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教学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历史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一单元
目录
一、“文明”的概念解读
二、人类文明的产生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文明” 的概念解读
1.文明的含义
历史学领域的文明内涵,是一个综合指标,泛指原始社会之后的漫长历史阶段。文明与原始相对应,意味文明社会较原始社会有巨大的社会进步。
——摘编自武寅主编《简明世界历史读本》
文明,是人类的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
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2.文明的标志:
文字的产生、城市的形成、大型公共建筑或祭祀性礼器的出现、国家诞生等。
材料一 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并非所有文明都具备这些特征……但是这一组特征在确定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文明性质时,可以用作一般的指南。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对于最初人类文明出现的判断标准,主要是国家制度的确立,文字、文献的形成,冶金业及制作金属工具的普及,城市建筑的设置等四个方面。
——摘编自陈明远《质疑四大文明古国》
材料三 文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阶层分化、国家产生之后的人类文化的存在方式。而国家,是文化时代特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存在有强制性的统治与管理机构(权力中心)的分层社会。城市,则是文明时代特有的、与国家相应的高级聚落形态,是国家的物化形式。
——摘编自许宏《先秦城市考古学研究》
二、人类文明的产生
1.农耕与畜牧的起源
中南美洲:玉米和南瓜等
西亚:大麦、小麦、豆类作物
南亚:芋头
中国:水稻、粟
2.文明产生的进程
三、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古代主要文明发展概况
河流或海洋孕育;受地理或历史条件的影响,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农耕和畜牧业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不同地区的文明,随着历史发展交流不断加强,并相互影响。
(二)古代的主要文明成就
1.两河流域——古代西亚文明
1.经常洪水泛滥。
地理环境特点对文明的影响
2.河流两岸土地肥沃。
形成流传久远的洪水传说。
有利于农业生产,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生地之一。
3.开放的地理环境。
经常遭到外族入侵。造成文明的兴衰更替,也带来新的活力。
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
时间
地域范围
自然环境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政治
文化
公元前3500年左右产生最初的文明;约公元前2900年出现了一系列城市国家
西亚两河流域
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水源充足。两条河流中间形成了一个肥沃的冲击平原——美索不达米亚平原
约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制定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
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楔形文字
数学:发明了60进制
文学作品: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吉尔伽美什》;洪水和方舟传说
材料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在位)大约在公元前1776年颁布的法律汇编,是最具代表性的楔形文字法典,也是世界上现存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原文刻在一段高2.25米的黑色玄武岩石柱上。石柱上端是汉谟拉比王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征王权的权标的浮雕,下端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铭文,共3500行、282条,现存于巴黎卢浮宫。
《汉谟拉比法典》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包括282条法律,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等制度都作了详细的规定。
思考:阅读下列材料,分析《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
◆序言:安努与恩利尔为人类福祉计,命令我……汉谟拉比,发扬正义……
◆第56条:自由民放水,水淹其邻人业已播种之田,则彼应按一布耳凡十库鲁之额,赔偿谷物。
◆第196、200条: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第7、15、16、19、278、282等条规定奴隶主有权处置奴隶。
◆法典涉及婚姻,土地租凭、借货等。
特征:
1.实行同态复仇法。
2.体现阶级歧视。
3.实行保护商业社会财产的规定。
4.宣扬君权神授、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和权威。
材料一 如果我们把文字的产生看作一个文明的起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可以说是古代世界几大文明中最早产生的,如楔形文字符号的最早雏形——古朴的象形图符出现于公元前3200年左右。然而,和另一早期文明埃及文明一样,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化晚期文明经历3000年的发展后,也很早就退出了历史舞台。到公元2世纪,楔形文字在西亚被完全废弃并失传了。
——摘编自吴宇虹《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史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材料二 由于他们创造和使用的文字符号在外形上有些像钉子或楔子,所以这种文字最初被阿拉伯人称为“钉子头” ,后来英国人把它称为“楔形文字”。最早的楔形文字用来记录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早期居民苏美尔人的苏美尔语和阿卡德人使用的阿卡德语。
——摘编自于殿利《巴比伦与亚述文明》
(二)古代的主要文明成就
2.尼罗河流域——古代埃及文明
地理环境特点对文明的影响
1.尼罗河定期泛滥而不成灾。(“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古埃及历法根据尼罗河涨落将一年划分为三季。
2.尼罗河提供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有利于埃及的统一和专制主义集权国家的形成。
文明
地域
范围
政治
文化






时间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自然环境
法老具有至上的权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
东北非尼罗河流域
位于非洲东北角,尼罗河贯穿埃及南北。尼罗河每定期泛滥而不成灾
文字:象形文字
书写材料:莎草纸
建筑:金字塔
历法: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文学: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
法老,极端的神权统治
材料一 在物质生活领域,法老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不仅是政府的最高首脑,军队的最高统帅,而且还是最高的祭祀长,亲自主持许多重大的祭祀活动。
——摘编自张晔等《法老时代埃及王权的演进》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
材料二 古埃及象形文字符号的数量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在古王国时期约有1000个符号,到古典埃及语时期减少至750个,在希腊罗马时期又增至几千个。这些符号是一种表现各种生物和各类物体的图画符号,如神祇类、人类、动物类、动物或人体部位类、植物类、天体类、建筑类、家具类、器皿类等。但是这些图画符号并非按照纯粹表意原则来组织的;相反,它们是表音和表意原则结合的结果。由此反映古埃及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摘编自颜海英《古代埃及的语言文字》
1.森林茂密,水源充足,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
地理环境特点对文明的影响
孕育了古代农业。
2.雨水丰沛、植被茂盛的恒河流域。
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生产工具的进步,古印度文明向恒河流域转移。
(二)古代的主要文明成就
3.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古代印度文明
文明
地域范围
政治
文化






时间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自然环境
公元前3千纪,古代印度文明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种姓制度
今天的南亚次大陆
热带森林
雨水丰沛
大河平原
科学: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等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按位计值的方法
宗教:婆罗门教;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文学作品:世界上著名的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材料一 太初之世,原人之口,生婆罗门;彼之双臂,生刹帝利;彼之双腿,生吠舍;彼之双足,生首陀罗。
——《原人歌》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婆罗门
吠舍
首陀罗
刹帝利
掌管宗教祭祀
由以国王为首的武士集团构成,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普通劳动者,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
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原住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贱民
材料二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肢体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而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摘编自《摩奴法典》
材料三
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约公元前2千纪
约公元前8世纪—前6世纪
约公元前11世纪—前9世纪
约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前期
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前2世纪中期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城邦文明——城邦国家形成
黑暗时代“荷马时代”
军事民主制时期
爱琴文明
城邦文明兴盛时期
城邦衰落时期,先处于马其顿统治之下,最后为罗马所灭
(二)古代的主要文明成就
4.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古希腊文明的发展
1.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众多,海岛星罗棋布。
地理环境特点对文明的影响
航海和海外贸易条件得天独厚,对外贸易发达。
2.多山,少平原,相对分割孤立。
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
海洋文明。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互利互惠的思想观念,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
材料 城邦面积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最大的希腊城邦斯巴达最盛之时领土面积也不过8400平方千米,只有今天北京市面积的一半。另一个城邦雅典面积才2556平方千米,只及北京市的七分之一。普通的希腊城邦更小,一般都是方圆不过数十里,居民不过万余人。
——摘编自朱龙华《世界历史》
山地——小国寡民——城邦
商业——公平——民主
外贸——探险——理性
文明
地域范围
政治
文化






时间
早期文明发展的表现
自然环境
具有小国寡民特征的城邦;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斯巴达实行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雅典实行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
公元前2千纪,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
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
海岸线曲折,多山少平原
哲学: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文学:神话、戏剧等
历史: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对“公民” 概念的理解:
尼西阿斯:“男人就是城邦”。
——摘编自[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希腊文的“公民”(Polites)一词由“城邦”(Polis)一词 衍生而来,其原意为“属于城邦的人”。
公民是“有权参加议事或审判职能的人”。
——摘编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应该培养公民的言行,使他们在其中生活的政体……都能因为这类言行的普及于全邦而收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摘编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希腊戏剧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希腊三圣”
文明 主要特征
西亚(古巴比伦) 两河流域产生;君主专制,立法,楔形文字,史诗,科技
北非 (古代埃及) 尼罗河流域产生;法老权力大,官僚体系完备,象形文字,莎草纸,科技
南亚 (古代印度) 印度河流域产生,恒河流域发展; 种姓制度,宗教伦理,史诗,数学突出
欧洲 (古希腊城邦) 海洋文明;城邦国家,寡头政治、民主政治,文学、哲学、史学
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