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第二单元历史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古代非洲和美洲历史条件的不同,及其对文明产生的影响。难点:古代非洲和美洲文明的特点。导入新课说起非洲,大家会想到什么?一、古代非洲文明1. 非洲古代农业与班图人非洲是古代农业一个重要的发生地,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班图人迁移路线班图人迁移路线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 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2. 东部非洲地区(1)4世纪,阿克苏姆成为地区强国。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阿克苏姆方尖碑阿克苏姆金币阿克苏姆王国遗址多种文明影响下的混合型文明(2)10-15世纪,东北沿海产生一系列国家。阿克苏姆王国原因: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表现: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输入非洲,交换当地出口的黄金、象牙和奴隶等。代表:摩加迪沙材料通过材料,分析摩加迪沙的发展特点。(摩加迪沙)是一座极大的城池。当地人有很多骆驼,每日屠宰数百峰。他们有许多绵羊。他们是一些强悍的商人。当地出产的布匹,以摩加迪沙布出名,是无上珍品,运销埃及等地。——伊本·白图泰著,马金鹏译 《伊本·白图泰游记》答案:畜牧业、手工业发达,对外贸易发展、城市繁荣。3.西非地区西非北部属于撒哈拉沙漠,中部属于苏丹草原,南部为上几内亚高原。西非不产盐,大部分食盐需要从外部输入。另一方面,西非盛产黄金。黄金和食盐的相互需求,构成了西非与北非贸易的基础。通过贸易往来,不仅在经济上富裕起来,而且受到北非先进文化的影响。在这样的经济和文化的背景下,8—16世纪,西非先后兴起了三个文明国家:加纳、马里和桑海。——摘编自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马里:征服加纳,扩张至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成为西非强国;继承并扩大了对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繁荣;廷巴克图是西非文化中心。桑海:攻灭马里,确立西非霸主地位。16世纪 达于极盛。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马里国王曼萨·穆萨西非文化中心 廷巴克图材料一 马里国王曼萨·穆萨的麦加之行(1324-1325)直接导致开罗黄金价格暴跌。据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记载,马里商队携带黄金总量超过8吨,沿途分发黄金作为外交赠礼。这种战略性展示使马里跻身伊斯兰世界核心,吸引开罗学者前往廷巴克图建立桑科尔大学。——摘编自《非洲通史》 材料二 桑海帝国通过控制塔加扎盐矿(今马里北部),建立盐-黄金双向流通体系:1块盐砖在撒哈拉南缘换取等重黄金,在北非市场可换10倍重量的铜器。16世纪葡萄牙航海日志显示,廷巴克图市场每日流通黄金达20千克,其中40%经北非流入欧洲用于铸造货币。—— 摘编自《撒哈拉盐金贸易的经济地理学》(1)依据材料, 分析马里与桑海控制黄金贸易的不同策略。(2)依据材料, 说明黄金贸易对西非国家政治的影响。答案 :(1)马里进行黄金外交,提升国际地位;桑海控制盐矿资源,建立贸易定价体系。(2)马里利用黄金吸引学者,巩固伊斯兰政教合一体制;桑海通过盐金贸易维持了中央集权官僚体系。4.南非地区班图人兴建的巨石建筑群津巴布韦意思为石头城,得名于津巴布韦遗址内城的一座圆锥形石塔,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二、古代美洲文明美洲包括北美洲和拉丁美洲两大部分。美国以南直至南美洲最南端是拉丁美洲。由于这个地区过去是拉丁语系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故称拉丁美洲。结合地图,指出古代美洲地区文明的代表及其位置。印第安人培植了一百多种植物,与整个欧洲大陆所培植的植物一样多,这的确是一个非凡的成就。如今美国50%以上的农产品都来自印第安人驯化的各种作物。玉米几乎是所有地区的主要产品,最初只是一种杂草,其穗还没有一个人的拇指大小,印第安人将它培育成一种长棒子上长满一排排种子的作物。他们彻底培育了玉米,使它变得只有依靠人类才能生存,也是因为它稳定了人口的生存和繁衍。——摘编自《全球通史》1.玛雅文明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统治阶级;农业以种植玉米为主;城市建筑精美,修建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制作精美的陶器;发明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采用20进位制,知道“零”的概念。玛雅陶器“神鸟纹三足盘”玛雅金字塔玛雅象形文字石碑2.阿兹特克文明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以农业为主,发明“浮动园地”;都城建于小岛上。印第安人从特斯科科湖中捞起淤泥,堆积在固定于水中的木排上,形成浮动园地。建于湖上的首都特诺奇蒂特兰3.印加文明最高统治者国王世袭继承,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全国划分四大政区,政区长官由贵族充任;为征兵和征税,政府编制了人口调查表;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印加帝国马丘比丘城的城墙印加人用于记事的结绳材料一 科潘遗址铭文显示,玛雅城邦实行“神圣君主制”:国王需每20年举行血祭仪式,用玉髓刀割舌取血涂抹神像。公元738年,基里瓜城邦因君主未能完成血祭,被蒂卡尔联军攻灭,证明宗教仪式合法性决定政权存续。——摘编自《玛雅政治编年史》材料二 印加推行“米塔制”劳役体系:每户每年需为国家服役3个月,参与修路、建太阳神庙或兵役。奇普(结绳记事)档案记载,库斯科区1592年征调2.3万人修建萨克塞瓦曼要塞,工程进度精确到每日人均石方量0.5立方米。——摘编自《印加行政体系研究》(1)依据材料,比较玛雅与印加政权合法性的来源差异。(2) 根据材料,解释两种治理模式对文明延续的影响。答案 :(1)玛雅君主依赖周期性血祭维持神圣权威;印加通过米塔制劳役完成大型工程彰显统治效能。(2)玛雅城邦因宗教合法性中断引发军事征服;印加制度化的劳役体系保障国家长期运转。材料一 考古发现显示,班图人在公元1世纪培育出抗旱甜高粱品种,单产比原种提高40%。恩图西遗址铁器窖藏中,农具占比达67%,证实冶铁技术直接推动热带雨林农业扩张。—— 摘编自《班图农业扩散研究》材料二 特斯科科湖“奇南帕”浮动园地:每公顷年产玉米7.5吨,是旱地农业的3倍。湖泥含氮量达2.3%,通过定期翻耕保持肥力。西班牙征服者科尔特斯记载,1521年特诺奇蒂特兰围城期间,浮动园地仍维持城市70%的粮食供应。—— 摘编自《阿兹特克农业技术考》 (1)依据材料, 分析两地农业技术对人口增长的作用。(2)依据材料, 比较农业模式对文明特性的塑造。答案 :(1)班图人甜高粱与铁器推动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人口扩散; 阿兹特克浮动园地高产维持特诺奇蒂特兰20万人口。(2)班图农具标准化促进了非洲南部文化统一;阿兹特克浮动园地体现了湖滨城市独特发展路径。材料一 卫城遗址花岗岩砌块平均重量1.5吨,接缝精度±2毫米,未使用灰浆。1982年磁力勘测显示,山谷底部存在梯田遗迹,证明13世纪该城通过集约农业供养1.8万人口。葡萄牙16世纪文献称其为“石头之城”,误认为所罗门王金矿所在地。——摘编自 《大津巴布韦考古报告》材料二 印加帝国修建2.5万千米石质道路,主线宽4.2米,每7千米设坦博驿站。结绳档案显示,查斯基(信使)每日传递信息240千米,库斯科至基多(2000公里)指令8日可达。西班牙人皮萨罗承认,这种系统使“帝国如一人般行动”。——摘编自《印加道路系统研究》(1)依据材料, 说明两地建筑成就反映的政治理念。(2)依据材料, 分析建筑技术对帝国治理的实质作用。答案 :(1)大津巴布韦巨石建筑展示中央集权动员能力;印加道路系统实现疆域实时管控。(2)津巴布韦梯田系统保障都城粮食自给;印加驿站体系实现了政令跨地形快速传达。玛雅文明印加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单元小结】1.在全球统一的历史时期开始之前,世界呈现出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2.各大洲文明之间有所联系,相互影响,又各不相同,特色鲜明。随堂练习1.班图人迁徙将农业、畜牧业与冶铁技术传播至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促进当地社会复杂化。班图人迁徙的核心影响是( )A.形成了统一语言体系 B.推动了文明多元融合C.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D.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2.阿克苏姆国王埃扎纳时期,铸造了刻有希腊文和埃塞俄比亚文的金币,铭文称 “征服阿拉伯”。这反映了阿克苏姆王国的( )A.宗教宽容政策 B.多文明交融特征C.海上贸易垄断 D.民主政治传统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技术传播与社会发展,体现文明交融。答案:B解析:双语货币与军事扩张,体现了文明整合与对外影响。3.桑海帝国的《加奥法典》规定:“商人必须按规定路线运输货物,违者没收财产。”该法律旨在( )A. 保护商队安全 B. 控制贸易路线C. 促进技术传播 D. 鼓励自由竞争答案:B解析:强制路线管理,本质是控制贸易命脉。4.印加帝国将 “奇普”(结绳记事)用于税收统计,每10户设一官员监管。这体现了印加的( )A.文字系统发达 B.基层控制严密 C.宗教神权统治 D.市场经济繁荣答案:B解析:结绳记事与分级管理,反映行政体系的严密性。5.玛雅人在科潘遗址建造的“象形文字阶梯”,刻有2500 个铭文记录王朝历史。这说明玛雅文明( )A.重视历史传承 B.实行君主立宪C.农业技术先进 D.对外战争频繁答案:A解析:阶梯铭文记录历史,反映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