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友谊的真谛 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1 友谊的真谛 教案-2025-2026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6.1《友谊的真谛》教学设计
一、核心素养
1. 政治认同:通过感受友谊的积极意义,认同健康人际关系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2. 道德修养:培养尊重他人、互帮互助、真诚待人的道德品质,提升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判断力。 3. 法治观念:本节课暂不涉及直接法治内容,侧重为后续 “依法维护人际关系” 奠定道德基础。 4. 健全人格:通过分析友谊的特质,学会正确看待友谊的阶段性,塑造乐观、包容、懂得感恩的健全人格。 5. 责任意识:明确在友谊中自身的责任,学会主动关心朋友、分担朋友的困难,培养对友谊的责任担当。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友谊的三大核心特质:亲密关系、心灵相遇、平等双向。 2. 友谊带来的不同体验及友谊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难点 1. 理解 “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认识到友谊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等外在因素。 2. 学会正确对待友谊的阶段性,以积极心态面对友谊的变化,不辜负每一段情谊。
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 具体应用
情境教学法 呈现生活中与友谊相关的典型情境(如困难时朋友帮助、朋友间开玩笑等),引导学生代入思考,理解友谊特质。
案例分析法 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师生友谊等案例,具象化友谊的内涵与价值。
小组讨论法 组织学生围绕 “如何看待朋友间的竞争”“怎样回应朋友的帮助” 等问题讨论,碰撞思维,深化对友谊的认知。
问答法 通过 “你和最好的朋友如何相识”“朋友曾给你带来哪些温暖” 等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梳理知识,突破重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 导入新课:情境唤醒,初识友谊 1. 展示 PPT 中 “你最好的朋友是?你们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的问题及示例(住得近、球场相识等); 2. 提问:“大家和好朋友的相识故事,和 PPT 中的示例有相似之处吗?谁愿意分享?”; 3. 总结学生分享内容,引出课题 —— 友谊的真谛。 1. 回忆自己与好朋友的相识经历,思考与 PPT 示例的异同; 2. 主动举手分享自己的交友故事,倾听他人分享。 1. 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唤醒对友谊的已有认知,降低学习门槛; 2. 通过分享互动,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 “友谊” 主题的兴趣。
2. 探究新知一:友谊的建立与体验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 P43 内容,结合刚才的分享,提问:“结合大家的经历和教材,友谊是如何建立的?”; 2. 展示 PPT 中 “友谊带给我们哪些不同体验” 的问题,呈现 “欢笑与泪水、甜蜜与苦涩” 的提示,组织学生举例说明; 3. 总结:友谊在共同学习生活中从陌生到熟悉建立,体验有喜有忧,都是友谊的重要组成部分。 1. 阅读教材 P43,结合自身经历,思考并回答 “友谊如何建立”; 2. 小组内交流友谊中的 “欢笑”“泪水” 实例,如 “和朋友一起获奖很开心”“朋友误会我很委屈”,并派代表分享。 1.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与生活,自主构建 “友谊建立” 的知识,培养阅读与归纳能力; 2. 通过举例分享,让学生直观感受友谊的多元体验,为后续探究友谊真谛做铺垫。
3. 探究新知二:解码友谊真谛 —— 三大特质 1. 特质一:亲密的关系- 展示 PPT 中 “朋友悄悄提醒回答问题”“分享文具” 等情境,提问:“这些情境中,朋友给予了什么?这体现友谊的什么特点?”- 结合教材 P44 内容,总结 “友谊是亲密的关系,能获得理解、关心与支持”。 2. 特质二:心灵的相遇- 呈现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友谊案例(超越金钱、志趣相投),提问:“他们的友谊没有依赖物质,靠的是什么?这说明友谊的什么特质?”- 补充教材 P44 “友谊超越物质条件” 的内容,引导学生举例身边 “志趣相投” 的友谊。 3. 特质三:平等、双向的- 展示恩格斯资助马克思、马克思关心恩格斯健康的案例,以及 PPT 中 “同桌替‘我’打抱不平,‘我’帮同桌补数学” 的例子,提问:“这些例子中,友谊是单方面付出吗?体现了什么?”- 结合教材 P45 内容,总结 “友谊是平等双向的,需共同分享、相互分担”。 1. 特质一:观察情境,思考朋友的付出(提醒、分享),回答问题,结合自身经历说 “朋友在我难过时安慰我”,理解 “亲密的关系”。 2. 特质二:分析马克思与恩格斯的案例,思考 “心灵沟通与志同道合”,分享自己与朋友 “因都喜欢画画成为好友” 的经历,理解 “心灵的相遇”。 3. 特质三:对比案例中的双向付出,小组讨论 “自己为朋友做过什么,朋友为自己做过什么”,总结 “平等双向” 的内涵。 1. 通过情境、案例与教材结合,层层递进解码友谊特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2. 每一个特质都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增强知识的实用性与代入感,突破 “心灵的相遇” 这一难点; 3. 小组讨论与案例分析结合,提升合作探究与逻辑思维能力。
4. 拓展延伸:正确对待友谊的阶段性 1. 分享闻一多与臧克家的友谊故事,提问:“他们的友谊从师生到知己,人生不同阶段友谊可能变化,大家有没有‘以前的好朋友现在联系少了’的情况?该如何对待?” 2. 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点 “朋友见证成长,有些陪一程,有些伴一生”,组织学生讨论 “怎样不辜负每一段情谊”; 3. 总结:珍惜当下友谊,尊重友谊的变化,感恩每一段陪伴。 1. 倾听故事,回忆自己的 “阶段性友谊” 经历,如 “小学好友现在分开,但依然感谢曾经的陪伴”;2. 小组讨论 “如何对待阶段性友谊”,如 “即使联系少,也要记住朋友的帮助,遇到时主动问候”,并分享讨论结果。 1. 结合名人案例与学生实际,引导学生理性看待友谊的阶段性,突破教学难点; 2. 培养学生感恩与包容的心态,树立 “珍惜每段情谊” 的观念,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5. 课堂小结与练习 1. 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知识:友谊的建立→友谊的体验→友谊的三大特质→正确对待友谊; 2. 展示 PPT 中的课堂练习题(如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体现友谊的什么特质”),让学生独立完成;3. 核对答案,针对错误率高的题目(如 “友谊能否超越一切条件”)进行补充讲解。 1. 跟随教师梳理知识,构建本节课知识框架; 2. 独立完成课堂练习,核对答案后,针对错题记录知识点,如 “友谊能超越物质等,但不能超越原则”。 1.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系统认知; 2.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习效果,查漏补缺,巩固重点知识。
五、板书设计
友谊的真谛
一、友谊的建立与体验
建立:共同学习生活→从陌生到熟悉
体验:欢笑与泪水、甜蜜与苦涩
二、友谊的真谛(核心特质)
亲密的关系:理解、信任、关心、温暖
心灵的相遇:超越物质 / 背景,志趣相投
平等、双向:互帮互助、共担共享
三、友谊的作用与对待
作用:见证成长、互相成就
对待:珍惜每段情谊,接纳友谊变化
六、教学反思
优点:- 本节课以学生生活经历为起点,通过情境、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抽象的 “友谊特质” 具象化,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度。- 教学环节逻辑清晰,从 “唤醒记忆” 到 “探究新知” 再到 “巩固应用”,层层递进,重点突出,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构建知识体系,突破 “心灵相遇”“友谊阶段性” 等难点。- 核心素养的渗透较为自然,如通过案例分析培养道德修养,通过讨论 “友谊变化” 塑造健全人格,实现了知识目标与素养目标的融合。
不足:- 小组讨论环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部分小组讨论过于深入,导致后续练习时间略显紧张,影响了个别学生的答题质量。- 对 “友谊与竞争” 的拓展不够充分,虽然通过练习题进行了讲解,但未结合更多学生身边的竞争案例(如考试竞争、比赛竞争),部分学生对 “竞争不伤害友谊” 的理解仍停留在理论层面。- 对学生的个性化反馈不足,在学生分享友谊经历时,未能针对每个学生的案例进行深入点评,可能错失了深化情感教育的机会。
改进方向:- 优化时间分配,在小组讨论前明确 “5 分钟讨论 + 2 分钟分享” 的规则,安排小组长把控时间,确保教学环节有序推进。- 课前收集学生身边 “友谊与竞争” 的真实案例,课堂中加入 “案例辨析” 环节,让学生结合具体事例分析如何在竞争中维护友谊,提升知识的应用能力。- 提升个性化反馈能力,在学生分享时做好记录,针对典型案例(如 “朋友间的矛盾化解”)进行点评,引导其他学生从中学习,增强情感共鸣与教育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