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评一体化】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学评一体化】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二课时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时备课设计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时间 2025.9
课题 我们都是中国人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序号
内容 分析 一、文本位置 《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在教材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本单元承接前三单元关于班级、家乡的认知,将学生视野提升至国家层面,开启对国家民族认同的初步启蒙。它作为低年级段认识祖国主题的总结与升华,为后续中高年级深入学习中华文化、国情地理奠定情感基础。
单元内容围绕“中国人”身份认同展开,将抽象的国家概念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如国旗、语言、节日)相联系,体现了教材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编排逻辑,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载体。 二、内容分析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我爱我们的祖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设置了《美丽中国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红红火火中国年》《祖国,我为您自豪》四个课题。深化爱国主义情感,在初步形成国家归属感与荣誉干的基础上,自觉将爱国情化为强国志与报国情,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打下坚实的思想根基。其整体结构如下: 本单元在本册中的地位:二年级上册教材共有4个单元16课。承接一年级下册的“共生共在”这一教育主题,针对二年级学生存在着“小自私”(自我中心)倾向的特点,本册教材结合现代公共生活的需要,设立了“共有与共享”的核心教育主题。 每课内容分析: 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 本课正文由三个内容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的国家在这里”,旨在让学生知道祖国全称,认识中国版图,并用自已的方式进行识记。第二板块“我爱首都北京”,旨在让学生认识首都北京的一些标志性建筑,分享关于首都北京的故事,增强对首都这一国家象征的了解与认识,激发对祖国首都的热爱之情。第三板块“壮丽河山在我心”,旨在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名山大川,感受河山的壮丽,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个板块在内容结构上呈并列关系,分别从祖国的地理位置、祖国的首都、祖国的壮丽河山三个角度帮助学生了解关于国家的基础知识,激发爱国之情。 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们是一家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各地区的人民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理解“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激发对祖国的归属感和自豪感。第二板块“这是我国的标志”,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的象征和标志,进一步增进对国家的了解,同时通过在生活场景中寻找国家象征和标志的活动,学会尊重和爱护国家象征和标志。两个板块呈并列关系,旨在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提升国家认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爱国情感的激发和爱国行为的引导。副版绘本故事《中国印记》强调了国旗、国歌、国徽等国家象征和标志所承载的象征意义,升华本课主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 本课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我家这样过新年”,旨在引导学生交流自已家庭过新年的生活经验,了解丰富多彩的新年习俗,初步感知新年习俗背后的文化寓意。第二板块“越过越好中国年”,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祖国的不断发展与日益强大,使新年越过越红火,并通过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过更有意义的新年”,激发他们对新年的美好期待。此外,教材还展示了中国新年在世界上的影响力,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以国际化的视野来理解和欣赏中国年,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两个板块呈递进关系,引导学生从个人与家庭的生活经验起步,逐渐扩展至国家层面的认识,从而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和理解。 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 本文正文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了不起的优秀传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智慧,探索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第二板块“数不清的伟大成就”,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党的百年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自主探索生活中的重要成就,感受祖国的发展和强盛,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制度自信。两个板块内容并列、目标互补,引导学生既要尊重和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了解和探索祖国发展的新成就,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人地了解祖国的发展,建立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 课时内容分析: 第一课时设置了两个主题活动,分别是“这样过中秋”首先让学生了解不同的中秋习俗;“中秋节、团圆夜”,让学生知道中秋是团圆的节日; 第二课时设置了“秋天里还有什么节日”,让学生知道秋天还有重阳节、中国农民丰收节,丰富学生文化常识。 关系建构(横向 纵向): 横向: 1.单元内逻辑结构图。 本单元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单元,分别从空间认知、身份归属、文化认同与制度自信四个视角,逐步深化学生对国家的认识,增强爱国情,坚定报国志。第13课《美丽中国我们的家》,通过具象化地呈现国家版图、首都、壮丽河山等祖国领土的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祖国的空间认知与情感连接。第14课《我们都是中国人》,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国家标志,明确自已的身份和归属,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对国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第15课《红红火火中国年》,以中国最重要、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春节为载体,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第16课《祖国,我为您自豪》,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整体升华,以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与辉煌的现代成就唤起学生的国家荣誉感,感知国家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爱国情与报国志,树立制度自信。本单元内容逻辑关系如下图所示。 纵向: 本册各单元的关系建构: 三、资源挖掘: (一)每课课程资源 第13课:短视频《母亲河》《壮丽河山》 第14课:音频《国歌》 第15课:视频《节日起源》、《小区共迎新春》 第16课:视频《智禾辽宁》、《武术》、《医疗》《100秒看新时代的中国》 (二)利用好信息化软件: 1.吉星教学系统(抢权、投票、计时器等功能) 2.希沃白板互动游戏
课标 分析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对本单元从各维度进行分析。 本单元涉及的的核心素养有责任意识、健全人格、政治认同、道德修养。 责任意识1.学具有主人翁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大家庭。 3.具有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健全人格1.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 2.积极向上,有效学习。 3.体会成长的快乐,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政治认同1.认识国旗、国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2.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文化符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亲切感。
学情 分析 已知未知突破措施 知识经验1.明确 “我是中国人”,能在他人询问时清晰表达,对 “中国人” 的身份有朴素自豪感。 2.能准确指认国旗,说出国歌名称,知道 “首都北京”,是前期学习的基础。 3.知道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能说出 “过年要团圆” 的基本内涵,对 “年兽传说” 等有简单认知。 4.能说出 “中国有 56 个民族”1.仅能认出 “公鸡” 形状的版图轮廓,对 “领土完整” 的国家意识薄弱。 2.不知道国徽上 “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分别代表国家领导、革命历史、农业、工业,不理解国旗 “红色” 象征革命。 3.知道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却不了解其与农业生产、生活习俗的关联。 4.知道 “中国有高铁、空间站”,但不知道高铁如何方便出行、空间站培育的种子如何影响日常饮食,缺乏 “国家成就→生活改善” 的认知。1. 教师设计各种情境式体验活动和实践性活动,引导孩子学会合理安排闲暇时间,可制定科学的计划安排表运用于实践中,做到劳逸结合,健康成长。 2.通过课前搜集相关资料、课堂话 题引导、活动参与等方式,让孩子了解节日的时间、风俗和意义,感受节日的氛围。 3. 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展开,如认认国旗、找找国徽、学学升旗礼仪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的尊严,理解国家象征的神圣,以此体现我们对祖国的热爱,并让学生懂得爱国要从实际行动做起,比如:升国旗时行注目礼,少先队员敬队礼;保持严肃,不随意讲话,身体不随意扭动:唱国歌时要有精神,声音洪亮等等。 策略经验1.能通过看图片、视频、实物获取祖国相关信息。 2.具备 “简单交流分享” 能力,能在课堂上用短句分享 生活经历,参与小组讨论。 3.会借助 “具象材料” 学习,对动画、儿歌、绘本等直观素材接受度高。 4.能参与 “低难度实践活动”,如跟随老师完成简单的手工或角色扮演1.缺乏 “主动搜集资料” 的策略,不会自主通过询问长辈、查阅儿童版国情绘本、观看科普短视频等方式,获取民族文化、祖国河山的资料。 2.无 “深度探究习俗寓意” 的方法,探究停留在表面。 3.能感受到高铁快、手机便利,却无法将其与 “祖国科技成就” 关联,缺乏 “生活现象→国家发展” 的思考逻辑。 4.小组合作中 “分工协作” 能力不足。 生活经验具备国旗、国歌的日常接触经验:每周参与学校升旗仪式,能直观感知国旗的红色与五星图案,熟悉国歌旋律,知道升旗仪式时需立正致敬。 有传统节日(春节)的生活体验:多数学生经历过家庭团聚吃年夜饭、贴春联、拜年等春节习俗,能说出 1-2 项过年活动(如放烟花、收红包)。 对首都北京有初步印象:通过电视、图片等见过天安门、故宫等地标,知道 “北京是首都”,部分学生有家人去过北京的分享经历。 接触过身边的国家标志场景:如运动会上奏响国歌、学校门口悬挂国旗、家长身份证上的国徽图案(偶尔观察到)对多民族生活习俗缺乏多元体验:仅熟悉自身民族或周边常见民族的生活方式,对蒙古族献哈达、白族喝米花糖水等其他民族新年习俗无实际感知。 未建立 “祖国地域风光” 的生活联结:多数学生未去过黄河、草原、日月潭等代表性河山,对 “祖国疆域广阔” 的认知停留在文字,无直观体验。 不熟悉国家标志的多元应用场景:不清楚国徽在政府建筑、界碑、护照上的呈现,不理解 “身份证上的国徽” 代表的公民身份意义。 未感受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知道春节已成为联合国假日,不了解国外(如马来西亚 “捞生”、韩国 “岁拜”)庆祝春节的方式。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国旗上的五颗星星为什么一颗大的、四颗小的呀?小星星都围着大星星,是有什么特别意思吗? 2.我们家过年要吃年夜饭、贴春联,那云南白族的小朋友过年会吃什么呀?他们也会贴春联吗? 3.为什么北京是首都呀?我们住的城市为什么不能当首都呢?天安门是不是每天都有人去参观呀? 4.过年收压岁钱的时候,妈妈总用红色信封包着,红色信封是不是有什么好运气的意思呀? 5.空间站里的宇航员叔叔阿姨,过年的时候能吃到像我们家一样的年夜饭吗?他们在太空能看到烟花吗?
学习 目标 1.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地图等了解国家的名称、版图、首都等基本国情常识,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祖国的伟大成就,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树立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正确价值观。 2.在学习国情的过程中,形成维护民族团结、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具备主动关心国家发展、乐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担当品格。 3.通过观察、阅读、交流等方式了解国情,能够清晰表达对祖国的认识和感受;在关注国家发展、探索祖国成就的过程中,初步养成合作学习与社会探究能力。
学习 重难点 重点:1.识记国家全称、认识中国版图、了解首都北京及国旗等国家标志,理解国旗五星、国徽元素的象征意义,建立基础国家认知。 难点:理解 “中华民族是统一的大家庭” 的含义,体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互助。
课时 任务 及 问题链
课前 准备 资料搜集,制作PPT,下载相关视频图片
学 习 过 程
环节与目标 问题系统 学习内容及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 指导与补救
环节一:回顾旧知,衔接新课 对应目标一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伟大的祖国,谁能快速说出我们的国名?我们的国旗叫什么?首都在哪里? 1. 图片激趣:出示汉族、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等几个代表性民族的服饰图片,让学生猜是哪个民族。 2. 视频感知:播放简短视频《中华民族大家庭》,展示各民族共同舞蹈、生活的和谐场景。教师总结:“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虽然服饰、语言、习俗不同,但我们亲如一家,团结友爱。 能说出我国有56个民族,知道“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 问题预设: 学生陈述可能不完整 补救措施: 班内补充、教师引导 问题预设: 部分学生说不出具体的答案。 补救措施: 以图片、视频等作为引导,提高学生的理解,启发式提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想。
活动二:感知多元,体会团结 对应目标二 1.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你都知道哪些民族? 2.他们的衣服、节日和我们一样吗? 教师用图片或短视频展示一两项学生能理解的成就,如“神舟飞船飞上太空”、“高铁跑得特别快”、“港珠澳大桥连接三地”。用生动语言讲解这些成就的了不起之处。 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知道或父母告诉过的“中国了不起”的事情。 能积极参与“民族猜猜看”和情景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在讨论中能判断基本的行为对错。 问题预设: 针对民族概念模糊的学生:利用中国民族分布图,直观展示“56”这个数字。重点对比讲解2-3个特征明显的民族,帮助学生建立初步印象。
活动三:践行爱国,从我做起 对应目标二 你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了不起的事情吗?看到祖国这么厉害,你有什么感觉? 出示情景图片,如“升国旗时嬉笑打闹”、“在古迹上乱写乱画”、“浪费粮食”、“主动捡起地上的垃圾”等,让学生讨论哪些行为是爱国的,哪些不是。 制定“我的爱国小约定”: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爱国可以从哪些小事做起。如:升国旗时肃立行礼、爱护环境、好好学习、团结同学、尊重国旗国徽等。 在了解民族文化和国家成就时,能表现出好奇、欣赏和自豪的神情。 在分享环节,不强制要求其当众发言,可以鼓励其先与同桌小声交流。教师可走到身边,用温和的语气提问,降低其压力。
四、作业布置 作业内容 作业类型 对应目标 作业时间
每天记录自己完成的一项爱国小事,并在班级墙报上展示。 拓展 一 10分钟
板书设计 我们都是中国人(第二课时)—— 国家的标志国旗:五星红旗 → 团结、光明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 自豪、奋进国徽:五星、天安门、谷穗、齿轮 → 人民团结中国印记:国旗在月球、国歌在赛场我爱中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