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先秦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古代史——先秦 课件(共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中国古代史(远古—1840年)
中华文明起源:先秦(远古—前221年)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秦汉(前221—220年)
民族大迁徙、大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220—589年)
统一多民族的发展(民族大交融、大发展):隋唐(581年~907年)
民族联系更为持久和稳定,互相交融:宋元(960~1368年)
版图逐渐定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更趋稳固:明清(1368~1840年)
中国古代史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4课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 见单元导语
先秦时期
秦汉时期
先秦——中华文明的起源(170万年前—BC221)
元谋人、北京人
采集渔猎文明
用火 迁徙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夏朝建立;
世袭制;
二里头遗址
商朝建立;内外服制度;殷墟、甲骨文;青铜器
西周建立;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国人暴动;共和行政;犬戎破京;
剧变?转型?
①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群) 距今年代 名称 发现地点 社会生活
约170万年 元谋人 云南元谋 打制石器、渔猎采集、群居生活、用火 穴居
约70-20万年 北京人 北京周口店 ②新石器时代(氏族社会) 距今年代 文化名称 分布区域 代表成就 社会生活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 彩陶、粟、黍 母系氏族,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南稻北粟)、畜牧业、刀耕火种;共同劳动,成果共享;筑屋定居;南方巢居,北方半穴居。
大汶口文化 黄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 长江下游 稻 蚕 猪 狗 距今约5000年 龙山文化 黄河流域 黑陶 父系氏族,私有制、阶级分化;陶器汲水灌溉;陶纺轮;制陶坯车,
红山文化 辽河上游 玉器、祭坛和神庙; 良渚文化 长江下游 ③从部落联盟到万邦时代:
传说记载:三皇五帝——从黄帝、炎帝部落联盟到尧、舜“禅让”
考古实证:龙山文化 陶寺遗址——都城宫殿、天文建筑、礼器等
结论:国家初始形态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出现了交换,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必2)
一、原始社会
1、按劳动工具材质(生产力水平)分: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打磨石器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以前)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万年至4000年左右)
打制石器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2、按照社会组织(生产关系)阶段发展特征分:
①原始人群:
②母系氏族社会(旧晚):
③父系氏族社会(新晚):
①大河附近、平原地带、
分布广泛
②起源早、多源(元)性
③逐渐朝着多元一体、
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两个阶段的人类生活场景有哪些不同?
从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和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看,中华文明起源有什么特点?
距今约1万年
加深理解
3、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生产力的发展
剩余产品产生
(私有制产生)
贫富分化

上层(统治者)
下层(被统治者)
阶级矛盾
设立公共权力
政府、军队、文字
为掠夺剩余产品
部落战争

争夺财富和权力
早期国家
(生产关系变革)
阶级出现
旧石器时代(打制)
新石器时代(打磨)
农耕
畜牧
1.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
2.促进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3.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归纳:原始农业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或影响?
4.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
部落联盟
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
(奴隶社会)
三皇五帝传说时代
万邦时代(陶寺遗址)
BC2070禹建立夏朝
王位禅让-世袭制
家国一体(家天下)
聚族而居,对夏部族直接统治
对地方其他部族间接统治
二里头遗址可能是
《夏小正》
国家机构更加完善
商王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
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
成熟文字“甲骨文”
干支纪日法
王权与神权结合
牧野之战
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结构
“何尊”目前所见中国一词的最早实 物见证
“国人暴动”与“共和行政”
商周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从生产力来看:青铜时代 从生产关系看:奴隶社会
二、奴隶社会
夏商西周时期(约前2070-前771年)
领域分类 发展概况
政治 制度政策 世袭制、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世官制;原始民主;
阶级矛盾 奴隶主贵族V平民、奴隶;君主V贵族;
内外政局 天下共主,方国(封国)林立,王朝松散统一,民族对外
法律教化 《禹刑》;《汤刑》;《九刑》、“敬天保民”
经济 农业 主要生产部门;使用木石骨蚌材质,青铜少;刀耕火种;集体劳动;
手工 青铜铸造是主要部门,种类繁多;青铜作坊中发现“范”;建筑;
商业 商人、贝币、借贷纠纷、出现契约、商周城市营建形成制度;
政策 井田制、工商食官;关税制度;
文化 思想教育 君权神授、天下一家;周礼;官府垄断教育;
文史科技 甲骨文、金文;青铜艺术(何尊);夏小正、干支纪日法等;
禅让制:
原始社会后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民主制的特征。
王位世袭制: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
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创立,
內外服制: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一种松散联盟,方国联盟具有松散性、独立性。
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
分封制:
西周为巩固统治,形成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分封制的对象是王族、功臣、先代帝王的后代;权利、义务; 影响: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稳定了政治秩序,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传播了周文化,与宗法制相互补充,解决……方面的冲突与矛盾。(纲要上p6) 但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
宗法制: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纲要p7)
加深理解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点
①王位世袭,神权色彩浓厚(占卜、祭祀)
②血缘与政治紧密结合,家国同构,等级森严(奴隶主贵族政治、分封制、宗法制)
③中央权力逐渐加强,但尚未实现高度集权(从内外服到分封)
④具有原始民主传统(或原始民主遗存);
政治
①农业经济为主,奴隶主土地国有,农夫集体劳作,“刀耕火种”
②青铜铸造发达(大量青铜器)青铜农具极少
经济
①成熟文字(甲骨文,金文)
②开始形成统一的心理文化认同(华夏文化 炎黄子孙)
文化
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青铜农具极少【铜资源在当时较为稀缺,铜资源主要用来铸造贵族使用的青铜食器 乐器 酒器及兵器等。很多铜矿位于南方,从采矿(在南方)到铸造青铜器(在北方),体现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加深理解2:
春秋战国时期(大变革)(前771-前221年)
领域分类 发展概况
政治 制度政策 分封制、宗法制瓦解;中央集权、官僚政治确立
阶级矛盾 农民、新兴地主阶级V奴隶主贵族;士阶层崛起
内外政局 周王室衰落→卿大夫夺权、诸侯混战→局部统一;民族交融
法律教化 郑国子产“铸刑书”;儒法(礼治法治)之争
经济 农业 铁器牛耕、水利;公田→私田→农业家庭式劳作、精耕细作;
杠杆提水
手工 分工更加细密;冶铁等;工商食官被打破;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 自由商人、工商业城市;铜铸币、货币信贷
制度政策 废井田,确立土地私有;赋税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文化 思想教育 华夏认同;老子、孔子和百家争鸣;私学兴起;中华文化
文史科技 《六经》;扁鹊四诊法、针灸
三、社会转型
①列国纷争
A.东周: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逐步瓦解。
B.前770年至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得名于孔子的《春秋》。周王室衰微,齐、晋、楚、吴、越等诸侯大国先后称霸,史称“春秋五霸”。
C.前475年至前221年为战国时期。卿大夫夺权(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通过兼并战争,逐步形成秦、齐、楚、燕、韩、赵、魏“战国七雄”。前256年,秦灭周王室。
②华夏认同:
A.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尊王攘夷”;各族在频繁往来中也产生了华夏认同。B.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范围扩大。
③中国第一部成文法: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的“铸刑书”。
④社会变革(商鞅变法):
A.历史背景: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急剧变动。
政治上兼并战争,卿大夫夺权,分封制和宗法制动摇;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各国变法--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
B.措施和内容(前356年):经济上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县制;社会上拆分家庭,什伍连坐。
C.影响:打击贵族特权,加强君主权力;官僚制取代贵族制,推动了社会转型。
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使秦国实现富国强兵,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
⑤社会经济发展:
A.农业:
生产力--铁犁牛耕的推广;都江堰、郑国渠、芍陂等水利;杠杆提水。
生产关系--土地私有,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B.手工业:
冶铁技术、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C.商业和城市:
货币--各国分别使用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等铜铸币。
信贷--实物借贷形式已经比较普遍,货币信贷出现。
城市--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
⑥孔子和老子:
A.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道德准则--仁、礼等。
政治主张--为政以德,提倡人治;顺应民心,爱惜民力。
文化教育--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整理《六经》;主要言论记录在《论语》。
B.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
哲学思想--认为“道”为世界本原;提出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⑦百家争鸣:
A.历史背景:
社会大变革(经济、阶级关系);争霸需要(招揽人才,士人活跃)
B.代表人物及主张:
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荀子--性恶论;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
道家:庄子--逍遥自在。
阴阳家:邹衍--“相生相胜”理论(中国古代对自然界朴素的科学认识)。
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
法家:韩非--人性恶,提倡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C.意义:
是春秋战国经济、政治变革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为新兴地主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基础;成为中华思想文化源头,影响深远。
⑧德治与法治之争:
儒家思想不适用兼并战争实际,不为诸侯国君接受。法家思想既满足君主专制;又带来富国强兵;各国据此开展变法运动;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特点、价值、世界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⑴重视以人为本:
社会伦理: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孔子“仁者爱人”。
政治伦理:民本思想。管子、孔子重民意、民情,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⑵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表现:商朝人祭天地、祖先。老子的“道”追求天人合一;荀子“天行有常”等。
影响: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先秦诸子:孔子、墨子、孟子等以天下为己任;儒学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后世士大夫:张载、范仲淹、文天祥、顾炎武等,都有家国情怀的体现。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表现:周公“敬德”;孔子“为政以德”;墨子“尚贤”;孟子“尊贤”。
影响:促进社会大变革;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5)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战国:孟子“富贵不能淫”;屈原的“吾将上下而求索”等。
(6)主张和而不同:
提出:西周末年太史伯提出不同事物间的“和”。
阐释:孔孟提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强调“人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2.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⑴对民众:其道德伦理、价值标准,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⑵对国家: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推动社会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借鉴。
春秋时期:
(1)政治秩序:西周分封制受到严重冲击,周天子权威下降。但传统政治秩序(如“天下共主”、嫡长子继承制等观念)仍发挥着重要影响。
(2)诸侯国数量:争霸战争频繁,诸侯国明显减少。
(3)民族关系:春秋时期,中原诸侯国因
社会发展程度高于相邻的戎狄蛮夷(山戎、
北戎、赤狄、楼烦、林胡等),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4)南北交流:争霸战争中,很多是北方诸侯国与南方诸侯国之间进行,比如晋楚争霸、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北上争霸,这推动了南北方之间的碰撞与交流。但整体上来说,北方诸侯国实力更强。
(5)局部统一:春秋时期大国吞并小国,推动了局部统一,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加深理解1:
(1)诸侯国数量:兼并战争 进一步变少—“七雄”。
(2)长城:出现了大量的防御工事——长城。这说明兼并战争更加剧烈,同时民族交融进程加快(战争也是促进民族交融的一种重要方式)。
(3)民族:北戎 赤狄等消失,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
(4)你能从长城和大型水利工程的修建中悟出点什么历史知识?
为什么要?
为什么能?
战国时期:
加深理解2:
小结: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
1.经济大发展
(1)生产力:铁器、牛耕的使用。
(2)生产关系: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始形成。
2.政治大动荡
(1)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各国变法,富国强兵。
(2)国家处于大分裂时期,但大国在争霸战争中相互兼并,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
(3)新兴地主阶级成长,由奴隶主贵族政治向封建官僚政治演变。
(4)促进了新旧体制的更替,分封制逐渐崩溃,开始出现郡县制,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3.文化大繁荣
(1)礼乐制度崩溃,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2)在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础。
(3)春秋后期私学兴起,平民阶层加入了知识分子队伍,在天文、医学、文学、艺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
4.民族大交融
华夷观念削弱,出现华夏认同观,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交融。
分封制的弊端,诸侯掌握封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大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铁制农具更锋利坚固,使更多的土地被开垦开发利用,私田不断增加
25.(2023全国甲卷)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地兼并程度
C.人口自然增长
B.经济发展水平
D.移民流入数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