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7课 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
第三单元
历史
重点: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早期殖民扩张对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
难点: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扩张如何推动西欧崛起;如何认识殖民扩张的历史影响。
教学重难点
新航路的开辟,开阔了人类的眼界,使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深刻。全球航路的开辟,使人们相信地圆学说,摆脱神学桎梏,促使自然科学有了更大发展。在对世界各地的考察过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动植物学、地理学、气象学等知识。
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古老文明相对孤立闭塞的状态,在全球联系初步建立的同时,相对平衡的多元文明格局也随之被打破。
新航路开辟如同投进湖面的巨石,涟漪所及,既有文明的璀璨交融,也有征服的残酷裂痕。今天我们将以“联系与撕裂”为线索,通过五个探究问题,揭开早期全球化的复杂面貌。
导入新课
探究问题一:马铃薯与白银如何成为撬动全球生态与经济体系的杠杆?
材料一 马铃薯单位面积提供的热量是小麦的3倍,且适应贫瘠土地。18世纪欧洲人口爆炸性增长,爱尔兰人口从150万增至1845年的800万,其中2/3人口以马铃薯为主食。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1571—1644年,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将美洲白银的1/3输入中国。明朝实施“一条鞭法”将税赋折银,导致长江三角洲农民改种桑棉换取白银,粮食产量下降。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
材料三 马铃薯传入云南后,农民在海拔3000米山地开辟梯田种植。1700—1850年,中国人口从1.5亿增至4.3亿,但过度垦殖导致长江流域水土流失加剧。
——摘编自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
材料四 波托西银矿1545—1824年共产出15万吨白银,占全球总量的80%。西班牙用白银购买北欧武器、亚洲奢侈品,却忽视本土产业,最终陷入“资源诅咒”。
——摘编自威廉·麦尼尔《竞逐富强:公元1000年以来的技术、军事与社会》
材料五 秘鲁鸟粪(马铃薯肥料)19世纪被欧洲大量进口,导致秘鲁沿海生态崩溃。英国为获取肥料发动“鸟粪战争”,暴露了农业工业化对全球资源的掠夺性。
——摘编自克莱夫·庞廷《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帝国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三、五,说明马铃薯的传播对 旧大陆人口与生态 的双重影响。
(2)结合材料二、四,分析白银流动如何重构 全球经济分工体系 。
(3)综合上述材料,解释马铃薯与白银为何被称为“全球化杠杆”,并指出其 内在矛盾 。
答案:
(1) 双重影响 :
① 人口增长 :马铃薯单位面积高热量特性推动欧洲与中国人口激增(材料一、三);
② 生态破坏 :山地过度开垦导致水土流失,鸟粪掠夺引发生态战争(材料三、五)。
(2) 经济分工重构 :
① 中国 :白银货币化促使江南地区的农民转向种植经济作物,依赖美洲白银输入(材料二);
② 西班牙 :白银外流导致制造业衰退,沦为资源出口国(材料四)。
(3) 全球化杠杆与矛盾 :
① 杠杆作用 :马铃薯突破农业限制,白银联通跨洋贸易,奠定全球化物质基础(材料一、二、四);
② 内在矛盾 :生态承载力透支(材料三、五),核心—边缘不平等体系固化(材料四)。
探究问题二:三角贸易如何塑造现代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
材料一 利物浦的奴隶贩子将非洲奴隶标价为“黑色象牙”,通过精密计算“中间航道”死亡率与运输成本,确保每船利润不低于300%。1798年,英国西印度商会的资本占伦敦股票交易所总值的1/5。
——摘编自埃里克·威廉斯《生而无权:资本主义与奴隶制度》
材料二 荷兰商人发明“海上保险单”,将奴隶船风险转化为可交易商品。1720年,伦敦劳合社的保险经纪人甚至为“奴隶暴动”“船员叛乱”等特定风险定价,形成现代风险管理模型。
——摘编自西尔维娅·费雷蒂《现代金融的暴力起源》
材料三 种植园主用复式簿记法记录奴隶的“折旧”:将奴隶与甘蔗压榨机并列计入资产科目,按10年期限分摊购买成本。这种会计实践塑造了“人即生产资料”的资本逻辑。
——摘编自雅各布·索尔《账房里的帝国主义》
材料四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批评奴隶制“低效”,却承认“糖与烟草利润足以覆盖九次失败的殖民”。自由市场理论诞生于对奴隶经济“效率悖论”的辩护性反思。
——摘编自沃尔特·约翰逊《被奴役的资本主义》
材料五 英国《1660年航海条例》规定:“非洲黑人不具备法律人格,运输中死亡属于自然损耗。”这种法律拟制将人性异化为“物”,为资本积累扫除道德障碍。
——摘编自凯特琳·罗森塔尔《账簿与镣铐:奴隶制如何塑造美国商业》
(1)根据材料一、四,分析三角贸易的利润如何推动 资本积累逻辑 的质变。
(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三角贸易催生了哪些 现代经济制度 ?
(3)综合上述材料,解释三角贸易如何重构资本主义的 经济伦理 。
答案:
(1) 资本积累的质变 :
① 暴利驱动 :奴隶贸易利润成为工业资本原始积累的核心来源(材料一);
② 理论矛盾 :自由市场理论在批判奴隶制的同时,默认其经济合理性(材料四)。
(2) 现代经济制度 :
① 保险制度 :将风险商品化,建立现代金融模型(材料二);
② 会计制度 :复式簿记法将奴隶资产化,确立资本核算标准(材料三);
③ 法律制度 :通过立法将人定义为“物”,构建非人格化产权体系(材料五)。
(3) 经济伦理重构 :
① 人性异化 :奴隶被抽象为可折旧的“生产资料”,消解人道主义底线(材料三、五);
② 伦理分裂 :自由、效率等价值观与系统性剥削并行,形成资本主义双重伦理标准(材料四)。
探究问题三:股份制公司与朝贡体系折射出怎样的文明治理逻辑?
材料一 荷兰东印度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本,将战争、贸易与殖民权捆绑为“公司主权”。其股东大会可宣战、缔约、立法,形成“资本即权力”的治理模式,股东仅按股份承担有限责任。
——摘编自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以“自由贸易”之名垄断孟加拉棉布市场,强迫农民改种鸦片。其董事会宣称:“利润属于股东,风险归于国家。”殖民地的反抗被归为“商业纠纷”,由海军而非外交部门处理。
——摘编自费尔南·布罗代尔《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材料三 清朝对哈萨克朝贡实行“羁縻之策”:允许其在新疆边境贸易,但严禁汉商越界。理藩院档案记载:“夷狄之欲,不可尽开;天朝之威,不可轻弛。”贸易利润让位于边疆稳定的政治考量。
——摘编自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验的局限》
材料四 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将东印度公司股价波动与殖民地镇压成本挂钩,投资者通过“风险溢价”评估军事行动收益。一名股东在1622年写道:“巴达维亚的流血是为阿姆斯特丹的黄金。”
——摘编自乔万尼·阿里吉《漫长的20世纪:金钱、权力与我们时代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三,对比股份制公司与朝贡体系的 组织原则 差异。
(2)结合材料三、四,分析两者构建的 经济网络 对本土与边缘地区的不同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阐释股份制公司与朝贡体系背后反映的 文明治理逻辑 本质。
答案:
(1) 组织原则差异 :
① 股份制公司 :以资本契约为基础,股东通过股份行使主权,风险与责任分离(材料一);
② 朝贡体系 :以等级礼仪为核心,贸易服从政治权威,严格限制规范围(材料三)。
(2) 经济网络影响 :
① 公司网络 :通过武力垄断殖民地资源,将军事成本转嫁为商业风险(材料二、四);
② 朝贡网络 :以边境贸易维系边疆稳定,经济利益让位于政治控制(材料三)。
(3) 文明治理逻辑本质 :
① 西方资本逻辑 :将暴力与贸易融合,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塑造“资本即主权”的霸权模式(材料一、二、四);
② 东方秩序逻辑 :通过文化认同与经济让利巩固“华夷秩序”,以政治整合抑制资本无序扩张(材料三)。
探究问题四:航海技术扩散为何在欧亚大陆引发差异化知识转型?
材料一 葡萄牙的卡拉维尔帆船融合阿拉伯三角帆与欧洲横帆,使逆风航行成为可能。但里斯本王室垄断星盘与航海日志,成立“数学委员会”将航海知识系统化,形成“国家机密”。
——摘编自克劳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国的崛起》
材料二 郑和船队虽掌握牵星术与针路图,但航海档案被兵部封存。1436年,翰林学士刘定之批评:“费巨万钱粮以通异域,徒夸示蛮夷耳。”此后民间私造双桅海船者以谋反论处。
——摘编自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航海卷》
材料三 奥斯曼海军1517年获得葡萄牙海图后,仅用于红海防御,未推动数学革新。帝国天文学者阿尔·比鲁尼的《星象学纲要》仍以占星预言为主,拒绝引入欧洲球面三角学。
——摘编自乔治·萨里巴《伊斯兰的科学与文艺复兴》
材料四 荷兰莱顿大学1594年开设“水手几何学”课程,商船船长需通过天体测量考试。望远镜、气压计等航海工具催生“实验哲学”,伽利略致信荷兰议会:“航海是几何学与力学的终极考场。”
——摘编自霍伊卡《中世纪的科学与近代早期的科学》
材料五 日本锁国期间,长崎荷兰商馆秘密翻译《航海艺术》,但幕府将知识限定于“兰医”与炮术。杉田玄白1774年翻译《解体新书》时仍坚持:“汉方五脏配五行,不可混同红毛解剖学。”
——摘编自唐纳德·金《日本发现欧洲:1720—1830》
(1)根据材料一、二、四,对比欧洲与东亚对航海技术的 知识转化方式 差异。
(2)结合材料三、五,分析奥斯曼与日本的社会结构如何制约航海知识的 系统性革新 。
(3)综合上述材料,解释航海技术扩散导致欧亚大陆 差异化知识转型 的根本原因。
答案:
(1) 知识转化差异 :
① 欧洲 :王室将航海技术转化为数学体系(材料一),大学将其纳入实验科学(材料四);
② 中国 :航海知识被官僚系统封存,民间创新被压制(材料二)。
(2) 社会制约 :
① 奥斯曼 :占星传统阻碍几何学革新,知识服务于帝国防御(材料三);
② 日本 :幕府切割技术应用与理论体系,维持汉学权威(材料五)。
(3) 根本原因 :
① 制度差异 :欧洲通过国家—学术联盟释放技术潜力,亚洲帝国以维稳逻辑禁锢知识(材料一、二、四);
② 文化惯性 :欧洲实证主义突破经验认知,亚洲传统知识体系抵制范式革命(材料三、五)。
探究问题五:军事革命为何成为欧洲支配新世界的“最后砝码”?
材料一 16世纪欧洲火药武器与棱堡防御体系结合,形成“军事复合体”。西班牙在墨西哥战场用12门火炮击溃阿兹特克石制金字塔,特诺奇蒂特兰陷落标志着冷兵器文明与热兵器文明的代际差。
——摘编自杰弗里·帕克《军事革命:军事创新与西方的崛起(1500—1800)》
材料二 西班牙“大方阵”战术要求士兵统一接受队列训练,火枪手与长矛兵按数学比例混编。菲利普二世规定:“每支远征军必须携带工程师测绘地形,作战计划需经军事学院审核。”
——摘编自约翰·林恩《战争的面具:文艺复兴时期的军事实践》
材料三 荷兰联省共和国将80%财政支出用于海军建设,阿姆斯特丹银行发行战争国债,商人认购后可凭票据兑换殖民地收益。1607年直布罗陀海战后,荷兰议会宣称:“战舰是浮动的主权,炮弹是资本的使者。”
——摘编自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年)》
材料四 印加帝国虽掌握黄金冶炼技术,却用黄金装饰神庙而非铸造枪炮。西班牙殖民者皮萨罗的书记官记载:“他们用棉甲对抗钢甲,用木棒反击火绳枪。”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材料五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军事—商业复合体”,用孟加拉税收雇佣印度士兵(西帕依),再用他们征服迈索尔王国。1818年董事会报告称:“我们的刺刀既开拓市场,也消灭竞争对手。”
——尼阿尔·弗格森《帝国:不列颠世界秩序的兴亡》
(1)根据材料一、二、四,分析欧洲军事革命的 技术—组织优势 如何碾压美洲原住民。
(2)结合材料三、五,说明军事革命与 资本主义体制 的共生关系。
(3)综合上述材料,阐释军事革命成为欧洲支配新世界的 “最后砝码” 的本质原因。
答案:
(1) 技术-组织优势 :
① 武器差异:火药武器对石木武器的打击(材料一、四);
② 科学战争 :数学化编队与军事工程体系瓦解传统作战模式(材料二)。
(2) 军事—资本共生 :
① 战争金融化 :国家信用将军事支出转化为可交易证券(材料三);
② 殖民内循环 :用殖民地资源供养军队,以军队开拓新殖民地(材料五)。
(3) 本质原因 :
① 三元耦合 :军事革命(材料一、二)、财政国家(材料三)、资本扩张(材料五)形成正向反馈;
② 暴力垄断 :欧洲通过系统性暴力将技术优势固化为文明等级秩序(材料四)。
课堂小结
15世纪末的航海革命,本质是技术、欲望与权力的共谋。星盘与罗盘突破空间认知,香料与黄金激发冒险野心,王室与资本合力撕裂海洋屏障。达·伽马、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航线,不仅绘制出新世界地图,更编织起全球贸易网络与殖民体系的雏形。然而,航海家的荣耀背后,是文明碰撞的阵痛与生态系统的重构。从孤立到联通,人类在征服海洋的同时,亦被海洋重塑——这正是新航路开辟留给现代世界的复杂遗产。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80-1640 年,流入中国的白银约 1.5 亿两,占世界产量的 50%。
——《白银资本》
材料二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种植鸦片,走私到中国换取茶叶。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贸易》
材料三 美洲玉米传入中国后,17 世纪《农政全书》记载其“种一收千,其利甚大”。
——《中国农业史》
材料四 非洲贝宁王国 16 世纪的青铜浮雕展示葡萄牙人贩卖黑人奴隶的场景。
——《西非艺术中的殖民印记》
材料五 荷兰东印度公司 1624 年占领台湾,建立热兰遮城。
——《台湾外记》
材料六 16 世纪威尼斯商人抱怨:“现在香料贸易不再经过我们这里了。”
——《地中海贸易衰落》
材料七 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强迫原住民种植甘蔗,导致粮食短缺。
——《拉丁美洲经济史》
随堂练习
答案:
(1)白银流动与商品交换,形成全球性贸易网络。
(2)玉米传播促进农业发展(材料三),奴隶贸易导致人口损失(材料四)。
(3)荷兰获取殖民据点(材料五),威尼斯丧失贸易垄断(材料六),欧洲商业格局变化。
(4)欧洲崛起与东方衰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殖民体系建立。
解析:
(1)需结合白银流入与鸦片贸易,分析全球贸易的商品与货币流动。
(2)比较物种引进的积极影响与人口贩卖的消极影响。
(3)从荷兰殖民扩张与威尼斯衰落,分析欧洲内部权力转移。
(4)从经济格局、殖民体系、东西方差距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材料论证。
(1)材料一、二体现的全球贸易有何共同特征?
(2)材料三、四反映的物种与人口流动有何差异?
(3)材料五、六体现的殖民扩张对欧洲有何影响?
(4)综合七则材料,论述全球联系建立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 世纪墨西哥城的人口从 20 万降至 2 万,天花是主要原因。
——《美洲原住民人口史》
材料二 明朝福建地区“烟草之植,耗地十之六七”。
——《晚明社会经济变迁》
材料三 英国伦敦 1500-1650 年人口从 5 万增至 40 万。
——《英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四 非洲黄金海岸 16 世纪出口黄金 10 吨 / 年,17 世纪增至 50 吨 / 年。
——《西非黄金贸易》
材料五 西班牙塞维利亚 16 世纪进口美洲白银 1.8 万吨。
——《白银资本》
材料六 日本德川幕府 1637 年镇压岛原起义,因基督教传播引发。
——《日本锁国政策》
材料七 17 世纪荷兰画家维米尔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使用美洲银矿的颜料。
——《艺术与全球贸易》
答案:
(1)美洲人口锐减(材料一),中国经济作物扩张(材料二)。
(2)非洲黄金支持欧洲人口增长(材料三、四),体现资源与人口的互动。
(3)欧洲资本积累(材料五),亚洲社会动荡(材料六)。
(4)人口结构改变(美洲)、经济作物传播(亚洲)、城市化加速(欧洲)、宗教冲突加剧(日本)。
解析:
(1)需对比天花导致的人口下降与烟草种植的经济影响。
(2)分析非洲黄金与欧洲人口增长的关系,突出资源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3)比较白银对欧洲资本主义的推动与对日本的社会冲击。
(4)从人口、经济、宗教、城市等方面展开,结合具体材料论证人文地理的重塑。
(1)材料一、二体现的生态影响有何不同?
(2)材料三、四反映的人口与资源流动有何联系?
(3)材料五、六体现的殖民扩张对欧洲与亚洲有何不同影响?
(4)综合七则材料,论述全球联系建立如何 “改变世界的人文地理”。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