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八单元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38张PPT)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历史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史料阅读,问题导入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在回答永恒的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东欧、中国给出了怎样的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的具体历程如何?
苏联的探索
01
讲授新课
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发展: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赫鲁晓夫改革前苏联的发展(1945-1953年)
改革:赫鲁晓夫改革 (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 (1985-1991年)
解体:1991年12月26日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一: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为什么选择改革?
回溯历史,阅读教材第93、122页,解答以下问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哪些问题?
2. 结合教材第93页思考:这些成就和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在发展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存在哪些问题?
(1)巨大成就: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
(2)存在问题: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根据俄罗斯国防部公布的损失统计数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军阵亡、伤重死亡、病亡和被俘后死亡相加,共计866.48万人,再加上动员入伍途中死亡的50万人,总计军人死亡916.48万人。苏军受伤人员为1 520万人,总伤亡数达到2 400多万人。
除了军人的伤亡,还有数量惊人的平民伤亡。俄罗斯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和平居民死亡1 740万人,总计军民死亡约2 660万人,相当于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
1941年,包括大战前新吞并的西乌克兰、摩尔多瓦、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区,苏联人口约一亿九千万。减去一半多的女性,再减去男性中的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苏联的中青年男子大约在五六千万左右,其中红军伤亡了2 400多万,再加上男性平民的伤亡,可以说苏联全国成年男子的一半非死即伤。受创最深的是1923年出生的苏联男性。1941年,他们满18周岁,正赶上参军的年龄,四年打下来,他们当中的80%没有活到胜利的那一天。1945年,苏联总人口从1941年的1.9亿下降到1.67亿,男性人口只剩43.2%。
战争结束时,几千万居民无家可归,粮食产量仅相当于1940年的60%。
站在二战的废墟上看苏联
伟大的辉煌
第四个五年计划
(1946-1950年)
1949年苏联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48年苏联
第一枚弹道火箭
材料 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 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难掩的隐忧
苏联商店空空如也
因商品供应太少而在超市门口排队购物的苏联市民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地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
伊万老婆说:“没有油啊。”
伊万说:“那就煮!”
伊万老婆说:“没锅。”
伊万说:“烤鱼!”
伊万老婆说:“没柴。”
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材料 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1950年,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棉纺织业、食品加工业等轻工业还没有恢复到战前水平。农业领域仍然奉行全盘集体化政策,农业落后情况没有得到改变。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苏联还在文学艺术、哲学、生物学、生理学等领域展开了大规模的批判运动,扼杀了学术自由,给苏联科学文化事业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2.成就与问题的根源
苏联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业集体化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单一公有制
A成就辉煌
B弊端严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未变,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农业、轻工业落后局面未改变,人民生活水平低下;
政治高度集权,民主法制被破坏;
科教文化损失严重;
……
日趋僵化
改革的必然发生
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
——摘编自徐天新《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
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不能满足普通民众的需求
在战争期间,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反战同盟,自然会发生各种交往。士兵们越出国界,与盟国士兵来往接触,从而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战争结束后,这些士兵回国,聚在小酒店议论国外的所见所闻,希望国家的状况能有所改观。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小酒店民主”。
——摘编自[德]莫德罗《我眼中的改革》
与西方的信息交流加速了苏联的体制变革。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带领苏联创造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斯大林的去世也为改革的出现提供了一个可能。
思考:斯大林去世后留给了苏联怎样的辉煌和哪些政治经济发展桎梏?
1.经济体制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主要由经济管理制度(政策)和管理手段组成,属于上层建筑领域。
2.经济体制在根本上要适应
重要结论点拨
3.改革的实质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二:1953-1991年持续了近半个世纪的改革,为什么没有把苏联推向巅峰反而使苏联粉身碎骨?阅读教材第122—124页“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子目,了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次改革的内容、效果和弊端,完成表格。
改革
内容
弊端
效果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经济: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经济: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推动了农业发展
政治: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经济: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政治: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①政治:与美国军备竞赛
②经济: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
②政治:取消……放弃……实行……
③思想上:在意识形态上抛弃……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但是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造成思想混乱,民族分离主义随之兴起,最终苏联解体。
经济改革成效甚微
苏联的改革——困境中的尝试
美国之行坚定大种玉米的信心……(但)苏联除乌克兰和欧洲南部地区外,其他大部分区域都处在严寒地带,日照时间短,气温低,根本无法满足玉米生长所需要的环境要求;对玉米的播种面积、播种结构、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等还是不顾实际地提出一系列的计划指标,仍然实行劳动日分配制集中劳动的“大锅饭”制度等。
赫鲁晓夫改革中凭个人直觉瞎指挥、一刀切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对玉米种植中出现的所有反对意见,不论正确与否,一律否决。
——摘编自赵荣、常华进《苏联农业改革之玉米运动》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赫鲁晓夫农业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从玉米运动看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之因”。
③赫鲁晓夫主观专断、急躁冒进;
①玉米种植未能因地制宜;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启示:改革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敢于突破僵化模式的羁绊,循序渐进
赫鲁晓夫改革具有首创性,触动了苏联模式,但改革并不彻底,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20世纪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摘编自郭春生《抑制创新——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改革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苏联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传统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改革违背历史潮流, 压制社会活力,改革后期经济滑坡,无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期望”,是失败的。
他(戈尔巴乔夫)提出了通过租赁承包制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利用农村的经济体制变革带来的红利来发展农业生产。可惜由于太急功近利,不等农业生产发展取得真正的提高就将工作中心转为政治体制改革。其结果是苏联农业又一次出现了倒退。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并没有摆脱危机,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而是最终促成了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的彻底瓦解,从而导致了苏联的最终解体。
——摘编自陈文浩《浅析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及教训》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急于求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戈尔巴乔夫改革对苏联模式进行根本性改革,但最终彻底地断送了苏联社会主义的一切,导致苏联解体。
结果:苏联解体
时间:①1990年,立陶宛率先独立 ②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
原因:
(1)历史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3)外部原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苏联境内各独立国家(1990.3.11—1991.12.16)
实质:
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的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学习目标:完成表格,理解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知道苏联的解体是难逃的厄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苏联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固守僵化的斯大林模式
2.一切从实际出发 赫鲁晓夫全面否定斯大林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苏联模式长期牺牲农民利益,戈尔巴乔夫改革缺乏配套措施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拒绝改革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专断作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民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片面发展重工业,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苏联模式日趋僵化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对马克思主义缺乏坚定信仰
难逃的厄运
东欧的探索
02
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建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改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等。
剧变:1989-1992年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有力组成部分,东欧为什么发生剧变?阅读教材124-125页第二子目“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回答: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式、建设模式、突出问题。
2. 通过了解东欧国家改革的内容,对改革进行总体评价。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式、建设模式、突出问题。
建立方式:
建设模式:
突出问题:
本国艰苦斗争、苏联帮助
苏联模式
苏联模式走向僵化,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通过了解东欧国家改革的内容,对改革进行总体评价。
依据国情 自主改革 独立发展
没有突破苏联模式 政治经济陷入严重困境
3.东欧剧变
⑴实质: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根本性变化
东欧剧变是从1989年的下半年开始的,东欧各国共产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国家名称也改变了的一系列事件。
重要概念
⑵东欧剧变原因
材料 1947年,美苏冷战开始了。接着,潜伏着的苏南矛盾很快浮出水面,终于导致1948年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将南斯拉夫共产党开除出局。苏联以军事力量为后盾,指挥东欧各国共产党发动了一场普遍的暴力夺权运动。从此,东欧各国被强制移植苏联模式。
——摘编自叶书宗《勃列日涅夫主义与苏联侵捷》
苏联军队开进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摘编自陆南泉等主编《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①照搬照抄苏联模式,不顾本国国情。
②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经济、政治危机。
③苏联因素:戈尔巴乔夫改革及新思维的影响。
④西方因素: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中国的探索
03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四,中国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阅读教材126-127页第三子目“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回答:
1.1949——197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曲折发展阶段,中国进行了哪些艰辛的探索?放眼未来,计划经济体制是否能助推中国走向强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如何一步步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身?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和曲折发展(1949—1978年)
(1)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在我国建立起来。
(4)1956年底,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成就与失误并存。
两弹一星的研制
重返联合国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1978年至今)
中国改革具有渐进性、包容性、彻底性。中国道路的特殊性体现在我们坚持根据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复兴号高铁
港珠澳大桥
大兴国际机场
青岛港
农业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将继续奋勇前进!
自主学习 小组探究
探究问题五,结合所学知识完成表格,进而通过对比苏联和中国的改革,谈一谈对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2.一切从实际出发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解决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的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的措施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随之调整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把发展放在第一位,不断调整经济政策,注重经济创新
2.一切从实际出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正确处理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从农村到城市,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重视三农问题
4.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需要通过改革和解决 改革开放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解放了生产力
5.政府存在的意义是保障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
6.社会主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维护底层受压迫人民群众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7.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在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实践相联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
8.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1.苏联解体从根本上说是苏联模式的失败,而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2.任何一种社会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都要经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社会主义国家吸取教训,走上更加健康的发展道路。
①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②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③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发展经济,健全民主和法治。
④时刻警惕西方的“和平演变”。
重要结论点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本节课我们运用探究的方式,对苏联、东欧和中国的改革进行了学习,基本掌握了苏联、东欧的改革历程及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举措及取得的成就。通过学习,我们得出: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只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曲折;改革能促进社会发展,改革是生产力,改革必须符合本国国情。
课堂小结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