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4张PPT)政治智慧——中国古代的社会治理二轮专题复习系列之专题二1.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2.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4.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理·核心知识1.德治与法治法律与教化都是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维护君主权威,维持统治秩序。通过地方教化有助于维不礼法结合是中华法系的基本特点。护基层秩序稳定,巩固统治。法律与教化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2.户籍与赋税编制户籍、征发赋役是中国古代地方治理的核心职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赋役制度逐渐从以人头税为主转向以财产税为主,封建国家对居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3.民族与对外关系秦汉、隋唐、元明清都加强了对边疆的管理,边疆治理与民族关系密切相关,推动民族交融与发展。4.变法与改革改革或变法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之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国家治理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对历史产生了重大作用。【主题线索】【知识网络】主题1 古代中国的法治与教化考情统计 1.唐朝的法律与教化[2023·浙江1月选考,23(2)]2.明清时期儿童的教化(2024·浙江6月选考,4)命题展望 (1)知识角度:德治与法治;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2)综合考查:能够联系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以及不同时期的政治制度,思考法律教化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3)素养考查: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法律与教化都是中国古代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通过法律维护君主权威,维持统治秩序。通过地方教化有助于基层秩序稳定,巩固统治。法律与教化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先秦 (夏商周) 德治与法治的思想起源 德治:西周统治者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法治:《左传》记载2,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周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春秋早期 德法之争 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并出现成文法德治:郑国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法治:晋国叔向发对子产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春秋战国 德法进一步之争学派 核心观点 代表 治国思想儒家 人性善,主张德治;主张通过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 孔子 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③不过度消耗民力孟子 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仁者无敌 ③民贵君轻法家 人性恶,主张法治 商鞅 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颁行法令,奖励耕战)韩非 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守法令秦汉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在法律实施上,坚持轻罪重罚,严刑酷法。 汉:汉承秦律,制定《九章律》。 秦、汉政府都颁布了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 法律 律令儒家化:1.原因:汉武帝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实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3.影响: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教化 重视家训唐朝 法律 律令儒家化的完成:法律成熟并提倡礼治和基层教化。特点: 律删繁就简;礼法结合的典范唐高宗: 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并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礼法结合的典范。)礼治和教化 提倡礼治:《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现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者;推广家训: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宋朝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教化 1.理学兴起,社会广泛传播、深入族规家训。朱熹《家礼》《小学》成为家庭和幼儿行为规范。2.乡约教化:北宋吕大均《吕氏乡约》,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元朝 法律 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 法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重修《问刑条例》,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教化 乡约逐步带有强制力:明太祖《六谕》,包括禁约;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违反要受处罚或治罪清朝 法律 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教化 1.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2.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时代 法律 教化 礼法关系夏商西周 禹刑、汤刑、九刑 礼不下庶人 夏商:重刑轻德 西周:礼乐制、敬天保民春秋战国 成文法诞生,法家思想盛行 礼崩乐坏,儒家德治思想秦 秦律,严刑峻法 焚书坑儒,以法为教 汉 《九章律》,《二年律令》 独尊儒术、以经注律魏晋 以经注律,律令儒家化 唐 《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 大唐开元礼 宋 《宋刑统》《天圣令》 《吕氏乡约》《家礼》等元 司法实践中援引唐律 明 《大明律》、律例合编 明太祖六谕清 《大清律例》 圣谕十六条、《圣谕广训》 礼法分野礼法对立德主刑辅礼法合一约律分立约律合流【归纳总结】中国古代法律和教化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 先秦至隋唐的礼法结合(1)演变董仲舒“春秋决狱”、“引经注律”汉 朝先 秦刑附于礼荀子“隆礼重法”(2)评价:维护统治秩序的同时蕴含民本思想。材料:礼法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被认可的协调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规范,其中也蕴含了人权保障的理念。孔子提出统治者要以仁爱治理天下,实行仁政和德治。孟子也认为:国家的根本是人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点在唐律中得到了体现。《唐律疏议》规定执行法律的官员若滥用刑法、拷打犯人,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拷打犯人致死的要受到徒刑两年的刑罚,这种规定使得罪犯的生命不会被随意剥夺,从法律上保障了罪犯的基本人权。——陈楠《唐代礼法结合对当代法治思想的影响》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纳礼入律”《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唐 朝维护封建礼教、巩固儒学正统内涵: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其本质是人治。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 宋朝至明清的基层教化约束力增强,乡约与法律合流,维护地方秩序,巩固统治。从“士人自发”到“统治者重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古代中国的法律特点①以刑为主,诸法合一:中国封建时代的法律始终以刑法为主,民法、诉讼法、行政法诸法合一,民刑不分。②德主刑辅,以礼入刑,礼法并用:儒家思想对古代法律影响深刻。③法有等级,法外特权:封建帝王首先享受法外特权,其次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在不危害皇权的前提下,一定程度上享受法外特权,具有浓厚的人治色彩。④维护皇权、维护封建统治;司法从属于行政:司法权附着于行政权。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中国古代的教化途径和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我国古代实施社会教化基本上采用的是儒家提倡的“上行下效”。2、设官教民3、依靠家训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4、利用儒学经典教育与通俗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注重学风(学校教育)与世风的密切关系:与学校教育直接有关的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中国古代的乡村教化——演变趋势①由以民间性自治组织为主演变为以政府主导为主。②以地缘性乡约组织为主,宗族性乡约组织为辅。③社会基层的自治组织演变为里甲、保甲等基层管理组织。④宣讲内容由劝善惩恶、治安防御的道德教化演变为宣讲“圣谕”,与法律逐步趋于合流(中央集权延伸到乡村教化领域)。⑤乡约组织机构日益健全、活动逐步趋于规范。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代 概况先秦 《荀子》:“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礼”赋予“法”的刚性,才能确保“礼”规范社会秩序和人行为的功能充分发挥。汉代 春秋决狱,“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唐朝 《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法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宋朝 《宋刑统》将“八十以上及笃疾的死罪”改为“不死”,将其移至僻远小郡,并“给驴发遣”,免其老疾之苦。清朝 《大清律例》:“以德教化,以刑弼教”,要求立法用刑宽严适中。根据表格内容提取主旨,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小农经济的性质决定了封建国家强调“礼”,注重秩序构建;中国封建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重视血缘亲情;儒家思想自汉代以后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德主刑辅,礼刑互济,对巩固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等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使得礼法并重逐渐成为封建社会治国的主流模式,重刑主义色彩逐步消退,立法上宽严适中,公允平缓,体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总之,受经济、思想和政治统治的需要,礼法并重逐步成为统治者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重要工具。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古代基层治理古代县以下的地区关于基层组织设置、基层管理制度、基层百姓救济和保障机制等各项管理活动的总称。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基层治理一、中国古代的法治教化主题2 古代中国的户籍制度、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考情 统计 1.明清时期的户籍制度(2024·浙江1月选考,16)2.魏晋至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2023·浙江6月选考,22(1)]命题 展望 (1)知识角度:中国古代赋役制度、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演变的原因;基层组织的起源与演变以及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2)综合考查:联系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赋役制度的关系,从社会治理的视角、制度变化与创新的视角进行考查(3)素养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重点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以户籍管理与基层组织构建为基础,两者有区别又密切相关,户籍的建造与管理一般以基层组织为单位进行,既保证赋役征发,也维护社会稳定。朝代 内容战国时期 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公元前375年,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秦朝 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汉朝 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隋唐时期 (1)隋“大索貌阅”,重新核定户籍。(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宋朝 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元朝 按职业将户口类型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站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明朝 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户籍册称“黄册”清朝 (1)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乾隆年间,户籍永停编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一、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 编户齐民编户:以户为单位来管理人民;齐民:所有人都是国君的臣民(1)演变放松对户籍的控制清朝秦汉至明西汉正式实施“编户齐民”制度,将人民统一纳入国家管理之下。历代基本沿袭,加强对户籍的管理。(2)影响材料:编户齐民并非一般意义的人口信息制度,而是确立国家责任的重要机制。通过编户齐民,国家重新界定了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也重塑了社会基层的组织方式,为构建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创造了条件。——《编户齐民与中国“大一统”国家形态的构建》国家人民直接管理控制保障兵源充足,增加财政收入推动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向国家承担赋役为了加强对人口的控制,实现富国强兵,各诸侯国开始编排民户战国时期朝代 时代环境 户籍制度变迁战国 诸侯割据,实现富国强兵的要求 大规模编排民户,加强对人口的控制秦汉 大一统国家的建立 编户齐民,掌管全国户籍,加强对全国的控制魏晋 北方战乱频繁,人口流动大; 豪强地主隐匿人口 黄籍和白籍;户籍散乱,户籍和人口不实隋唐 结束分裂动荡,重新大一统; 均田制和租调制的实施 重新核定户籍,管理更严宋代 商品经济繁荣,不抑兼并 主客分籍,客户比重大元明 恢复战乱破坏的经济 以职分籍,加强管理,恢复生产清 赋税制度的变革(摊丁入亩) 逐步放松对户籍的管理█ 结合时代环境变化理解户籍制度的变迁基层组织形态 基层社会治理秦汉至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 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秦汉唐宋 【乡里制度】明清 少数民族 三长制:百姓五家为邻,设邻长;五邻为里,设里长;五里为党,设党长。职责包括检查和审定户口、征发赋役,办理一般民事诉讼 猛安谋克制:女真民户,每三百户编为一谋克,十谋克编为一猛安。他们平时耕作,战时出征。猛安,意为千、千夫长,是部落单位;谋克,意为百、百夫长,为氏族单位。后发展为军政合一的地方基层组织 【乡里制度】乡有三老,里设里正,亭有亭长。【乡里制度、村坊制】以百户为里,设里正;五里为乡,城内设坊,郊外设村,设坊正、村正。【里甲制】十户为一甲,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设甲首、里长。【什伍制度】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邻保制度】以四家为邻,五邻为保,相互监督。【十家牌法】十家总编为一牌,轮流收掌查看。由【里甲制】到【保甲制】。十户为牌,设牌长;十牌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保甲制】十户为甲,设甲长;十甲为保,设保长。二、 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原因 (1)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灾害发生时,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社会救济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有利于维护统治 实施者 措施 侧重点政府(主体) 社会救济优抚政策 民间组织救济 (辅助)①汉朝建立常平仓制度(积谷备仓,调节粮价)②隋唐既重视官方储备(官仓),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官仓救大灾,义仓防小灾”,后世义仓、社仓普遍。( 南宋朱子社仓)对象:老弱贫苦等弱势群体①皇帝赏赐:秦汉赐高龄老人鸠杖;明初优抚高年平民(米酒肉)②设专门收容机构:唐朝开始,如唐-养病坊、宋-福田院、元-众济院、明清-养济院重点在救灾,核心在保证粮食供应提供日常生活中的赈济①宋朝以后,宗族内部救助活动兴起。宗族通过设立族产资助族中贫困者。如北宋范仲淹创设义田,赈济族人。(理学影响)②明清时期,慈善组织开始兴起,出现善堂、善会等机构宗族慈善组织作用:为民众提供了一定的生活保障,以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的进行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1)宗族势力强大,皇权与族权相结合,地方自治色彩鲜明。中国社会宗族内互助性非常强,宗族的稳定与社会秩序的安定相一致。宗族势力得到皇权的认可,使行政组织与宗族组织合而为一。(2)忠孝治理乡村,宗法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社会政治结构具有家国同构特征,家国意识反映在乡村政治文化中,就是忠孝治村。忠和孝作为两个重要的价值观,维系了乡村的政治秩序。(3)乡绅有限自治,官员治理与士绅管理相结合。乡绅作为国家的代理人,要帮助国家做事;作为乡村的代表,需要维护村民的共同利益。乡绅是和“士”阶层联系在一起的,入庙堂则为士,出庙堂即为绅。古代乡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点课堂总结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逐渐减弱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政府为主体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赋役关于国本民生,中国古代普遍重视赋役制度的适时变革。赋役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维系统治的工具。时间 内容 秦汉时期 田赋 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汉景帝改为三十税一人头税 (1)秦朝向人民征收极重的口赋。(2)汉朝人头税分口赋、算赋。汉朝还征收财产税徭役 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隋朝 隋朝主要向民众征收租调役 唐朝 租庸调制 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租、调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缴纳一定的绢或布来替代徭役两税法 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支出确定赋税总额,然后将总额分解到各地,按田亩征收地税,按人丁、资产征收户税,分夏、秋两次征收宋朝 (1)宋承唐制,征收两税,但附加税繁杂多变,往往超过正税数倍。宋朝除了征收类似唐朝的庸一样的代役金外,还经常再派发各种徭役。 (2)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缴纳免役钱、助役钱,官府募人代役 元朝 元朝基本上沿袭唐朝的租庸调与两税法。元朝在税粮外又增加“科差” 明朝 明初赋税分夏税、秋粮两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麦实物。正统年间,江南部分税粮折银征收送赴北京,称“金花银” 一条鞭法 内容:明朝后期,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意义: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清朝 (1)1712年,康熙帝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2)雍正帝将这笔丁银分摊到田赋中,称“摊丁入亩”。从此,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约2 000年的人头税彻底废除,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 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朝代 赋役制度 发展趋势秦汉 田赋、人头税(口赋)、 徭役(更卒/正卒/戍卒)魏晋--隋 租调制 唐朝 初期 租庸调制 中期 两税法 宋 两税法、募役法 元 租庸调(北)、两税法(南) “科差” 明朝 初期 两税法 正统 金花银 后期 一条鞭法 清 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 摊丁入亩 (雍正) 1.征税标准:人丁为主 土地、财产为主(以两税法为标志) 取消人头税(以摊丁入亩为标志)2.征税内容:实物地租为主 货币地租为主(以租庸调制、一条鞭法为标志)3.征税种类:繁杂 简单(以一条鞭法为标志)4.征税时间:不定时 定时(以两税法为标志)5.徭役:必须服徭役 纳绢布代役(以“庸”为标志) 折银代役(一条鞭法为标志)▲反映出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租庸调制男子 女子 奴婢北魏 露田80亩+桑田20亩 露田40亩 每三人一亩隋 口分田80亩+世业田20亩 隋世祖即位后废止 废止唐 口分田80亩+永业田20亩 田亩税(租):粮食人头税(调):帛或布庸:用帛或布代徭役评价:①积极:改变了混乱的赋税,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保障政府赋税收入②消极:租庸调制的基础是均田制,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坏,这种以人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就无法维持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转变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2:两税法户无主客(有无户籍),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男子年龄),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 ——《资治通鉴》内容:①户不分主户和客户,以当时的居住地,编入户籍;②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纳钱), 按田亩缴纳地税(米粟)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④中央根据财政支出定出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⑤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影响:①积极: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②消极:由于土地兼并严重、长期不调整户、官吏腐败盘剥等原因,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3:张居正:一条鞭法差役合并田赋合并赋役合并合并编派核定税额摊丁入亩征收期限合并合并征收征收管理合并粮户缴纳粮银官收官解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1)背景:(2)内容:①商品经济发展;②白银流通量增加;③土地兼并及统治危机①赋役合并,一概折银,即不但赋税折银征收,而且役也改为丁、田共同承担,折成银两,统一征收。②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从税银中拿出一部分统一雇人。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租庸调制 两税法征税标准 人丁征税项目 田租、户调、 力役、杂税等征税次数 旬输月送征税对象 无地、少地农民人丁、资产户税、田税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推动商业发展简化税收名目固定征税时间防止肆意加征缓和社会矛盾扩大收税对象,增加财政收入从“舍地税人”到“舍人税地”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一条鞭法:将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征收,按田亩多寡征税,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简化税收名目,减轻人民负担抑制土地兼并放松人身控制促进商业发展推动白银货币化摊丁入亩:把人头税并入田亩进行征收,不再征收人头税(用人头税的固定总额除以田地总亩数,就是每亩田要交的人头税)。彻底废除人头税,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康熙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演变趋势 征税标准 人丁——资产(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人头税)征税形式 实物——货币(一条鞭法开始征收白银)赋役关系 严格分开——输庸代役(租庸调制)、纳银代役(一条鞭法)征税时间 不定时——定时征收(两税法)赋税种类 不断简化(两税法、一条鞭法)影响 保障国家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逐渐放松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维系封建统治,保障政权稳定等。 赋税制度的变革本质上体现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适应,同时反过来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 █ 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及影响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不同点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土地 产权 政府对民授田,土地不可买卖 政府不再授田,土地自由买卖 土地可以买卖征税 原则 税额固定,人们较有预算 税额不定,符合实际 以田地多寡定征收量征税 项目 分田赋、力役和供品,税项分明 分户税和地税,手续简化 赋役合并,取消力役,由政府雇人代役课税 对象 有主户、客户之分,迁徙后仍须向原籍缴税 无分主户、客户,一律在定居地登记,按贫富财产多少缴税 由丁、田分担征税 次数 每年征收一次 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 赋役合并,减少了征税次数课税 形式 以实物缴纳 以钱计算税值,再折交实物 由实物改为征银相同点 相对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都按土地多寡征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四、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202312诸暨】22.(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自先秦就开始编户入里,“里”的范围、功能与今天的社区相近,“里治”可被视为古代的社区治理样本。“里治”经历了里长官任制、里长职役制和里治官僚化三个阶段,越到后期,中央集权越得到加强。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是皇权下县的三条铁链,构成古代“家国政治”的制度基础,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 ——吴晓林《皇权如何下县:中国社区治理的古代样本》(1)简述乡里制度、户籍制度与赋税制度三者的关系。以明清时期为例说明古代基层治理呈现出皇权控里、绅权辅里、民治于里的结构。(6分)22.(1)关系:户籍编审的基础是乡里制度为代表的基层组织;乡里制度承担赋役征发的职能;户籍制度是赋役征发的依据。(3分)皇权控里:地方实行里甲制和保甲制,统治者借助严密的制度实现对里的掌控。绅权辅里:乡绅在推行乡约教化、保障民生、救济互助等方面起到了辅助作用。民治于里:通过皇权控里和绅权辅里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基层的自我管理与监督,维护了社会治安。(3分)主题3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情 统计 1.长城的价值(2024·浙江1月选考,25)2.中国古代的边疆治理(2023·浙江1月选考,3)3.清朝的民族关系(2020·浙江7月选考,8)4.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2024·浙江6月选考,2)命题 展望 (1)知识角度: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2)综合考查:掌握秦汉、隋唐至两宋、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的概况,理解民族交融的发展趋势;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3)素养考查:凸显对核心素养的考查,蕴含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素养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时间 民族关系 边疆管理 机构 措施 专门管理机构 其他措施秦朝 典客、典属国 北:逐匈奴、修长城 南: 南(征)抚夷越 无 北:置九原郡;南:置南海郡、桂林郡、象郡汉朝 大鸿胪 北方:匈奴,和亲-战争 东北:灭卫氏朝鲜,设汉四郡 西方:西域都护府; 东北:设护乌桓校尉 西部: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管理;边疆:屯戍政策魏晋 民族交融(原因: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南方经济的开发) 隋朝 礼部 鸿胪寺 北方:突厥、吐谷浑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顺隋朝 南:册封冼夫人;加强对岭南各族统治 无 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加强与流求联系唐朝 礼部 鸿胪寺 西北:东突厥归附,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西南:文成、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南:加封南诏王,南诏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 都护府:西北:安西、北庭;北方:安北、单于;东北:安东;南方:安南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等,加强管理;通过册封、和亲等形式密切与吐蕃、回纥、突厥、南诏、渤海等政权的关系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时间 民族关系 边疆管理 机构 措施 专门管理机构 其他措施宋朝 先后与辽(契丹)、西夏(党项)、金(女真)长期并立。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交融没有中断过。 元朝 宣政院 行汉法 ;四等人制 宣政院 设宣政院管理西藏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玙和琉球东北、云南设行省征发赋役明朝 礼部 鸿胪寺 提督四夷馆 北方:修长城、置“九边”;辽东、宣府、大同: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贸易;西藏:封西藏僧俗领袖,任用藏族上层人管理西藏;通过贡赐、茶马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奴儿干都司(黑龙江流域);羁縻性质都司(西藏) 东北、西北:设都司、卫、所西南:设土司清朝 理藩院 北方: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族控制。 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安置土尔扈特部; 西部:设西宁办事大臣(青海);驻藏大臣;册封五世达赖\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 理藩院 西南:“改土归流”东南:治理台湾,设府归福建东北:反击沙俄,签《尼布楚条约》地域 成就 具体表现东南 统一台湾东北 抗击沙俄西北 稳定新疆西南 管辖西藏改土归流巩固 统一 平定三藩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投降。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康熙前期,组织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册封宗教领袖: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改土官为流官,强化对西南各民族的管理1673年,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决定(原云南的吴三桂、广东的尚可喜和福建的耿精忠为藩王)。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平定,对于清廷来说,是巩固统一的重要标志。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夫余 乌桓匈奴羌、氐越夷西域都护府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匈奴护乌桓校尉秦朝汉朝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西晋五胡内迁北民南迁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文成公主安南都护府唐朝隋朝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北宋、辽、西夏对峙图(1111年)金、南宋、西夏对峙图(1142年)绍兴和议隆兴和议嘉定和议榷场贸易南北面官澶渊之盟仿宋建制庆历和议1140年郾城大捷1004年澶州之战1044年宋夏之战北宋南宋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元朝明朝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清朝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民族融合的基本途径和形式(1)民族迁徙:如魏晋时期“五胡”的内迁、三次大规模的北民南迁。(2)民族战争(表现为反对外族侵扰、平定分裂叛乱):如秦汉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宋朝与辽、西夏、金之间的战争;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的战争。(3)友好交往:如唐朝与回纥之间互派使节,北宋时期榷场(边境贸易)的设置。(4)政治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孝文帝改革,忽必烈改制等。(5)和亲与联姻:如西汉后期的昭君出塞,唐朝的文成公主入藏。(6)会盟与和议:如唐朝与吐蕃的“长庆会盟”,北宋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南宋与金国的绍兴和议。(7)册封授官:中央政权承认少数民族政权首领的统治,由中央册封官爵。如唐玄宗册封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明朝册封俺答汗为顺义王。(8)设置行政机构:如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管理新疆;明朝设立奴尔干都司管理东北。民族融合的影响(1)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强化民族认同,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2)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推动少数民族的汉化封建化(3)加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封建经济的发展朝代 对外交往先秦 以中原为核心的华夏文明与域外有广泛的交往交流汉代 ①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甘英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②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印度南部③对日本: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赐金印一枚隋唐 隋 ①西域:隋炀帝命裴矩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②赤土国: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唐 ①大食:造纸术西传 ②日本:派遣唐使来华;鉴真东渡宋元 宋 ①陆路交通阻隔,海路渐趋发达②泉州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元 海陆通道都顺畅;13世纪《马可·波罗行纪》明清 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贸易体系,是一种官方贸易的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尼布楚条约》、马戛尔尼访华)交往形式以和平为主;由开放走向封闭;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二、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主题4 中国古代的变法与改革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变法\改革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影响商鞅变法 (秦国) ①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 ②政治: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 ③文化:私学兴起,百家争鸣 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商鞅被车裂,新法依旧实行。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化;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统一霸业奠基。孝文帝 改革 (南北朝) ①游牧民族内迁,建立政权; ②北魏建立,(439)统一北方; ③民族交融加强 前期(冯太后主持): 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 后期(孝文帝):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 巩固北魏统治,促进封建化;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快北方民族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做出重要贡献;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与改革变法\改革 背景 主要内容 结果\影响王安石 变法 (北宋中期) ①社会矛盾激化,内外交困 ②陷入“三冗“两积”困境 ③“庆历新政”失败,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各地农民起义不断。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进行变法和改革。 有一定成效(富国),强兵效果不明显。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后来变法措施被废止。张居正 改革 (明中后期) ①明中后期政治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②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进行改革 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一条鞭法) ①取得一定成效,财政收入增加,危机得到暂时缓解。②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被废止。 商鞅变法背景 政治 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变法,兼并争霸,分封制遭到破坏经济 以铁犁牛耕为代表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土地私有制产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思想 百家争鸣;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措施 经济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政治 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社会 管理 强制施行个体小家庭;民间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促进小农经济发展打击了贵族特权有利于加强君主集权加强基层管理促进社会秩序稳定社会剧烈变动社会转型进一步推动 商鞅变法与封建制度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林立,互相攻伐,社会矛盾尖锐; 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不断加强;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为改革提供了政治上的基础 措施 前期 (冯太后主持) 俸禄制;三长制;均田制,租调制;后期 (孝文帝亲政) 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打击贵族特权稳定社会,巩固政权促进北方经济发展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整体上: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 王安石变法背景 北宋初期的集权措施造成”三冗两积“, 面临严重内忧外患。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 措施 富国之法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均输法;强兵之法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设军器监取士之法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了财政收入措施不当,加重农民负担维护了社会治安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有利于选拔人才推动改革实施变法初期取得成效,增加了一大笔财政收入,但强兵效果并不明显。改革中增加人民负担,又因触犯官僚集团利益,统治者动摇,最后以失败告终 张居正改革存在问题和应对措施、实际效果大力整顿吏治加强官吏考核清丈土地基础上改革税制,实施一条鞭法明朝中后期吏治腐败统治危机加深府库空虚财政危机加深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清丈全国土地抑制土地兼并官场风气改善提高行政效率缓和社会矛盾增加财政收入简化征税程序增加财政收入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张居正死后除一条鞭法几乎全部废止中国古代改革的四大类型社会 转型 此类改革促进了社会形态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大都属于此类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挽救 危机 此类改革一般发生在王朝统治的中后期,改革主要针对封建王朝存在弊端展开,阻力较大,一般以失败告终(北宋——王安石变法)治乱 兴衰 此类改革一般发生在王朝统治初期,刚刚建立的王朝吸取前朝的教训,进行统治政策调整(汉初——文景之治、唐初——贞观之治)封建化 改革 此类改革一般由少数民族政权实行,改革推动了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变法的一般性规律性质 实质:改变与生产力不符合的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不符合的上层建筑(1)确立封建制度: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2)挽救王朝危机: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目的 根本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中国古代史通常表述为“富国强兵”“巩固统治”内容 通常解决维系王朝统治最为突出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问题(1)政治:权力分配问题(2)经济:财政收入问题(3)军事:军队战斗力、军权分割问题影响 因素 (1)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2)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力量对比(3)改革是否得到统治者的支持(4)改革所处王朝时期(5)改革方案是否切实可行,改革者的意志█ 中国古代改革与变法的原因和影响原因 影响经济 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化; 财政困难,经济问题导致社会危机 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转型;(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游牧经济到农耕经济)促进小农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政治 吏治腐败,矛盾激化,统治危机; 巩固统治,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制度创新,缓和矛盾,加强集权,维护统治;制度融合,民族交融,因地制宜文化习俗 思想解放; 民族交流频繁 加强思想控制;学习汉民族文化;促进儒学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军事 争霸战争;民族冲突,边疆危机; 提高军事实力,赢得争霸战争稳定边疆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新情境 新命题 教材回扣练·创新命题练习 11.(2023·浙江温州期中)公元前536年,郑国“铸刑书”,遭到叔向的反对,理由是“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弃礼而征于书”。二十多年后,晋国“铸刑鼎”,孔子表示:“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由此可知,二者都主张( )A.维护传统秩序 B.缓和阶级矛盾C.协调礼法关系 D.加强君主专制答案 A练习 22.(2023·浙江高二校联考期中)公元前2世纪初,西汉皇帝对大臣说:“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今犯法己论,而使毋罪之父母妻子同产坐之,及为收帑,朕甚不取。其议之。”……有司皆曰:“陛下加大惠,德甚盛,非臣等所及也。请奉诏书,除收帑诸相坐律令。”这反映了当时( )A.皇帝维护百姓的利益B.法律改进受儒学影响C.民本思想的贯彻落实D.礼法并用的施政方针答案 B练习 33.(2024·浙江宁波九校期末)下表为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集簿》的整理内容(部分)。据此《集簿》可推知汉政府推行( )答案 D乡百七十,口百六,里二千五百卅四,正二千五百卅二人乡三老(民间推举,掌教化)百七十人,孝弟力田(发挥道德榜样作用的乡民)各百廿人都尉一人,丞一人,卒史九人,属五人,书佐十人,啬夫(掌狱讼,赋税)一人户廿六万六千二百九十,多前二千六百廿九,其户万一千六百六十二获流(安置流民)提封(郡土地总数)五十一万二千九十二顷八十五亩二……种宿麦十万七千三百十顷,多前千九百廿顷八十二亩年七十以上受杖(鸠杖)二千八百廿三人①编户齐民,征发赋役 ②上计考核,赏罚官员 ③巡视监察,澄清吏治 ④乡里制度,优抚贫弱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练习 44.(2024·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制作时间轴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图是某同学在阅读《宋史》某位人物传记时自制的人物大事记时间轴,苏轼曾评价该人物为“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下列事件中可以列入该时间轴的是( )答案 BA.真宗景德元年,订立澶渊之盟B.仁宗皇祐元年,创设族内义田C.高宗绍兴十年,领兵北击金军D.神宗熙宁二年,推行青苗之法练习 55.9.(2024·浙江宁波九校期末)许倬云说:“中国皇朝,向来以汉、唐为最重要的时代。……唐代则是取精用宏、开展性的大成。”以下塑造唐朝“大成”的史实,与结论匹配恰当的是( )答案 B史实 结论A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B 设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州管理边疆 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C 《大唐开元礼》 中国古代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D 常骏出航到达赤土国 对外关系空前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