到像我们家一样的年夜饭吗?他们在太空能看到烟花吗?
单元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地图等了解国家的名称、版图、首都等基本国情常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祖国的伟大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 2.在学习国情的过程中,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备主动关心国家发展、乐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品格。3.通过观察、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国情,能够清晰表达对祖国的认识和感受;在关注国家发展、探索祖国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养成合作学习与社会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1.识记国家全称、认识中国版图、了解首都北京及国旗等国家标志,理解国旗五星、国徽元素的象征意义,建立基础国家认知。2.理解春节习俗的美好寓意,体会春节 “团圆” 内核,认知春节的国际影响力;感知二十四节气等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亲切感。3.认识我国 56 个民族,了解不同民族新年习俗,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感知高铁、空间站等国家成就,初步建立 “国家发展让生活更好” 的认知;具象化国家成就与生活的关联,突破认知脱节。突破措施:用磁吸式中国版图拼图(含台湾岛)开展 “找祖国” 活动,学生在地球仪上指认祖国位置,结合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图片,讲解首都北京的象征意义;通过 “国家标志连连看” 游戏,强化对国家全称、国旗等的识记。组织 “我家春节习俗” 分享会,学生说年夜饭菜品,讨论寓意;播放二十四节气微课,结合 生活实例,感知传统文化与生活的联系。展示少数民族新年习俗图片;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强化共同体意识展示太空种子培育的蔬菜实物或图片,对比 “普通蔬菜 vs 太空蔬菜”;邀请坐过高铁的学生分享出行体验,建立成就与生活的联结。
闭环式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总任务 我们学校将要开展 “‘我是中国小使者’主题实践活动”,整合国土、民族、传统节日、现代成就知识,最终形成 “中国小使者手册” 并举办 “我为祖国送祝福” 分享会。
要素分解 任务分解 完成闭环
第13课《美丽中国我的家》 1.知道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版图,了解首都北京,整体感知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确价值观。 2.激发对首都北京和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初步感知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产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祖国位置的活动,提升使用工具进行初步探究、解决间题的能力;通过分享首都故事和欣赏各地风光等活动,提高与他人积极交流、倾听与表达的对话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任务1:我们的国家在这里认识中国版图,形成版图意识 准确在地球仪上找到祖国的位置,准确表述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版图
任务2:我爱首都北京了解首都北京,理解其中心地位 明确说出我国首都是北京, 产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任务3:壮丽山河在我心欣赏祖国大好河山,为祖国自豪 列举 3-4 个祖国的名山大川或自然景观,能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
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感知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感受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初步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2.认识国旗、国歌、国微和首都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初步理解其含义,能够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维护其尊严,初步养成尊重国家标志、遵守相应规则的责任意识和行为习惯。3.通过主动探究和寻找身边的国家标志,介绍各地特色风光等活动,提升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和初步探究的能力,养成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任务1:我们是一家人认识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说出国旗、国歌、国徽、首都的名称及基本特征; 能列举 2-3 个生活中出现国家标志的场景
任务2:这是我国的标志了解国家标志的含义,在生活中发现与尊重国家标志 1.知道尊重国家标志的基本礼仪,能结合生活经历表达对国家标志的敬畏与自豪;2.形成主动维护国家标志尊严的意识,知道基本的保护行为
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 1.认识中国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了解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及其美好寓意,感受中国年的文化魅力和对世界的影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2.通过参与年俗探究和过新年的实践活动,形成乐于学习、主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品格。3.在主动探究年俗文化和美好寓意的过程中,学会观察生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在尊重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过年方式,初步形成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能力。 任务1:我家这样过新年
探究春节的传统习俗与美好寓意 列举 3-4 个春节传统习俗,说明 2 个习俗的美好寓意;理解春节 “团圆、祈福” 的核心文化内涵;尊重不同民族的春节习俗,感受 “文化多样性中的共同期盼”
任务2:越过越好中国年发现春节庆祝方式的创新与祖国发展的关系,感受春节的国际影响力。 1.说出 2-3 个春节庆祝的新方式;能将春节方式的变化与 “祖国发展”联系起来;感受 “新年越过越红火” 与祖国强盛的关系,增强对祖国发展的认同;
2.列举 1-2 个庆祝春节的外国或地区,知道春节的国际传播; 了解春节成为联合国假日、人类非遗的意义,理解 “中华文化影响世界”;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
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 1.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和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要成就,激发国家和民族自豪感,增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和制度自信,形成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祖国的正确价值观。 2.主动探索、发现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祖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受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成就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具备乐于学习的品格。 3.初步掌握观察、提问和表达的探究方法,能够通过自主观察和探索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成就,提升探究能力。 任务1: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文化发现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 1. 能说出 1-2 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知道其基本作用,理解传统文化 “既是历史遗产,也是现代生活资源”,主动探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产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任务2:数不清的伟大成就了解祖国的现代伟大成就,链接自身,表达报国志 1.列举 2-3 项祖国的现代成就,能简要说明成就的影响, 感受祖国 “日新月异的发展”,产生 “为祖国自豪” 的情感2.通过绘画、文字等形式表达对祖国的赞美与自豪;能说出 1-2 个践行爱国情感的具体行动,萌发 “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 的担当意识,树立初步的报国志向。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