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13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13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 《美丽中国我的家》是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 13 课,本课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二、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设置了《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四个课题。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在初步形成国家归属感与荣誉干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化为强国志与报国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整体结构如下: 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 每课内容分析 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本课正文由三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旨在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第二板块“我爱首都北京”,旨在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第三板块“壮丽河山在我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个板块在内容结构上呈并列关系,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课时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两个主题分别是“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我爱首都北京”,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设置了“壮丽河山在我心”,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横向: 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通过具象化地呈现国家版图、首都、壮丽河山等祖国领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空间认知与情感连接。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明确自已的身份和归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升华,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成就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感知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树立制度自信。本单元内容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纵向: 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 三、资源挖掘: (一)每课课程资源 第13课:短视频《母亲河》《壮丽河山》 第14课:音频《国歌》 第15课:视频《节日起源》、《小区共迎新春》 第16课:视频《智禾辽宁》、《武术》、《医疗》《100秒看新时代的中国》 (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 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 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课标 分析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 责任意识1.学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3.具有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健全人格1.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 2.积极向上,有效学习。 3.体会成长的快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政治认同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
学业质量要求: 初步了解国情,热爱祖国:能够准确讲出中国的全称,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够认识中国版图,知道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含义,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能够尊重国旗、国徽,有感情地唱国歌。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 知识经验1.明确 “我是中国人”,能在他人询问时清晰表达,对 “中国人” 的身份有朴素自豪感。 2.能准确指认国旗,说出国歌名称,知道 “首都北京”,是前期学习的基础。 1.仅能认出 “公鸡” 形状的版图轮廓,对 “领土完整” 的国家意识薄弱。 2.不知道国徽上 “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分别代表国家领导、革命历史、农业、工业,不理解国旗 “红色” 象征革命。1.组织 “云端看河山” 实践: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观看《美丽中国》纪录片片段,拍摄 “我眼中的壮丽河山” ,让学生 “沉浸式” 感受祖国河山,弥补地域体验不足。 2.发起 “生活中的国家标志” 打卡:设计 “国家标志打卡表”,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寻找生活中的国旗、国徽,用拍照或绘画记录,课堂上分享 “我找到的国家标志”;补充 “国徽在界碑、护照上” 的图片,讲解其象征的国家主权,拓宽场景认知。 策略经验1.具备 “简单交流分享” 能力,能在课堂上用短句分享 生活经历,参与小组讨论。 2.会借助 “具象材料” 学习,对动画、儿歌、绘本等直观素材接受度高。 3.能参与 “低难度实践活动”,如跟随老师完成简单的手工或角色扮演1.缺乏 “主动搜集资料” 的策略,不会自主通过询问长辈、查阅儿童版国情绘本、观看科普短视频等方式,获取民族文化、祖国河山的资料。 2.小组合作中 “分工协作” 能力不足。 生活经验1.具备国旗、国歌的日常接触经验:每周参与学校升旗仪式,能直观感知国旗的红色与五星图案,熟悉国歌旋律,知道升旗仪式时需立正致敬。 2.对首都北京有初步印象:通过电视、图片等见过天安门、故宫等地标,知道 “北京是首都”,部分学生有家人去过北京的分享经历。 3.接触过身边的国家标志场景。1.未建立 “祖国地域风光” 的生活联结:多数学生未去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代表性河山,对 “祖国疆域广阔” 的认知停留在文字,无直观体验。 2.不熟悉国家标志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清楚国徽在政府建筑、界碑、护照上的呈现,不理解 “身份证上的国徽” 代表的公民身份意义。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一颗大的、四颗小的呀?小星星都围着大星星,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 2.为什么北京是首都呀?我们住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当首都呢?天安门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呀?
学习 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版图,了解首都北京,整体感知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 对祖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确价值观。 2.激发对首都北京和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初步感知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产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祖国位置的活动,提升使用工具进行初步探究、解决间题的能力;通过分享首都故事和欣赏各地风光等活动,提高与他人积极交流、倾听与表达的对话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习 重难点 重难点:识记国家全称、认识中国版图、了解首都北京及国旗等国家标志,理解国旗五星、国徽元素的象征意义,建立基础国家认知。 突破措施:用磁吸式中国版图拼图(含台湾岛)开展 “找祖国” 活动,学生在地球仪上指认祖国位置,结合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图片,讲解首都北京的象征意义;通过 “国家标志连连看” 游戏,强化对国家全称、国旗等的识记。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前 准备 资料搜集,制作PPT,下载相关视频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情境导入 问题串 1.祖国有哪些著名的山川河流?你去过或想去哪些地方? 1. 播放短片:快速展示呼伦贝尔大草原、长江、日月潭等美景(配以轻快音乐)。 2. 提问:“刚才的短片里,你们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这些都是我们祖国的‘宝藏’,今天我们就来当‘小探险家’,走进这些壮丽河山。” 3. 板书: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 壮丽河山在我心 观看视觉冲击强的短片,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对 “祖国美景” 的探索欲望,自然引入主题。
活动二、草原明珠 —— 呼伦贝尔 2.看到草原、大海、高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祖国的河山? 3. 为什么说 “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们的家园”让你有什么感受 1. 出示呼伦贝尔大草原图片:“看,这里的草像绿色的地毯,一眼望不到边,这就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2. 介绍特色:- 景观:“草原上有蓝蓝的天、白白的云,还有成群的牛羊,就像课文里说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美食:“这里的涮羊肉特别香,因为羊吃的是天然青草;还有奶豆腐、锅茶,都是牧民的智慧创造。” 3. 互动体验:“我们来模仿牧民骑马(做骑马动作),感受在草原上奔跑的快乐吧!” 学生在卡片上画 1 个自己模仿骑马的动作,在旁边用 1-2 句话写体验感受,然后上台展示骑马动作,同时读出自己写的感受。 A展示的动作能明显看出是骑马,自然流畅 B能做出骑马动作但不够连贯动作与骑马无关,或站着不动 A能说出 2 句完整感受 B能说出 1 句简单感受 C说不出感受,或感受与骑马无关 预设:学生动作僵硬,不会模仿骑马 措施:1. 教师播放 “牧民骑马” 短视频,让学生跟着视频学动作; 2. 用口令引导:“左手拉缰绳,右手挥鞭子,身体跟着‘驾、驾’的节奏动”
活动三、母亲河 —— 长江 2.看到草原、大海、高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祖国的河山? 3. 为什么说 “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们的家园”让你有什么感受 1. 出示长江示意图:“这条长长的河像一条巨龙,从西向东流,是我国最大的河流,被称为‘母亲河’。” 2. 讲解重要性:“长江两岸有很多城市,它灌溉农田、方便运输,滋养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3. 提问:“你们知道长江边有哪些大城市吗?(如上海、武汉)这些城市因为长江变得更繁荣哦!” 观看视频,了解长江两岸的城市因长江变的繁荣的原因。
活动四、宝岛明珠 —— 日月潭 2.看到草原、大海、高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祖国的河山? 3. 为什么说 “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们的家园”让你有什么感受 1. 出示日月潭图片:“这是台湾省的日月潭,湖水分成两半,一半像太阳,一半像月亮,所以叫‘日月潭’。” 2. 强调:“台湾省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月潭就像祖国的一颗明珠,美丽又珍贵。” 3. 邀请学生描述:“看到日月潭的图片,你们想到了什么?(如‘像童话里的湖’‘想坐船游湖’)” 学生观察教师展示的日月潭图片后,在便签上画日月潭的主要特征,并标注 2 个特点,完成后把便签贴在黑板 “日月潭美景墙” 上,随机选学生介绍自己的便签。 A 2 个特点均正确 B 1 个特点正确,1 个特点笼统 C 2 个特点均错误或未标注 预设:学生不知道日月潭 “像太阳和月亮” 的特点 措施:1. 发放 “日月潭分形图”,让学生对照画图; 2. 教师用比喻讲解:“日月潭的湖水,一半像我们画的太阳,一半像弯弯的月亮”
四、美景分享会 2.看到草原、大海、高山的图片或视频,你会用哪些词语形容祖国的河山? 3. 为什么说 “这片美丽的土地是我们的家园”让你有什么感受 1. 提问:“除了这些地方,你们还知道祖国有哪些美景吗?比如黄山、桂林山水、万里长城等。” 2. 发放 “美景卡片”(印有各地美景图片),小组合作介绍:“请每组选一张卡片,说说它美在哪里。” 3. 总结:“祖国的每一处美景都是大自然和劳动人民的礼物,我们要好好爱护它们。” 小组领取 1 张美景卡片(,合作完成 1 张 A4海报 ——1 人画美景,2 人写 3 个特点1 人写 1 句 “保护美景倡议”,完成后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海报内容。 A图画有美景特色,3 个特点均正确,倡议语句通顺 B图画能认出美景,2 个特点正确,倡议简单 C图画与美景无关,仅 1 个特点正确,无倡议内容 预设:小组分工混乱,没人愿意写字 措施:1. 发放 “小组分工卡”,让学生自主选角色; 2. 教师帮写字慢的学生写关键词,学生补充拼音或图画
课堂小结 1. 回顾:“今天我们认识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长江的绵长、日月潭的秀美,祖国的山河就像一幅大画卷。” 2. 号召:“这些美景需要我们共同守护,下次出游时,记得不乱扔垃圾,不破坏花草,让美丽永远存在!”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向家长分享自己课堂上了解到的美景 拓展 一 5分钟
板书设计 丽中国我们的家(第二课时)—— 壮丽河山在我心草原 呼伦贝尔(辽阔、牛羊、美食) 江河:长江(母亲河、滋养大地) 湖泊:日月潭(台湾省、像日月) 祖国美景多,我们爱家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