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促进民族团结 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1 促进民族团结 说课稿-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教材学情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下面是我对教材的分析。
第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意识”。“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
第二,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民族团结》是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7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走进民族大家庭和家和万事兴两目。本框从我国多民族的国情以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角度谈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下一框讲述“维护祖国统一”打下基础。
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还要善于分析学情,了解学生。
从学情来看,九年级学生是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知识层面看,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有关我国国情的知识,有了较为扎实的知识基础。从个人能力看,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辩证分析能力。但总体来看,九年级的学生对国家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知识的掌握不够系统,对如何处理民族关系、树立怎样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认识不够。
二 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有以下四点:
政治认同:通过分析当地少数民族的村落和云南民族之乡,学习我国的民族国情,明确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形成热爱祖国,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道德修养:通过了解我国对口扶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相关资讯,增强热爱各族人民的情感,培养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
法治观念:通过分析宪法第二章第五十二条,懂得维护民族团结是宪法规定的基本义务,增强学生法治意识,自觉履行义务。
责任意识:通过启思导行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的职责,培养相应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框教学重难点如下:
重点: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原则 难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的措施
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节课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和合作探究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是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启思导行、课堂总结、作业设计五个环节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在这一环节我会先对学生提问:我们身边有少数民族吗?引导学生从同学、老师、朋友等身边的人寻找。接下来通过向学生展示我们汕尾唯一的少数民族村落,畲族红罗村,简单介绍畲族的信仰,服装、节日等有趣的信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环节二:探究新知。这一环节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走进彩云之南,学习民族大家庭、。第二部分,走近西域新疆,理解家和万事兴。
第一部分:走进彩云之南,学习民族大家庭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两个任务。
任务一:通过向学生展示情景,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还有展示我国少数民族对口帮扶的相关资料。提出我国关于民族的一些问题,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教材知识展开小组讨论,通过知识共享,学生代表回到问题。以此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让学生认识到对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总结第一部分的相关知识点。
最后结合习近平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讲话,让学生通过对“石榴籽”的具体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同学们形成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意识,也体现本节课政治认同的核心素养目标。
任务二:详细讲解重点,加强学生理解。处理民族关系的三大方针是本节课的重点。除了概括出来以外,还需要重点理解。所以我通过举例子,对重点知识进行详细剖析解读,让学生在课堂上通过理解掌握知识重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培养知识归纳总结的能力。其中对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个公民的义务的学习,体现本节课对学生法治素养目标的培养。
第二部分:走近西域新疆,理解家和万事兴
在这一部分主要有三个任务。
任务一:展示新疆的资料,关于新疆名字由来和经济发展情况,展示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详细排名,学生不难发现新疆以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明显比较落后。引导学生联系第一单元“共享发展成果”的知识,为什么以及如何实现共同富裕?来思考本节课的问题“为什么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培养学生调动知识,思考问题之间联系的能力。
任务二是联系时政,突破难点。新疆是我国重点援助的地区,在这里,我对网上相关援疆资讯进行搜罗,向学生展示相关资讯,让学生感受到课本知识和时政材料的联系,拉进课本与生活的距离,学生通过讨论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搭建材料和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材料的敏感性和总结知识要点回答问题的能力。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任务三:拓展延伸,发散思维。结合课本探究与分享中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案例,思考问题“他们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做了哪些努力?”其中胡“他们”包括了哪些人?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可以从外因和内因两个角度思考,除了课本中讲到的党和国家在经济、民生和文化方面的相关措施以外,还可以从发达地区、公民和民族地区自身胡角度进行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组织概括材料的能力,也是在提高学生接下来参加中考的做题能力。
环节三:启思导行、情感升华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思考青少年的职责,培养相应责任意识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
环节四:课堂总结
以习得为重点,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通过巧妙的板书设计,把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联系在一起,并采用让让学生补充知识点的方式,形成知识架构。进一步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
环节五:作业设计
布置学生完成思维导图,可以考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时对课堂知识做出反馈,以便查漏补缺。并布置最新的测试题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有效地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适应中考的要求。
资源选用
导入素材:兰州拉面馆老板——回族
当地少数民族村落——红罗畲族村
讲解素材:从贵州针对广东户口的旅游优惠政策到背后的少数民族帮 扶政策。
主体素材:彩云之南
西域新疆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素材方面结合了本土资源,利用本市的少数民族村落——红罗村,进行导入,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跟着老师预想的目标进行学习。
另外通过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作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不足之处:
1.课堂环节安排过于紧凑,对学生活动时间的调控有所欠缺,有的活动没有按照预设的时间进行,致使有些活动的效果不是很好。
2.对学生课堂生成性问题的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改进措施:
1.布置学生做好相关课前预习工作,有利于课堂内容的展开。
2.精简部分课堂环节,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各位同仁的静心聆听,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