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青纱帐——甘蔗林》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6.2《青纱帐——甘蔗林》学案

资源简介

课题:青纱帐——甘蔗林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郭小川的诗歌风格及《青纱帐——甘蔗林》的创作背景,把握诗歌“青纱帐(过去)—甘蔗林(现在)”的双线结构。
2、赏析诗歌中“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理解二者在情感与意象上的关联,体会对比与呼应手法的表达效果。
3、品味诗歌豪迈、凝练的语言风格,分析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对情感抒发的作用,感受字里行间的革命豪情与建设热情。
4、理解诗歌“以革命历史激励当下建设”的主题,体会老一辈革命者对历史的珍视与对新时代的担当,培养对革命传统的尊重与对国家建设的责任感。
二、课前预习
1、作者与背景积累:
郭小川是中国现代革命诗人,其诗歌多反映革命历史与建设时期的社会风貌,风格豪迈激昂、富有激情,擅长运用排比、反复等手法增强气势,代表作有《祝酒歌》《向困难进军》等。
《青纱帐——甘蔗林》创作于新中国建设时期,诗人通过对“青纱帐”(革命年代的北方高粱地)与“甘蔗林”(建设时期的南方甘蔗地)的描绘,串联起革命历史与当下建设,表达对革命精神传承的思考。
2、核心意象预习:
结合诗歌主题,推测“青纱帐”与“甘蔗林”的象征意义,并简要说明理由。
青纱帐:象征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斗争与革命精神(如顽强、勇敢、牺牲)
理由:青纱帐是北方高粱地的俗称,曾是革命时期八路军、游击队隐蔽作战的场所,承载着革命历史记忆
甘蔗林:象征新中国建设时期的丰收成果与建设热情(如勤劳、奋进、希望)
理由:甘蔗林是南方经济作物种植地,代表建设时期的劳动成果,蕴含着对新时代的美好期盼
3、字词与手法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含义。
磅礴(páng bó):气势盛大,文中形容革命精神的壮阔
炽烈(chì):热烈而强烈,文中形容建设热情的高涨
缅怀(miǎn):深情地怀念,文中指对革命历史的追忆
砥砺(dǐ lì):磨炼,文中指用革命精神激励当下奋斗
(2)诗歌中“青纱帐啊,你还记得吗?——/当年,在你那里,我们喝过野菜汤……”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其作用是将青纱帐当作“见证者”,通过对话唤起革命记忆,让意象更鲜活,情感更亲切。
三、课堂探究
(一)整体感知:梳理结构与主题
1、阅读全诗,按“对比—关联—升华”的思路划分层次。
层次 核心内容 情感基调 作用
第一部分: 青纱帐的回忆 描绘青纱帐的苍茫壮阔,追忆革命年代在青纱帐中的斗争生活 庄重、豪迈,饱含对革命历史的缅怀 引出“革命精神”的核心,为下文对比铺垫
第二部分: 甘蔗林的赞美 刻画甘蔗林的葱郁香甜,展现建设时期在甘蔗林中的劳动场景 热烈、喜悦,充满对建设成果的自豪 呈现“建设成就”的当下,与青纱帐形成时空对比
第三部分: 精神的传承 关联青纱帐与甘蔗林,指出甘蔗林是“青纱帐的后代”,革命精神在建设中延续 激昂、坚定,强调精神传承的意义 升华主题,将历史与现实贯通,凸显“以史鉴今”的主旨
2、诗歌以“青纱帐”与“甘蔗林”为核心意象,二者有何内在关联?
①意象关联:青纱帐(北方、革命、艰苦)与甘蔗林(南方、建设、丰收)虽时空不同,但均是“土地与劳动”的象征,前者是“斗争的土地”,后者是“收获的土地”,共同承载着民族的奋斗史;②精神关联:甘蔗林的建设热情源于青纱帐的革命精神——诗人认为,正是革命年代的“顽强”“勇敢”,激励着建设时期的“勤劳”“奋进”,二者本质上都是“奋斗精神”的体现;③情感关联:对青纱帐的缅怀与对甘蔗林的赞美,最终都指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让诗歌情感从“回忆”走向“行动”,激发读者传承精神的责任感。
(二)文本研读:赏析手法与语言
1、赏析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对比维度 青纱帐(过去) 甘蔗林(现在) 表达效果
环境特点 苍茫、萧瑟(“风是冷的,月是寒的”) 葱郁、香甜(“叶是绿的,汁是甜的”) 通过环境差异,凸显从“艰苦斗争”到“幸福建设”的时代变迁,让历史与现实的对比更鲜明
核心活动 斗争 (“打游击、藏伤员”) 劳动 (“割甘蔗、运粮车”) 活动的转变,体现“革命”到“建设”的使命延续,说明不同时代有不同奋斗主题,但精神内核一致
情感侧重 崇敬 (对革命先烈的缅怀) 自豪 (对建设成果的骄傲) 情感的递进,从“追忆历史”到“赞美当下”,最终统一于“传承精神”的共同情感,让主题更厚重
2、品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分析排比、反复手法的作用。
修辞手法 具体诗句 表达效果
排比 “在青纱帐里,我们呼吸着战火的硝烟;/在青纱帐里,我们书写着战斗的诗篇;/在青纱帐里,我们孕育着胜利的明天” 三句结构相似,层层递进地展现革命年代的斗争生活,增强语言气势,强化对青纱帐的崇敬之情
反复 “甘蔗林啊,你比青纱帐更香甜——/但你永远记着:青纱帐是你的祖先!” “甘蔗林啊”的反复呼唤,既强调对甘蔗林的赞美,又突出“传承”的核心,让情感表达更强烈、更执着
比喻 “甘蔗林是青纱帐的后代,/革命的种子在这里发芽、长大” 将革命精神比作“种子”,形象说明革命精神在建设中“生根结果”,让抽象的“精神传承”变得具体可感
(三)深层探究:理解精神与价值
1、诗歌中“革命精神”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如何体现在建设时期?
①革命精神的内涵:从青纱帐的回忆中可提炼出——不怕艰苦(喝野菜汤仍坚持斗争)、勇敢顽强(在战火中打游击)、团结奋斗(军民共守青纱帐);
②在建设时期的体现:这些精神转化为建设的动力——不怕劳累(顶着烈日收割甘蔗)、积极创新(改进甘蔗种植技术)、团结协作(村民共同庆丰收),最终促成甘蔗林的“香甜丰收”,证明革命精神是建设的“精神密码”。
2、这首诗在今天有何现实意义?
①历史教育意义:提醒当代人铭记革命历史,不忘记“从哪里来”——青纱帐的斗争史是民族的宝贵财富,需代代传承;
②精神激励意义:用“奋斗精神”激励当下——无论是脱贫攻坚、科技攻关,还是日常工作,都可从革命精神中汲取力量,像建设甘蔗林那样“勤劳奋进”;
③文化认同意义:强化对“土地与劳动”的认同——诗歌赞美土地上的奋斗,引导人们尊重劳动、热爱祖国的山河,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课堂小结
主题总结:
诗歌通过对革命年代“青纱帐”与建设时期“甘蔗林”的对比与关联,追忆了青纱帐中的艰苦斗争,赞美了甘蔗林中的丰收成果,指出二者虽时空不同,但都承载着民族的奋斗精神;诗人呼吁传承革命精神,以历史激励当下,凸显了“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主旨,饱含对民族精神的自豪与对国家发展的期盼。
五、课后作业
从诗中选取一处最能体现“精神传承”的诗句,抄写下来,并写100字左右的赏析,分析其如何连接历史与现实。
示例:
诗句:“甘蔗林啊,你这青纱帐的后代,/你也有青纱帐的豪迈!——/你摇曳的叶片,是青纱帐的旗帜;/你甜美的汁液,是青纱帐的热血!”
赏析:这句诗将甘蔗林比作 “青纱帐的后代”,用“旗帜”“热血”的比喻,把青纱帐的革命精神(豪迈、热血)与甘蔗林的建设特质(摇曳、甜美)直接关联。叶片如“旗帜”,呼应青纱帐中革命的象征;汁液如“热血”,暗示建设热情源于革命血脉。既连接了历史与现实,又让精神传承的主题具象化,情感激昂而真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