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8张,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一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28张,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1.3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
1.运用地球的内部、外部圈层结构示意图,简要描述地球的圈层结构,说明地球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举例说明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等四大圈层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指出它们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人工震源车:给地球做“CT”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物质受到强烈的冲击会发生的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就叫 地震波 。 其分为横波和纵波。
地震车造出“地震波”
地震产生“地震波”
2.地震波
地球的圈层
横波
纵波
类型 传播速度 可通过的介质 质点振动与波的传播方向 应用
纵波(P波)
横波(S波)
较快
较慢
固体、液体、气体
固体
平行关系
垂直关系
油、气、矿产的探测;工程测量
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特征: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两个不连续面
据此划分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0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6371
地心
纵波
横波
莫霍面
古登堡面
不连续面的特点
莫霍面
古登堡面
横、纵波速度明显增加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
横波完全消失
3 6 9 12 15
小结任务一:
1.地震时,地面上的人是先感受到上下颠簸还是左右摇晃?在湖泊中怎样?哪种地震波对建筑物的危害更大?
1.地震发生时,站在陆地上,先上下颠簸,然后前后左右摇晃,因为纵波的传播速度快,横波的传播速度慢;
在湖中只有上下颠簸,因为纵波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而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2.横波的破坏性比纵波强。
地壳的特点
地壳是 以下 以上,由各种
组成的 外壳。它是一个 的圈层。
全球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其中,大陆地壳比较厚,平均为39-41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最厚处可达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5-10千米。
地壳
地面 莫霍面
岩石
连续
坚硬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 和 之间的圈层。它位于 面和 面之间,厚度约 ,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 和 。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 组成的 ,一般被认为是 的发源地。
地幔
地壳 地核
莫霍 古登堡
2800千米
上地幔 下地幔
塑性物质
软流层
岩浆
地幔的特点
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岩石圈,主要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软流层和岩石圈示意图
软流层
软流层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
=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
岩石圈
地核的特点
地核位于 面以下,厚度约 。
地核可分为 和 。外核为 ,内核为 。
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 。
地核的温度 ,压力和密度 。
地核
古登堡
3400千米
外核
内核
液态
固态
磁场
很高
很大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地震波的速度变化 特征
地壳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5-10km),大陆部分厚(33km),地壳平均厚度17km。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②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共同组成岩石圈(软流层以上)。
下地幔
地核 外核 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地球磁场产生的主要原因
内核 呈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纵波和横波速度明显加快
纵波速度突然下降,横波消失
莫霍面
(平均17km)
小结任务二:1.识记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和特征
古登堡面
(2900km)
地壳
软流层
外核
内核
液态
固态
莫霍界面33千米
(地壳与地幔分界线)
上地幔
熔融物质
古登堡界面2900千米
(地幔与地核分界线)
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厚,海洋薄
下地幔
液态—固态物质
0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深度/km
33



指图
指图: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表示岩石圈的序号?
2、 关于图中①②③之间的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即时训练
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
01
概念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概念: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地理意义:
避免多数流星体对地球撞击
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影响
提供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氧气
调节地球的温度,形成复杂的天气
大气圈
水圈是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地球表面覆盖着大量的液态水,使地球成为一个“蓝色星球”。这是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主要区别之一。
全球水资源中有97%是海洋咸水,3%是淡水。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
水圈
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指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一个圈层,也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范围:
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
岩石圈的上部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地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
生物圈
岩石圈
水圈
地幔
内核
外核
水圈
岩石
大气圈
地壳
四大圈层的相互关系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是地球的外部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外部圈层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右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代表外部圈层。
1.右图中①②③分别代表哪个外部圈层?
 ①为水圈,②为生物圈,③为大气圈。
2.连接地球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的圈层是哪个圈层?“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是哪两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岩石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3.在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_______。
生物圈
小结任务三:
课堂总结
(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开学考试)2020年3月25日10时49分(北京时间)在千岛群岛发生7.5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图1为“震中位置(图中甲)示意图”,图2是“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球内部圈层的
A.地壳 B.地幔
C.内核 D.外核

课堂测验
2.地震发生后,正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航行轮船上的人感受到的震动是
A.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B.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C.有水平晃动,无上下颠簸
D.有上下颠簸,无水平晃动

3.形成船上这种震动特点的原因是
A.横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纵波
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B.横波可以通过气体传播,纵波
不能通过气体传播
C.纵波可以通过固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固体传播
D.纵波可以通过液体传播,横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

(1)图中A、B表示地震波,其中A表示____波,B表示_____波。(填文字)
(2)图中C—H分别表示地球的内部圈层,D表示______界面,该面以上C代表________,该面以下E代表________。
(3)图中F处,地震波A完全______,地震波B速度_____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这说明F面以上的E物质状态为_____态,以下的G物质状态为液态,F面是________界面。
(4)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________的发源地。


莫霍
突然下降
地壳
岩浆
地幔

消失
E
古登堡
4.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