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一轮复习课件(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第27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相关选必)
融通链接
选1
选2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第4课(中国历代变法与改革)第7课(近代以来中国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10课(当代中国的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第9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③主要
内容
④意义
阶级斗争→现代化建设,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②重新确立
③审查解决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历史遗留和一些重要领导人功过是非问题
①工作中心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
①背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强调……否定了……重新确立了……纠正了……,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②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划时代)
瑞雪兆丰年,飞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见的大雪天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给严冬带来了春天的讯息,奏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春之序曲。会议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的工作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自此以后,中国人民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不断向前迈进。
改单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2021年,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摘编自《改革开放史》等
根据材料,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
意义: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例: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①拨乱反正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如何保持社会政治安定?
推动:平凡刘少奇冤案
内容:
(2022.6·浙江高考·14)新华社北京某日讯:“一九七七年全国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到今天为止已经胜利结束。广大人民赞扬这次高校招生考试……(是)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广开才路的盛举。”这场“冬季里的春闱,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恢复高考制度是邓小平同志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在当时是(  )
A.拨乱反正的一个重要标志 B.“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C.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指导方针 D.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
A
例: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①拨乱反正
②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
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如何保持社会政治安定?
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实践证明,保持必要的社会政治安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我们的国民经济就高速度地、稳定地向前发展,反之,国民经济就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倒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①拨乱反正
②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③1982年《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阶段
原则: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如何保持社会政治安定?
背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恢复和发展
内容: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
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及地位:
问题:观察两部宪法的结构有何不同?为何要这样改动,反映了什么问题?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
我们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先有公民的权利才有根据公民的授权产生国家机构。这一变动表明我国对保障公民权利的高度重视,也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入新阶段。
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融入世界
改革开放的进程
对内改革
对外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改革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步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过渡)
改革开放的进程——政策支持
1978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82年 中共十二大
1987年 中共十三大
1992年 南方谈话
1992年 中共十四大
1997年 中共十五大
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在开幕词中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命题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设“三步走”发展战略。
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
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把依法治国的目标由“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改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改革开放的进程——政策支持
1999年 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重大战略
2002年 中共十六大
2007年 中共十七大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写入宪法
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西部大开发、“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等重大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①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对内改革
特点:坚持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名称 核心内容 影响
土地改革 农民土地私有制 调动农民积极性
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农业合作化 土地公有 调动农民积极性
人民公社化 一大二公 挫伤农民积极性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 农民个体经营 调动农民积极性
【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有何启示?
启示:制订经济政策必须依据国情,实事求是,符合经济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①农村: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对内改革
特点:坚持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城市:a 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原则:逐步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
b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c 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③体制: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①农村: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对内改革
特点:坚持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在农村改革的同时,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也开始起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从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大中型国营工业企业活力,成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
——选择性必修一图册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①农村: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对内改革
特点:坚持公有制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b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②城市: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主要内容进行试点;
1984年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多种经济也发展起来;
1992十四大以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企改革。
b 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c 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实推进,各项便民、惠民、利民举措持续实施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单一公有制
计划经济体制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计划经济:是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由国家通过行政指令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也被称为指令性经济。
市场经济: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强弱的变化来自然调整资源配置,实现主动和调节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
③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
(2024·湖南卷)1993年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1050.9万公顷,比1978年减少1007.8万公顷。农村社会商品的零售总额达到6417亿元,比1978年增长6.9倍。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经营体制改革的推进
C.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D.乡镇企业的大量出现
(2024·安徽卷)1986年6月17日《光明日报》报道:湖南某国企—副总工程师,因工作不顺不辞而别,欲入职以高薪相邀的江苏某乡镇企业;在经历诸多波折后,他最终被湖北某偏远山区县委书记“用事业吸引人,用工作挽留人,用诚意感动人”的做法打动而入职当地企业。这体现出( )
A.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B.私有制经济有效补充公有制经济
C.改革开放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D.经济体制改革拓宽人才流动空间
B
D
例. 图3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 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 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B
改革开放的进程——实践推进
2.对外开放
①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形成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④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更深层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
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⑤举办世博会、广交会、进博会
教材P177思考点: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我们要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改革开放这条正确之路、强国之路、富民之路,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例: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例. 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 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 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 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 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C
例. 2004年7月,“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活动在南非开幕。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中国组派多个艺术团赴11个非洲国家访问演出。这是中国在非洲大陆首次举办的大规模、综合性中国文化活动,是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的重要举措。这一活动( )
A. 是中国重视发展周边关系的具体实践
B. 掀起了中国与非洲国家的建交高潮
C. 是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部分
D. 有利于“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
C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超高速增长的核心是制度变革,这一制度变革使中国经济从改革前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目前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经济改革选择了一条渐进式的改革道路。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84年在农村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城市体制增量改革全面推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了“体制外市场化”阶段。1992年至今,中国进入了一个整体协调改革时期。……渐进式改革道路可以说是理论和实践互动的产物,其中增量改革、试点推广、改革和开放互相推进都具有开拓性。
——摘编自张平、楠玉《改革开放4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革》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从“制度变革”的角度,概述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基本进程,并概括改革开放在当代中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地位。(8分)
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意义
例:
材料一 改革开放大事记—1984年(部分)
1月 邓小平第一次视察经济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4月 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5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写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
10月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2月 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1)1984年是改革开放进程中重要的一年。根据上表所列资料及所学知识,概述这一年我国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重要变化。(6分)
(1)政治:“一国两制”构想进入实践阶段;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国有企业;沿海城市的开
放,有力地增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国民经济的活力;
科技:空间技术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例:
材料二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制度创新”是发展引擎,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试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的改革都是从“试点”开始探索,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最后上升为总体性的制度成果,在全国大范围铺开。这种方式把改革自上而下的战略部署与基层自下而上的创造积极性结合起来,集思广益,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保证社会的稳定。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指出农村和企业经济体制改革有哪些“制度创新” (4分)
(2)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例:
理论 核心 解决主要问题 地位
邓小平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届四中全会开始)
科学发展观 (十六大开始)
邓小平
①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②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①指引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②在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
①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
①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②十六大上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胡锦涛
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①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成果;②十七大写入党章,十八大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
(2023·海南高考·9)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D
学习聚焦(P17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结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例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