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轮复习课件(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一轮复习课件(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新课导入
请你思考:
1.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能看到哪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中华文明 > 中华文化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青铜器铸造技术属于 中华文明 的成就;《论语》属于 中华文化 的典籍;“天下大同”理念因其普世价值被归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概念解读
唐朝 《开元传信记》载:“毗沙门天王第三子哪吒,护持佛法,拥护国土。手持金刚杵,足踏夜叉鬼。”
宋元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哪吒为道教神祇:“中坛元帅哪吒,玉帝驾前大罗仙……割肉刻骨还父,莲花化身现法相。”
明朝 《封神演义》第12回描写哪吒自刎:“李靖!我骨肉已交还与你,我与你无相干碍,你为何往翠屏山鞭打我的金身,火烧我的行宫?今日拿你,报一鞭之恨!”
清朝 京剧《哪吒闹海》戏文:“俺本是陈塘关总兵子,七岁敢把龙王欺。乾坤圈打碎水晶殿,混天绫困住老龙皮!”
(1)根据材料,概括文艺作品中哪吒形象从唐至清的演变。(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四个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哪吒形象演变原因?(8分)
典题训练
材料 哪吒的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古印度佛教中的“那吒”,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为北方毗沙门天王的第三子,属夜叉神体系。早期佛经描述其形象凶恶忿怒,三头八臂,手持日月法器,腰缠迦龙,职责是降服邪魔、护卫佛法。其形象传入中国后,民间传说加“口”字旁,逐渐固定为“哪吒”,寓意“叱咤鬼神”之力。作为中国传统神话中的标志性人物,历经千年演变,到清代形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孩童形象,期间融合了多元文化、宗教思想与社会价值观,是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学艺术发展的缩影。
参考答案
(1)形象演变:唐代哪吒作为佛教护法神形象;宋元发生道教化转型,超凡脱俗与重生的特质;明代强化了家庭伦理冲突,强烈的反抗父权精神;清代世俗化、英雄化。(每点1分,共4分)
(2)A.唐代佛教本土化,哪吒仍为佛教护法神形象;
B.宋元三教合流,理学的形成发展,哪吒实现道教化转型;
C.明代心学思想对程朱理学的冲击以及个体意识的觉醒,哪吒“剔骨还父”的情节暗含对父权制度的反叛。明朝是中国古代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
D.清代内忧外患,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民众渴望有英雄人物能够挺身而出,反抗压迫和不公。哪吒形象以京剧为载体,适应了清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发展需要。(8分)
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原始社会 多元一体
奠基 先秦 华夏认同;百家争鸣成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展 秦汉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___________________
魏晋—唐 交汇融通,文化灿烂
宋元 ,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封建礼教
转折与传承 明中后期 ,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明清之际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________
清康雍乾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发展
冲击 1840年后 成为潮流
1915-1919年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__________
走向复兴 五四运动后 渐成主流
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秦朝重法,汉武尊儒
理学形成
经世致用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科学、民主
马克思主义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儒、佛、道教
心学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种特性”总结精炼,高瞻远瞩,对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方向。
知识梳理
《哪吒之魔童闹海》体现了哪些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惩恶扬善的正义担当
和而不同的包容智慧
家国同构的伦理观念
阴阳五行、天人合一
以人为本
天人合一
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
自强不息
和而不同
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
人与国家
人与自身
人与他人
人与自身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集体主义价值观
项目 科技 文学艺术
先秦 时期 开始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技 《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书法、绘画等出现
秦汉 时期 出现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数学等其他科学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汉赋;书法艺术初步发展
魏晋 时期 数学、农学成就特别突出,出现祖冲之等数学家和《齐民要术》等农学巨著 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形成,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隋唐时期 医学成就比较突出,出现药物学巨著《千金方》,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发明 科举制度扩大了知识分子队伍,唐诗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水平
宋元时期 四大发明已全部出现,并传播到世界各地 知市民阶层队伍扩大,宋词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最高成就
明清时期 传统科技继续发展,但未转化为近代科技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兴起,文学、绘画、戏剧等领域出现了新的成就,小说代表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
丰富多样的中华文化(科技、文学、艺术、史学高度繁荣)
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相对封闭孤立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外来同级别文化的冲击较少……同时中国长期相对于西方具有明显的人口优势,文化存在的群体较大,具有更强的抗冲击能力。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文明具有强大的兼容力,在和外界民族文化的交往中,可以汲取其优秀部分为己所用……
——余春华《浅论中华文化传承的特征》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想一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是什么?(5分)
①地理上:位置相对隔绝,人口优势
②文化上:包容性,兼收并蓄
③政治上: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④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⑤思想上:统一的文化政策、儒家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
⑥教育、文字:科举制、书院、先进人士等促进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汉字为为交往提供了便利,增进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文明的连续。
类别 时间 影响
汉字
儒学
佛教
社会制度
社会生活
文化传播
前4-3世纪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各国在汉字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谚文、假名、喃字)。
3-5世纪
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日本等国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
4世纪以后
佛教经中国传入朝鲜、日本等国,各国佛教得到发展。
朝鲜的政治制度 P下25;日本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权制、土地制、赋税制都以唐制为蓝本。越南的教育体制、科举制移植于中国。
7世纪
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律令、历法、建筑、绘画、音乐、饮食、服饰、节日、习俗等方面,深受唐文化影响。
7世纪
14世纪
15世纪
中国人进入琉球,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所学文化逐渐在琉球传播。
伴随经贸往来,大批华侨移居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郑和下西洋,扩大和加深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的影响:东亚文化圈
2.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2)对欧洲的影响
(1)四大发明对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推动了西欧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2)16—18世纪,孔子的思想以及儒家经典传入欧洲,“四书”“五经”被用拉丁文翻译,多位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曾从儒家经书译本中汲取思想因素;中国的史学、地理学以及科技、文学等成就也相继传入,引起欧洲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热烈反响。(P上88)
(3)社会生活:
中国的茶、丝绸、瓷器在欧洲社会深受喜爱,中国式园林和建筑成为时尚
(4)科举制度西传,西方文官制度建立
选三 P 57 58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文化沃土和精神底蕴。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合贯通、相互契合、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大同理念、自强精神、取之有道的义利观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文化资源、精神力量,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为创建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文化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课本p7 学习拓展:谈谈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认识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中华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种双向的互动融通,“源”和“流”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独特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源泉。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提供思想源泉。
中华民族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启示。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成功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何启示?
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元素
创新表达方式与形式
契合时代精神
错题突破
3.下图是反映中国古代某位思想家观点的一幅漫画。与该漫画主旨最相符的观点是( )
A.“无为而治”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隆礼重法”
D.“为政以德”
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老子主张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作为,不胡作非为。符合材料“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管理”的说法,故选A项。B、D项是孔子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是荀子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
德政 :德政强调统治者通过高尚的道德修养来带动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提升,从而实现良好的社会秩序。它侧重于道德教化和统治者的示范作用,认为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相对于法治。
仁政的核心是“爱人”,即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爱心。
3.《礼记·祭法》载:“夫圣王之制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菑(同“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非此族也,不在祀典。”这体现了( )
A.天人合一的理念 B.和而不同的精神
C.推崇孝道的风尚 D.崇德尚贤的思想
D【解析】据材料“夫圣王之制祀也……能捍大惠则祀之”可知,圣王制定祭祀制度即对于那些对民众有恩惠、为国家做出贡献、抵御灾难、捍卫国家利益的人进行祭祀,这体现了对有德行、有才能、为国家和民众做出贡献之人的推崇和尊崇,即崇德尚贤的思想,故选D项。天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统一,而材料主要是在讲圣王制定祭祀制度时,对祭祀对象的选择标准,这与天人合一中天与人的关系、天道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等内涵并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和而不同是指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中,能够包容不同的观点、文化、习俗等,求同存异,材料中并未体现出对不同观点、文化、习俗等的包容和尊重,排除B项;孝道主要是指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关爱和赡养等,材料中提到的内容并没有体现出与孝道相关的信息,如对父母长辈的孝顺行为等,排除C项。
(2024·浙江高考·17)南宋陈亮为学“俱以读书经济为事,嗤(嘲讽)空疏随人牙后谈性命者,以为灰埃”,世人“以为此近于功利,俱目之为浙学”;叶适指出“(士、农、工、商)四民交致其用,而后治化兴,锦末厚本,非正论也。”明代王守仁认为“四民异业而同道”,明末清初黄宗羲进一步提出“工商皆本”。这些学者的理念(  )
A.挑战了封建的纲常伦理
B.反映士农阶层地位逐步下降
C.促使重农抑商政策转变
D.体现了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
D
封建纲常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
“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侧重理论精神方面;“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侧重实践调查方面。
含义:指以史为鉴,以天下为己任,将学术研究与现实相结合
材料 汤因比(1889 年—1975 年 )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中国,人类的出路在于中国文明,而中国文明将为未来世界转型和21世纪人类社会提供无尽的文化宝藏和思想资源。他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国家利益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西方在经济和科技上影响了世界,在政治上却完全无法为世界建立一个整合和统一的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世界国家”,西方式的多党竞争的民主已经不能适应21世纪的变迁。他对未来人类社会开出的药方不是武力和军事,不是民主和选举,不是西方的霸权,而是文化引领世界。
——汤因比《历史研究》
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论题,结合相关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12分)
示例1:未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引领(2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断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也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大下为公的精神,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限制;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周公的“ 敬天保民”,孔子 的“仁者爱人”思相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需求;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对多元世界文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中华文化向外辐射和传播,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重要影响,如东亚文化圈的形成,四大发明对西欧发展的促进等。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提供了解决思路,中华文化必将引领世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10分)
论题:中国文明能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独特价值。
从文化传承角度看,中国倡导的 “和而不同” 理念,对化解当今世界文化冲突意义重大。中国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特色,主张相互借鉴、和谐共生。如古代丝绸之路,中国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融合,促进了不同文明共同发展,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提供了范例。中国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合作中秉持平等、互利、共赢原则,开展 “一带一路” 倡议等国际合作项目,促进沿线国家共同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
在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方面,中国文明的家国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思路。西方多党竞争民主制在应对复杂全球性挑战时,常因党派利益纷争陷入困境。而中国以国家和人民整体利益为出发点,能高效协调各方资源。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中国迅速动员全国力量,展现强大组织力与凝聚力,有效控制疫情,保障人民生命健康。这一模式体现中国文明中集体主义的优势,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提供借鉴。
综上,中国文明凭借其独特理念与智慧,在文化、治理等多方面为世界未来发展提供重要价值,有望引领人类社会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示例3:西方文明难以引领世界的发展(2分)
西方文明从古希腊文明走来,曾给人类发展带来众多优秀成果:古希腊给世界带来了“民主”,古罗马给世界带来了“法制”;经历近代民族国家崛起,资本主义制度逐渐在西方世界确立和发展,资产阶级民主也随着殖民扩张传播到世界,西方世界把民主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唯一办法。伴随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建立,科技的不断革新和发展,世界逐渐形成以西方文明为中心的格局。西方社会的发展曾经给世界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民主的政治理念。
然而西方文明越来越暴露出许多问题:个人主义至上,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矛盾重重,经济危机,最终使得世界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人类文明遭受巨大打击;二战以后资本主义阵营掀起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世界长期处于两大阵营对峙的威胁之下;两极格局瓦解后人类文明长期面临霸权主义的威胁和恐怖主义泛滥。西方文明在发展中难以找到困扰人类发展的正确道路,西方文明难以引领世界的进一步,未来世界的发展需要不同文明携手共进。(10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