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第一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 《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是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的第 13 课,本课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二、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设置了《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四个课题。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在初步形成国家归属感与荣誉干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化为强国志与报国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整体结构如下: 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 每课内容分析 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本课正文由三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旨在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第二板块“我爱首都北京”,旨在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第三板块“壮丽河山在我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个板块在内容结构上呈并列关系,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课时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两个主题分别是“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我爱首都北京”,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 第二课时设置了“壮丽河山在我心”,让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横向: 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通过具象化地呈现国家版图、首都、壮丽河山等祖国领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空间认知与情感连接。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明确自已的身份和归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升华,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成就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感知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树立制度自信。本单元内容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纵向: 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 三、资源挖掘: (一)每课课程资源 第13课:短视频《母亲河》《壮丽河山》 第14课:音频《国歌》 第15课:视频《节日起源》、《小区共迎新春》 第16课:视频《智禾辽宁》、《武术》、《医疗》《100秒看新时代的中国》 (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 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 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课标 分析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 责任意识1.学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3.具有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健全人格1.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 2.积极向上,有效学习。 3.体会成长的快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政治认同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
学业质量要求: 初步了解国情,热爱祖国:能够准确讲出中国的全称,知道国旗、国歌、国徽是国家的象征,能够认识中国版图,知道主要传统节日的来历与含义,具有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能够尊重国旗、国徽,有感情地唱国歌。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 知识经验1.明确 “我是中国人”,能在他人询问时清晰表达,对 “中国人” 的身份有朴素自豪感。 2.能准确指认国旗,说出国歌名称,知道 “首都北京”,是前期学习的基础。 1.仅能认出 “公鸡” 形状的版图轮廓,对 “领土完整” 的国家意识薄弱。 2.不知道国徽上 “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分别代表国家领导、革命历史、农业、工业,不理解国旗 “红色” 象征革命。1.组织 “云端看河山” 实践:利用课后时间,让学生与家长一起观看《美丽中国》纪录片片段,拍摄 “我眼中的壮丽河山” ,让学生 “沉浸式” 感受祖国河山,弥补地域体验不足。 2.发起 “生活中的国家标志” 打卡:设计 “国家标志打卡表”,让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寻找生活中的国旗、国徽,用拍照或绘画记录,课堂上分享 “我找到的国家标志”;补充 “国徽在界碑、护照上” 的图片,讲解其象征的国家主权,拓宽场景认知。 策略经验1.具备 “简单交流分享” 能力,能在课堂上用短句分享 生活经历,参与小组讨论。 2.会借助 “具象材料” 学习,对动画、儿歌、绘本等直观素材接受度高。 3.能参与 “低难度实践活动”,如跟随老师完成简单的手工或角色扮演1.缺乏 “主动搜集资料” 的策略,不会自主通过询问长辈、查阅儿童版国情绘本、观看科普短视频等方式,获取民族文化、祖国河山的资料。 2.小组合作中 “分工协作” 能力不足。 生活经验1.具备国旗、国歌的日常接触经验:每周参与学校升旗仪式,能直观感知国旗的红色与五星图案,熟悉国歌旋律,知道升旗仪式时需立正致敬。 2.对首都北京有初步印象:通过电视、图片等见过天安门、故宫等地标,知道 “北京是首都”,部分学生有家人去过北京的分享经历。 3.接触过身边的国家标志场景。1.未建立 “祖国地域风光” 的生活联结:多数学生未去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代表性河山,对 “祖国疆域广阔” 的认知停留在文字,无直观体验。 2.不熟悉国家标志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清楚国徽在政府建筑、界碑、护照上的呈现,不理解 “身份证上的国徽” 代表的公民身份意义。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一颗大的、四颗小的呀?小星星都围着大星星,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 2.为什么北京是首都呀?我们住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当首都呢?天安门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呀?
学习 目标 1.知道祖国的全称,认识祖国的版图,了解首都北京,整体感知祖国河山的壮丽,增强 对祖国基本国情的认识,树立热爱祖国、坚定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正确价值观。 2.激发对首都北京和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初步感知个人与祖国的依存关系,产生热爱祖国、热爱首都的情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找祖国位置的活动,提升使用工具进行初步探究、解决间题的能力;通过分享首都故事和欣赏各地风光等活动,提高与他人积极交流、倾听与表达的对话能力,具有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学习 重难点 重难点:识记国家全称、认识中国版图、了解首都北京及国旗等国家标志,理解国旗五星、国徽元素的象征意义,建立基础国家认知。 突破措施:用磁吸式中国版图拼图(含台湾岛)开展 “找祖国” 活动,学生在地球仪上指认祖国位置,结合天安门、人民大会堂图片,讲解首都北京的象征意义;通过 “国家标志连连看” 游戏,强化对国家全称、国旗等的识记。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前 准备 资料搜集,制作PPT,下载相关视频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情境导入 1. 我们国家的全称是什么?在地球仪或中国地图上,你能找到祖国的位置吗? 2. 观察祖国的版图,它的形状像什么? 1. 出示世界地图拼图,提问:“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国家叫什么名字?谁能在这张地图上找到中国的位置呀?” 2. 邀请学生上台指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教师总结:“没错,这就是我们的祖国 —— 中国,它像一只雄鸡,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认识这位‘大家长’。” 3. 板书: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学生在教师提供的 “简易世界地图轮廓纸” 上,用红色彩笔涂出中国的位置,在旁边用文字或图画标注 2 个信息,完成后交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 A能快速、准确指出中国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且能说出 “像雄鸡” 的外形特点 B经 1 次提示后,能指出中国位置 C多次提示仍指错 问题预设:学生找不到中国位置,混淆 “中国” 与 “亚洲其他国家” 补救措施:用红色贴纸在地图上标记中国轮廓,降低识别难度;2. 展示 “简化版世界地图”,引导对比外形。
活动二、祖国疆域真辽阔 3.你对 “这是我们的国家” 有了哪些具体感受? 1. 出示数据卡片:“我国东西距离约 5000 千米,南北距离约 5500 千米,相当于从教室往返学校几千次呢!” 结合简单示意图(如 “从最东的乌苏里江到最西的帕米尔高原”),帮助学生理解 “辽阔”。 2. 展示祖国四至点图片(最北漠河、最南曾母暗沙、最东乌苏里江、最西帕米尔高原),提问:“这些地方的景色一样吗?为什么?”(引导发现疆域辽阔导致的气候、景观差异)。 3. 小结:“我们的祖国用‘纵横一万里’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么大的土地上藏着无数美景呢!” 学生说一说:我国不同地方景色是否一致,并且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A能发现景色不一样,并能说明是因为祖国疆域辽阔 B 能够发现景色不一致,能够说出是因为祖国很大 C能够发现景色不一致,不能说出原因。 问题预设: 学生陈述可能不完整 补救措施: 班内补充、教师引导
活动三、首都北京在我心 1. 我国的首都是哪里?北京有哪些标志性建筑? 2.天安门广场的升国旗仪式为什么让人感到庄严?人民大会堂等分别承载着什么意义? 1. 过渡:“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有一座城市特别重要,它是我们国家的首都,你们知道是哪里吗?”(引出北京)。 2. 出示北京标志性建筑图片:- 天安门广场:“每天清晨,国旗在这里和太阳一起升起,这是祖国的象征。”- 故宫:“这里有九千多间房子,藏着上千年的宝贝,是世界上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 人民大会堂:“国家的很多重要会议在这里举行,代表着全国人民的声音。” 3. 组织 “我是小导游” 活动:邀请学生选择一张图片,模仿导游介绍建筑特色(教师可提前准备简单解说词卡片)。 学生从 “天安门、故宫、人民大会堂” 中选 1 个建筑,在教师提供的空白卡片上,一面画该建筑的简易图,另一面写 3 句解说词,完成后上台面向全班进行 1 分钟解说。 A图画能看出建筑主要特征,解说词 3 句均正确 B图画能认出是该建筑(但特征不明显),解说词 2 句正确 C图画与建筑无关(如把故宫画成房子),解说词仅 1 句正确或全错 A声音洪亮,能看着听众解说,完整说完 3 句解说词 B声音适中,偶尔低头看卡片,能说完 2 句解说词 C声音小声,一直低头看卡片,仅说 1 句或说不出解说词 预设:学生不会画建筑简易图,画得混乱措施:1.发放 “建筑简笔画模板”,学生涂色填画;2. 教师在黑板示范画 1 个建筑,分步讲解。
活动四、北京美食与文化 3.北京让你对 “祖国的首都” 产生了哪些向往或自豪感? 1. 出示北京烤鸭、涮羊肉图片,提问:“这些美食你们见过吗?它们是北京的特色,外皮酥脆的烤鸭、热腾腾的涮羊肉,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 拓展:“北京还有天坛、颐和园等古迹,也有鸟巢、水立方这样的现代建筑,既有老故事,也有新变化。” 3.分享与互动1. 提问:“你们还知道北京的哪些故事?比如奥运会、升旗仪式等。” 4 小组讨论:“如果去北京,你最想去哪里?为什么?” 邀请代表分享。 小组讨论后,学生在心愿卡上写下 “我想去北京的______(地点),因为______”(不会写的字用拼音),然后每个小组选 2 名代表,拿着心愿卡向全班分享。 A能写清具体地点,理由具体 B能写清地点,但理由简单 C地点不具体,或没写理由 A主动举手当小组代表,分享时声音清晰,能回应同学提问B经小组推荐当代表,分享时声音适中,能完成分享但不回应提问 C不愿当代表,仅在小组内小声说,不参与全班分享 预设:小组没人愿意当代表分享 措施:1. 采用 “抽签分享”,降低心理压力;2. 教师先邀请分享意愿强的学生带头,再鼓励其他学生 “跟着说一句”
课堂小结 1. 引导回顾:“今天我们知道了祖国很辽阔,首都北京有很多了不起的建筑和美食,它是我们国家的‘心脏’。” 2. 总结:“祖国就像一个大家庭,北京是这个家的‘客厅’,下次我们还要去看看这个家里更多美丽的‘房间’哦!”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给家长讲一讲自己想去北京的原因 拓展 一 10分钟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