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素养为导向的高三历史小专题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以素养为导向的高三历史小专题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蓦然又回首
——以素养为导向的高中历史选考复习教学探索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探索新教材备考
知识全方位融通
核心素养为导向
一、单元式复习探索
二、主题式复习探索
1.单元式复习
——以纲要下第八单元选考复习为例
从原子弹落地开始,到苏联解体的45年间,全球历史走向并非一成不变的单一期。
——【英】霍布斯鲍姆
导入:
问题一: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体现哪些方面?
问题二:结合专题导言和课时标题,
说明四课时之间的逻辑关系
专题导言:单元内容结构逻辑
揭示四个单课之间的内在逻辑
主要态势为冷战
世界发生深刻变化
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的趋势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资本主义国家变化
社会主义国家变化
新兴国家发展
一、冷战的开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
(1945-1955年)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
(1955-80年代末90年初)
三、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1 【乙】35·冷战思维 16.广东·冷战时欧洲市场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18海南·英国对外政策 15重庆·危机应对 15河北·美苏争霸 15湖北·欧洲联合 16广东·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 23浙江1月·不结盟运动 16湖北·文化认同 21湖南·中东战争
2022 【甲】35·冷战意识 【甲】35·社会运动 15河北·战后苏联的发展 16江苏·冷战意识
13海南·意识形态斗争 15山东·欧洲的联合
16广东·美国对外政策 24浙江6月·日本的崛起
15湖南·欧洲的联合
16湖北·社会福利 15河北·苏联的科技发展 15重庆·苏联模式
16辽宁·非洲经济发展 18河北·区域经济集团 16辽宁·欧洲联合
2023 【甲】35·对第三世界的争夺 【新课标】35·国际秩序【乙】30·文化多样性 【乙】35·世界经济发展 【新课标】中美外交对比 15山东·二战后美国外交的变化 15湖北·冷战影响
15湖北·世界银行 15山东·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6广东·滞胀 15浙江·社会福利 14浙江·技术发展 16湖南·科技的影响 17浙江·产业结构变化
8浙江·上海合作组织 22浙江·一带一路
10北京·信息技术 20浙江·文化多样性
(一)纲下P109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社会制度
国家实力
国家利益
意识形态
国家战略
一、冷战的开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945-1955年)
(一)纲下P109思考点:美苏为何从战时盟友变为战后对手?
据材料1,概括凯南“长电报”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电报”中提到的美苏已由战时盟友变为“对手”这一变化产生的原因。
内容:苏联的外交政策根源于其文化传统;苏联外交具有不妥协的特点;苏联是美国最主要的对手;用武力遏制苏联。
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2016·江苏高考·23】
材料1 美国驻苏大使馆代办凯南向美国政府提交了8000字的“长电报”。电文中认为,克里姆林宫对世界事务的认知根源于苏联传统的不安全感。为了求得安全,他们从未考虑与对手达成妥协,而是要将对手置于死地。凯南还将苏联描绘为一个专制传统早已与意识形态强制相整合的国家,因而它认为外部世界是敌对的。美国必须把对付苏联放在美国对外政策的首位…… “苏联听不进理智的逻辑,但对武力的逻辑却十分敏感”,因此,如果美国“拥有足够的武力,并清楚地表明它准备使用武力。 (注:此报告的时间是1946年2月)
——摘编自周建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基本逻辑》等
一、冷战的开始和两极格局的形成(1945-1955年)
1946.2
凯南的“长电报”
1946.9
诺维科夫的
“长报告”
1947.3
杜鲁门主义
1947.9
共产党和
工人党情报局
1947.6
马歇尔计划
1949.1
经互会成立
1949.9
北约成立
1955.5
华约成立
杜鲁门宣布世界分裂为自由民主与极权主义两个对立的营垒
苏联宣布世界分裂为帝国主义阵营和反帝国主义两大阵营
巩固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
形成计划模式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
1949.5
德国分裂
政治体系的绝裂
经济体系的断裂
军事战略界限划定
地缘政治的割裂
标志两极格局的正式形成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西德)1949.9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东德)1949.10
冷战的前奏
纲下P110:随着冷战的发生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两极格局。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p111: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东西方关系既有缓和,又有激烈的冷战对抗。
1961年第二次柏林危机,美苏坦克在柏林街头
对峙但双方避免军事冲突
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世界处在核战争边缘
相同之处:都在激烈对抗的同时极力避免直接冲突,通过让步化解危机。
思考:第二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最终化解有何相同之处?
思考:从避免直接冲突当中能解读出哪些信息?
核战争的风险、军事投入……
(2021湖北高考26)
材料二 二战以来,科学研究出现一种新模式——“大科学”。它将基础理论研究与尖端工程联系起来,以解决重大问题。“大科学”对资金、设备和跨学科要求更高,远超普通企业的承受能力,只能由大型企业或政府资助和组织。到1965年,美国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学研发,科研资金的3/4来自政府。苏联也大致类似。二战以来,美苏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用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大科学”日益成为大国竞争的重要舞台。 ——摘编自巴克勒《西方社会史》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19世纪晚期以来科
学研究主体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
(2)变化:
①19世纪晚期,企业逐步取代个人成为科研主体。
②二战后科研主体由企业上升到国家层面。(2分)
影响:
①推动了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②促进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导致了美苏实力的增强,强化了美苏争霸的格局。
国内(生产力)
国内(生产关系)
国际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一目 国家的宏观调控
第二目 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第三目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第四目“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生产关系:
所有制
人们在劳动中所处的地位
分配方式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1950——197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年均增长率统计图
材料 战后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
纲下第19课+选二第6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西方阵营的逐渐分化
欧洲私人垄断资本和国家垄断资本的高度发展,为实现欧洲经济联合提供了经济基础。
——吴于廑《世界史》P185
(日本科技政策)50-70年代实行“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成果,加以改造,加速本国工业的发展。……1980年,日本提出“科学技术立国”的口号……对先进的技术不仅仅只是“模仿和追随”,而是要“首创和领先”。 ——吴于廑《世界史》P215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2024浙江县域联盟高三模拟23)
材料三 智能技术革命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重复性劳动的困境,可以解构信息时代的人类劳动,重塑创造性与分离式生产方式。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展现出分阶段替代技能劳动者的趋势,而随着技能劳动者被人工智能替代,人类劳动开始向创新领域转移,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人将越来越多。
——摘编自陈尧等《替代与推升:人工智能对人类劳动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智能技术革命出现的主要技术基础,并分析智能技术的岀现对人类劳作方式的影响。结合所学,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概括二战后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给资本主义国家带来的新变化及这一新变化的实质。(7分)
纲下P118
选二P32
(3)基础: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或“信息技术”也可)。(2分)
影响:促使劳作方式由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使人类劳动向创新领域转移;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逐步发展起来。(任答2点2分)
新变化:发达国家出现社会结构多层次化现象;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中间阶层的力量发展)。(任答2点2分)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生产关系上的反映。(1分)
纲下第19课+选二第6课
原子能
电子计算机
互联网
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
新材料
生物技术
信息时代
劳动方式
生产力
社会结构
横向:从事服务业的人口所占比重增加
纵向: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劳作方式
粗放型
集约型
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市场导向、调动积极性)
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其丰富的内容使管理发展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并实现现代化。新的管理要求提高人的素质,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的因素,于是,研究职工行为规律的行为科学成为现代管理科学中的主要内容。 ——吴于廑《世界史》
国家宏观调控
(经济发展计划、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
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
纲下P119:福利国家的建立,在缓和收入分配不平等、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融通选一第18课第二目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非西方国家仍在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西方国家则似乎已出现超越以往现代化模式的新动向,在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方面都已经出现了新的特点. ——据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等整理
纲下P120: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这些变化,所触及的主要是统治的手段和方法,并没有克服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请结合图片和教材来指出“非西方国家为实现现代化而伤透脑筋”的根源是什么?并说明有哪些举措。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欧社会主义改革
目标:突破
高度集中的
政治经济体制
苏联为首的社会
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成为国际社会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纲下P114:中国的发展与第三世界的兴起同步进行
1955万隆会议
(29个亚非国家)
1961不结盟运动
(25个亚非拉国家)
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第21课 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印尼、新加坡……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埃及、阿尔及利亚……
美洲民族解放运动:古巴……
+选三P76-77:
成就文化原因
纲下P131成就表现
+选二P50
成就经济原因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国际关系的这些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纲下P114
(2022山东省德州市高三上学期期中19)
材料 国际格局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在国际关系中起到举足轻重作用的主要行为体,如国家或国家集团,所形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相对稳定的结构状态和局面。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力量主要有两个:其一,各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力量对比变化是国际格局演变的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量;其二,各主要行为体对自己利益的认识和考虑,以及不同行为体之间由于各自所认识的利益的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运动,是推动国际格局演变的直接动因。另一方面,国际格局的发展变化有一个突出特点,即表现为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重大的具有全局性的国际事件,是推动国际格局从量变到质变的决定性因素。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提出一个观点并进行阐述。(13分)(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
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因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他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一战”。“一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二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下,多极力量成长,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随着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继续发展。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二、冷战的发展和多极力量的成长(1955-80年代末90年初)
三、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瓦解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
两极格局瓦解的原因
两极格局
瓦解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迅猛发展,这表明( )。
①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
②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
③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符合本国的国情
④不发达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行不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②③④
纲下P1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单元式复习教学体会:
(一)针对具体学情和教学需求重新整合单元内容
(二) 课标要求是重新整合单元知识的重要依据
(三)构建不同情境、不同类型的史料来提升学生素养
(四)适当选择真题、模拟题来进行衔接和能力训练
(五)强化专业概念的理解
1.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指美苏两种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之间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与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等
2. :两极格局是二战后到90年代初,以美苏为主导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对抗的国际格局。表现为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及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核心概念】
2.主题式复习
——以“原始社会的人类文明”为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打制石器
采集食物和渔猎、山顶洞人用骨针
用火、群居迁徙
磨制石器
农业、畜牧业产生
养蚕缫丝、彩陶和泥条盘筑法
定居筑屋 (半地穴和干栏式) 和村落、习惯足迹成了路
原始音乐、文学、宗教产生
天文数学
母系氏族公社
小件青铜器、商品交换以物易物
纺轮、坯车、蛋壳陶、玉器
祭坛、神庙
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分化—部落战争—阶级社会
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人群
分布特点:
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村落、习惯足迹成了路
经济基础
原始音乐、文学、宗教、天文数学
商品交换以物易物
生产
工具
磨制石器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采集食物和渔猎
用火
山顶洞人用骨针群居迁徙
养蚕缫丝
农业、
纺轮
祭坛、神庙
定居筑屋







熟食

彩陶
(泥条盘筑法)
坯车
蛋壳陶
农业
手工业
发展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
玉器、小件青铜器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原始人群
唯物史观
粮食生产者
畜牧业产生
人口增加
剩余产品—私有制—阶级分化
—部落战争—阶级社会
政治文明
上层建筑
分布特点: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分布特点:满天星斗
北方文化区:
红山、辽河文化
东方文化区:大汶口文化
龙山文化
中原文化区:仰韶文化
东南文化区:良渚、河姆渡文化
主题式复习体会:
(一)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整理知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
(二)教师在课堂上更多地要让学生搭建起碎片化知识之间的联系,
尽量缩短学生在课外背书的时间
(三)课堂注重题目训练,加强交互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