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历史第15课 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第七单元目录一、十月革命的背景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发展16-19世纪初科学社会主义创立19世纪中期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实践20世纪初苏联模式逐步形成20世纪30年代新中国成立探索和实践20世纪中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0世纪晚期导入新课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俄国工人总人数为1500万,少数的大企业集中了俄国大约54%的工人,这些企业又大都集中在几个大城市中,彼得格勒和莫斯科两个地区产业工人约占全国工人总数的64%。——摘编自江流、陈之骅主编《苏联演变的历史思考》资本主义不断发展,垄断组织出现工人阶级在大城市集中,力量壮大讲授新课依据材料信息 , 分析十月革命前俄国的社会状况对革命的影响。俄国作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不仅有垄断资本的无情剥削,而且有专制制度和封建地主的残酷压榨。由于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俄国对外国资本有某种依赖性,备受西方帝国主义的剥削和制约。——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农民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农民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无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依据材料 , 指出十月革命前俄国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的拥护者在中央委员会中占多数,被称作“布尔什维克”。这次代表大会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也宣告了列宁主义的诞生。一、十月革命的背景分析文字材料,指出俄国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为革命提供了组织基础。1900年底,流亡国外的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立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帝国主义战争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夜。这不仅仅是因为战争带来的灾难促成了无产阶级的起义,而且是因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为社会主义做最充分的物质基础,是共产主义的初始阶段,是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又必不可少的环节。——《列宁全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一、十月革命的背景阅读材料,如何认识列宁主义的时代特征和理论贡献 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在一个国家发生的革命, 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 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的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论欧洲联邦口号》一、十月革命的背景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也成为俄国十月革命的指导思想。一、十月革命的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俄国国家债务从1913年的 88亿卢布猛增到1917年的500亿卢布;1916年底,俄军前线有20多万士兵没有步枪,只能几个人合用一支;1916年俄国爆发了1500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100万人;1917年1月,首都彼得格勒只剩下10天的面粉储备;……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的各种矛盾空前激化,成为十月革命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分析十月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一、十月革命的背景1.经济基础: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不断发展2.政治基础:沙皇专制统治不断强化; 社会矛盾尖锐3.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力量不断壮大4.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成立5.思想基础:列宁主义的形成二、十月革命的胜利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彼得格勒示威人群走上街头,奉命镇压的军队转而支持民众。工人和起义士兵建立了革命领导机构——工兵代表苏维埃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寿终正寝,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必须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列宁回到彼得格勒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四月提纲》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7月,俄军在前线失利的消息传到首都,彼得格勒再次爆发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要求全部政权归苏维埃。临时政府开枪镇压示威群众,死伤400多人。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四月提纲》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七月流血事件”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和平发展已不可能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彼得格勒的工人和赤卫队员、革命士兵攻占了城市铁路、火车站等重要据点。深夜又攻占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中革命武装攻占冬宫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成为布尔什维克党的纲领《四月提纲》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两个政权并存“七月流血事件”结束两个政权并存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十月革命推翻临时政府成立社会主义国家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是1917年俄国革命的亲历者,通过对十月革命的直接观察,他对布尔什维克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而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新制度的框架。——[美]约翰· 里德著,李娜等译《震撼世界的十天》二、十月革命的胜利结合材料和教材,认识十月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二、十月革命的胜利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统治,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苏俄内战形势图(1918-1922年)1917年11月7日至1922年10月25日苏俄国内战争参战双方兵力:苏俄:270万士兵,10万乌克兰方面军白俄:240万士兵,70万协约国干涉军伤亡情况:苏俄:191万(不完全统计)白俄:至少170万估计平民死亡:900万。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根据教师的讲述,归纳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局面。“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为满足国家需求所必需的全部粮食和谷物、饲料,摊派给各产粮省向居民征收。——《关于在各产粮省份收集余粮和饲料交国家支配法令》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敌人。”实现各基本工业部门的大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所有私营铁路及公用事业都收归国有。——《人民委员会关于大工业国有化的法令》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概括材料,归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内容: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全面控制;特点:完全的国有化。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列宁《论粮食税》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胜利,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如何理解材料中所提到的“功劳”和“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我们计划(说我们计划欠周地设想也许较确切)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列宁《十月革命四周年》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材料中为什么“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内战结束后,该政策超出了民众的承受范围,引发了经济和政治危机。苏俄设想在内战结束后,通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样就忽略了当时苏俄社会的实际状况。在农业和工业之间,除了交换,除了商业,就不可能有别的经济联系……我们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和实质全在于此。——列宁《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2.新经济政策思考:和战时共产主义相比,新经济政策有何特点 特点:强调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1921年3月8日,列宁在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做出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报告。农民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固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1921年的粮食税额约为上一年度征集额的一半。——《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1920年,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维埃经营租让企业。1921年7月,苏维埃政府把一批中小工厂和商店租赁给合作社或个人。1921年10月,苏维埃政府重建国家银行,统一管理货币流通事务。1922-1924年,实行货币和财政改革,稳定卢布价值,规定工商业税额。——《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农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允许多种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商业: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推动经济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结合材料概括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新经济政策”的重心是调整国家与农民的关系,通过粮食税等市场机制建立工农联盟,同时允许私营企业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并以租让制等形式在一些经济部门引入外国资本。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大次代表大会召开。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必须使苏联变成在经济上不依赖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3.苏联模式通过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的目标。斯大林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卫国战争前,苏联共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其中第三个五年计划因战争爆发而中断)。到1937年两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建立了机床、汽车、拖拉机制造业和航空工业、化学工业等崭新工业部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模式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1940年的(苏联)工业总产值比1913年增加6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主要经济产值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现代史编 上》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生产的“T-34”中型坦克三、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苏联模式的特征:经济上:生产资料公有制政治上:权力高度集中实行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体制我看到了一个强大的国家,整个国家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跟千百种障碍做不断的斗争,在英勇而秩序井然的高潮中,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罗曼·罗兰(1935年)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