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历史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第八单元“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然而,战争才刚刚开始……”反法西斯盟国人民庆祝战争胜利导入新课美、苏冷战与两极格局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雅尔塔会议开始标志杜鲁门主义盟友关系逐渐破裂1945年1947年50年代中期东西方激烈对抗时期正式形成多极力量成长60年代冲击两极格局80年代苏联退让妥协美苏关系缓和变化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增强苏联解体冷战的概念冷战是指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冷战发生的根源材料一 在战时盟国的许多会议中从没有法国临时政府的席位。戴高乐对此感到愤愤不平,反复表示“1500年来,法国已习惯一个大国的地位,它的朋友们不要忘记这一点”。 ——戴高乐我的一边坐着把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的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是巨大的北美野牛,坐在中间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丘吉尔材料二 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比它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担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杜鲁门现在和过去不同了:无论谁占领了土地,也就在那里强加它自己的社会制度,不可能有别的情况。 ——斯大林材料三 罗斯托曾对工业化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作了如下阐述:“不发达国家的地理位置、天然资源和人口是如此重要:要是它们果真依附于共产主义集团的话,那么美国在这个世界上就会变成一个二等国家……”——李向东《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根源》冷战发生的根源材料四 反共主义不仅仅是美国进行对外扩张的工具,是推行其外交政策的一张牌,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根源,即有经济政治方面的,又有社会文化方面的,不仅有对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来说属于共性的因素,也有美国所特有的因素。列宁痛斥道:“现在英、法、美集团把消灭世界布尔什维主义、摧毁它的主要根据地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当成他们的主要任务。为此,他们准备筑起一道万里长城,像防止瘟疫一 样来防止布尔什维主义。”——李向东《美国反对共产主义的根源》冷战发生的根源参考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消灭了法西斯后,战时同盟的基础不复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日本衰落,美苏成为势均力敌的两个超级大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与苏联确保国家安全的行动发生了尖锐矛盾;两国的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两国的意识形态尖锐对立。冷战发生的根源冷战形成过程 美国的挑战 苏联的应战政治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1947年9月)经济 马歇尔计划(1947年6月) 经济互助委员会(1949年1月)军事 北约(1949年4月) 华约(1955年5月)地缘政治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1949年9月)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年10月)“ 极”本是自然科学上的概念,如北极、南极,正极、负极等。历史学借鉴自然科学的概念,“极”指在国际关系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力量中心。“两极”指的就是两个力量中心,就是美国和苏联。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在欧洲形成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集团对立、在全球形成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格局。什么是两极格局 结合教材内容和北约与华约对峙示意图,分析两极格局的特点。政治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势不两立;军事上两大集团强烈对抗(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两种类型经济并行发展、交往很少(封锁与反封锁);两大阵营内部基本是一元结构、一个中心;两极格局长期相对稳定,但是不对称和不完全。根据冷战发展的内容,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美苏关系特点。冷战的发展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美苏双方互有攻守;在冷战对抗中,美苏双方都有自我控制机制,避免走向直接军事冲突。美苏之间缓和与对抗并存缓和:美苏开展对话对抗:第二次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之外资本主义阵营社会主义阵营第三世界西欧:欧洲共同体的成立与发展日本:经济起飞,追求政治大国东欧:反对苏联控制中国: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强1955年,亚非万隆会议不结盟运动多极力量的成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处于美、苏两极之间,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担当欧洲复兴的重任,只有走联合之路。——摘编自彭树智《世界史 当代卷》1950年西方主要国家经济实力对比美国投掷原子弹后,广岛变成废墟多极力量的成长欧洲煤钢共同体1951年欧洲经济共同体1957年欧洲原子能共同体1957年欧洲共同体(1967)比利时·布鲁塞尔欧洲共同体反映了欧洲一体化进程,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使历史上战乱迭起的欧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较长时期的稳定与和平发展局面。欧洲正在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史料阅读:日本在国际政治上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开始追求政治大国地位。因为经济实力增强。二战后, 日本军事上依靠美国的保护伞,外交上采取“向美一边倒”。日本在国际冲突问题上与美国站在同一立场的占94%,在其他问题上占89%。1969年,美、日达成“绳与丝”秘密协议,纺织品贸易问题和美国归还冲绳问题挂钩,美国同意在1971年归还冲绳。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说:“今后要在世界政治中加强日本的发言权,不仅要增加日本经济大国的分量,而且要增加日本作为政治大国的分量。”1989年,石原慎太郎等出版《日本可以说不》,号召日本在经济、外交等各个领域提高自主地位,摆脱美国束缚。1970日本世博会的太阳神塔象征日本经济的重新崛起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由于苏联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越演越烈,社会主义阵营内部从一开始就不够正常的关系,日益发展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苏联和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中国的关系先后破裂,终于导致社会主义阵营的分化与瓦解,并成为以后东欧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第三世界开始崛起第三世界是指不属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的、经济不发达的亚非拉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一概念被广泛使用。第三世界的崛起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以越来越深入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万隆会议是历史上由亚非国家第一次自己处理自己事务的国际会议,表明了亚非国家正在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舞台,鼓舞了世界范围的民族民主运动,加速了殖民体系的瓦解。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形成的标志。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体现在:1.政治方面:大批新兴独立国家进入联合国,改变成员国结构,成为第三世界国家的重要讲坛。2.经济方面:推动联合国促进国际贸易、加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3.国际秩序方面:倡导南南合作、南北对话,努力打破超级大国垄断国际事务的不正常局面,争取发言权。20世纪八十年代,美苏关系走向缓和的表现美苏首脑多次会晤,建立多层次对话机制;美苏签订削减核武器、裁军等条约;苏联战略收缩:亚洲、欧洲、非洲等;苏联与中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1987年,美、苏两国首脑签订《美苏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课堂小结】如何认识二战后国际体系和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但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发展来看尽管存在长达40多年的冷战和各种局部战争,然而就世界范围来说,雅尔塔体系希望建立和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东欧剧变、德国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以及苏联作为一个超级大国以自行坍塌的方式最后消失,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的以雅尔塔体系为基础的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结束了。——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谢谢大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